<p class="ql-block"> 转眼又到了岁末,一大波节日即将来袭,氛围日渐浓厚。近年来,圣诞节、感恩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有人说“洋节”都是就是为了借以节日的名义“掏空我们的钱包”,毫无营养,建议全部禁止;也有人说,“洋节”的存在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存在即合理……那么作为新时代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如何理性地看待“洋节”呢?</p> “洋节”的奇幻之旅:
起源与内涵探秘 <p class="ql-block"> “洋节”的起源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就像一部部精彩的西方奇幻大片。拿圣诞节来说,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在那个宁静的夜晚,于是乎,这个日子就被基督教徒们视作无比神圣的时刻。早期的基督教徒们相当虔诚,在教堂里举行庄重的弥撒,大家一起唱圣歌。而平安夜呢,就像是大戏开场前的宁静序曲,象征着对救世主降临的满心期待。</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节日开始了从宗教专属到走向世俗大众的华丽变身。比如圣诞节不再仅仅是教堂里的严肃仪式,而是变成了一个超级欢乐的家庭大派对。西方家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装饰那棵闪闪发光的圣诞树,就像给家里请来了一位绿色的、挂满宝藏的精灵。还有那可爱的圣诞老人,驾着驯鹿雪橇,满世界跑着给孩子们送礼物。这背后传达的是家庭和睦、关爱他人、分享快乐的西方价值观。</p> “洋节”的热闹背后:隐藏的暗礁与迷障 <p class="ql-block"> “洋节”传入中国之后,确实很热闹,风头曾经一度盖过我们的传统节日。但是,热闹背后,却隐藏着很多的暗礁与迷障,需要我们警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洋节”已经商业化</b></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今天大部分西方节日被引进中国后,大部分已经商业化,有的被刻意打造成“购物节日”、“疯狂聚会”、“狂欢盛宴”。其实,这在西方国家也一样。商业化并不代表民族化,相反,商业化恰是文化渗透的最佳渠道。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过着那些光怪陆离的洋节日时,也在慢慢地淡化属于自己的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宗教文化的“推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洋节”提醒着惨痛的历史</b></p><p class="ql-block"> 很多“洋节”,是西方的欢聚,却更是中国的伤疤!例如圣诞节,在西方国家是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但是对于中国,圣诞节就是中国人的耻辱节!1900年的平安夜是个腥风血雨的夜晚,英、美、法、德、意、奥匈、沙俄、日本组成的八国联军入侵中国。平安夜是个腥风血雨的夜晚。就在他们所谓的平安夜狂欢夜(12月24—25日)以杀中国人取乐,以他们的兽行残暴快乐了、平安了、狂欢了。但对我们中国人是平安吗?是狂欢吗?八国联军中,绝大多数国家都信奉基督教。西方基督教会把《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基督教乘机而入。基督教在侵略时期传入中国目的就是同化中国人思想,以便于进行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洋节”代表着文化的入侵</b></p><p class="ql-block">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比如当下,中国诸多大城市正在大张旗鼓地疯狂筹办的万圣节,这是每年西方国家的传统“鬼节”,是天主教基督教的宗教祭祀节日。西方传说在万圣节前一天晚上,死神要把那年死去人的鬼魂统统召来,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就要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那些死魂灵吓走。像这样明显具有西方宗教文化内涵的节日,难道中国也需要引进吗?这是要“驱鬼”,还是要“招鬼”?</p> 理性灯塔照亮 “洋节” 之海: 正确的航向与视角 <p class="ql-block"> 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不盲目崇拜“洋节”,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的思维对待“洋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理性认知,明辨内涵</b></p><p class="ql-block"> 在商业化和娱乐化元素泛滥的背景下,我们需拨开表象,理解其原始宗教意义与演变后的多元内涵,避免盲目跟风参与。就像对待知识学习,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全面剖析“洋节”,才能在参与或不参与中做出理性抉择,不被潮流裹挟,保持清醒头脑,以理性之尺衡量“洋节”在生活中的位置。在这里,建议大家做到:不盲目仿效、不跟风、不媚外、不饮酒、不在寝室挂彩灯不组织、不参与圣诞节的聚会与狂欢不转发与“洋节”有关的短信、微博、微信、小红书不以过节为名,不悬挂与万圣节相关的装饰物品不互赠与“洋节”有关的礼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自觉传承,坚守本土</b></p><p class="ql-block"> 自觉是我们对待“洋节”应有的态度。在感受“洋节” 氛围时,不能忘却本土节日的珍贵。春节蕴含着中华民族对团圆、家族传承的深厚情感,端午饱含着对先贤的缅怀与爱国情怀……我们应自觉将传承本土节日文化视为己任,而非在“洋节”冲击下淡化对传统的热爱。如同守护家族珍宝,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传承习俗,让本土节日的文化火种在现代社会依然熊熊燃烧,不使中华千年的文化脉络因“洋节”的影响而中断,以自觉行动捍卫民族文化阵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自信弘扬,多元交融</b></p><p class="ql-block"> 对待“洋节”,我们要有文化自信。2023年12月,第78届联合国大会,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今年12月,春节申遗成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得到彰显。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不应因“洋节”的涌入而自惭形秽。相反,应自信地弘扬本土文化,同时以开放胸怀接纳“洋节”中的有益元素,促进文化多元交融。例如,在一些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可展示春节的喜庆与祥和,也可欣赏他国的节日文化,相互借鉴,丰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 以自信为基石,构建包容并蓄的文化观,使本土文化与“洋节”文化在交流中共同发展,彰显大国文化自信气度,让世界掀起“中国风”。</p> <p class="ql-block"> 在过节这一话题上,我们应该读一读历史,深层次地了解这个节日,看看这个节日给人民,人类能带来什么,已带来什么,将带来什么。只要在过去,现在,进来对人民,人类有益的节日,我们都应该敞开胸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