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宗谱六修序

清白世家-董鴻騫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赣榆董氏宗谱六修序</b></p><p class="ql-block"> 忆儿时,朦胧未开,问母亲:“阿妈,我是哪里来的?”母亲说:“你是拾来的。”</p><p class="ql-block"> 等我稍大一点,问父亲:“阿爸,溧水在哪里?”因为我已听说我家本是溧水人,公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15px;">(祖父)</span>还说的一口溧水话呢。清军与太平军在那里残酷撕杀,粮食吃光了,开始吃人,能逃的都逃了。公公长年在海边盐碱滩垦荒,记得只见过一次面.后来烧死在那里的茅草屋里,我才八岁。父亲答应以后带我们回溧水老家看看,由于战乱和生活困难等原因,一直未能成行。父亲五十八岁那年,突然得了中风,瘫痪在床。我从赣榆赶回他身边,并再次向他问起溧水老家的事,可怜他已不能说话,只能在喉部发出声音,因为谁也听不懂,急得他嚎啕大哭起来。直到一九九四年我才有机会到溧水寻根,辗转来到白马镇石头寨大队胡家塘村,那里全村都姓胡。谁知村干部把家谱藏在自家棺材底下,“破四旧”时被红卫兵抄出来当众烧掉了,和他们接不上头,成了断线的风筝,无根的孤萍。</p><p class="ql-block"> 董淑信和董自伦两位先生要我为《董氏宗谱》作序。我非常羡慕赣榆董氏宗亲。《尚书-皋陶谟》有训:“惇叙九族”,就是教育大家要努力做好记叙宗谱的工作,不使有遗漏。同宗子孙,为谋生路,人口常有流动,而每当改朝换代、战乱、饥荒,更有大规模搬迁、流落漂散的现象发生,而这正好进一步彰显了宗谱的重要性,和做好宗谱工作的繁难程度,董氏重视叙谱工作,特别是有七位耆老,“不畏风险,顶住十年动乱的压力,保存了老谱”,令人感佩。</p><p class="ql-block"> “绵绵瓜瓞”,“瓜瓞唪唪”。董氏赣榆始祖董雄,于明洪武初自山东胶西迁入赣榆以来,至今六百五十余年,子孙后代已遍布赣榆八十七个村镇,省内外数十个县市,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董氏之迁入赣榆,首先是对当地的生产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不必细说。</p><p class="ql-block"> 第二是赣榆董氏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英才辈出,连续数代为官清廉,政绩斐然。望峰公虽遭诬陷而不屈不挠,不卑不亢.一旦平反昭雪,获得朝廷颁赐的[清白世家]匾额。这是董氏的荣耀,也是赣榆的荣耀。董志毅、董杏、董润祖孙四代创作了大量诗词文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思想性强,又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史料价值。是董氏,也是赣榆和连云港市的文化瑰宝。</p><p class="ql-block"> 我们今天叙谱,一是要寻根护根,不忘先祖,不遗后人。二是要学习先辈精神,努力开创未来,作出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 赣榆是宝地,董氏多豪杰。</p><p class="ql-block"> 董氏幸甚,赣榆幸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辰中伏,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政协江苏省第五至八届委员、政协赣榆县副主席 胡淼敬撰</p><p class="ql-block"><b></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