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看着老照片对您讲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我们山东省莱州市叫“掖县”。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县城四周有一条护城河,东西南北有四个城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西一条笔直的大街,南北一条街中间弯了一下。(听说古时也是笔直的。)交叉处叫“大十口”,向东一点有个“小十口”听老人说,那是古时的交叉口。所以两条街把城区划成四个区分别是东南隅、西南隅、东北隅、西北隅。这个划分是以“小十口”为准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四个老城门的外面,簇拥着四个村庄,分别是东关、南关、西关和北关,四条从外面通向城里的土路,不算太直地从中穿过,两边是一些低矮的店铺门头,在城东大道外的南北两个拐角处,还有两个小村,北边的叫阁里观,南边的叫嵇古祠。</p><p class="ql-block"> 环城坐落着解放后建立的新单位,位于城东关北面的是一九五六年建设的掖县一中,占地约八十多亩。学校南边有两个大门,北面有一个大门。校园中高高的白杨树上挂着一口生铁铸成的大钟。</p><p class="ql-block"> 城外的北关东边,坐落着掖县人民医院,前后只有四排房子,前排是门诊,中间两排是外科和内科,后面是伙房,建筑造型也是苏联模式。</p><p class="ql-block"> 城外的西北角,是在学雷锋时代而闻名全国的掖县汽车站,这里的王站长是全国学雷锋的先进人物。</p><p class="ql-block"> 车站里,除了每天有发往全县各处人民公社驻地的短途汽车外,还有开往烟台和潍坊的两趟班车。</p><p class="ql-block"> 紧邻车站的西北面就是烟潍公路。</p><p class="ql-block"> 公路的西边是掖县酒厂,当时出产的高粱烧和瓜干酒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每当刮西北风时,全城都能闻到酒糟发出的甜曲香味。</p><p class="ql-block"> 紧靠西关村的北面,是掖县印刷厂,文革开始时,因为印制红卫兵袖章,这里曾红火了好几天。往北的地方,还有新建的掖县博物馆,其造型也是苏联式结构,建筑用的白色大理石多取之城里的牌坊石。西关的南面有处高地,高地的西边是掖县第一小学。 </p><p class="ql-block"> 南关的东面是造纸厂,经常排放出难闻的气味。</p><p class="ql-block"> 旧有的城墙都已经被拆除了,只有西门还留着一个半截城墙的破城门。北门西,是一个高高的大土堆,约有现在的四五层楼那么高,可以看出当年的莱州城是多么的高大雄厚。 </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是1962年,上学时,要沿着大院门外大道,穿过古楼,从“大十口”向西,经过西门外的那座桥去上学。学校是现今的实验小学(新址),当时叫“掖县第一小学”,大门向南开向北各一个。</p><p class="ql-block">姐姐在“掖县第二小学”,就在实验小学的旧址,当时校门是四柱三门的石牌坊门,据说,是古代州府文庙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有时,上学也抄近便道,从西南隅的小胡同中穿过,再沿西南隅石砌的小巷向西,翻过壕沟,转到学校。</p><p class="ql-block"> “掖县第二小学” 学校的西边,是小十字街口,往南的那条胡同,也是铺着以磨盘石为主的石头路,一直通到南关附近。</p><p class="ql-block"> 在这条磨盘街的东面,就是城里的东南隅,古代的时候,这里居住的都是大户人家,大部分房子都是出厦的青砖高屋、四合大院,许多都是明朝和清朝的老屋。</p><p class="ql-block"> 从小十字街口往西,街道的南边依次是烧水炉、废品收购站、供销社仓库,到大十字街口处,是拐角的一组小店铺式的商店,到了晚上时,还要上门板。小十字街口往西的北面,依次是武装部、供销社门市部和位于大十字口拐角处的药材商店。</p><p class="ql-block"> 大十字街口往西的街道两面,分别是百货商店(南)、新华书店(南)、浴池(北)。当时的百货商店是两层的砖石结构,里边是木头的楼梯和楼板,二楼上主要经营着布匹。那时候,物资和商品都比较稀缺,粮票、布票、棉花票等等几乎都是凭票供应。</p><p class="ql-block"> 柜台上的商品也不丰富,就拿孩子比较喜欢的东西来说吧,玩具了了无几,糖果也就三五种,点心两三种,水果也就有苹果和梨。新华书店,是我最爱光顾的地方,那里的小人书,也是最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p><p class="ql-block"> 大十字街口往北,就是鼓楼,穿过鼓楼,就是正对着大街的县委大门,我家就在大院内。听说古代的时候,这里就是县衙门。</p><p class="ql-block"> 从大十字街口往东西南北的两条大街,全部都是用整齐的条石铺砌而成,中间略高,两边有路边石,非常规整。传说是当地的大军阀张宗昌一块银元一块(条石)捐给家乡的。那座鼓楼的四壁全部是用青条石块垒起来的,鼓楼的门洞也是用条石发券起来的,鼓楼横跨在南北大街上,楼墙约三层房子高,上楼的台阶在鼓楼的西北面,先向南上,在拐向东上。上面是一座单檐出厦的古殿宇式建筑,雕梁画栋比较富丽,站在鼓楼上四望,可以看到很远的郊外。</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在这南北东西的两条大街上,曾经树立着不少的石头牌坊,在我上学前,记得还有八座,从北关往里走,在现今的府东街上有两座;大十字街口往西,有一座,往东有两座,往南有三座,都是白色大理石的,到文革时就已经全部消失了。</p><p class="ql-block">我能叫出名字的:</p><p class="ql-block">赵氏家族“天宠貤光”牌坊</p><p class="ql-block">赵氏家族“百龄四锡”牌坊</p><p class="ql-block">赵氏家族“三世天卿”牌坊</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县委的门前往南行几十步,就是机关幼儿园,很小的时候我们家住在那里,妈妈是“机关托儿所”的所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时门头很小,但院子里面很大,从现在的府前商场、防疫站和金谷园这一片,都是它的地盘。幼儿园往南,有个向阳饭店,那是全城唯一的国营饭店。</p><p class="ql-block"> 大十字口往南,两边坐落着工人理发馆、照相馆和供销社的一排小杂货铺。理一次发要两角钱,赶上年节前,要排一上午的号。</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最大会议场所,叫红旗会堂,也叫红礼堂。院中还有京剧团、吕剧团、文化馆和灯光篮球场,是全县的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这些照片都是四五十年前的,在岁月的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尤其是我们常年生活在这里,对周围慢慢变化的一切,似乎心不在然,然而,当有一天,我们把眼光回视很久以前时,我们仍然会感到温馨如初,岁月的长河洗刷着悠悠年华,日益美丽的城市在人们的智慧和汗水扩展和壮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