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之旅

家杰

<p class="ql-block">  这儿曾沟塘密布、芦苇丛生这儿与三堡、范集、南闸、林集接壤</p><p class="ql-block">这古之称为"七坊半"的旮旯</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记忆里无法抹去</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心扉中难以割舍</p><p class="ql-block">2005年5月宣传队携儿孙</p><p class="ql-block">"追寻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回眸青春挥洒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这方土地上完成了一次难忘的"缅怀之旅”</p><p class="ql-block"> 缅怀之旅</p><p class="ql-block"> 我们花甲年岁时正是农场宣传队成立40周年,于是决定5月1日回场和广大职工共度劳动节,并带子女去看看他们的出生地。故把这次回场美称之为“缅怀之旅”。</p><p class="ql-block">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缅怀之旅”中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 白马湖抒怀</p><p class="ql-block"> 3月上旬末,在农场商谈缅怀之旅的具体安排和相关事宜后,童(本立)、褚(兆中)、俞(寿民)和我当晚睡意全无,讨论着种种方案和设想。第二天原农场方面安排午饭后离场,可我们四人早已按捺不住切切归心,谢了农场的盛情,驱车直奔扬州,和那里的队友们会合,一起沟通商量缅怀之旅文艺演出的有关事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小车微微的颠簸律动,一阵倦意泛起。车内这时正弥漫了刀郎那沙哑的带着沧桑感的声音。车前的童随着车载音乐哼着"2002年的第一场雪",还是很为亢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突然,他喊俞:"你的声音和刀郎很像哎。"俞未应答。是啊,谁不累啊!昨夜大家几乎一夜未眠啊。一时间,谁也没了言语,很快个个都昏昏欲睡。谁知,暮地俞却低声吟唱道:"月亮出来亮旺旺,想念我的白马湖故乡,劳动号子仿佛在我耳边回响,中干河水依然在我心中流淌。"这一下,一个个睡意全无。但是谁也没多言,都知道,俞正处于构思创作状态。</p><p class="ql-block"> 车到扬州时,俞的构思已基本成形,车上的"单兵突进"早就成了"团体作战"。你补一句,他改一词。《白马湖抒怀》民歌串烧问世了。给"缅怀之旅"《亲吻白马湖》的演出晚会上抹上了浓浓的一笔。顺告诉大家,当时的歌词就写在了饭店的餐厅纸上保留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二 老贾不假</p><p class="ql-block"> 在和农场方面商谈演出准备工作时,得知音响设备不全,我们立刻想到,这事只能寄希望于老贾了。</p><p class="ql-block"> "老贾"这称呼由来已久,1966年,宣传队那时还在杨荡二中队。在我们出第一期墙报时,他稿子的落款处赫然写着:"老贾",从此老贾就这么叫开了。俞回常后不久传来消息,已和老贾敲定了,大家心中的一块石头这才总算落地。</p> <p class="ql-block">  五月一日上午,老贾已先于我们抵达农场,淮剧团的全套音响设备悉数运到农场礼堂,并和他的儿子一起将音响已安装到位。说来真是无巧不书,贾之子就是负责剧团音响的。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啊!</p><p class="ql-block"> 下午走台,排演的队员人人都试用了无线话筒,大多熟悉了使用程序和方法,只等晚上一显身手了。可还有我们谁也没想到的是:晚上演出时,台口两侧出现了滚动字幕。原来,下午走台时,老贾父子已同时制作好了幻灯字幕,这一来大大提高了演出效果。于不言声中,默默的做着这一切,如此默契,如此周到,这就是宣传队的队员们,这就是老贾。</p><p class="ql-block"> 老贾不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三 访客路遇</p><p class="ql-block"> 五月二日凌晨,挟着昨晚的兴奋,大多未必熟睡着,只是被昨日的疲劳逼着躺在床上。平时静谧的招待所不一会就热闹起来,前来看望宣传队的许多朋友聚集在招待所的厅内,有原来的领导,熟识的同事,留守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最使我们感动的是90岁的老李师傅也从很远的邵集赶来。这不期而来的晨访带给我们的感动远远胜过昨晚演出的兴奋﹣--"亲那泪中的欢笑,亲那笑中的泪滴"。</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是自由活动的时间,由队员们自主安排。大家陆续离开招待所,三个一群,五个一队,漫步徜徉在农场的大道上,说给你别不信,五十几人虽分成好几拨,可竟然朝着同个方向﹣﹣老场部。</p><p class="ql-block"> 说来新老场部相距不远,不疾不徐大约十来分钟的路程,可我们足足走了近一个小时。原因是不时被赶来看望我们的朋友、熟人所"拦截",望着那熟悉的面孔,回忆着对方的姓名,谈着过去的趣事,不觉就停下脚步,只恨时间太快。</p> <p class="ql-block">  原场部食堂的杨师傅站在路边静静的等候,看着我们一批批的走过。当他见到我们走在最后的大股部队时,最终忍不住了,问到:"小沈(指沈婉珍)没来吗?"这一问,我们就知他昨晚没看上演出(实在是一票难求)。已60多岁的人了,还惦念着26年前他心中的偶像。由此可见,"粉丝"可不是今天才有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四 旧居老屋</p><p class="ql-block"> 50多人的目标为何如此一致选定老场部,因为那是我们曾经住过的地方。谁都没想到,谁也应想到:五十多人最终都在我们的旧居处聚集了。</p> <p class="ql-block">  老屋大体保持着原样,但已不尽相同,特别是老屋的周围改变了。门前的池塘不见了,那口我们自打的水井不见了,屋边的小水沟也不见了。变化最大的是屋前再也不能一览无余了,那车来车往的楚范路已被一排排的房屋遮挡得严严实实。望着斑驳陆离破旧的老屋,再看看身边出生在这青砖小屋已长大成人且超越父辈的后代人,感慨万分。</p><p class="ql-block"> 子女们看着曾经居住过的已经很剥落的小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惊讶。也许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出生并渡过孩提时代的地方,倒是对屋西边的手压式的抽水机(洋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抽出的井水不时发出阵阵欢笑。笑声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老屋前那只飘荡在池塘里的菱苦土制成的小船。</p> <p class="ql-block">  老屋西边条田里的庄稼一片碧绿,青翠欲滴,将我们吸引过去,留下了一幅"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五 人在旅途</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新华日报的关于缅怀之旅的报道,使得我们刚平静的情绪又兴奋起来。缅怀之旅的许多画面又在脑中反复闪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车过运南,刚驶入农场境内,个个都安静下来,望着窗外掠过的景象,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时而眺望着远方, 人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p><p class="ql-block"> 台上唱着说着的表演,现在看来,谈 不上专业;从艺术层面上说,也不够高大上。 但确是用心在歌唱着,用情在诉说着,台上台下融为一片,这胜过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缅怀之旅的顺利,个个既轻松又亢奋,善饮不善饮的皆开怀畅饮。登车告别时,农场姚书记一个劲儿的念叨:"常回家看看。"来为解相思,归添新相思,终因多情人,来去情依依!</p><p class="ql-block"> 回归的车内和来时相比,也陡然增添了几分乡土味…缅怀之旅带去农场的是切切的依恋和深深的感恩,带回的正那浓浓的谁也化不开的乡情……</p><p class="ql-block"> 是啊,我们的缅怀之旅是完美结束了,但心里的缅怀之旅在我们退休后才刚刚启程。我、你、他谁个不在这旅途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