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马尾船政文化园

梅如雪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近日,国家文物局、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共和国印记”褔建三个项目入选,其中“福建船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案列入选。为此,“福建船政”再添国家级殊荣。基于此,趁着周末多云的好天气,我们一行十余人再次踏进马尾区,参观游览了福建船政文化系列遗址公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尾罗星塔公园是一个集历史、船政文化和自然美景于一体的游览景区。该公园位于福州市闽江下游三水合汇处的罗星山,山顶屹立一塔,砥柱海天,这便是驰名中外的罗星塔。罗星塔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罗零海拔基准点,曾是中国东南沿海通用的海平面基准线,是研究中国近代史、航海史、邮政史以及中外交流的实物佐证,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关于这个塔,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据王应山《闽都记》记载,广东一豪强阴谋夺取年轻漂亮的妇女柳七娘,先诬陷其夫,把他押到福州做苦役。柳七娘坚贞不屈,随夫来闽。柳夫乘船经过闽江口时,遇到风浪,船倾覆,不幸葬身鱼腹。柳七娘闻讯,悲伤欲绝,她变卖家产,在事发地为亡夫建塔祈祷冥福。每当夜幕降临时,柳七娘便在塔顶燃起灯火眺望闽江,为夜航船指明航行方向。久而久之,罗星塔便成为一座航标灯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星塔为石塔,高7层,八角型,高31.5米,塔座直径8.6米,每层均建拱门,可拾级而上;外有石砌栏杆和泻水搪。檐角上镇有八佛;角下悬铃择,海风吹来,叮当作响。“舵楼风细听铃雨,月近家园渐觉圆”。清光绪十年(1884年)“中法马江海 战”就在塔下开火,石塔损伤多处。战后,在塔顶安装一颗铁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毁之塔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星山现己开辟成公园。石塔西侧有溯江楼,南麓有望江亭。园中还有忠魂台、鸣潮阁、友谊轩等。穿过公园人口处的牌楼,园内四时花木繁茂,高大的古榕树满山遍布,风景宜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星塔不仅是马尾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中国八大名塔之一,可以登塔远眺,不仅可以观马江望东海,还可欣赏福州马尾区的美丽风光。此外,公园内还有许多船政历史文化遗址和石雕塑像,如罗星塔的建造历史、洋人居住地及福州的海上贸易的历史等等,可以深入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3月5日,罗星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一个观江览海的绝佳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塑像都是为纪念晚清及民国初期曾在褔建福州马尾船政时代作出贡献的风云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到罗星塔脚下,望着滔滔闽江水奔流入海,我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一百多年前的甲申年间曾经在这片江面上发生的那一场震惊中外的“中法马江海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历史不会忘记,1884年7月14日,法国舰队以游历为名自由进出闽江口,8月23日下午1时56分,停泊在马江江面上的法舰突袭,开炮挑起震惊中外的甲申中法马江海战,顿时炮声隆隆,火光冲天,福建水师临阵应战,官兵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水上长城,阻挡着侵略者的炮火,战斗无比惨烈,不到一个小时,八百余铁血男儿以身殉国,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这是反抗外来侵略的一场重要战争,虽以福建水师惨遭全军覆没告终,但他们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在中国反侵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百多年过去了,滔滔马江水,潮起又潮落,马江海战虽然经过了百年江水冲刷,依旧洗不去当年的悲壮和耻辱,那奔腾的江水仿佛在诉说着当年那令人痛心疾首的一页。马江海战,历史之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沿江漫步,一艘陈迹斑斑的铁船停靠浅水处,这里曾是一号船坞又称青洲石船坞,属历史遗存,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船坞是光绪十三年十一月(1887年12月)动工。光绪十九年六月(1893年7月)建成,计用银49万两。船坞用花岗石垒砌,全长111米,宽35.8米,总深9.8米。坞口设有大铁闸,闸门最窄处26.4米,能容纳当时国内最大的兵船、商船进坞维修,为当时远东著名的大船坞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是二号船坞,原为英国天裕船坞旧址,后转卖给美国商人。中法马江海战(1884年)后,美商以奇货可居,不肯出让。民国2年(1913年),船政局局长郑清濂报请海军部,向美商购得旧坞址。民国22年在旧坞上重新设计,扩建新船坞工程。为有别青洲旧船坞,命名为二号船坞。1964年修复后投入使用至今。现在又作为旅游观光游船码头,重现往日繁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后,马江海战阵亡将士葬于马限山。1886年,奉旨建“昭忠祠”,于当年12月落成,1920年曾重修,1984年重建,辟为“马江海战纪念馆”。 纪念馆西侧的烈士陵园,安息796个为国捐躯的铁血男儿。马限山山顶的古炮台是中法马江战争中的历史遗迹。纪念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昭忠祠”是我国唯一一座近代海军纪念专祠,是为纪念马江海战中牺牲的烈士而修建的海军专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纪念馆,看着那一帧帧图片,一册册档案,一份份详实的记载,记录着“扬威”号身中数弹奋力冲向敌舰,誓与敌军同归于尽的悲壮;记录着“扬武”号“船身犄斜,势将及溺”仍发炮攻击敌舰的顽强;记录着管带许寿山在舰船下沉时拉响最后一尊发出“嘶嘶而鸣仇深似海”的炮弹;记录着当年那片血与火在燃烧的海面,水师官兵和沿江民众浴血奋战的一幕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览馆除展示马江海战的许多图片、实物外,还展出了中法马江之战十年之后,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实况。北洋海军与日军初战丰岛,鏖战黄海,最后在威海保卫战中苦战至弹尽援绝而悲壮覆亡。1922年正式将甲午海战殉国海军将士奉入“昭忠祠”,与甲申烈士合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古英雄多壮志,万古豪情震易水。回首征途,漫漫硝烟,英雄奋战,大义忠贞,用鲜血换来国泰民安,让我们永记在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展览馆出来,在昭忠祠西侧寻访了烈士追思亭和纪念亭,我们在此默哀三分钟,而后继续拾级而上,登228级石阶到达马限山中坡炮台。它于1888年为守卫造船厂而设立,有克虏伯大炮2尊和克虏伯后膛炮数尊,后被毁,于1991年在原址修复,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午饭后,我们经马尾造船厂来到“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这是一家以弘扬船政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筹建于1997年, 原名为中国近代海军博物馆,2004年全面改版后更名为“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博物馆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五层建筑,其中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有藏品总数1280件(套),珍贵文物数460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自强之道”四个方块立体大字,召示着自强是本展览馆的核心内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始于海上。两次鸦片战争中,面对列强的近代化舰队,中国传统水师无力抗衡,沿海门户处处失防,酿成严峻的海防危机。海防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追求国家自强的最初目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866年6月25日,闽浙总督左宗棠在长期筹谋的基础上,提出学习欧洲先进技术,设厂自造轮船的方案,因计划周密,切实可行,清政府于7月14日批准,并称赞为“中国自强之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组大型的人物雕塑,他们是中国船政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分别是左宗棠,沈葆桢,萨镇冰,严复,詹天佑、日意格(法国人,船政正监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尾船政学堂是由左宗棠创办的‌。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创办了福建船政学堂,这是中国第一所近代海军学校。船政学堂在创办初期称为“求是堂艺局”,由沈葆桢主持,并亲自为考试制定、批阅试卷,录取了包括后来成为北洋水师学堂教习的严复在内的第一批学生。船政学堂不仅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海军军官和工程技术人才,还成为了中国近代海军和工业的骨干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过船模、车床、罗经、舵轮、铁锚、古炮、飞机模型及实物、照片、文字介绍等产品,从船政创造、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我深深地被中国古代船政文化的辉煌历史所吸引,对古人在海洋事业的成就和贡献感到无比敬佩和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船政博物馆承载着船政弥足珍贵的历史印记和精神内涵,让我们了解近代中国船政诞生的历史背景,更感受到船政文化的魅力。有很多鲜为人知的物件和故事,走着、听着、看着、想着……时而欢快、时而沉重、时而欣慰,更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船政以爱国精神为核心,致力海防自强、工业自强,崇尚科学,谱写了壮丽的史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博物馆出来,我们继续在马尾造船厂附近的船政建筑群中漫步,无论是英国红屋、外国教堂和医院遗址还是当年遗留下来的钢炮、坦克、飞机等,无不散发着厚重的船政文化历史韵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傍晚时分,我们结束了愉快的马尾之行,再见了马尾港,再见了海军的故乡,我们还会再来拜访你!</span></p> 谢谢您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