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墩---有着念想的家乡

风之子

<p class="ql-block">冬至前夕,黄昏,漫步在泰伯湖畔的林荫小道,各种抖音直播不绝于耳,夕阳的余辉洒在脸上,微微闭眼,思绪已飞到我那不算远且又不常回的老家------高田镇黄泥墩,这片山水哺育了我,一直流淌进我生命的长河中。</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父辈们都响应伟人的号召“人多力量大”,每家都有岁数差不多大的几个小孩,放学路上,你追我赶,嘻嘻闹闹,好不欢喜,到家后又邀约一起去屋背山上去砍柴,每人一担柴,转眼间任务完成,手中的树枝变成嬉戏的“武当剑”,你追我打,欢笑声洒满整个村庄。</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马路旁的稻田里,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腰”,勤劳的父辈们栽着早晚两季稻,夏至时,早稻收割的季节,叔叔伯伯们戴着斗笠草帽,挂着毛巾,奋力地挥舞着镰刀,收获着丰收的喜悦,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围绕着打谷机轰鸣,在后面捡拾遗落的稻穗,有时还怨大人割稻太认真。</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夜空下,大人们摇着蒲扇坐在村口小亭里的板凳上,小伙伴们跳着“房子”,躲着迷藏,累了同挤在竹床上仰望星空,让人厌恶的花脚蚊子使你气得跳脚,无奈,我们又去追赶那“一闪闪”的萤火虫。村中晒谷场放电影啰!!,孩子们抄起板凳跑得飞快,留下此起彼伏的蛙声,和一地月光。</p> <p class="ql-block">后来,参军了,在训练休息之余,就会和战友们炫耀我农村“富有”的童年,原来,故乡的记忆已镌刻在我灵魂里,那是成长的烙印。长大了,求学、参军、工作,渐渐地,离故乡,远了;离父母亲,也远了。</p> <p class="ql-block">或许家乡的召唤,或许受到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年轻的我便从部队转业。回到纯净的小山城进了公安系统,自己非常热爱和珍惜这个职业,那个年代,信息还不发达,公安机关办案更多的是依靠人力,当时派出所只有区区一辆硬顶帆布窗的吉普车,其余办案都是骑自己的摩托车,印象中就是老同志们都戴着墨镜,骑着车,挎一个黑色的公文包带着我走村串巷,黑色的公文包里面装着材料纸、圆珠笔、钢笔、红色印泥、笔记本、手铐等物品,走到哪里随时办公。对于需要传唤的人员,多数只要说一下就好了,很多人看到警察就有敬畏心理。那个时候,一个警察能镇一条街,很多人在哄孩子不哭时常常用警察来恐吓。当时,很多人还不习惯出去务工,娱乐的方式又少,看电影看录像打游戏机跳舞蹦迪是主要的娱乐,导致闲散的社会小青年时常会聚众斗殴,甚至是械斗,一旦斗殴就造成严重的人身伤害,严重的扰乱了社会风气,所以那时的“严打”开展的比较多。如今,国家法治社会的宣传下,在一代又一代先辈们的常年不懈努力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付出下,小山城变成了人人羡慕的全国平安先进县。</p> <p class="ql-block">冬至大如年,坐在回老家的小车上,车窗外,农村的变与不变环绕着迷惑着我的眼睛。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我的老家黄泥墩也在追逐着时代的脚步,儿时上学一下雨就满脚泥的土路变成了两车道的水泥路,延伸至远方;土樯青瓦、低矮的小平房个个翻修成一栋栋的二三层小楼,美观又舒适;随处可见、掀帘而进的茅厕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茁壮成长的小树苗;绑在细长条竹杆上,转动方位才能收看电视的接收器,已无处寻踪,满眼都是架设的光纤电缆,村中央的休闲活动中心,人人喜欢的健身器材,还有那一根根挺拨的路灯,照亮着老家乡亲们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新时代、新农村、新农民正不断向美好生活迈进!不变的是,缓缓流淌的河流,蔚蓝明朗的天空,以及老乡亲看到我时那一句乡音“回来了!”,慈祥的笑容,熟悉的乡音,浸润到我心里,仿佛我只是晚归,从未远离。</p> <p class="ql-block">指尖穿过黯年度,岁月流殇不掩凉。如今,爸妈早已长眠于老家黄泥墩的青山绿水中,与他们厮守一辈子的故乡融为一体,老屋犹在,再也找寻不到父母亲的身影,可爸妈留下的教诲永不会消亡。屋旁的小溪,潺潺流向远方,承载着我的初心,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