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隆兴寺

乡间小道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称常山、真定,是连接燕晋两地的咽喉之地,</span>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span style="font-size:18px;">正定拥有丰富且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以“九楼四塔八大寺”为代表。“九楼”为四个门楼、四个角楼以及阳和楼;“四塔”指凌霄塔、华塔、须弥塔、澄灵塔;“八大寺”分别为隆兴寺、广惠寺、临济寺、开元寺、天宁寺、洪济寺、舍利寺、崇因寺(后三寺已毁)。其中尤以隆兴寺最为有名,梁思成先生曾四次来到正定进行古建筑考察、测绘工作,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span></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又名大佛寺,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称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便相继告成。金、元、明各代均对寺内建筑有不同程度的修葺和增建。清康熙、乾隆年间,又曾两次奉敕大规模重修,并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赐额“隆兴寺”,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一组北宋木结构古建筑群,<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誉为中国十大名刹,</span>京外名刹之首,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康熙乾隆皇帝都来到过这里,并留下墨宝。寺中汇聚了古建筑、壁画、雕塑、碑碣等艺术珍品,寺院多个建筑在中国建筑史研究中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寺内有六处文物堪称全国之最,绝世臻品,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至宝,分别是造型独特的宋代建筑摩尼殿,被梁思成先生誉为世界古建筑的孤例;倒座五彩悬塑观音,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我国早期最大的转轮藏;被推崇为“隋碑第一”、“楷书之祖”的龙藏寺碑;我国古代最高的铜铸大佛——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以及我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p><p class="ql-block">天王殿为隆兴寺第一重殿,兼做寺院山门,建于北宋初期,<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现存四座宋代寺院建筑中最早的一座。</span>面阔五间、进深两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檩中柱式建筑,</span>单檐歇山顶,<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瓦布顶,绿琉璃剪边。</span>清乾隆年间大修时掺入了清代建筑风格,<span style="font-size:18px;">但主要梁架仍为原来形制没有改变。</span>2014年3 月至2015年1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天王殿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殿前有三路单孔石桥,马路对面是一座红色照壁。</p> <p class="ql-block">大门上端的“敕建隆兴寺”和“天王殿”匾额均为康熙皇帝手书。</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大门前,马路正对面的琉璃照壁,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壁心是由三十六块高浮雕琉璃砖拼砌而成的二龙戏珠图案,栩栩如生,颇为壮观。照壁建于大门之外,在环境氛围上起到了庄重和森严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内供奉的 “大肚弥勒佛”,为金代木雕,<span style="font-size:18px;">雕刻精致,通体髹漆,</span>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这是一位被完全汉化了的弥勒佛,其形象源于我国奉化岳林寺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的一位僧人,法名契此。</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前方是一个巨大的台基,这便是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的大觉六师殿遗址。</p> <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遗址)</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据《隆兴寺志》记载,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他们在佛教中合称"过去七佛",因而大觉六师殿又俗称"七佛殿"。</p> <p class="ql-block">天王殿后大觉六师殿遗址北面,为隆兴寺现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最高的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六最之一,中国现存古代建筑中的艺臻极品。</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始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是隆兴寺现存宋代木构建筑中唯一一座有明确纪年者。大殿布局奇特,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殿身四面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抱厦,平面形成十字形。四面歇山出抱厦的做法,除在宋画中可见外,目前现存建筑只此一例,足见其珍贵。<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梁思成先生誉为“艺臻极品”。1977年至1980年由国务院拨款 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尼殿是中国唯一保留至今的北宋十字抱厦建筑。</span>从空中看摩尼殿,大殿跟东西南北四面抱厦形成一个“十”字,极具宋画中的古劲潇洒。抱厦:“抱”着主建筑的小房子,通过延伸空间分担主体建筑的功能。(网络图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的摩尼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摩尼殿的北门上匾额</span>“广长妙谛”康熙御题。“妙”字在佛门中广泛使用,“谛”是佛教教义,有高深、智慧之意,意谓真理或实在精妙之真谛。</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span style="font-size:18px;">殿前的月台上有一宋代石香炉,由炉身、炉座两部分摞置而成,通高1.4米。</span>寺庙中早期的香炉保存下来的并不多,此座以佛教题材为雕饰的宋代石香炉保存至今,实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炉身正面浮雕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四周侍立药师十二神将,手持宝杵、宝剑、宝棒等兵器,给人以威武勇猛、栩栩如生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殿内佛坛上供奉五尊泥塑金装佛像,正中是佛祖释迦牟尼,<span style="font-size:18px;">持说法印。身旁两侧立像为释迦牟尼的两位弟子,</span>左侧的老者为迦叶,右侧的为阿难。在释迦牟尼佛祖的左右侧,还供奉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这五尊佛像均为宋代原塑,文殊、普贤在明代曾进行过修补。1997年对佛像进行了贴金修饰。抱柱上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乾隆帝</span>御题<span style="font-size:18px;">楹联</span>:</p><p class="ql-block">幻化何因,但应念而成,自尔无去无往</p><p class="ql-block">庄严有相,祗随心具足,可知即色即空</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佛祖释迦牟尼,坐的并不是莲花宝座,而是八方平台,平台由形态各异的力士用身体支撑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彩悬塑自在观音像</span></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北壁是一座泥塑五彩悬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span>现存塑像共30余身,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正中的五彩观音像,祂面北背南,故称为“倒座观音”。</p> <p class="ql-block">倒座观音</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六最之二,中国孤例,被鲁迅先生誉为“东方美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像原塑于北宋,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和近现代都进行过修补。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端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观音像高3.4米,左足踏莲,右腿踞起,两手抱膝,身体稍向前倾斜,面容秀丽恬静,姿态优雅端庄。柳眉之下,那双智慧深邃的眼睛微微俯视,恰与礼佛者仰视时形成感情上的交流。这人性化了的佛像,被视为“最美观音”,鲁迅先生赞誉她为“东方美神”,并将祂的照片视若佛教美学的代表作而珍藏。</p> <p class="ql-block">壁画</p><p class="ql-block">除开倒坐观音,摩尼殿内的壁画也非常值得观赏。</p><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 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 图”和“八大菩萨图”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扇面墙分别绘 “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西方胜景</p><p class="ql-block">内槽东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 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 丽,将虚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尊天(东抱厦门口)</p> <p class="ql-block">东方净琉璃世界</p><p class="ql-block">内槽西扇面墙外壁画框宽9.14米,高7.13 米,内绘“东方净琉璃世界”。画面以东方 三圣——药师佛与日光、月光二菩萨为中心展现。药师佛左手托钵,右手执药丸。其胁侍日光菩萨、月光菩萨分别持绘有日轮、月轮的莲枝。三圣像周围绘药师十二神将、菩 萨、比丘、四大天王、十八罗汉等120余身。</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尊天(西抱厦门口)</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后面东西两侧的古碑</p> <p class="ql-block">龙兴寺鈔主赐紫沙门通照大师之碑 </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元至正六年(1346年),青石质。1966年曾被推倒,碑身残断,碑首佚 失。1984年粘接重立时,误将《净业堂碑记》 碑首置于该碑身之上。该碑碑身高211厘米、宽 88.3厘米、厚25厘米。通照大师,北宋佛教慈恩宗大 家。该碑系大师圆寂219年后的元至正六年 (1346),因其舍利塔旧迹不存,时任龙兴寺住持智心为存大师风范於后,特追记大师行状而立。</p> <p class="ql-block">果亲王行次正定隆兴寺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清康熙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撰文。该碑生动描绘了正定古郡的地理形胜、滹沱巨川不同时节的水势变化、隆兴古刹的金容玉相和先皇御碑的雄姿与威严。从碑文字体看,下笔娴熟,体态舒展,气息平和从容,凸显出果亲王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造诣。</p> <p class="ql-block">敕命重修隆兴寺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王麟超书丹。碑文主要记述了康熙四十一年巡幸五台回銮经真定礼隆兴寺大悲菩萨后,睹殿阁倾颓,遂令重修一事。该碑无碑题, 《敕命重修 隆兴寺》之碑名源于《隆兴寺志》。</p> <p class="ql-block">刘公民瞻功德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住持</p><p class="ql-block">僧如果撰文,王荣增书。该碑1966年曾被推 倒,1984年重立。碑身高187、宽91、厚26厘 米。此碑主要记述了康熙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 敕修隆兴寺及为皇上就寺建蘸、购香火地等真 定知府刘民瞻悉心协同、踊跃奉行之功德。</p> <p class="ql-block">重修隆兴寺碑记</p> <p class="ql-block">重修隆兴寺功德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青石质。该碑1966年曾被推倒,1984年重立。碑身高188、宽95、厚28厘米,住持僧如果撰文,该碑主要记述了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敕修隆 兴寺期间监督诸公之功德。碑阴下部刻阖山僧名21人及工匠题名11人。</p> <p class="ql-block">大隆兴寺香火地碑</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青石 质,碑身高216、宽90、厚27厘米。该碑1966年曾被推倒断为四块,1984年粘接重立。住持僧<span style="font-size:18px;">如果撰文,碑文主要记述了直</span>隶都察院右副督御史赵宏燮于康熙四十二年至四十八年敕修隆兴寺期间监督、提调、指挥、捐助之功德。</p> <p class="ql-block">从此须登彼岸</p> <p class="ql-block">走出摩尼殿北门,道路两旁绿植遍地,正前方有一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被梁思成先生誉为“珍品”。现建筑是根据先生《正定调查纪略》中的图片和文字描述重新复建的。</p> <p class="ql-block">牌楼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康熙御题,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p> <p class="ql-block">牌楼北面题额“通津宝筏”,康熙御题,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通过牌楼门,进入二进院,路两侧各有一株千年槐树,前面是一座二层阁楼式清朝建筑——戒坛。戒坛内供奉有铜铸双面佛像。</p> <p class="ql-block">1000年树龄的古槐树,树干已中空,现外包了一层假树皮,还真有以假乱真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戒坛</p><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 (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顶亭台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石坛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戒坛”匾额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手书。</span></p><p class="ql-block">戒坛是佛教僧众受戒时举行宗教仪式的特定场所,同时也彰显着寺庙在宗教界的地位,<span style="font-size:18px;">规模小的寺院没资格建戒坛的。</span>北方寺院林立,但只有正定的隆兴寺、北京的戒坛寺、五台山的碧山寺有戒坛,所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span>隆兴寺的戒坛进行过两次开堂传戒:一次是康熙十六年(1677年),受戒僧人200人;另一次是在光绪十九年(1893年),受戒僧众180人。因树木茂盛遮挡,没有拍戒坛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铜铸双面佛像</p><p class="ql-block">戒坛内供奉的铜铸双面佛像系明弘治六年(1493年) 铸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二佛像相背而坐,背身相连。</span>面南者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双手做禅定印,面北者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左手作禅定印,右手做慈悲印,二者均为民间广为尊崇的佛像。在药师佛像下莲座正中阴刻铭文“大明弘治六年真定县滹沱河南古城村善女吕氏讳旺谨造”。此种形制的造像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戒坛北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匾额:“</span>金绳觉路”,为乾隆五十三年乾隆皇帝为戒坛题写的。“金绳觉路”原自李白的《春日归山寄孟浩然》中:“金绳开觉路,宝筏度迷川。”</p> <p class="ql-block">戒坛藻井</p> <p class="ql-block">韦陀殿(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戒坛后侧,原为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的建筑,现仅存遗址。殿内原供奉一尊铜铸五彩韦陀像。韦陀是驱除邪魔、保护佛法的天 神,手持金刚降魔杵。韦陀殿在二十世纪二 十年代坍塌后,韦陀像已移至弥陀殿内保 存。</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p><p class="ql-block">原名佛香阁,又名观音阁,为隆兴寺的主体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戒坛以北中轴线上。</span>始建于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年前曾有法、德、日等国记者、学者拍摄到大悲阁的影像,1933年梁思成先生考察时,大悲阁已损毁严重,其阁内的四十二臂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大铜像露天已数十年。</span>现存建筑为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依据宋《营造法式》复建。工程投资3285万元,共用木料6800 多立方米,是我国继西藏布达拉宫之后最大的单体文物修缮工程。重修后的大悲阁为一座出檐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总面积 1643.5平方米,主殿高35.5米,两侧的御书楼和集庆阁以虹桥相连,三阁并立,气势雄伟。</p> <p class="ql-block">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六最之三,世界上古代铜铸佛像中最高大、最古老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像。</p><p class="ql-block">“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俗称“正定府大菩萨”。(河北有四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正定菩萨就是大悲阁里的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此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国古代铜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不仅分别执日、月、净瓶、金刚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 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据寺内一通宋碑记载,其铸造程序是:先铸好基础,然后分七节铸造大菩萨。第一节铸下部莲花座,第二节铸至膝盖,第三节铸至脐下,第四节铸至胸部,第五节铸至腋下,第六节铸至肩膊,第七节铸至头部。最后添铸四十二臂。菩萨的手均为木雕而成,其上裹布,一重漆,一重布,然后用金箔贴成。</p> <p class="ql-block">匾额是中国古代建筑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隆兴寺被誉为“京外名刹之首”、“河朔名寺”,寺内匾额丰富多彩。康熙皇帝三次到正定,为隆兴寺题写了十九块匾额。据《畿辅通志》(卷五十二)记载,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康熙60岁大寿,勅修隆兴寺后,亲笔御书十九块匾额:隆兴寺、天王殿、大觉六师之殿、慈云普荫、摩尼殿、广长妙谛、妙庄严域、通津宝筏、戒坛、慈氏阁、转轮藏、佛香阁、御书楼、集庆阁、伽蓝殿、祖师殿、弥陀殿、药师殿、静业堂。乾隆皇帝到过隆兴寺七次,也留下了不少墨宝。</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最上方悬挂着“大悲阁”匾额。外檐三额:“调御丈夫”、“慧眼无边”、“慈云广覆”。内檐三额:“佛光普照”、“白毫相光”、“寻声救苦”。外檐廊柱楹联</p><p class="ql-block">内侧:具何神通,三界俯归一指;得大自在,四禅不隔微尘。<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高宗乾隆帝</span></p><p class="ql-block">外侧:辩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果亲王(允礼,康熙十七子)</span></p> <p class="ql-block">慈云广覆</p><p class="ql-block">雍正十二年(1734年)果亲王允礼奉命四川公干,便道正定隆兴寺瞻礼大佛,题《行次正定隆兴寺》诗并刻石。题“慈云广覆”匾,题“辨得宝筏慈航普渡大千世界,无有言语文字是真不二法门”对联悬佛香阁,也就是今天的大悲阁。</p> <p class="ql-block">调御丈夫</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颁赐御书佛香阁外檐匾额“调御大夫”。</p><p class="ql-block">调御丈夫:佛十号之一,佛能教化引导一切可度者,佛陀大慈大智,能以种种方便调御修行者的心性,使往涅盘正道,正如驯马师善于调御马性,故名调御丈夫。</p> <p class="ql-block">白毫相光 </p><p class="ql-block">乾隆十三年(1748年)十一月,颁赐御书佛香阁内檐匾额“白毫相光”,御书佛香阁对联“妙相显光明非空非色,净因传定慧不灭不生”。</p><p class="ql-block">白毫相是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佛教传说世尊眉间有白色毫毛,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放之则有光明,名“白毫相”。</p> <p class="ql-block">“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芒能够遍照一切时,一切处,普遍平等的照到一切世界。普照天下众生,福寿康宁。</p> <p class="ql-block">石质须弥座</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观音像脚下的青石须弥座同为北宋原物,</span>高2.25米,由双层上枋、上枭、束腰、下枭、下枋、圭脚组成。须弥座采用浅浮雕、高浮雕、圆雕、透雕的表现技法,雕刻出力士、飞天、共命鸟、伎乐等形象,造型生动,雕工精良,为不可多得的宋代石雕艺术珍品。</p> <p class="ql-block">铜钟</p><p class="ql-block">此钟为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御马监太监何朝造。原悬挂于正定八大寺之一的崇因寺钟楼内,由其住持智雨供奉。 钟高1.46米,上铸铭文988字,除祈福语等内容外,尚有明代太监和皇室成员崇佛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北门匾额楹联:</p><p class="ql-block">匾额:香刹清华。乾隆十一年(1746年)皇上举行搜狩大典,奉皇太后钮祜禄氏懿旨行礼五台。十月初四回銮瞻礼大悲菩萨,同年,和亲王弘昼恭随圣驾临寺礼佛,书“香刹清华”金字匾额悬佛香阁。</p><p class="ql-block">楹联:慧日普圆通,下禅枝而返照;灵台凝正觉,浮定水以涵光。<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和亲王(弘昼,雍正第五子)</span></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p><p class="ql-block">御书楼亦名东耳阁、御书阁,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为1997 年至1999年依据宋《营造法式》重建。此楼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前带副阶,重檐歇山顶,绿琉璃瓦剪边,面积355平方米,高21米。据《隆兴寺志》载,阁内上层原奉文殊菩萨和御书碑文,下层供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楹联:</p><p class="ql-block">法润东土,融儒道,同臻教化</p><p class="ql-block">经来西天,运悲智,共参因缘</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西侧是集庆阁,抱柱楹联:</p><p class="ql-block">万法皆空,洞彻有无明佛性</p><p class="ql-block">一尘不染,屏却窐碍证禅心</p> <p class="ql-block">戒坛北侧左右分别是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它们的外观、规模相近,是典型的北宋时期二层楼阁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藏经楼)</p><p class="ql-block">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坐西朝东,面阔三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平面近似方形。阁内正中安置“转轮藏”(即转动的藏经橱)。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赞为 “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1956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轮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兴寺</span>六绝之四:中国最古老、最大的转轮。</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转轮藏又称轮藏、转轮经藏、转关经藏、飞轮藏等,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盛于宋,是集藏书、传道、求利诸功能于一体的特殊法器。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与诵读经文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转轮藏为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橱,宋代遗物,是我国现存始建年代最早的转轮藏。</span></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重檐八角形,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p><p class="ql-block">转轮藏整体可绕中轴旋转。藏针置于室内正中的圆形地坑中央。藏座部分下由藏针尾部出斜戗,上置八根平铺角梁呈放射状,各角梁下悬垂柱,里外两根,斜戗施于内柱与藏轴之间。如此年代较早、形制完整的转轮藏并不多见,被称为“宋代小木作的稀有遗物”。</p> <p class="ql-block">重修轮藏阁记</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p><p class="ql-block">慈氏是梵语弥勒的意译。慈氏阁建于北宋,<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转轮藏相对而立,外貌、规模都与转轮藏阁相近。</span>内部梁架结构采用减柱造,简洁明朗,檐墙内立柱为宋《营造法式》所记永定柱的唯一实物例证。元、明、清均有重修。1958年由国务院拨款进行了落架复原性重修。</p> <p class="ql-block">木雕弥勒菩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慈氏</span>阁内所供弥勒菩萨像,高7.4米,系北宋时期独木雕制。弥勒头戴天冠,着菩萨装,手作说法印,身后饰高8.8米的火焰纹背 光,以示佛光普照,法力无边。1995年采用 修残补缺、随旧着色的方法进行了复原性修 复。</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前的庭院中陈列有许多珍贵的古碑</p> <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兴寺六最之五,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碑刻。</span></p><p class="ql-block">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 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遗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之称。</p> <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的复制碑</p><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历经 1400多年的风雨侵蚀,碑身缺损严重,碑下部的部分碑文已经脱落,无法识别。为方便游客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更好观瞻,正定县文物保管所按照1:1比例做复制碑,于2019年9月19 日立于原碑东侧。</p> <p class="ql-block">康熙碑亭</p><p class="ql-block">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之碑系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圣祖玄烨所 书《御制隆兴寺碑》。</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述了康熙四十二至四十八年(1703-1710年)敕令对寺院进行大规模整修的情况,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乾隆碑亭</p><p class="ql-block">面阔、进深皆为三间。重檐歇山式。亭内 碑刻为皇帝御制,故以黄色琉璃瓦覆顶。亭内 之碑是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高宗弘历所书《重修正定隆兴大佛寺记》。</p> <p class="ql-block">碑文记述了乾隆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779-1780年)对隆兴寺大规模重修的情况,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p> <p class="ql-block">嘉庆御碑</p><p class="ql-block">该碑刻立于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通高5.9米。碑阳内容为清嘉庆十六年嘉庆帝西巡五台山回銮驾幸隆兴寺所作《隆兴寺敬叠皇考九言诗韵》。</p> <p class="ql-block">唐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残碑</p><p class="ql-block">此碑高156厘米,宽148.5厘米,存16 行,行14字,行书。碑应为李宝臣的神道碑,刻立于建中二年春正月至十二月之间。 原在真定府署(今正定县政府大院),后移至隆兴寺内。李宝臣,新旧《唐书》有传。原为安史之乱叛将,伪署恒州刺史, 后降唐。唐授以故地,名其军曰成德。其作为唐后期河朔三镇(范阳、成德、魏博)之一成德镇的肇建者,统治十余年, 开启了成德镇长达一百五十余年的藩镇割据。此碑文字残缺严重,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了李宝臣出身和早期活动等资科,为《新唐书·李宝臣传》的记载提供印证。碑文由当朝元老王缙书写,字体法度谨严,神采焕发,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书法杰作。</p> <p class="ql-block">大宋重修铸镇州龙兴寺大悲像并阁碑铭并序</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北宋端拱二年(989年)。碑文主要记述了大悲菩萨像铸造和大悲阁修建的始末,以及落成后高僧琼法奉旨住持等事宜。宋太宗敕令田锡撰文、吴郢书丹。碑文字体雄劲有力,潇洒飘逸,不失为书法艺术之佳作。</p> <p class="ql-block">妙峰上师胜公和尚道行之碑 </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青石质,碑身高285厘米。碑文内容记述了元代龙兴寺高僧大德胜公生平传法经历。</p> <p class="ql-block">赞大悲菩萨一百八韵有叙碑 </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青石质,首身一石,高267厘米。额内篆书“永镇山门”2行4字。该碑内容为大悲千手观音五言排律赞文。</p> <p class="ql-block">重修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碑记 </p><p class="ql-block">此碑1999年9月刻立。碑文内容记述了隆兴寺主体建筑大悲阁的千年兴衰变迁,以及 1997年至1999年大悲阁并御书楼集庆阁重修恢 复宋式面貌后的威严雄姿和千年古刹的恢宏气象。</p> <p class="ql-block">正定隆兴寺意定和尚功德碑 </p><p class="ql-block">此碑刻立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青石</p><p class="ql-block">质,通高428厘米。碑文记述了隆兴寺住持意定和尚修葺改造寺院、为民祈雨等功德之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福槐</span></p><p class="ql-block">大悲阁后的一棵千年古槐,已经1300多岁,树干盘曲嶙峋,表皮斑驳粗糙。据说福槐自有荫护,虔诚者绕树三匝,可得富贵荣显、鹤寿永昌。相传,宋太祖赵匡胤曾在此树下驻足观看,见有瑞鹤祥云绕于树端,经久不去。这一景象,被他看做祥瑞之兆,坚定了他称帝后扩建隆兴寺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p><p class="ql-block">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此殿为一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青瓦覆顶的单檐歇山式建筑。临济宗第二十五代嗣祖沙门梦堂和尚主持修建。梦堂,为隆兴寺明代高僧。</p> <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石质须弥座上供奉明代泥塑金装阿弥陀佛,佛像后侧金柱上悬塑着其两大胁侍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像。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合称为“西方三圣”。</p><p class="ql-block">殿内东西两侧供奉石雕十八罗汉像,其余佛像大多为五十年代民间征集。</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前香炉</p> <p class="ql-block">宋墓</p><p class="ql-block">1960年5月至9月,河北省文物工作队于井陉县柿庄发掘清理了10座宋代墓葬。1961 年将其中第4号墓迁至于此。该墓室为砖仿木结构,平面呈圆形,高 3.32米。室内用砖雕、泥塑的人物、器皿等来反映墓主人的生活情况。</p> <p class="ql-block">毗卢殿</p><p class="ql-block">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思是“光明普照”。毗卢殿位于隆兴寺中轴线最末端,殿内的毗卢佛堪称国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 年),原为正定八大寺院之一—— 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迁建于此。此殿面阔、进深皆为五间,重檐歇山顶、青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檐下悬挂清乾隆皇帝御 书“毗卢佛殿”匾额。</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隆兴寺六最之六,</span>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铜铸毗卢佛。</p><p class="ql-block">毗卢佛设计独特,精美绝伦,为明万历皇帝朱翊钧为其生母慈圣皇太后祝寿所御制的。这尊毗卢佛全部为青铜铸造,高6.72米,由三层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圆鼓形莲座层置而成。三层莲座的千叶莲瓣上均铸有一坐式小佛,表情、手印富于变化,整尊造像上共计大小佛像1072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span></p> <p class="ql-block">龙腾苑</p><p class="ql-block">2005年增建的一处集文物展示、旅游休闲为 一体的寺庙园林。乾隆皇帝巡幸隆兴寺时,曾留 下“龙腾故苑寻霸业,狮吼初地礼法轮”的壮美诗篇,故名龙腾苑。园内有金代广惠大师经幢、北朝石造像、元代壁画墓、明代许家牌坊、明代龙泉井亭及古碑刻等众多文化遗产, 另有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小桥流水、奇花异草之美,仿佛一副美丽的历史文化画卷。</p> <p class="ql-block">金代广惠大师经幢</p><p class="ql-block">广惠大师为佛教慈恩宗高僧,曾于金代前期任隆兴寺住持和河北西路真定府都僧录。金大定三年(1163年)圆寂。广惠大师经幢刻立于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系汉白玉雕 刻,由基座、幢身、幢顶组成。现幢顶缺 失,残高5.02米。此幢是研究金代佛教的重 要实物。</p> <p class="ql-block">紫虚山</p> <p class="ql-block">明远亭</p> <p class="ql-block">北朝石造像</p><p class="ql-block">为元氏县开业寺北朝时期遗物。1965年经河北省文化局批准移至隆兴寺。此像系汉白玉雕刻。主尊为释迦牟尼,背面刻坐式小佛。佛座上饰供养人、双狮、神王等,内容丰富,刻工精良,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两侧的二比丘为明代所刻。</p> <p class="ql-block">许家牌坊</p><p class="ql-block">此牌坊刻立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青石质,四柱三间形式,残高6.45米。因其是为明朝通议大夫、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守谦和他的祖父许瓒、父亲许金所立的功德牌坊,故当地人称作“许家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的石柱、额坊、花版、雀替、抱鼓石上雕刻有官员、童子、佛教故事以及瑞鹤、祥 云、花卉、瓜果、麒麟、狮、龙等图案。雕饰题材丰富,画面生动形象,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建筑遗物。</p> <p class="ql-block">龙泉井亭</p><p class="ql-block">位于寺院东北角,井亭为明代重檐盝顶式建筑。亭内有一口古老的八角琉璃井。据《隆兴寺志》记载,龙泉井为宋代“水漂木、地涌铜”的涌铜之处,且“龙潜其中,求雨有应”,所以八角井又称“龙泉井”,“灵泉井”。</p> <p class="ql-block">䶮止湖</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䶮</span>(yǎn),飞龙在天的意思。<span style="font-size:18px;">䶮</span>止湖作为园林水体景观是龙腾苑的重要构成要素。湖中泉水喷涌,荷花绽放,鱼儿自在穿梭,极富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园内的古碑石刻</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内设有“梁思成文物保护史迹展”。</p> <p class="ql-block">河北自由行</p><p class="ql-block">时间:2024年9月10日——2024年9月19日</p><p class="ql-block">本景点游览时间:13日8:00点,4h</p><p class="ql-block">门票:50元,60岁以上免票</p><p class="ql-block">天气:晴•20——29℃</p><p class="ql-block">摄影:乡间小道</p><p class="ql-block">文字:乡间小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