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br>“(2024年12月7日,星期六,晴) 早上醒来懒在床上,一边刷手机,一边酝酿着稍后的一跃而起。刷到有朋友要去霞浦拍照,便决定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 小可<br><br>于是,便有了这次的霞浦之旅。朋友们14日高铁前往,我11日自驾出发,霞浦相聚。<br><br>霞浦位于福建省东北部,480km长的海岸线,浅海滩涂面积达104万亩,独特的滩涂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被誉为摄影者的天堂。我一直想去霞浦拍照,曾尝试收集资料准备做攻略,却始终未能成行,这一次终于得偿所愿。<br><br>霞浦摄影离不开滩涂,离不开日出日落,离不开海产养殖,离不开撒网捕鱼。</div> <div><br></div><div>这些竹竿是用来养殖紫菜的,而红蓝色的网箱是养殖生蚝的,霞浦也是中国的紫菜之乡。</div> <div><br></div><div>记得有一次看 CCTV-2 财经频道介绍霞浦,主持人说中国的餐桌上每4条海参,就有一条来自霞浦,当时还比较困惑,这次终于明白了,现在有一种 “北参南养” 的模式:将北方大连、青岛等地已经养殖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海参迁移到霞浦,这里滩涂资源丰富,水温高,海参不会出现冬眠的状况,因此会一直进食,一直生长,一般再经过4-5个月左右的生长期,就可以销售上市了,电视里还介绍了清晨冷链车从霞浦出发奔赴烟台的画面。此行我特别问了当地向导是否能买到干海参?他说买不到,海参都是运到北方统一经销,但是,在霞浦是可以吃到新鲜海参的。<br><br>2022年,霞浦县海参产量5.5万吨,占全国海参总产量27%,产值达72亿元。<br><br>下面这张照片被摄影人称之为 <b>“甲骨文”</b>,那些彩色的围栏里据说就是养殖海参的,不要挑战我哟,这个知识点我也是道听途说的。</div> <div><br></div><div>在霞浦拍日出日落有一些特定的地点,如花竹的日出、东壁的日落。日出日落的光线变化,又会带来无限的艺术效果。<br><br><b>花竹日出</b>。2013年元旦和国庆节,中央电视台在这里进行了两场现场直播 —— “2013年的第一缕阳光” 和《朝闻天下》栏目的 “日出东方”,为花竹日出进行了品牌加持。<br><br>晨光下的竹竿,五线谱一样的美丽音符。<br><br></div> <div><br></div><div><b>东壁日落</b>。落日余晖和赶海归来的渔女。</div> <div><br></div><div>花竹和东壁都隶属于霞浦<b>三沙镇</b>,据《霞浦县志》记载,大约在康熙年间,来自闽南漳浦的渔民因躲避风浪无意间发现了这个理想的港湾,慢慢成为这里的 “常住人口”。<br><br>三沙镇拥有40公里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旅游景点很多,如光影栈道、留云洞、南太姥、花竹日出、东壁日落、小皓沙滩等。小镇依山傍海的建筑很有特色,我把它称之为霞浦的 “五小渔村”。<br><br></div> <div><br></div><div>对于摄影爱好者而言,在霞浦可以早晚拍照,中午睡觉,日出日落是永恒的主题,不只是花竹,北岐村的日出也同样美丽。<br><br></div> <div><br></div><div>霞浦的风光很美,但是,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当地向导,想拍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并不容易。初一十五,月盈月缺,潮涨潮落,阴晴变换,每天的气候变化都很快,不同的地点,甚至是同一个地点的不同时间,都是不同的景色。<br><br>我们到达<b>西线鹅湾</b>的时候,滩涂还是一片泥泞,渔船搁浅,竹竿凌乱,红树林根须杂错,大约20分钟后潮水慢慢上涨,海面的宁静遮盖了滩涂的杂乱不堪,鹅湾的最美时刻。</div> <div><br></div><div>在<b>南塘红树林</b>,也是同样的景象,用30分钟时间,让你见证沧海桑田,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力量无穷。</div> <div><br></div><div><b>瓦窑漂网</b>。潮水上涨时小鱼儿游过来,退潮时则被挂在网上,借助大自然的帮助,渔民们赶来收获。</div> <div><br></div><div>2024年国庆期间,霞浦接待游客高达69.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7.5亿元,今天的我们也许应该感谢一个人。<br><br>最早将霞浦推送到人们视线的,是一个叫郑德雄的人。上世纪90年代,郑德雄买了一台相机,开设了霞浦第一家照相馆,专拍人物肖像,也拍婚纱照,后来他将镜头转向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海岸滩涂,2004年春节期间,郑德雄在霞浦举办了第一个摄影展,展出了100多幅照片。<br><br>所谓展览,其实就是在两棵大树之间拉一根绳子,将照片夹在上面,但霞浦的美确实震撼了路人,三天展览结束后,绳子上的照片只剩下几十张了,随着路人的离去霞浦的美也跟随他们四处散播。<br><br>《大众摄影》是首个收录郑德雄作品的杂志,作品《宁静的港湾》也获得月赛银奖,2004年的郑德雄收获颇丰,他的作品在各大摄影比赛上屡屡夺冠,也带旺了霞浦的旅游摄影潮。<br><br>今天的霞浦,旅游摄影已商业化经营,曾经的渔民变成了展示乡土文化的模特,有人说霞浦的摄影有许多摆拍,但我却觉得霞浦的 “摆拍” 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不是无中生有,而是霞浦渔猎生活的再现。<br><br>最大的 “摆拍” 莫过于<b>杨家溪</b>,我称之为 “牛哥” 和 “鹅姐” 的演出。</div> <div><br></div><div>以前的那头牛老去了,他们又新买了一头,不仅体态健硕、步履优雅,而且还生了一只小牛犊,看来杨家溪的旅游业,后继有牛了。</div> <div><br></div><div>这位 “鹅姐” 不可小觑,曾经上过央视 CCTV-17 频道的专访哟!</div> <div><br></div><div>鱼露制作。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制作鱼露,是传统的酿造工艺。我猜想,市场上销售的鱼露,大多数应该是工业化生产的吧?<br><br></div> <div><br></div><div>霞浦海岸线漫长,又靠近海上丝绸之路起点,较早时就有西方传教士登陆。明崇祯八年(1635年),天主教传入霞浦,并在县城南山和北门各建了一所教堂。1872年英国牧师胡约翰到霞浦横江村传教布道,1876年建立横江教会。时至今日,霞浦仍有好多座教堂。<br><br>霞浦县博物馆还陈列了历史上道教、佛教、摩尼教、妈祖文化等多元化的宗教信仰和畲族文化。</div> <div><br></div><div>在下浒镇拍海上渔村时,建设中的宁上(宁德 - 上饶)跨海大桥,三个主桥墩远远看去活脱脱就像三个大大的十字架。</div> <div><br></div><div>当然,今日霞浦最流行的还是佛教和妈祖文化,寺庙随处可见。</div> <div><br></div><div>天还没亮,我们就驱车赶往<b>古龙寺</b>,它位于霞浦县崇儒畲族乡积田洋丘山,海拔700多米,到达停车场后还要走一段山路,我们来这里看日出。<br><br>奋力向上奔爬,听到隐隐传来的诵经声,我知道差不多登顶了。这里的条件比较艰苦,无论是对于信众还是出家人,我一直觉得在这种寺庙里修行的人,会比较虔诚一些。<br><br>那就多上几张照片吧。</div> <div><br></div><div>晚霞总在日落时,它不止是辛苦劳作的结束,也代表收获满满的归来。第一眼看到这金色归航,我脑海里涌现出的只有四个字 —— 凤凰于飞!</div> <div><br></div><div>收获满满,金色归航,船行千里,终要回港。<br><br>我也收获满满,也应该返航了,和朋友们握手,与霞浦挥别。<br><br>上车,出发,回家!<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 * * * * *</b></div><b><br> “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记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