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我们插队50周年,老插青插队55周年之际,我们相约,重回当年插队的小山村,重温当年的知青生涯。</p> <p class="ql-block"> 行进在晚秋时节的山路,欣赏着沿途的田野山川,当年插队的山村景色,也不断地浮现在脑海:山峦重叠,林海松涛。炊烟袅袅,小小村落。清清小河,两岸芦花,翠竹阿娜。</p><p class="ql-block"> 到了石榴河渡口,昔日的轻舟小渡,已被混凝土滚水桥取代。上了河岸,眺望远处的山村,依稀可见,大家都有点兴奋。山村是那么熟悉,也有了点陌生。</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生产队长、指导员都还健在,他们已在村头等候我们。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相见,见了面都非常激动,紧紧拥抱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光阴似箭,一晃眼,就是半个世纪,队长和指导员都已是年纪奔八之人,脸庞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当年漂亮的妇女队长,如今也变成枯瘦的老妪。交谈中得知,当年同辈的年青人已变成了老人,他或搬迁进城跟随子女或已离世,留在村里的人寥寥无几。</p><p class="ql-block"> 流览山村的景象,令人十分诧异。村里除几栋楼房外,大部分还是当年的泥土老房,而且许多老房子己经破败坍塌;山上的松林变成了桉树;山溪流出的水呈浅棕色,散发出异味;成片的田地荒芜,几个老人在村边寥寥无几的田地里忙碌着。这是当年我们插队的小山村吗?当年的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美丽山村,如今变得如此荒凉破败,真是令人唏嘘。</p> <p class="ql-block"> 看着已经坍塌,荒草萋萋的插青住房、生产队仓库的遗址,看着当年红红火火的集体淀粉厂、瓦厂、养猪场的废墟,感概万千。集体经济垮了,集体财产没了,生产队组织散了,土地也被集约化承包给农业企业家经营了。大多农民成了城市无产者。</p><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困惑,不可思议。农村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是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必经的过程?还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子不大,不一会我们就走遍了。我们坐在村后的小山岗上,回忆当年,在广阔天地这个大染缸里,理想与现实,希望与困惑,成为我们人生的第一课堂。在这里,我们与农民同甘共苦,挥汗于田地山岗,生产队用电、建水库,推广新农技。在这里,我们调皮捣蛋,装神弄鬼,打架斗殴,还有小偷小摸……那一幕幕真实的知青生活。</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小山村插队的知青,前后共有13人,如今年龄最大75岁,最小的67岁,全部健在。不论世事如何变迁,知青的情感却始终把我们连在一起。当年,我们生活劳动在一起,为了生存,大家克服困难,互相帮叻,磨练出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为了不受欺负,大家豁命相护,与邪恶抗争。为了回城,我们没有人敢谈恋爱,也没有结成姻缘,但至今仍保持着兄弟姐妹般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1976年,最后一名知青招工回城,小山村结束了8年的知青历史。客观的说,我们来这里插队,给生产队增加了负担,但也给生产队注入了新的活力。知青在生产队的8年,是生产队最辉煌的时期。插青走了,一段历史结束了,曾经辉煌的小山村也从此逐步走向了衰落。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对</span>知青上山下乡的认识,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经历,一百个知青就会有一百种解读。如果用当今以个人利益为核心的眼光去衡量,那过去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如果用历史客观的眼光去衡量,我们的付出相比于前辈的付出,我们就会感到欣慰。因为当时的年代是人人讲奉献,青春无悔。现在的社会是人人讲利益,怨天尤人。毕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苦乐年华、人生历练,承载了知青人的欢乐与痛楚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广阔天地,永生难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