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3)图坦卡蒙的时代

陌上花开

<p class="ql-block">图片:陌上花开</p><p class="ql-block">文字:部分介绍根据展馆资料编辑整理</p> <p class="ql-block">(视频由好友大熊猫小丸子分享,致谢)</p> <p class="ql-block">  这是年轻法老图坦卡蒙的生命祭典。</p> <p class="ql-block">  年少去世的法老图坦卡蒙,在1922年因其墓葬被发现而轰动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具体地复原了少年法老所处时代的生活图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当我们从雕像上辨识出被后世凿去的王名,曾经的风起云涌,透过历史的尘埃重新浮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专题展“图坦卡蒙的时代”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上溯阿蒙神信仰的发展和18王朝国王埃赫纳吞的宗教改革---这是多神信仰与一神信仰的一次分野,下推少年图坦卡蒙治下的传统宗教回归及后世影响。展览叙事与富有节奏的展厅空间相融合。</p> <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的时代” 是最后一个展厅,展品相对较少,但布展极为精致巧妙,展品内容分为3个单元:</p><p class="ql-block">1. 帝国之神--阿蒙。领衔的自然是头戴平顶冠的“阿蒙神头像”。重点文物:“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泰伊王后站像”。</p><p class="ql-block">2. 阿玛尔纳的变革。最重要展品就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其他重要展品:“图雅的卡诺匹克罐”、“纳芙蒂蒂头像”、“埃赫那吞及家人浮雕”。</p><p class="ql-block">3. 少年法老的回归。最重要展品是2尊雕像“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和“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另外重要展品:“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国王头像习作”、“串珠项圈”。</p> <p class="ql-block">  一进展厅,入目是一段狭长幽暗的走道,类似墓道,道旁颗粒粗粝的墙面(模拟墓穴)上映射出冒险家霍华德·卡特和他同伴发现图坦卡蒙墓穴时的对话。这一段长长的“墓道”,使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被拉回到1922年11月的卢克索帝王谷,那个图坦卡蒙墓被发现时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打开这扇“墓门”,进入“图坦卡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展厅外间,三面墙上相继投映出三个头像:伊西斯、阿比努斯、哈托尔,然后看到文章开头的图坦卡蒙死而复生的环绕影视,参观者沉浸式目睹年轻法老的生命祭典,共情公元前14世纪的生死别离。</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主要陈列了6尊大的雕像,特别是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那吞)巨像与图坦卡蒙巨像(被埃耶和赫伦布挪用)分列展厅的两头,相对而立,遥遥相望,颇有气势。</p><p class="ql-block"> 展厅里为数不多的30余件展品汇集了古埃及历史上最为知名的几位历史人物的相关物品,可以说这个展厅汇集了图坦卡蒙全家人的文物:有图坦卡蒙巨型雕像,图坦卡蒙的父亲埃赫那吞巨像,他的母亲尼弗尔提提雕像,此外还有埃赫那吞的母亲、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泰伊王后站像和她使用过的椅子、阿蒙荷太普三世的随葬品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单元:帝国之神 -- 阿蒙</b></p><p class="ql-block"> 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员。从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称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国18王朝开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国神”的位。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着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 然而随着帝国官僚机构的完善,促使王权不断强化,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日益冲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蒙神头像</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石灰岩,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雕像面部圆润,鼻梁高挺,嘴唇饱满,眉毛与眼线刻画明显,头上的平顶帽表明这可能是一尊阿蒙神像的头部,而平顶帽上原本应存在的双羽可能丢失了。</p><p class="ql-block"> 阿蒙起初是底比斯的地方神,其名字在埃及语中的含义为“隐藏”或“不可见”。从中王国时期开始,他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新王国时期,阿蒙成为整个国家的至高神,甚至被称为“众神之王”,埃及人为他修建了数不胜数的神庙。</p><p class="ql-block"> 阿蒙通常表现为戴着王冠的男性形象,王冠上插有两根长长的羽毛。他也会以公羊头人身的形象出现,狮子、巨蛇和埃及雁时常被作为阿蒙的象征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手形象牙拍板</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象牙</p><p class="ql-block"> 手形拍板手柄弯曲,上有孔,内侧中空,各有四条线环绕手腕,部分填充了深色膏状物,指甲通过简单的切口标记。拍板上面经过抛光,下面被平整处理。拍板是古埃及最早的打击乐器之一。这种乐器的形状像胳膊和手,手腕上有手镯或其他装饰。多为女性,尤其是跳舞的女性所使用。拍板在一端有一个小孔,这样两个拍板被系在一起,相互撞击便发出声音。拍板的形状经常模仿人的前臂,或者末端像人的手掌。也有一些拍板呈现莲花、人或动物的头。这件拍板形如伸直的人的前臂,拍板的末端则像展开手指的手,可用于所有以音乐或歌唱为特色的活动,如宴会、葬礼游行和宗教仪式。乐师会用拍板和竖琴、笛子等其他乐器一同演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花形串珠项链</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费昂斯、萤石</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后阿荷太普的带阿赫摩斯王名与双斯芬克斯的黄金手镯</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红玉髓、青金石、长石</p><p class="ql-block"> 手镯顶部的精美圆雕则由一个具有厚度的王名圈和两侧的斯芬克斯构成,王名圈里刻有以下铭文:“拉神之子名为阿赫摩斯,愿他永生。”人首斯芬克斯头戴带有圣蛇的尼美斯头巾,守护在王名圈两侧。值得注意的是,王名圈侧面一周所镶嵌的直角三角形装饰图案,与王后墓葬中出土的其他首饰相互呼应,具有艺术风格和审美设计上的整体性。手镯圆环部分一半呈现为单向拧起的编织图案,另一半则是在黄金表面镶嵌有青金石、红玉髓和长石等半宝石,形状为交替排列的杰德柱和泰特结,二者分别象征着奥赛里斯的脊柱和伊西斯的血液,此外这一侧的正中还有一小截垂直于手镯的黄金短条,可能为了将手镯固定在前臂上而避免任意旋转。</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圣甲虫</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费昂斯</p><p class="ql-block">铭文节选:</p><p class="ql-block"> 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赐予他生命活力!</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王后泰伊,愿她永生!她的父亲名为尤亚,她的母亲名为图雅。她是强大国王的妻子。他的领土南至卡洛伊(第四瀑布附近的努比亚地区),北至米坦尼(美索不达米亚的古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彩绘陶瓶</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迈赫普里的努恩碗</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费昂斯帝王谷36号墓出土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这只努恩碗上装饰了羚羊、鱼和水纹。羚羊象征美丽、敏捷和多产;鱼象征肥沃和富饶;水纹代表"努恩",即创世神话中的原始混沌之水,是世界最初的模样和生命的开端。在努恩之水中升起了原始之丘或莲花,最初的神灵阿图姆从中出现并开始创世。古埃及人相信,即便完成了创世,代表混沌的原初之水仍包围着埃及,伴随着太阳每一次从中升起,创世神话将不断重演。</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饰有莲瓣纹的彩绘瓶</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木、石膏,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彩绘陶瓶</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陶,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尊由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狮子女神塞赫迈特坐像上刻有第18王朝的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的王名圈,出土于卡纳克的穆特神庙第一庭院中。女神的形象为半人半兽、狮首人身,戴有垂到胸前的长假发,坐在带低靠背的宝座上,她的头顶上是一个太阳圆盘,头顶前端有代表王室的眼镜蛇标头。她身着贴身长裙,左手拿着象征生命的安卡符号。长长的假发垂落在丰满的胸部上,凸显了其女性身份;她的眼睛很小,装饰性的鬃毛使狮脸显得高贵而不可怕。头顶上的太阳圆盘和眼镜蛇也强调了其神性和危险性。</p><p class="ql-block"> 座椅一侧刻画了象征北方的纸莎草和象征南方的睡莲,二者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smA-tAwy符号。座椅正面有两个竖直方向的矩形,其上有天空符号。</p><p class="ql-block"> 左侧铭文是:“善神,仪式之主,Nb-MAat-Ra,被恐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p class="ql-block"> 右侧铭文是:“拉神之子,阿蒙荷太普,底比斯的统治者,被恐惧之主塞赫迈特所爱,赋予永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木箱木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木箱,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的王名</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费昂斯、金、象牙、乌木</p> <p class="ql-block">  在阿蒙荷太普的王后泰伊的父母尤亚和图雅位于帝王谷的墓葬中发现的最精美的物品之一。盒子由木头制成,装饰有黄金、象牙和绿松石,盒子上面有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因此,人们认为这是国王送给岳父岳母的礼物,由王室作坊制作,这也就解释了其工艺精湛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木盒安装有四条木腿,顶部有一个盖子。外部完全被蓝色费昂斯镶嵌板、镀金装饰和象形文字铭文覆盖,体现了这对王室夫妇的财富和威严。此外,它还镶嵌了象牙片,这些象牙被染成粉红色,雕刻了细致的场景和图案。盒子的盖子是圆形的,上面有令人惊叹的装饰,盒子内部衬有粉红色亚麻布。</p><p class="ql-block"> 盒面不同图案区域的边缘用红蓝相间的饰带装饰。侧面蓝色区域写着国王和王后的名字以及他们的祝福话语,下方是一排由瓦斯权杖、象征生命安卡护符和代表“所有”(nb)的象形文字构成的复合图案,意味祝福他们获得全部生命力和权力。</p> <p class="ql-block">  这个收纳盒不仅具有储物容器的实用功能,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征和仪式意义。它可能在当时的宫廷和宗教仪式中发挥作用,反映了法老和王后在世俗和神圣领域的重要性。作为卓越艺术和王室赞助的体现,装饰有黄金、象牙和费昂斯的收纳盒是古埃及文化遗产的不朽证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镶嵌象牙、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和泰伊王后名字的小木匣</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木、象,牙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这件木匣的制作时间可追溯到新王国时期第18王朝的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时期。阿蒙荷太普三世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富有且权力最为集中的国王之一,他的统治时期常被称为埃及的“黄金时代”。</p><p class="ql-block"> 木匣的尺寸较小,却精心镶嵌有象牙作为装饰,这在当时是一种珍贵的材料,象征着财富和地位。阿蒙荷太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名字出现在这件木匣上,暗示了这件匣子可能是专为王室成员制作的,或用于装载珍贵的小型珠宝饰品,或作为王室仪式用品的组成部分。此木匣的装饰精美绝伦,颜色设计考究,几何形状的装饰图案层层累叠,象牙的质地与木材形成鲜明对比,添加了一种优雅的奢华气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泰伊王后像</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花岗闪长石,埃及国家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 泰伊头部王冠仅剩一个底座,王后身着贴身长袍,头戴假发,手持蝇拂。在古埃及,手持蝇拂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其作为驱虫工具的实际用途。在各种雕塑和浮雕中,蝇拂被描绘得十分突出,充满了文化和宗教内涵,尤其是在古埃及法老社会的背景下。蝇拂通常由羽毛或象牙等精美材料制成,是权威、声望和神宠的象征。法老、王后和高级官员的官方形象通常都是手持蝇拂,强调他们的崇高地位和与神的联系。挥舞蝇拂的动作也象征着统治者维持秩序和控制的能力,这不仅体现在世俗领域,也隐喻着宇宙秩序。蝇拂具有实用性和象征性的双重功能,在视觉叙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传达了古埃及人的日常活动,还蕴含着其社会和宗教信仰的深刻含义。</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后来在政治动荡、王朝更迭中被亨努塔维挪用,使其历史意义更加复杂。挪用行为是古埃及一种常见做法,它说明了权力斗争的多变性和王室叙事的流动性。通常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分享著名先辈的荣光,或是对前任进行近似于诅咒的攻击。</p><p class="ql-block"> 泰伊是第18王朝法老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妻子,即埃赫纳吞的母亲、图坦卡蒙的祖母。泰伊出身于上埃及的非王室家庭,并且有着一部分外国血统,这在以母系血缘决定王位继承(即以迎娶嫡公主为先决条件)的古埃及是非常罕见的。</p><p class="ql-block"> 泰伊在阿蒙荷太普三世统治的第二年与他结婚,随后国王在全国发行了大量的纪念用圣甲虫来庆祝他与泰伊的爱情与婚姻。他们至少生育了七个孩子。在古埃及的历史中,从未有过任何一位王后像泰伊一样在她丈夫的一生中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二者的名字和形象几乎在所有的纪念碑上成对出现。</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单元:阿玛尔纳的变革</b></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埃赫纳吞及其家、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去世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传统宗教卷土重来。在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阿玛尔纳之前,埃赫纳吞被彻底遗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仅在官方记载中彻底抹除,在民间也完全消失,成为被“加密”的创伤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 尤亚和图雅的凉鞋</b></p><p class="ql-block">带有贝斯神形象的木椅</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这件带有贝斯神和塔沃瑞特神形象的椅子由木头制成,并进行了镀金和镀银,有一个与其配套的脚垫。椅子靠背的图案中,大胡子侏儒模样的贝斯神站在两个河马头、手持刀的女神塔沃瑞特之间。贝斯是家庭的保护神,也司掌音乐和舞蹈。塔沃瑞特则通常被刻画成双足具有猫科动物特征的雌河马。雌性河马因其凶猛的护崽行为而被古埃及人尊为家庭的保护神。塔沃瑞特与贝斯两位神祗具有相似的职能,因此通常一起出现。</p><p class="ql-block"> 该椅子属于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岳父母尤亚和图雅。二人作为国王的姻亲,在现在被称为帝王谷的王室墓地中得到了奢华的安葬。他们的陵墓(KV46)于1905年被来自罗德岛的美国商人戴维斯发现。古墓完好无损,幸运地躲过了历代盗墓贼的掠夺。二人的坟墓在图坦卡蒙墓问世之前堪称帝王谷中保存最为完好、随葬品最精美丰富的墓葬。</p> <p class="ql-block">尤亚和图雅的草凉鞋</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一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 这凉鞋大概是世界上最早的夹指拖鞋,放到现在来看也是很时尚有没有?还是纯天然材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植物和鸟类彩绘的地板</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带有鸟类和植物的彩绘石膏地板来自于阿玛尔纳南部一个被称为“美鲁阿吞”的宫殿,这座宫殿是为埃赫纳吞的女儿梅里塔吞而建。1891年,皮特里在这座宫殿的E厅发现了众多壁画、地板画以及各种装饰品,最引人注目的发现是转角处被称为北哈里姆的著名的彩绘路面。大量的碎片展示了以动植物为主题的高品质绘画,以南方的风光为主题。水生植物和纸莎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与创世神话有关--原初世界以及最初的生命形式正是来自这样一片混沌水域,因此水生生物的场景象征着战胜死亡和混沌。在新王国时期,战胜混沌的主题获得了更广泛的意义,在帝王谷图坦卡蒙墓中发现的镀金神龛外壁上,王后安克希那蒙就手持着野鸭。</p> <p class="ql-block">  这块彩绘石膏地板上描绘了一幅沼泽场景。地板使用了蓝、绿、棕、黄色的颜料,描绘了沼泽中芦苇、纸莎草和莲花等水生植物以及一只正要起飞的野鸭。整个场景构图清新而富有自然气息。沼泽场景的主题在古埃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含义。一方面,沼泽泥泞难行且充斥着危险的生物,代表了世界原始的混乱状态,因此需要通过刺杀河马、行船、捕鸟或捕鱼等活动驱散未知的危险;另一方面,尼罗河沼泽为古埃及人带来了丰厚的物产,因此也是丰饶和收获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雅的卡诺匹克罐</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雪花石膏(石灰华)、颜料、石膏、金、木乃伊内脏、亚麻布</p><p class="ql-block"> 由雪花石膏制成的卡诺匹克罐,其盖子制成了人首的模样,人首的眼睛和罐子上的象形文字用黑色颜料勾勒。这个罐子属于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的岳母图雅,年代为公元前1390年至公元前1352年之间。作为国王的姻亲,阿蒙霍特普的岳父尤亚(Yuya)及岳母图雅在现在被称为帝王谷的王室墓地中得到了奢华的安葬。他们的陵墓于1905年被来自罗德岛的美国商人戴维斯发现。这座古墓完好无损,幸运地躲过了历代盗墓贼的掠夺,因此在图坦卡蒙墓被发现之前,这对夫妻的坟墓是帝王谷中保存下来随葬品最精美而丰富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萨布提俑</b></p><p class="ql-block"> 这是18王朝权臣尤亚夫妇的随葬品,两件萨布提俑两件萨布提俑和彩绘萨布提匣为尤亚所有,卡诺匹克罐则属于其妻图雅。</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彩绘萨布提匣</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尤亚的木制萨布提俑</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阿蒙荷太普四世(埃赫纳吞)巨像</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即阿蒙荷太普四世,无疑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具争议的统治者。他对埃及的统治大约持续了18年,统治时期约为公元前1353-1335年,并以迁往阿玛尔纳的新首都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阿蒙荷太普四世时期以底比斯的阿蒙神崇拜为中心;第二期埃赫纳吞时期以阿肯塔顿的阿吞神崇拜为中心。在位的第四年,阿蒙荷太普四世更名为埃赫纳吞,意为“阿吞神的阿赫(古埃及人世界观中的一种灵魂)”,并大力推行以太阳日轮阿吞神为核心的一系列宗教改革,其反传统性直接地体现在艺术风格的创新和转变上。</p><p class="ql-block"> 埃赫纳吞死后不久,他的纪念物就被拆除或隐藏在后来修建的建筑下面,他的雕像被推倒、毁坏或摧毁,他的名字从未被收录进其继任国王统治时期的任何石刻或纸莎草书写的王表之中。直到19世纪20年代初,随着象形文字的破译,埃赫纳吞的名字才得以重新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像几乎完全与古埃及传统审美决裂:巨像所表现的特征与古埃及法老英气健美的传统形象大相径庭,一切线条都被拉长了,纵向有长脸、长鼻、长人中,横向有眯缝的细长眼睛、突出的两片嘴唇、几乎平行于小臂的细长锁骨。巨像自手臂和胸脯以下缺失。埃赫纳吞头顶上下埃及之主的红白王冠和头巾、额前装饰着眼镜蛇、下巴戴着蓝色假胡子,王冠和左臂上侧的部分保存完好,依然可见曾涂有颜料的痕迹,而他的双臂交叠抱于胸前,双手紧握象征王权的连枷和权杖。</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纳芙蒂蒂像头部</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纳芙蒂蒂的头部雕像,由红色石英岩雕刻而成。眼睛和鼻子受损较为明显,额头以上和脖子以下的部分皆缺失。雕像发现于1916年,最初被记录为“18王朝末期一位英俊国王的头像”,世称“柏林最美的女人”,后来又被认为是纳芙蒂蒂的头像。它可能是阿玛尔纳时期一个复杂的包括纳芙蒂蒂和埃赫纳吞的公主们的雕像组合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纳芙蒂蒂是第18王朝法老埃赫纳吞的王后,雕像刻画了这位女王优雅的容貌:高高的颧骨,斜视的眼睛,弓形的眉毛,丰满的嘴唇和细长的脖子。整个雕像具有强烈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埃赫纳吞在其在位的十七年里领导了一场文化、宗教和艺术的大变革。在他在位的第六年,他把首都从底比斯迁往北面的阿玛尔纳,并将其改名为埃赫塔吞,这一时期也因此被称为阿玛尔纳时期。阿玛尔纳时期除了著名的宗教改革,其艺术形式也呈现出相当特殊的风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浮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埃赫纳吞及家人浮雕</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刻有浮雕的石板上能够看到埃赫纳吞及其家人亲自为阿吞神举行仪式、直接沐浴在阿吞神的光芒里,阿玛尔纳时期艺术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对于王室家族的描绘增多。石板上埃赫纳吞夫妇与女儿们其乐融融、温馨拥吻的画面更是与埃及艺术的传统范式背道而驰。国王夫妇为阿吞神献上供品,他们的长女梅里塔吞正在轻摇常用于宗教仪式的乐器叉铃。他们的身体看起来似乎是畸形的:长脸、窄脖、圆润的胸、纤细的腰、巨大的臀和鼓起的大腿。国王埃赫纳吞在画面中占据最大的空间,头顶象征上埃及的白冠,上面还装饰着圣蛇,腰上围着长抵小腿的褶裙,脚上穿着凉鞋。王后纳芙蒂蒂头戴包住头发的卡阿特头饰,薄纱长袍系在胸前,透明到足以展露身体的曲线,袍子的正面散开并垂至足弓。梅里塔吞梳着公主的发型,与母亲一样身着透明长袍。阿吞神表现为光芒万丈的日轮,它光线末端的小手似乎在回应王室家族的崇拜,而神圣的王室家族沐浴日光并接受阿吞的恩礼。</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纳芙蒂蒂浮雕</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石灰岩板正面有纳芙蒂蒂的侧面头像浮雕,背面则是一名跪着的女性贵族,可能是王后或公主。纳芙蒂蒂头戴平整的王冠,眼睛大,嘴唇厚,下巴突出,脖子前伸,呈现出较典型的阿玛尔纳时期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时期初期,由于埃赫纳吞改革下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变化,无论是学生还是经验丰富的雕刻家都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技艺。他们在像这样的石灰岩板上练习。类似的石板在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大量发现,这种工匠练习用的石板被称为“陶石片”。</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公主形象草图</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这幅素描是在石灰岩上绘制的,捕捉到了一个迷人的场景:一位可能是王室公主的女孩梳着儿童特有的侧辫发型,正在悠闲地吃着手中的烤鸭,另一只手伸出去取水果。这个场景与许多古埃及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宗教仪式主题完全不同,提供了一个更加生活化和人性化的视角。艺术家描绘公主表情和姿态的技巧为作品增添了不少活力。</p><p class="ql-block"> 人物整体线条非常柔和,人物呈现出经典的阿玛尔纳风格--较长的颈部和头颅、额头和鼻子的倾斜、突出的下巴以及腹部和臀部的丰腴--这种与古埃及传统大相径庭的艺术风格在这一时期非常流行。在这种艺术风格中,无论男女人物都呈现阴柔圆润的形象,可能是为了模仿阿吞神超越性别的特征,也可能是王室家族将自己类比成与传统神话中与创世神的造型相似的第一对儿女舒和泰芙努特的手段。</p><p class="ql-block"> 这件艺术品不禁让人思考,该风格对于阿玛尔纳改革的新宗教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文化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蓝冠 费昂斯砖</b></p> <p class="ql-block">蓝冠</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 <p class="ql-block">费昂斯砖,带有纸莎草池塘图案</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单元:少年法老的回归</b></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坦卡蒙巨像,被阿伊和赫伦布挪用</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正如埃赫纳吞和阿伊一样,图坦卡蒙的名字也被从卡纳克和阿拜多斯正统王表中有意地剔除了。在埃赫纳吞去世之后不久,当时名字还叫作图坦卡吞的年轻国王就在孟菲斯加冕为王,他只有九岁,孤苦伶仃,生母奇娅和继母王后纳芙蒂蒂都已经去世。新王一继位,就立刻着手恢复了旧宗教。在其统治的第二年,国王和王后都将自己名字中的“阿吞”改成了“阿蒙”,亦即我们所熟知的“图坦卡蒙”。图坦卡蒙本人可能对于这些决策几乎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他的近臣掌握了古埃及的大权,而这位少年国王仅仅是大臣阿伊和赫伦布手中的提线木偶。</p><p class="ql-block"> 少年法老图坦卡蒙去世后,新任法老阿依就挪用了他的雕像,刻上自己的名字;到阿伊去世后,继位的霍伦海布又挪用了阿伊的雕像,铲掉原来的名字,刻上自己的名字。三代法老共用一张脸。在这张雕像的脸上,我们看到了朝代的变迁更迭,王权的几次易手。</p> <p class="ql-block">  这尊雕像包括了基座、躯干和头部,国王身后有背柱支撑,他的左脚向前迈进。基座上的铭文是赫伦布的名字和头衔:万岁!荷鲁斯、阿蒙-拉所爱之人、两地王座之主、卡纳克神庙的诸人之首、上下埃及之王、(太阳神化身的圣者、拉神选中的)拉神之子,像太阳神一样永生永存。</p><p class="ql-block"> 雕像底座的后部没有铭文,国王的四肢和右肩业已不存,胡须、圣蛇和王冠顶部等细节一并缺损,左脸和头巾遭到了毁坏。国王仅仅戴着项链和头巾、穿着短裙,他的名字出现在腰带扣上,其后斜插着一把隼头匕首。国王的身体轮廓柔和,大腿上部较为粗壮,面容年轻且优雅,鼻翼厚而圆润,嘴唇线条刻画细致,上唇很短,双耳位置相对较高。</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门纳特项链 黄金王冠</b></p> <p class="ql-block">由串珠组成的门纳特项链</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门纳特是一种由多排珠子和护身符组成的项链,经常与死者埋在一起,是神灵保护的象征。女性认为它能促进生育和健康,而男性则认为它象征着阳之气。这件展品是一条装饰有黄色、青色、蓝色、白色的费昂斯材质的串珠和青铜护身符的门纳特项链,护身符上有哈托尔女神的侧面像,她头戴假发,头顶日轮圆盘和牛角。</p><p class="ql-block"> 门纳特被视为哈托尔的象征之一,代表了女神保护和养育的神性。哈托尔是一位仁慈的神,与欢乐、爱情和生育相关。在仪式中使用门纳特可以祈求女神的祝福和保护,参加宗教仪式的女性常常会随身携带它。以哈托尔的形象出现的门纳特具有女神的独特特征,如牛角和牛角之间的太阳圆盘。这些象征符号加强了仪式用品与女神之间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它也是一种乐器,摇动时门纳特的串珠或垂饰发出的舒缓叮当声为仪式增添了节奏性,人们认为这种声音可以安抚神灵、取悦女神,并带来她的祝福。在充满音乐和舞蹈的仪式中,门纳特既具有乐器的实际用途,又有宗教方面象征意义,信徒们会和祭司将门纳特献给哈托尔女神。献上门纳特的仪式行为表明人们希望得到女神的恩宠,特别在生育、分娩等方面祈求保佑。在新王国时期,门纳特项链和叉铃也被视为是拥有“阿蒙神的女歌者”头衔的女性的标志物。</p> <p class="ql-block">黄金花冠,带有塞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王后的王名</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年一前186年)</p><p class="ql-block"> 谢提二世是新王国时期19王朝的第五位国王,其统治时期为公元前1199年到1197年,王位名意为“太阳神的显现是强大的,拉神选中之人”,他是前代国王美内普塔和王后伊塞特诺弗瑞特之子,他的王后是塔沃瑟瑞特。谢提二世的儿子西普塔短暂统治埃及后去世,他的继母塔沃瑟瑞特效仿三百年前的埃及女王哈特谢普苏特,自称为埃及女王并冠以法老的名称和头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小王冠由一个黄金小圈和16朵玫瑰花构成,其中5朵花的花瓣上刻有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的名字,极有可能是属于谢提二世和塔沃瑟瑞特所生的小公主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灰岩上工匠习作的国王头像</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灰岩上刻有两个只到脖颈处的国王头像,呈浅浮雕状,出土自第18王朝国王埃赫纳吞建立的新都阿玛尔纳。新王国时期,工匠们常会在正式雕刻造像前先用石灰岩练手,此件未完成的浮雕即工匠的练习之作。头像戴有圆弧形假发,露出耳朵,额前盘旋圣蛇,这标示着他们的国王身份。而他们那颇具特色的长相--眉毛后移、眼缝窄斜、鼻孔宽大、嘴唇凸出、下颌高抬及脖颈弯曲,与其他国王头像迥异,正是阿玛尔纳风格的典型特征。埃赫纳吞进行宗教改革,建立新都,亦在艺术上开辟新潮流,学者们以其新都来命名,但这一风格流行时间甚短,图坦卡蒙时期恢复旧制后便也回归了传统艺术。因这块石灰岩板上没有文字,很难得知头像究竟属于哪位国王。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都属于埃赫纳吞,但也有学者认为两个头像分别属于埃赫纳吞和他的继任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带有埃耶王名的费昂斯砖</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费昂斯、颜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费昂斯串珠项圈</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年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 考古学家认为这件费昂斯串珠项圈属于国王埃赫纳吞的某位女眷。串珠项圈由一串错综复杂的费昂斯珠子组成,色彩斑斓,设计精巧。它拥有多层珠串,从最上层的细珠到下方的宽珠过渡,形成明显的层次感。这些珠子呈现为不同形状的睡莲花瓣,上面四条呈圆形,其余三条呈椭圆形,它们还拥有鲜艳的颜色,包括黄、蓝、红、绿、白和紫,而项圈两端以两朵黄、白、蓝、绿的睡莲花朵作为装饰。项圈使用的颜色选择、排列顺序和形状特征源自尼罗河及两岸常见的植物花叶,不仅反映了珠宝工匠对自然世界的细心观察,还象征着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每颗费昂斯珠子大小形状相近,侧面证明了当时手工工坊具备批量生产的生产力。珠子显然经过仔细筛选和手工打磨,以确保它们在造型美观精巧和符合佩戴者身份的同时,亦能持久耐用。</p><p class="ql-block"> 费昂斯的材质较之贵金属和半宝石而言重量较轻,更适合日常佩戴的场合,保证美观的同时还兼顾舒适。项圈两端的睡莲饰片尤其引人注目,其线条柔和且自然,三角花形是古埃及人描绘蓝睡莲的标准图式。睡莲一直是古埃及艺术中最常见的植物元素之一,与太阳和再生关系密切。这件费昂斯串珠项圈与埃赫纳吞时期流行的阿玛尔纳艺术风格相呼应,表现了宗教改革期间区别于传统的新的审美取向,尤其突出了对动态性和自然主义的尝试和偏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赫伦布供奉凯普利碑</b></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石英</p><p class="ql-block"> 赫伦布被认为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奠基人,因其恢复了被埃赫纳吞改革中断的阿蒙崇拜而赢得了后世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这块石碑刻画了赫伦布供奉圣甲虫神凯普利的画面。凯普利象征初升的太阳、创造以及从无到有的显化,也象征着太阳神的每日更新和生命的循环。供奉凯普利意味着原本并无王室血统的赫伦布正式履行了国王的职责,他获得了神的眷顾,同时也担当起维系宇宙秩序的重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美西斯二世与两女神像</b></p><p class="ql-block">第19王朝(公元前1295年一前1186年)</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 1997年,在致敬西里尔·奥尔德雷德的纪念书籍出版之际,克洛德·范德斯莱恩在论文《拉美西斯二世尊崇辛努塞尔特一世》里指出,这件三人组雕是第19王朝国王冒用中王国时期雕像的物质证据。这组雕像描绘了拉美西斯二世与两位女神的坐像,由英国埃及学家皮特里发现于科普托斯的主神庙。早期学者认为其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中王国时期的辛努塞尔特一世,而最新的研究通过雕像风格的比较,指出它的基本特征实际上属于第18王朝国王阿蒙荷太普三世时期。</p><p class="ql-block"> 该组雕像为真人大小,拉美西斯二世坐在伊西斯和哈托尔中间,蒙受两位女神的庇佑,此类构图的早期范例是古王国时期的国王门卡拉的站立组像。三者并肩而坐,皆是目光向前,双手安放于大腿之上。三个人物近乎完好无损,但每个人的右臂前部都有裂纹,其中国王和哈托尔的手臂已被修复。国王正襟危坐,气宇轩昂,略高于两侧的女神,头戴条纹尼美斯头巾,其细节在拉美西斯二世期得以重新雕琢。他的鼻子遭到破坏,而嘴角微微上扬,身体的肌肉线条流畅明显,下身穿着宽腰的赛奈迪特短裙,王名刻写在裙带之上。两位女神同样庄严地坐在国王身侧,左手边是女神哈托尔,右手边是女神伊西斯,二者样貌几乎一模一样,左手平放于大腿上,右手则持有生命符号安卡,身体特征雕琢得细致入微。座椅的各面都铭刻有拉美西斯二世和两位女神的众多称谓和头衔,底座部分特别厚重,两端微微翘起,却没有刻写铭文。</p> <p class="ql-block">  我把图坦卡蒙家族成员关系梳理了一下,给他们拼了个“全家福”:祖母、父亲、继母、图坦卡蒙本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坦卡蒙“全家福”</b></p> <p class="ql-block">  看着展品,我惊叹于3000多年前的埃及人就能用那么多材质、颜色、图案、手法工艺来雕刻、制作他们需要的东西,真的是很发达的文明!还那么匠心独运、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大展推介会</b></p><p class="ql-block"> 这个不是在看展时看到的,而是看展前在家学习的专题讲座。这是上博馆长褚晓波博士在展览推荐会上作介绍。</p> <p class="ql-block">  篇幅有限,精彩无限。</p><p class="ql-block"> 图坦卡蒙,一个少年法老,开辟了新的复兴时代。在大埃及博物馆,图坦卡蒙的金面具讲述着他的墓中宝藏;在上海博物馆,图坦卡蒙的巨大雕像则告诉我们另一个故事:<b>他死了,他还活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