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漫谈】徐元淑:家长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

三寄宿品质教育

<p class="ql-block">  家长与孩子的矛盾在生活中不可避免,他们会因为孩子成绩下滑、迷恋游戏、不服从管教等等原因,和孩子发生争执。或家长一遍遍提醒孩子做作业,不断重复:“上课要认真听讲”、“别玩手机了”,结果孩子还是我行我素,甚至开始对他们的话“耳聋”了。“温言美语春风化,烈语尖词万事休。”父母的疾言厉色、反复唠叨,不但没有帮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可能让他们更加依赖,更加抗拒,甚至心理负担更重。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都有着难以跨越的沟通障碍。</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有效的家庭沟通是形成良好亲子关系的关键。 下面是几个有效的沟通策略:</p> 一、 用信任代替控制 <p class="ql-block">  想要拥有和谐融洽的亲子关系,首要的是建立信任,而信任的基石来自于尊重,尊重是沟通的前提。</p><p class="ql-block"> 在亲子沟通中,要用积极、建设性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在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要尽量保持尊重和理解,用心去倾听孩子的观点,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他们清楚:家长是愿意做个好的倾听者的,愿意分担她的苦与乐。与其高高在上地指导,不如蹲下来,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当孩子向你分享他的心事或烦恼时,别急着用“我觉得你应该”来打断,反而可以用“我懂你这样的感受”来回应。有效的沟通是相互的,孩子感受到被倾听,自然更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同时,父母仍要保持适度的引导和约束。过于严厉会让孩子远离你,而完全放任又容易让他们迷失方向。</p> 二、用共情代替指责 <p class="ql-block">  当成年人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有些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那么,我们如何与孩子进行共情式沟通呢?</p> <p class="ql-block">1、理解孩子的情绪或感受</p><p class="ql-block"> 亲子沟通中,两人的谈话变得困难,孩子着急、发飙或者沉默的时候,是孩子渴望家长能理解他的感受,读懂他情绪的时候。这时,我们可以用“我知道你伤心/生气/愤怒……”的句式,帮助孩子说出他的情绪。这种“攻心为上”的亲子沟通,既让家长实现了初衷,也让孩子感觉被尊重,是实实在在的“双赢”。</p> <p class="ql-block">2、开放性提问,鼓励孩子表达</p><p class="ql-block"> 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发挥的余地。家长可以尝试用“能具体说说看吗?”“还有其他吗?”“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我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等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问。这样的提问方式让孩子能够更多地讲出有关情况、想法、情绪等。这样问,既能引导孩子回答和描述更多细节,也能带动孩子思考。用同理心鼓励孩子表达,用行动跟孩子站在一起,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爱。</p> <p class="ql-block">3、提供情感支持,增强孩子自信心</p><p class="ql-block"> 当孩子在外受了委屈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不要一上来就刨根问底,问孩子原因,或者指责、批评孩子。如果我们先接纳孩子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复后,再慢慢听孩子去讲,孩子的情绪可以得到很好地纾解,与父母的沟通也更顺畅。而在接纳孩子情绪的过程中,可以向孩子传递爱的信息,让孩子确信“我是被爱的”,父母是懂他的。</p> <p class="ql-block">  将心比心、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你的孩子需要你站在他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读懂孩子的真实心理需求,才能给他们更好的教育和爱。生硬的批评、指责、呵斥,只会让孩子拒绝沟通,离你越来越远。</p> 三、用具体的夸奖代替空洞的赞美 <p class="ql-block">  赞美对人起的正面作用是无疑的,但面对类似“你真棒”“你太聪明了”“你真漂亮/帅”这样比较空泛、缺乏针对性的表扬和鼓励,孩子刚开始非常开心,但是时间长了,感觉就有点腻了,还会觉得有些敷衍。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表扬和奖励不是随便就给的,而是应该建立在孩子真正的良好表现上,要言之有物地赞美,注重事情的发展过程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仅仅是结果。</p><p class="ql-block">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夸奖孩子呢?</p> <p class="ql-block">1、夸奖孩子的努力过程而非结果</p><p class="ql-block"> 这里举两个具体的例子:</p><p class="ql-block"> 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我看到你这次考试比上次进步了很多,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复习和理解难题”,不说“你这次数学考试拿了满分,太聪明了!”</p><p class="ql-block"> 强调孩子努力的过程:“你每天早上都坚持大声朗诵15分钟诗词,你的表达越来越流畅了”,不说“你读得真好。”</p> <p class="ql-block">2、夸奖孩子要真实,有细节</p><p class="ql-block"> 家长夸奖孩子时,要避免笼统、空洞和敷衍的表达,要夸奖具体行为,夸到细微之处。比如:“宝贝,你的字练得越来越好了,大小匀称,每个笔画有轻有重,已经练出笔锋了,真棒!”</p> <p class="ql-block">  像这样真诚而依托事实的赞扬,不仅能够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尊重,让他们更有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还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优点和进步,从而更有动力的去努力。</p> 四、用合理的提醒代替反复的唠叨 <p class="ql-block">  不少家长有一种“事无巨细”的责任感,总是忍不住一遍遍叮嘱。孩子需要有“独立”的体验,而当父母的提醒成为一种“监督”时,孩子会潜意识里认为自己不必对自己负责,因为反正父母会来“救场”。这种依赖性不仅让孩子失去自主性,还让他们逐渐失去应对挫折的能力,长此以往,还会导致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的缺乏。青春期的孩子正值叛逆期,有些孩子被父母唠叨到极限时,还会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那就是对父母的声音直接“屏蔽”。</p><p class="ql-block"> 频繁提醒和反复唠叨,虽然出于好意,但除了宣泄自己的焦虑外,对孩子的成长往往无实质帮助,甚至会让孩子逐渐疏远父母,导致沟通断裂。 </p> <p class="ql-block">  针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家长首先要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并作出适当调整,才能事半功倍。如孩子性格天生迟缓,需要家长的耐心和适当的引导;如孩子缺乏动力,家长需要找到激励孩子的方法,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如孩子的情绪易受影响,家长就应先疏导孩子的情绪,再解决具体问题。</p> <p class="ql-block">  家长们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优化沟通的技巧:</p> <p class="ql-block">1、适时调整提醒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件事情已经提醒两三遍了,孩子还没行动,那说明你的方式有问题,需要及时调整,找到更符合孩子个性和需求的方法。例如,可以使用提醒工具,如在房间里放置一个时钟或使用计时器应用,孩子往往会接受的。不仅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时间,还能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p> <p class="ql-block">2、增强孩子的自主性与责任意识</p><p class="ql-block"> 明确告诉孩子哪些事是他们必须独立完成的,并让他们承担相应的责任。</p> <p class="ql-block">3、定期与孩子回顾他们的表现</p><p class="ql-block"> 肯定进步,分析不足,帮助逐步建立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复盘是成长里的关键动作。</p> <p class="ql-block">4、借助老师的帮助</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过程中,任何时候,家长都不是单打独斗。老师是经过专业学习了的,面对青春期的孩子,老师能理解他们在身心变化时产生的各种困惑,能给他们恰当的指导。而且他们会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爱自己的父母,从而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家校协作既能为师生双方提供最大的发挥主体力量的空间,又能使双方的力量形成有效合力。</p> <p class="ql-block">  良好的亲子沟通能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幸福感,让家庭成为孩子成长的温馨港湾。会沟通的父母,家庭氛围更和谐,孩子也更优秀。因为来自父母的尊重、信任和认可,都让孩子在心底埋下自信的种子。这份自信,让孩子在成长中敢于正视不足、敢于表现自己、遇事不逃避。这样的孩子,将来也会继续发光。</p> 作者简介 <p class="ql-block">  徐元淑:语文高级教师,班主任团队引领者。荆楚好老师提名人;武汉市百优班主任,武汉市建功立业明星;汉阳区学科带头人,汉阳区四有教师、师德十佳教师、智慧型教师;两次获“感动汉阳优秀教师”称号。所带班级多次获市区级先进班集体。三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班主任、年级主任岗位,所在班级、年级,历届中考均取得辉煌成绩。</p><p class="ql-block">治班理念:永葆爱心、营造和谐、关注成长、自主管理。</p><p class="ql-block">班级特色:健康快乐,自信进取,书香浓郁,追求卓越。</p> 教育感言 <p class="ql-block">  只要热爱,就能坦然面对困境,享受苦中真乐;只要智慧工作,就能积极应对挑战,追求卓越,创造非凡。</p> <p class="ql-block">文字:徐元淑</p><p class="ql-block">编辑:陶洪忠</p><p class="ql-block">审核:黄涛 谢海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