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夜里话“平安”

老才臣

<p class="ql-block">  2018年的平安夜,我们到了罗马。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是从“天路”来的。罗马机场不大,旅客也不多,步履匆匆,似乎急着回家过节。大巴进了市区,有些许节日的气氛了,几乎所有的窗口都亮着灯,装饰着彩灯的圣诞树一掠而过,无雪的街道让人有些失落,圣诞老人的鹿橇还会来么?</p><p class="ql-block"> 住进酒店,耳畔传来“铃儿响叮当”的欢快音符,有点儿过节的意思了。天上的星星也欢快地眨着眼睛,心里萌生一种新奇的体验,睡意全无,我宁可归咎于时差。妻打趣说:“你这个老小孩儿还打算守岁呀?”我也笑了,苏轼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罗马的这个平安夜,注定今夜无眠。</p> <p class="ql-block">  “平安夜”正是起源于古罗马帝国时期,“平安夜”是“圣诞节”的前夜,就像中国的“除夕”和“春节”。关于耶稣的诞生,《圣经》是这样讲述的:约瑟和玛利亚是一对犹太人夫妇,他们相濡以沫,生活并不富裕。当时罗马人颁布了新的税法,要求犹太人必须回到原籍登记,约瑟和玛利亚不得不回到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当地的旅馆已经被返回的人住满了,他们只好暂时住在马厩里。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夜,耶稣呱呱坠地,玛利亚将他用布裹好,放在马槽里。与此同时,天空中飘来五个字儿——耶稣降生了。牧羊人听到了,于是口耳相传,不胫而走,这就是《圣经》里说的“传佳音”。</p><p class="ql-block"> 公元336年,罗马教宗宣布12月25日是耶稣基督的诞辰,而前一天晚上(12月24日)便成了“平安夜”,大概是祈愿耶稣平安降生吧?公元1607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开会,正式确定了圣诞节和平安夜的时间。400年来,圣诞节逐渐成为世界性的宗教节日,尤其是平安夜,更赋予了家庭团聚、欢乐祥和的世俗意义。</p> <p class="ql-block">  基督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土,当时叫“景教”(Nestorian),并在都城长安立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781)。根据碑文,基督教传入后几经兴废,显然有些水土不服。于是,跟佛教一样,对基督教的基本教义做了一些本土化改造,所谓“十愿”便融入了“忠孝”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唐朝时的《圣经》又称《序听迷诗所经》,关于基督降生是这样描述的:“天尊当使凉风向一童女,名曰末艳。凉风即入末艳腹中,依天尊教,当即末艳怀身。……末艳怀后产一男,名为移鼠。”这里的“天尊”是“上帝”,“末艳”即“玛利亚”,“移鼠”就是“耶稣”。我们今天绝对想不到,“耶稣”最初竟然有这样一个不雅的名字。其实这并不奇怪,历史上我们的先民对异族和异域文化总是抱有一种轻蔑的态度,譬如“匈奴”“犬戎”“北狄”“倭寇”的得名。</p><p class="ql-block"> 1872年12月24日,上海《申报》第一次将“平安夜”介绍给国人。由于“平安”迎合了国人心理,人们便在这一天表达对亲友的祝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圣诞节一早起来,天空蓝得醉人,我们去了梵蒂冈。梵蒂冈全称“梵蒂冈城国”,是世界上最小的主权国家,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00余人,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小城,但它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是教皇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走进梵蒂冈大门,迎面便是矗立在圣彼得广场上的方尖碑。方尖碑高25.5米,尖顶上的十字架直插蓝天,象征着信仰的至高无上。碑后是一棵高大的圣诞树,静静地,仿佛还未从平安夜的睡梦中醒来,耳边还萦绕着叮咚作响的铃声。广场西侧的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最大的教堂,可以容纳六万人同时祈祷。走进大教堂,巍峨的穹顶让人仰之弥高,更显出凡人的“小”。教堂内部的装饰富丽堂皇,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梵蒂冈博物馆最令我向往,这里收藏着无数顶级的艺术品,包括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的杰作。可惜未在网上预购门票,而门前排队的游客又太多,只得作罢。走出梵蒂冈的国门,待回首作别,夕阳已经染红了方尖碑顶的十字,还有身旁的圣诞树。</p> <p class="ql-block">  天又黑了,圣诞夜和平安夜一样,每个窗口都亮着灯,都传出欢声笑语。我的眼睛仿佛有了穿透的魔力,看到家家户户都燃着壁炉,圣诞树上挂着彩饰和糖果,孩子们唱着跳着,大人们看着他们笑。一瞬间我恍然大悟,为什么世人心中都有一个“平安夜”?不只是信仰的感召,更是对爱与温暖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 甲辰 平安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