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第八十篇京味杂文《过家家儿》</p><p class="ql-block"> 刘伙力</p><p class="ql-block"> 上了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说起童年的趣事,男孩子少不了扇烟盒,欻方块,弹球,打尜儿,游野泳。而女孩哪,跳皮筋,欻羊拐,踢毽儿,翻绳儿,过家家儿。那个孩子要问了;爷爷,爷爷,什么叫过家家儿呀?爷爷告诉自己的小孙子;过家家就是你们现在的玩游戏。我们小的时候可没有你们那么多玩具,用废旧塑料底换一个能吹的泥公鸡那可就算是宝贝了。</p> <p class="ql-block">小孙子又问;那过家家儿怎么玩啊?爷爷告诉孩子;过家家儿啊,就是几个小朋友凑在一起玩游戏。游戏的玩法哪多种多样。有扮成爸爸妈妈给孩子做饭的,也有扮成医生给孩子打针的。爷爷我还是不明白,那怎么玩儿呀。</p><p class="ql-block"> 比如说,三个小朋友一起过家家,大一点的扮成爸爸妈妈,小一点的扮成孩子,在一起模仿大人的生活场景。有时候他们也会为角色分配问题呀产生矛盾。例如小一点的说了;干嘛让我当孩子呀?其中一个大一点的会说;刚才红红还给咱分一块小孩酥糖吃哪。大夏天的,在水坑里抠一块泥巴,再捡一根木棍,泥巴变成了活好的面,木棍变成了擀面杖,找一个台阶的平面,有模有样地把泥巴擀成圆的,妈妈开始烙饼啦。别看是过家家儿,里面还会有很多场景,相互现场编着台词,扮成孩子的小朋友会问;妈妈,烙饼熟了吗?妈妈会说;熟了,先让爸爸吃,他上班还要给咱们挣钱哪。模仿的哪句话,都是从大人们嘴里学来的。扁的是烙饼,圆的是馒头,有时还会揪几根野菜充实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给孩子打针,往往是无实物表演,有时候也有的小朋友把自己家的布娃娃拿出来过家家,一个爸爸,一个妈妈,一个医生。医生用的针和试表用的表都是小木棍,翻绳用的带颜色的头丝挂在脖子上成了听诊器,爸爸或妈妈会说;医生我家孩子发烧了您给看看吧,扮演医生的小朋友会装模做样的拿根木棍试表,真去过医院让医生看过病的小朋友,还会模仿医生假装的把小木棍甩上两下。然后说;孩子发烧啦,我给他打一针啊。此时扮演孩子爸爸或妈妈的小朋友,还会做出摇晃的动作,嘴里嘟囔着说;不哭,不哭啊,打完针就好啦。所有场景全是生活化的。</p> <p class="ql-block"> 爷爷的讲述让自己的小孙子听得聚精会神,而爷爷自己哪,此时此刻说的是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那无忧无虑的童年。</p> <p class="ql-block"> 与时俱进的今天,孩子们的童年不仅有兴趣班,幼儿园,而且所玩的游戏和玩具很多也智能化啦,但仔细想想,不乏多了些模板式的倾向,有的时候是父母强求的,比起那时候孩子们的自由发挥,兴趣空间越来越少。过了那么多年,不知道您是否还记得玩过的过家家儿,是否还记得有趣的游戏,是否还记得玻璃丝红头绳,是否脑海里还时常把自己的童年想起。</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