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间谍通常被称为“全世界第二古老的行业”,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孙子兵法》第十三章《用间》就是专门讲如何使用间谍的。人类进入20世纪,间谍活动更是成为获取军事、政治、经济及其他机密信息的重要手段,间谍活动几乎渗透到所有部门。各式各样的“间谍战”进行得如火如荼、愈演愈烈。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KGB)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搜集秘密情报的间谍机构”,与美国的中情局、以色列的摩萨德、英国的军情六处并称为世界四大间谍组织。克格勃的影子像幽灵一样随处可见,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从事各种秘密活动。创造了许多间谍史上的奇迹,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情报人员,为捍卫国家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克格勃从早年的“契卡”开始在国内就享有至高的特权,经历了几次名称变更,其特权得到不断的巩固,影响力日益上升。在一般人的眼里克格勃几乎无所不能,可以在任何领域采取行动。在苏联时期,克格勃名义上归属苏共政治局领导,事实上直接听命于苏共总书记。克格勃主席在苏联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安德罗波夫就是由克格勃头目升任苏共总书记的。克格勃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情报网络,唯有美国的中央情报局才可与之相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哪里有可取的“情报”,哪里就有克格勃出现,其触角遍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克格勃机构庞大,资金充足,收买间谍时往往也出手大方。苏联时期资金再困难,也不会穷到克格勃。克格勃巅峰时期,人员曾达到80多万人。克格勃不仅花了大笔金钱,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最完整的人名档案资料库系统,还有一大批高科技专业人才为克格勃服务。古今中外的间谍窃取情报所运用的方法都差不多,无非是使用偷听、偷看等手段,但间谍武器却变化无穷,花样不断翻新。这些专家们不断开发研制出新颖别致的高端间谍工具,往往使克格勃情报人员能出奇制胜,战胜对手,取得成功。以窃取情报为目的的间谍战,随着电脑时代的来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用电脑直接进入对方核心部门的计算机系统获取机密情报,这种更加便利、隐蔽、有效的方法又成为俄罗斯情报部门最重要的间谍活动之一。此外,在间谍的招募、培训以及间谍武器的开发使用上,克格勃都具有世界超一流水平。无论是前苏联克格勃还是如今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都有一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都注意训练“特色间谍”,重视使用性间谍来招募情报人员,如早年闻名于世的“燕子”(女色情间谍)和“乌鸦”(男色情间谍),此外还有同性恋间谍。克格勃的女间谍“燕子”利用自己的胴体诱捕猎物,曾多次成功地获取到秘密情报。俄罗斯人对特工这个职业一直怀有景仰之情,他们认为从事情报工作要拥有国际象棋大师的智能和宇航员的坚韧。苏联解体前后,克格勃系统遭到前所未有的攻击与非议,一度声名狼藉。民主派蓄意攻击克格勃过去胡作非为,“残酷镇压”群众,使克格勃在人们心目中成为“恐怖”的象征。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是一名克格勃官员,在他身上具有浓厚的“克格勃情结”,他始终以克格勃的经历为荣。普京高度赞扬俄安全人员坚定地捍卫国家利益,充分显示了“爱国主义、竞争能力、高度的人格和职业准则”,并希望重振俄安全机构的雄风。普京说:“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机构的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光辉的时刻,展现了真正的英雄主义和勇气。”经过普京一系列的努力,现在俄罗斯民众心目中的克格勃形象已经大为改善,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的象征,而特工们也再次昂起了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件是,坐落在莫斯科市中心卢比扬卡广场的克格勃鼻祖捷尔任斯基的雕像,1991年被民主派推倒,2004年9月经普京批准重新恢复,并举行了隆重的雕像安放仪式。本书描写了克格勃百年历史中的经典案例。这些一流间谍的经历充满着惊险、神秘、悬念和刺激,无须加工雕琢,本身就是一篇篇真实而精彩的故事。卷一 十月革命后的激情岁月从暗探局到“契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为了镇压国内外反对势力扬眉剑出鞘,谍报人员遍及全世界,捷报频传;然而,情报组织的几任负责人却境遇凄惨——捷尔任斯基的肖像越挂越少,越挂越小;贝利亚惨遭处决;托洛茨基更是受到“国家追杀”,亡命他乡,喋血墨西哥。卷二 二战中的谍海风云二战前线敌我双方浴血厮杀,情报战场亦是硝烟弥漫。苏联情报机关招募一批身怀绝技的神勇间谍,“拉多小组”“剑桥五杰”、克劳斯·福克斯……他们把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机密源源不断地发往莫斯科的同时,把英、美原子弹研究的核心机密也泄露给了苏联,成就一段段最精彩的谍海传奇。卷三 “冷战”时期的重重谍影自1946年“冷战”开始,欧洲大地不断上演着“北约”与“华约”集团之间你死我活的间谍战。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克格勃总能略胜一筹,叱咤风云的身影活跃在各个领域。打飞机、盗潜艇、捉弄大使、招募高官,绝妙的潜伏、令人胆寒的暗杀,克格勃在世界情报组织中独占鳌头。卷四 “新克格勃”时代的荣光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情报工作进入了“新克格勃”时代。情报工作分为两部分,对内情报由俄联邦安全局负责,对外情报则由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负责,后者成为俄罗斯最大的情报部门。俄罗斯对外情报局先后经历了普里马科夫、特鲁布尼科夫、列别捷夫、弗拉德科夫四个领导人,呈现出新的特色,摆脱掉了昔日克格勃给俄罗斯人带来的恐惧,强调了间谍的真正使命:保卫国家利益不受外部势力的侵害。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俄罗斯对外情报局逐步恢复苏联时期的安全空间,无论是阿富汗、伊拉克,还是黎巴嫩,世界上任何焦点地区都出现了对外情报局特工们的身影。普京上台后,大力恢复和发展俄罗斯的情报机构,竭力整合特工部门,力图寻求昔日克格勃的荣光。第二十章 电子“鼹鼠”使英美情报联盟损失10亿美元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向英美电子侦察机构渗透成为克格勃对外情报活动中的重点,而杰弗里·阿图尔·普赖姆是当时克格勃在英国最重要的电子间谍。杰弗里·阿图尔·普赖姆是个小人物,英国皇家空军一个军士,而且性格孤僻、人品低劣,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但因自己特殊的岗位,掌握了英美最先进的电子侦察系统,为克格勃提供了大量很有价值的机密情报,潜心为克格勃效力14年。美国人说,他给英美情报联盟带来的损失达10亿美元。最后,普赖姆栽在自己老婆手上。克格勃埋怨道:都是女人惹的祸。找上门来的情报员1968年1月初,杰弗里·阿图尔·普赖姆在英国度过圣诞节后返回西柏林哈托夫电子侦察基地,他是英国空军设在联邦德国西柏林无线电监听基地的电子侦察军士。在通过柏林的苏联检查路口时,普赖姆交给苏联军官一张字条,上面介绍了他的身份和职位,并请求苏联情报机构派代表同他联系。他说他有一些苏联人感兴趣的话题,希望约个时间见面。对于这个自称掌握英美秘密军事情报的人,克格勃自然非常愿意与他聊聊。普赖姆在给苏军的便条中请求克格勃情报人员同他在利亚布尼茨地铁站的餐馆见面。到了约定的那一天,普赖姆一身休假装束走出门,伸手准备拉开车门时在门把手上发现了一张用磁铁吸住的纸条,上面指定的接头地点是东柏林的腓特烈地铁站。克格勃行事多疑多变,大概因为还不太熟悉普赖姆,害怕普赖姆是个陷阱,于是临时变换见面地点。当然,主动找上门的普赖姆被克格勃毫不费力就招募了。这是“剑桥五杰”之一克恩克罗斯间谍案暴露事隔25年后,苏联情报机构又一次成功地把新的“鼹鼠”打入英国超级机密的情报部门。间谍百宝箱 <p class="ql-block">常用的一次性密码本在一般人眼里普赖姆属于身心不太健全的人,上中学时他就经常旷课,并且不容易与人相处。大学毕业后加入英国空军,被派往英国空军设在西柏林的无线电监听基地,在基地服役期间,他离群独处,不善言语,与人交往非常困难,在别人的印象中他是个性格极为孤僻的人。此外,他在性生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不能过正常性生活的困扰使他产生出一些怪异的行为。1962年他开始打一些内容淫秽的电话。1969年,他第一次结婚并很快破裂。加上在军队干了许多年迟迟得不到晋升让他感到非常不满。普赖姆渐渐地把所有个人问题、事业上的失意都归咎于资本主义制度。他开始热心于社会主义思想,通过阅读《苏维埃周刊》,收听苏联及东欧国家电台的节目,了解苏联和东欧各国情况。他非常向往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他替克格勃效劳是出于自愿,是对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反抗。普赖姆这个人没有特殊的才能,军中职位很低,但他占据的特殊岗位却给克格勃提供了英国电子侦察最重要的情报。普赖姆被克格勃招募后受到克格勃上层高度重视,认为将要开创情报工作一个全新的领域,为此克格勃彻底改组了原先负责电子侦察的机构,强化了“电子侦察”的领导和组织。克格勃电子侦察工作最早由第八局负责,同时,第八局还负责密码和克格勃联络的安全保障工作。后来,在尼拉古·尼古拉耶维奇·安德烈耶夫领导下组建了新十六局,专门负责电子侦察。第十六局有一条雷打不动的规定:禁止同间谍在其工作国接头。第十六局最中意的见面地点是维也纳、赫尔辛基和马德里,这三个首都城市均在苏联华沙集团之外,而且克格勃在那里有最大限度的行动自由。普赖姆在柏林苏军检查站留下来的便条没有送到克格勃负责外国情报工作的第一总局,而是转给了相对慎重的第三总局在柏林的情报人员。虽然第三总局主要负责苏军内部的安全问题和监视工作,但它有时也能招募一些在德国服役的西方军人,不过大多是中下级军官。第三总局热心招募普赖姆是有想法的,因为第一总局在对外情报工作上成果颇丰,威望日渐膨胀。于是,他们打算搞出些大动作,更好地与第一总局竞争一下。克格勃第三总局紧紧抓住普赖姆不放,断然拒绝第一总局接管自己的间谍“明星”。他们让普赖姆在芬兰或奥地利选择一个城镇,作为同克格勃特工会面的地点。也许由于普赖姆懂德语,他选择了奥地利。1968年8月,普赖姆在英国空军服役期满。在他投入新的工作之前,克格勃打算利用一段时间进行专业培训。普赖姆被秘密接到卡尔斯霍尔斯特的克格勃办事处,学习使用发报机、加密技术、微型点状发报和使用“米诺克斯”微型相机的技巧,并专门有人给他讲解如何利用“邮政信箱”。普赖姆的代号被确定为“劳伦茨”。每天课后他被锁在房间里过夜。一个礼拜后,普赖姆途经汉堡飞往英国。随身的旅行箱里装着一次性密码、密写用的一大堆材料和400英镑现金,当然,这些东西都藏在箱子夹层中。1968年9月,普赖姆进入伦敦监听破译分析小组,这个专门从事解密的小组设在圣丹斯塔齐山。经过上岗前培训,1969年秋天,他通过语言考试后被任命为小组的密码破译员。克格勃总部通过广播电台通知他设置伦敦近郊的“邮政信箱”。在伦敦郊区一条小河边的树林里,普赖姆选择了在一棵枫树下设立了“邮政信箱”。他之所以选择小河边,一是这里靠近公路;二是小河很长,经常有人在河边钓鱼,是个很好的掩护。不久,他在信箱里拿到了莫斯科克格勃总部的祝贺信和400英镑。一只14年的老“鼹鼠”1976年,通过俄语考试,经有关部门的审查,普赖姆进入政府联络总部所属的切岺赫姆通讯监听中心工作,这是克格勃对外情报机构一直希望普赖姆能去的地方。在那里从事的工作就是把所有截取到的外国通讯予以破译解码。这里可以接触到所有经过破译的苏联绝密情报,同时还能接触到美国两颗间谍卫星截获到的资料。在那里他负责整理截获的苏联资料。由于普赖姆可以广泛接触政府联络总部的秘密文件,克格勃通过广播电台指示他搜集相关资料。不久,他与克格勃的联系中断了,因此,他在政府联络总部搞到的部分情报一直到了1980年与克格勃重新接上头时才转交给克格勃特工。在政府联络总部工作的普赖姆仍不大讨人喜欢,人们认为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他为克格勃效力14年,一直没有引起英国情报部门的怀疑。除了工作特点决定他属于少量秘密专业人员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之外,在联络总部怪诞异常的人也不在少数,人们见多不怪。人们认为他之所以沉默寡言是因为婚姻不幸和心中气愤不满造成的。眼看着那些能力不如他的同事都得到了升迁,他抱怨说这仅仅因为他们受过高等教育而已。普赖姆同自己的接头人见过很多次面,这些自称“伊戈尔”或“瓦利姬”的克格勃特工详细询问有关他个人和哈托夫电子侦察基地与电子侦察有关的工作。普赖姆总是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并一再表示自己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才为克格勃工作的,但每次他还是能得到30~40英镑。他和克格勃的联络方式主要是通过“邮政信箱”和莫斯科电台。此外,1970年在以色列、1971年在罗马、1972年在塞浦路斯他都见过负责联系自己的克格勃特工。与苏联人见面他认为是有一定意义的,他与苏联人的理想一致,而这个共同理想出奇地简单:双方都在为全世界的和平事业贡献力量。克格勃情报人员对他说:“我们只渴望和平,而帝国主义者希望战争。”他相信这些话是正确的。1977年9月,普赖姆离开了政府联络总部,之后他干过出租车司机、酒贩子,与克格勃失去联系有3年之久。1980年克格勃特工同他恢复了联系并说服他在维也纳见面,在那里他交出了15卷以上的胶卷以及一些照片和录音带,这些是他离开政府联络总部后保存下来的。克格勃特工没有指责他离开政府联络总部,也没指责他同克格勃中断了联系,只是力劝他重新回到政府联络总部工作。离开维也纳时,克格勃给了普赖姆600英镑。1981年,按照约定普赖姆去了波茨坦,克格勃特工就他提供的那些文件、图片提出了一些问题,他作了一些解释。这一次克格勃建议他到比孔斯菲尔德的英国军队中教授俄语,这样他就可以为克格勃挑选一些合适的人,为苏联情报机构效力。对克格勃的建议普赖姆仍然未做出肯定的回答。离开波茨坦时,他又得到了4000英镑。普赖姆与克格勃合作期间苏联人对他也不太放心,担心他会遇到很大的麻烦。问题倒不是担心他不知如何隐秘地拍摄机密文件并将其转交克格勃,而是苏联人也知道普赖姆自身存在严重的精神问题。第一次婚姻失败后他又开始了第二次婚姻,但他的精神状态一直不正常。1982年夏,普赖姆因对未成年少女的下流行为被警方拘留。他的行为激起妻子的愤怒,普赖姆曾将自己是克格勃间谍的身份告诉过妻子,在警察局接受询问时妻子一怒之下告发了他。于是,他被英国反间谍机关被捕,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这时,英国军情五处和政府联络总部才查出他的间谍行为。据美国国家安全局专家评估,普赖姆给英美情报系统带来的损失有10亿美元。14年间,普赖姆提供给克格勃的情报包括政府联络总部的行动、编制和有关国内外基地情况等等,所提供的情报对克格勃从事监听和破译的部门来说确实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但说损失10亿明显估价过高,这只能说明美国人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英方不满。普赖姆的人格是非常低劣的,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行为下流的惯犯。他与二战末期出现的克格勃间谍不同,当时最重要的间谍菲尔比、布兰特等“剑桥五杰”都是出于一种信仰而为克格勃工作。他们有自己追求的理想和事业,个个犹如高空飞翔的鸟,充满激情和野心。从勃列日涅夫时代开始,克格勃在英美那种有理想、有天赋的间谍已销踪灭迹。但普赖姆的间谍活动却具有一定开创意义,在间谍史上留下浓重一笔。某种意义上说,他从事的间谍方式预示着电子间谍时代的来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