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国家美术馆信步而出,眼前便是新加坡最具宗教影响力的圣安德烈座堂。作为新加坡最大的教堂,它不仅是基督教区主教的驻地,更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地标。这座哥特式建筑坐东朝西,被大片葱郁绿地和百年古树环绕,通体洁白的外墙与高达63米的尖塔在繁华都市中格外醒目,宛如一位宁静而庄重的守护者。</p> <p class="ql-block">1819年,当莱佛士爵士首次踏上这片土地,现代新加坡的历史就此展开。同年10月,伦敦传道教在此建立了第一个教堂。1823年,莱佛士选定现址为教堂保留地。1834年,圣安德烈座堂举行奠基礼,并于1837年落成启用。尽管曾因雷击关闭,但经过重建后再次开放,见证了新加坡从转口港到国际大都会的变迁历程。</p> <p class="ql-block">如今,座堂的部分外墙正在进行修缮,围栏暂时阻挡了部分道路。然而,这并未影响游客们的参观热情。当我们踏入过廊时,白色圆顶、简洁的柱子与窗户展现出独特的简约之美。教堂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我们,并告知可以自由参观。</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厅,55米的进深与22米的挑高令人感到庄严而肃穆。从洗礼盆到远处的圣桌之间,深蓝色地毯将空间划分为左右对称的两部分。深棕色木质桌椅整齐排列,两侧是白色的立柱与门拱组成的隔墙。偌大的空间里,只有几位信徒静静地坐着祷告,空气中弥漫着宁静祥和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座堂内的每一件设施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讲台来自1889年的斯里兰卡;十字架由英国考文垂教堂废墟中的铁钉组成;东面窗房的彩色玻璃窗则分别纪念莱佛士爵士、克劳弗德司令与巴特沃思总督三位重要人物。此外,雕饰屏风、洗礼盆、管风琴等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桌椅下摆放着祷告垫,桌面下则放满了信徒们的经书。不少椅子旁边刻有不同的语种字样,有的是为了纪念逝去的亲人,有的则是银婚纪念日。这些文字记录了教徒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人与事,成为了他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临近中午,餐厅里坐满了休息或用餐的信徒。而在讲台前,一位女牧师正用中文讲解《红楼梦》中的人物史湘云,这是她关于金陵十二钗系列讲座之一。在教堂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了基督教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二战期间,日军占领新加坡时,圣安德烈座堂曾被用作紧急医院,救治战争中受伤的军人和平民。神职人员坚守信仰,对被压迫者表达深切同情。这段历史使座堂在新加坡人心中占据了更加重要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正如马太福音所言:“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找到;叩门,就给你们开门。”愿圣安德烈座堂宣传单上的祝福——“平安与您同在!”能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让所有人都能在心灵深处找到那份宁静与平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