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一回游沧浪亭,还是在它门票只收3分钱之时。印象中只记得环园有一条静静的小河,园内有一座矮矮的土山,山上独立一座方方正正的古亭,杳无人迹,清冷孤寂。暮色中匆匆一瞥,便急急忙忙赶到松鹤楼去晚餐了。</p><p class="ql-block"> 后来才知道,位于苏州城南的沧浪亭,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p><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如今再次见到沧浪亭,山水依旧,游客熙攘,而我自己已是免门票的七旬老翁了。</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一齐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2000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增补项目》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遇一池绿水绕于园外。</p>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园内的景色多不加雕饰,以自然为美,山水相宜,表现得法,宛如自然风景。 <p class="ql-block">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整个园林位于湖中央,湖内侧由山石、复廊及亭榭绕围一周。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植有古木,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也是以曲折的复廊相连。山石四周环列建筑,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虽数易其主,但损坏并修复的多为院内的建筑物,而园内的假山和园外的池水大多维持了旧貌,未经损毁。</p> <p class="ql-block">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假山上植以古木。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p> 面水轩,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袭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 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 <p class="ql-block">复廊在分隔内外的同时,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互为借景,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如此,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p> <p class="ql-block">沧浪亭曲廊壁上嵌有108种不同式样的漏窗,镂空的花纹光影斑驳、绚烂多彩。透过漏窗,景区似隔非隔,似隐非现。望出去,往往使原来的景致得到拓展和延伸。随着游人的脚步移动,景色也随之变化,真正产生了“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的效果。</p> 观鱼处,又名“静吟”,庄子语“庄子与惠子观鱼于濠梁之上”故取名“观鱼处”,此处旧为“自胜轩”。 <p class="ql-block">亭内书苏舜钦《沧浪亭记》。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集贤院校理苏舜钦在汴京遭贬谪,翌年流寓吴中,见孙氏弃地约六十寻,以四万钱买入。在北碕筑亭,命名“沧浪亭”。苏舜钦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并与欧阳修等作诗唱酬往还,从此沧浪之名传开。</p> <p class="ql-block">由观鱼处折入复廊内,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石柱飞檐,古雅壮丽。沧浪亭系宋代文人苏舜钦所创,原亭置北埼,清康熙三十四年巡抚宋荦移此山岭。但我始终不以为然:沧浪亭望文生义,当临水而筑,长官意志而命其离水登山,实在令人无语。</p> <p class="ql-block">亭柱石刻联珠独点其妙,“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此联为清代学者梁章钜为苏州沧浪亭题的集句联,该对联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不仅叙说了沧浪亭的建亭过程,也写尽了沧浪亭情景交融的风月山水。</p> 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遁级至亭心,可凭陵全园景色,旧时可眺南园田野村光,周望极目可数里。 仰止亭,袭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之意而名。此为半亭,始筑于同治年间,其名与五百名贤祠有关,亭内嵌有御题文徵明小像石刻,是珍贵的历史文物。<br> <p class="ql-block">由于玻璃罩反光,无法拍出碑刻,倒是从中反射出沧浪亭</p> 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明道堂面阔三间,为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所创,袭苏舜钦《沧浪亭》中语“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名,旧为会文讲学之所。 此堂开敞四舍,宏伟庄严,是为园中主厅。其北峰峦若屏,乔木郁然苍翠。 堂两侧展示着明清瓷器,可惜不许近前观赏。 翠玲珑,又叫做“竹亭”,有三间房,另外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就有其名,取苏子美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为名。<br> 此处前后,万竿摇空,修竹如林,粉墙竹影,滴翠匀碧,历来为文人墨客雅游、静观、觞咏、作画之地。 “印心石屋”位于园中西南处,为一假山石洞。 看山楼,位于明道堂南侧山石之上,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创建,取卢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之意,故名。共三层居园之西南隅。 楼筑于洞曲之上,近俯南园,平畴村舍,远眺楞伽、七子和灵岩、天平诸山,隐现槛前。而今已被周围的高楼所围,视野近乎咫尺,旧景已不复见。 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此祠道光七年陶澍所创。咸丰间毁于兵火,同治十二年恩赐重建。 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 清香馆,又名“木犀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时所题。袭唐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故名。馆前一道漏窗粉墙,自成院落,院内植有桂花数枝。目前展示着一批根雕家具,有点不伦不类。 瑶华境界,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时就有其名。此屋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原为园主会客之所。于质朴素雅的院落之外,仿佛又另辟仙苑幻境,倒也别有情味。<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