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台山的显通寺,俗称“祖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当时命名为“大孚灵鹫寺”,这座寺院和洛阳的白马寺,都是我国最早的佛刹。跨进此寺的第二道山门,在大文殊殿前,便可以看到有两座八角碑亭,每座亭内都立有汉白玉石碑一通。它们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有趣的是左边那通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所以人们管它叫“有字碑”,而右边那通石碑上,却无铭文,人们称它为“无字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起“无字碑”,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那个一代女皇武则天。当年,人们按照武则天的遗言,就在西安往北八十公里处的乾陵立了一通“无字碑”。武则天不愧为一代女皇,立“无字碑”立的真够聪明。她心里十分明白,她作为古代中国的第一位女皇,虽然她曾给唐王朝带来过辉煌,但就因为她是一位女性,人们对她的一生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逝世当年她已还政于唐中宗李显,碑文如何写却是难事。因此她决定立通“无字碑”,把千秋功罪就这样巧妙地交给了后世去评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则天之后,几个朝代过去了,到了清康熙年间,在五台山的祖寺内却又添了一通“无字碑”,多少给人留下了一些扑簌迷离的感觉。早就听说五台山的显通寺内有一通无字碑,还在来五台山的路途中,就想着本次登五台,一定要去显通寺看看那通无字碑。刚到五台山,我们第一站就去了显通寺,看到了那通无字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原来,在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前,有两个圆形水池,池水清澈如镜,据说有一年康熙朝台,拜谒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在他抬头凝望的一杀那,他仿佛看到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山上的菩萨顶,恰似一条巨龙昂头高卧在那里,那座碑楼象是龙头,两根幡干恰似龙角,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从碑楼上延伸下来,不正是吐出来的龙舌头吗?康熙住足不前,注目凝视,越看越象,越象心底泛起的愁绪就越多。这真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啊,当这一念头袭上心头时,他就隐隐约约感到有一种不详之兆。难道说大清的江山会被别人夺去?他想找一些依据,只要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者是一条死龙,他就放心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显通寺的主持当时哪里知晓皇上的心思,看到康熙注目凝视菩萨顶,便自作聪明地凑上去说:“启奏万岁,那灵鹫山是一条龙,菩萨顶牌楼正好在龙头上,上顶青天,下临大地,所以菩萨顶瑞气旺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那位主持的一番话不偏不倚,正重重地打在了康熙帝的心上。没等主持说完,康熙帝便瞪起眼问道:“灵鹫山真是一条龙?”不明皇上心思的主持还在竭力讨好:“我主说的对,当年文殊菩萨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歇龙石,青龙也就跟着来到了这里,这灵鹫山就是那青龙啊。”康熙最怕这种对他不吉利的话,但他还是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仔细地端详了一会菩萨顶,象是忽然发现了什麽,转头对那位主持说:“不错,灵鹫山是条龙,但是这条龙永远不会腾飞了。你看,它没有眼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怜康熙帝熬费苦心,原本想让那位主持接住他的话也说一句:“是的,这条龙是一条瞎龙。”但那位自作聪明的主持根本猜不透皇上的心思,只是想把他所知道的通通告诉皇上,便凑上去说:“齐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到午时,阳光照到文殊殿前的两个水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便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简直是故意与人过不去,康熙帝再也压不住心头怒火,冲着那位主持大发雷霆:“你知道什么,龙长了眼睛就飞走了,龙一走,五台山还会有灵气吗?这两个水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龙颜大怒,那位主持岂敢怠慢,遂慌忙跪地,连叩响头,嘴里直说:“佛臣照办,佛臣照办!”康熙不愧是位儒雅的皇上,于不显山,不漏水之间,借保持五台山灵气之说,或多或少地轻抚了一下自己的心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是按照康熙的圣旨,文殊殿前那两个圆形的水池被人工填平了,并在上面盖起了两座碑亭,再立两通石碑。令人不解的是,康熙在题写碑文时,只写了一篇碑文,于是,显通寺的文殊殿前便有了这通“无字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多少年过去了,这通无字碑伴随着历史的风云走到了今天,当今人站在它的面前时,它仿佛在向人们倾诉着一个十分遥远的故事,倾诉着当年康熙的万端愁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大清王朝作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虽然曾出现过光耀千古的康乾盛世,但其寿终正寝的结局在所难免,这是不依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也许当年的康熙深通其道,不然,为何立下了这通无字碑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无字碑,你在叙诉着千古遗憾,也在叙诉着铁的规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