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我花巷的少年时代,思当下尊老爱幼之德》随笔作者:沈建昌

美友28318623

<h3>《回忆我花巷的少年时代,思当下尊老爱幼之德》随笔<br><br>作者:沈建昌<br><br>时光如潺潺流水,不经意间,生命的长河已流淌过许多岁月。作为一名六零年出生的人,回首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困苦的岁月,而对比当下,又不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感慨,同时也对一些现象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br><br>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到处都要凭票购买生活用品。吃不饱、吃不好是生活的常态,即便想吃得好一些,还得需要有足够的人民币。在那个时候,关键是挣钱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拿退休工资的少得可怜,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钱似乎就能解决许多生活难题,所谓“一票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低得可怜,可能还不够现在一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销(不包括买菜、肉、蛋、鱼的钱)。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尤其是长辈们几乎都没有养老金的年代,更是不可描述的事情,能勉强维持温饱就已是万幸。<br><br>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出生后的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时光。饥饿、疾病如影随形,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战。人们的生命力在困境中顽强地抗争着,有病就只能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就吃几颗药。即使到了医院(当初医疗水平条件不好,医生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面对许多严重的病情,医生往往也没有回天乏术之手段,只能无奈地告诉家人“回家去吧!该给他吃什么就吃点什么东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悲哀啊!<br><br>随着年龄稍长,一到初中寒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挣钱减少家里的负担,还得把寒暑假作业做完。为了生存,我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累活。我当过搬运工,在烈日下扛着沉重的货物,汗水湿透了衣衫;做过水泥搅拌工,水泥的粉尘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敲过石子,双手磨出了血泡;和瑞华抬过油桶上汽车,三百多斤的油桶硬是咬紧牙关抬上车,那沉重的负担几乎要把我压垮。在“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我还拉过大板车,千把斤的泥土石块硬是脚踏肩背带拉,拉出静宁巷往人民路,经会源桥往郊区到入指定的地方,一天下来要拉N多趟,每天累死累活干完活,才能挣个一块三至一块五毛钱。<br>在男澡堂子里也干过杈衣工,把男人脱下来的衣服裤子杈到上面构子里,客人洗澡回来给他杈下来,整理床单和浴巾把木拖鞋归位,这样轻松点的工作93分钱一夭。看着雾气腾腾的洗澡人及满眼的光屁股下,那种窘迫和饥饿感交织在一起,让我甚至感觉不到吃饭是什么滋味,每一天累死累活干完,回家还得完成寒暑假作业做好,不然得被家长和老师要骂的,少年的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br><br>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铸就了我坚韧的品格,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再也不用为经济困难而发愁了,他们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享受着万千宠爱。家庭关系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颠倒,孩子成了家里的“老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亲都围着孩子转圈圈。<br><br>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孔子、孟子、王阳明等先哲所倡导的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足,又怎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呢?<br><br>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例子。有些孩子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发脾气;有些年轻人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相互推诿,把责任都推给对方;还有些家庭,老人辛苦一生,却在晚年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违背了传统美德,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br><br>我们应该认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勤付出和长辈的关爱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br><br>“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把尊老爱幼的美德推广到整个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社区里,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在工作中,尊重长辈的经验和意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社会充满爱与关怀。<br><br>回忆我花巷的少年时代,那是一段充满苦难与挣扎的历程;展望现在,虽然说我们不用再帮衬家里的经济问题、现在家里的生活富足,但也不能忘记传统美德。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美好。</h3> <h3>《回忆我花巷的少年时代,思当下尊老爱幼之德》随笔<br><br>作者:沈建昌<br><br>时光如潺潺流水,不经意间,生命的长河已流淌过许多岁月。作为一名六零年出生的人,回首我的少年时代,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困苦的岁月,而对比当下,又不禁为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所感慨,同时也对一些现象产生了深深的忧患意识。<br><br>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到处都要凭票购买生活用品。吃不饱、吃不好是生活的常态,即便想吃得好一些,还得需要有足够的人民币。在那个时候,关键是挣钱的人少,吃饭的人多,拿退休工资的少得可怜,虽然说:钱不是万能的,但在一定程度上,有了钱似乎就能解决许多生活难题,所谓“一票在手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人们的工资水平低得可怜,可能还不够现在一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销(不包括买菜、肉、蛋、鱼的钱)。生活的艰难超乎想象,在那个多子多福的年代,尤其是长辈们几乎都没有养老金的年代,更是不可描述的事情,能勉强维持温饱就已是万幸。<br><br>尤其让我难以忘怀的是我出生后的那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时光。饥饿、疾病如影随形,生存成了最大的挑战。人们的生命力在困境中顽强地抗争着,有病就只能硬扛着,实在扛不住了就吃几颗药。即使到了医院(当初医疗水平条件不好,医生治疗水平也参差不齐,面对许多严重的病情,医生往往也没有回天乏术之手段,只能无奈地告诉家人“回家去吧!该给他吃什么就吃点什么东西,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那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悲哀啊!<br><br>随着年龄稍长,一到初中寒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去挣钱减少家里的负担,还得把寒暑假作业做完。为了生存,我做过各种各样的苦活累活。我当过搬运工,在烈日下扛着沉重的货物,汗水湿透了衣衫;做过水泥搅拌工,水泥的粉尘呛得我喘不过气来;敲过石子,双手磨出了血泡;和瑞华抬过油桶上汽车,三百多斤的油桶硬是咬紧牙关抬上车,那沉重的负担几乎要把我压垮。在“备战备荒,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我还拉过大板车,千把斤的泥土石块硬是脚踏肩背带拉,拉出静宁巷往人民路,经会源桥往郊区到入指定的地方,一天下来要拉N多趟,每天累死累活干完活,才能挣个一块三至一块五毛钱。<br>在男澡堂子里也干过杈衣工,把男人脱下来的衣服裤子杈到上面构子里,客人洗澡回来给他杈下来,整理床单和浴巾把木拖鞋归位,这样轻松点的工作93分钱一夭。看着雾气腾腾的洗澡人及满眼的光屁股下,那种窘迫和饥饿感交织在一起,让我甚至感觉不到吃饭是什么滋味,每一天累死累活干完,回家还得完成寒暑假作业做好,不然得被家长和老师要骂的,少年的生活就是这样过来的。<br><br>然而,正是这些艰苦的经历,铸就了我坚韧的品格,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如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孩子们的生活再也不用为经济困难而发愁了,他们在幸福的环境中成长,享受着万千宠爱。家庭关系却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颠倒,孩子成了家里的“老大”,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父母亲都围着孩子转圈圈。<br><br>这种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我们是否已经忘记了孔子、孟子、王阳明等先哲所倡导的长幼有序、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人,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足,又怎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呢?<br><br>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例子。有些孩子对父母的付出习以为常,稍有不如意就对父母发脾气;有些年轻人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相互推诿,把责任都推给对方;还有些家庭,老人辛苦一生,却在晚年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和关爱。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违背了传统美德,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br><br>我们应该认识到,尊老爱幼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美德。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家庭都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美好。我们要教育孩子懂得感恩,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勤付出和长辈的关爱是多么的不容易。同时,我们自己也要以身作则,尊敬长辈,关心父母,用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一美德。<br><br>“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要把尊老爱幼的美德推广到整个社会,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在公交车上,主动为老人让座;在社区里,关心孤寡老人的生活;在工作中,尊重长辈的经验和意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能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让社会充满爱与关怀。<br><br>回忆我花巷的少年时代,那是一段充满苦难与挣扎的历程;展望现在,虽然说我们不用再帮衬家里的经济问题、现在家里的生活富足,但也不能忘记传统美德。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弘扬尊老爱幼的良好品德,让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美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