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自然灾害,书写新时代华章

桂生高岭 易经智慧

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赤马红羊劫” 的说法宛如一团迷雾,带着神秘色彩流传至今。它将丙午、丁未之年与重大灾难变故相连,虽从科学角度看缺乏依据,不过是古人基于有限认知和历史巧合的神秘化解读,却也为我们敲响了对灾难的警惕之钟,提醒着人类社会发展始终伴随着自然灾害等严峻挑战。如今,站在新时代的浪潮之上,我们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日益复杂,如何有效应对成为关乎国家发展、人民福祉的关键命题。这不仅需要我们以科学的眼光重新审视自然灾害,更要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从应急管理迈向危机管理,提升综合应对能力。而在这一伟大征程中,跟党走始终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源泉,引领我们书写应对自然灾害的新时代华章 。 <b>一、“赤马红羊劫”:灾难之说的迷雾与启示</b><br>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赤马红羊劫” 这一说法流传<br>已久。它指的是丙午、丁未之年往往会发生重大的灾难和变故。丙午、丁未在干支纪年中,丙、丁属火,色赤;午属马,未属羊,故而得名。这一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柴望著有《丙丁龟鉴》,专门列举了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丙午年)至五代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年)间,每逢丙午、丁未之年所发生的各种祸乱,试图揭示其中的规律。<br> 然而,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赤马红羊劫” 这种将特定年份与灾难必然联系起来的观点,缺乏科学依据。它更多地是一种基于历史巧合的归纳,以及古代人们对未知自然力量的恐惧和神秘化解读。古代社会,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有限,面对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战乱等,往往难以找到合理的解释,便将其归结于神秘的命理和天象。<br> 但 “赤马红羊劫” 这一说法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它提醒着我们,自然灾害等灾难从古至今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严峻挑战。尽管其背后的神秘色彩不应被采信,但其中蕴含的对灾难的警惕意识值得我们重视。它让我们明白,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时刻做好应对各种不确定性的准备,不能因一时的繁荣稳定而忽视潜在的危机。<br> <b>二、应急管理部门:守护安全的坚实防线</b><br> 应急管理部门作为国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核心力量,在自然灾害的防范、应对和处置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分部门、分灾种管理模式逐步向综合化、系统化的应急管理模式转变。<br>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先后设立了多个专门应对自然灾害的部门,如民政部门负责灾害救助、水利部门负责水旱灾害防治、气象部门负责气象灾害监测等。这种分散的管理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灾害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断增加,各部门之间协调不畅、信息不共享等问题逐渐凸显。<br>为了适应新时代应对自然灾害的需要,2018 年,我国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部整合了多个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责,构建了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这一改革实现了应急管理从分散到集中、从单一灾种应对到全灾种综合应对的重大转变。<br> 在自然灾害应对中,应急管理部门承担着多项重要职责。在灾前,负责组织开展自然灾害的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工作。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卫星遥感、气象雷达、地震监测台网等,实时掌握自然灾害的动态信息,及时发布预警信号,为社会公众提供避险时间。同时,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全社会的应急意识和应对能力。<br> 灾中,应急管理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协调各方资源,组织抢险救援队伍开展救援工作。在地震、洪水、台风等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总能看到应急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他们协调消防、武警、专业救援队伍等力量,解救被困群众,转移受灾人员,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同时,调配救灾物资,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br> 灾后,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灾情评估、恢复重建等工作。对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全面评估,为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和协助地方政府开展基础设施修复、房屋重建、生产恢复等工作,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br>以 2020 年南方洪涝灾害为例,应急管理部在灾害发生前,就通过多种渠道发布了洪水预警信息,提醒各地做好防范准备。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累计派出多个工作组赶赴一线,协调各方救援力量投入抢险救援。消防救援队伍累计营救、疏散转移被困群众数十万人,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同时,及时调配救灾物资,为受灾群众提供了生活保障。在灾后恢复重建阶段,积极指导地方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受灾地区尽快恢复发展。<br> <b>三、从应急管理迈向危机管理:提升综合应对能力</b><br> 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和复杂程度不断加深,仅仅依靠应急管理已难以满足应对需求。因此,有必要从应急管理迈向危机管理,实现更高层次、更全面的应对。应急管理主要侧重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响应和处置,重点是解决眼前的危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危机管理则是一个更广泛、更系统的概念,它涵盖了危机的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等全过程,强调对危机的前瞻性管理和综合性应对。从应急管理迈向危机管理,首先要加强风险预防和监测。在自然灾害领域,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对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风险分布等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建立完善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仅要关注自然灾害本身的物理特征,还要考虑其对社会、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提前识别潜在的危机因素,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br> 其次,要强化危机沟通和协调。在危机管理中,信息的及时、准确传递至关重要。应急管理部门需要与政府其他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公众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发布危机信息,回应社会关切,避免谣言和恐慌的传播。同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应对危机的合力。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时,需要多个部门协同作战,如交通部门保障道路畅通、电力部门恢复供电、卫生部门提供医疗救助等,只有通过高效的协调,才能确保危机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br> 再者,要注重恢复和重建的科学性。危机管理不仅要关注灾中救援,更要重视灾后的恢复和重建。在恢复重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灾害风险,遵循科学规划,提高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抗灾能力,避免在原址上重复建设存在安全隐患的设施。同时,要注重恢复和提升受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培训等措施,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br><br> 以日本为例,日本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长期的应对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日本政府注重灾害预防,通过制定严格的建筑标准、开展防灾教育等措施,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灾害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各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开展救援和恢复工作。同时,在灾后重建中,充分考虑灾害风险,对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科学调整,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br> <b>四、跟党走是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b><br>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跟党走,是中国人民战胜自然灾害的强大力量源泉。<br>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建立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当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党能够迅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汇聚各方资源,形成强大的抗灾合力。在 1998 年抗洪抢险中,党中央一声令下,数百万军民奔赴抗洪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防洪大堤。在 2008 年汶川地震救援中,党和政府迅速组织大规模的救援行动,全国各族人民纷纷伸出援手,捐款捐物,支援灾区。这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使得我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br> 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自然灾害应对中,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顾个人安危,全力解救被困群众。在地震废墟中,党员干部用双手挖掘生命的希望;在洪水肆虐时,党员干部驾驶冲锋舟转移受灾群众。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br> 同时,党注重科学决策和统筹协调。在应对自然灾害过程中,党充分尊重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组织专家进行灾情评估和分析,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抗灾救灾工作高效有序进行。<br> 此外,党还积极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加大对防灾减灾科研的投入,推动科技进步,提高灾害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制度保障。<br> 在新时代,面对日益复杂的自然灾害形势,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完善应急管理和危机管理体系,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勇气,书写应对自然灾害的新篇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br> 总之,应对自然灾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从历史的迷雾中汲取教训,以科学的态度看待自然灾害。充分发挥应急管理部门的作用,积极推动从应急管理迈向危机管理,不断提升综合应对能力。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凝聚全社会的力量,共同战胜自然灾害,书写新时代的壮丽华章。<br>注:图片来自网络<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