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来到了云居寺。</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仅残存一对石狮和一座孤塔,于20世纪80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不仅是佛教经籍的荟萃之地,还藏有石经、纸经和木版经,号称“三绝”。此外,云居寺还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著称,享有“北方巨刹”的盛誉。</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建筑依山势而建,全部建筑分为南、中、北三路,主要殿宇全部集中建在中轴线上。中路建筑共有六进殿宇,自山门起有毗卢殿、释迦殿、药师殿、弥陀殿、大悲殿及藏经阁和说法堂等。每座主殿的两侧都建有配殿及配房。南路主体建筑有祖师殿和地藏殿。北路主体建筑仅有千佛殿一座,其余均为行宫或寺院用房。行宫共三组,每组均自成一个四合式建筑群体,院内有甬道连通各个建筑。</p> <p class="ql-block">钟楼。钟楼内挂有一口清乾隆四十年铸造的大钟,重1.7吨,名为“云居古钟”,也是云居寺的四大宝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的毗卢殿是云居寺的主殿,供奉着明代铸造的紫铜佛像——毗卢遮那佛,重达4.5吨,是云居寺的四大宝物之一。毗卢遮那佛作为三身佛的法身佛,具有庄严与神圣的形象,殿内还供奉着文殊菩萨,是佛教信仰者朝拜的重要场所。殿前有两块清康熙三十七年立下的石碑,分别是“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和“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记”,这些石碑见证了云居寺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 。此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质地为白石,通高4.19米。螭首龟趺座,首身一体。此碑文为楷书,共计1868字。碑文记述了重开山第一代溟波大和尚精深的佛学造诣、游学经历及兴修寺院的功绩。</p> <p class="ql-block">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此碑刊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质地为青石,通高3.35米,螭首龟跌座,首身一体。此碑文为楷书,共计602字。碑文主要记述了清一代住持如全修复云居寺的史实。此碑与范阳郡白带山云居寺溟波和尚碑对称。</p> <p class="ql-block">走在云居寺里,你可以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顺着山路来到了看到一座照门。</p> <p class="ql-block">照门内有石经山景观模型。</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全貌模型。</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的释迦殿,又称大雄宝殿,是云居寺的主要殿宇之一。释迦殿供奉着释迦牟尼佛,两侧有十八罗汉像。释迦摩尼是公元前六世纪毗罗卫国的王子,29岁出家,35岁成佛,80岁涅槃。</p> <p class="ql-block">配殿里有千年刻经史馆,展示房山刻经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房山石经,又称云居寺石经,是佛教圣地房山云居寺的标志性文化遗产。房山石经的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605-618),由高僧静琬发起,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共刻佛经近14300方、3500多卷,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创造了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一大文化奇迹。</p> <p class="ql-block">房山石经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还展示了中国书法的变迁历程。不同朝代的书法风格在石经上得以体现,从隋代的楷书到唐代的行书,再到宋元的草书,反映了中国书法的发展变化。此外,石经上的线刻佛、菩萨、天王等艺术形象也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民间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是云居寺中轴线上的一座重要殿堂。药师殿内供奉的是药师佛,它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span style="font-size:18px;">药师佛是一尊铜铸坐像,一手托钵,一手拿药,象征着慈悲与智慧。药师佛</span>在佛教中被视为能解除众生疾苦,保佑人们健康的佛。据药师经记载,药师佛曾发过12大愿,要满足众生的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苦难。药师殿前有两块清代石碑,分别是“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碑”和“金刚般诺波罗蜜经碑”,这些石碑记录了药师殿的历史和宗教意义。</p> <p class="ql-block">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碑 。此碑刊立于清代,质地为白石,方首抹角,首身一体,通高3.3米。碑身两面都刻有经文,为《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p> <p class="ql-block">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碑 。此碑立于清代。质地为青白石,方首圆角,通高3.25米。碑首尤为精美,在海水江涯和祥云环绕中,西方三圣雕刻得栩栩如生。碑身面、背均镌刻有经文。首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经》,共1卷。《金刚经》用金刚比喻智慧,有断除烦恼的功用。</p> <p class="ql-block">药师殿的南配殿是史料陈列馆,介绍云居寺的兴衰与石刻。</p> <p class="ql-block">嘉庆御碑 。此碑为御笔龙碑,铭刻的是清朝嘉庆皇帝于嘉庆十四年(1808年)和嘉庆十八年(1812年)两次游云居寺御笔所提《瞻礼二十韵》和《再游云居寺诗》。词藻华美,书法道劲、为清代一代天骄的代表作。《重游云居寺》诗中的“雲”字下边为什么缺了块“云”?在1942年寺院毁于日军炮火时弹片溅上打掉的,如果发挥想象,就象一朵白云衬托着“雨”字。</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云居寺内的重要建筑之一,是信徒礼佛、诵经、参拜的主要场所。弥陀殿内主要供奉弥陀佛,象征着无量光明和无量寿命。殿内的壁画、雕刻和装饰具有丰富的佛教艺术元素,展示了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舌血真经馆展示了珍贵的舌血真经,这些经卷是僧侣们为了表达对佛祖的虔诚,刺破舌尖取血书写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六部分,包括舌血真经、明《北藏》、明《南藏》、单刻佛经、手抄经卷和藏文经卷。</p> <p class="ql-block">展览通过实物和场景相结合的方式,再现了当年僧侣们刺血写经的感人场面。</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的《龙藏》木经馆是云居寺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龙藏》木经板,全称乾隆版大藏经,于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开雕,乾隆三年(1738)竣工。全藏共1670部、7240卷,雕成经板79036块,每块经板规格为宽75厘米、高29厘米、厚4厘米,两面刻字。雕刻所用经版特选直隶(今河北)、山东出产的优质梨木,文字清秀大方,镌刻精湛。</p> <p class="ql-block">石鱼是一块形似鱼的巨石,寓意着年年有余、吉祥如意。石鱼并非真正的鱼,而是经过岁月的洗礼,表面布满了斑驳的痕迹,更增添了几分古朴和神秘。</p> <p class="ql-block">吉祥云板是一块巨大的铜制云板,重达数吨,上面刻有精美的佛教图案和经文。每当寺庙举行法会或重要活动时,和尚们会敲响这块云板,其声音洪亮悠扬,能够传遍整个山谷,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吉祥云板不仅是云居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悲殿位于云居寺的最高处,也被称为观音殿。大悲殿内供奉着一尊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这尊观音像在佛教中具有极高的地位,象征着大慈大悲。</p> <p class="ql-block">佛祖舍利殿,是云居寺内供奉佛祖舍利的重要场所。佛祖舍利殿供奉着世界上仅存的肉身佛祖舍利,也称为赤色肉舍利,是由佛祖的肌肉化成的珍贵遗物。据传,云居寺的佛舍利是由阿育王赠送的。隋文帝信奉佛教,得知静琬法师刻石经后,将佛舍利交给了静琬,奉于雷音洞。到了明万历年间,达观可禅师在雷音洞发现了佛祖舍利的石匣。如今,佛祖舍利难得一见,但在大悲殿的通道里可以看到其照片。</p> <p class="ql-block">西域山大云居寺重修大悲坛碑 ,此碑刊立于清道光八年(1828),质地为青石,方首圆角,首身一体,通高2.65米。此碑碑身断裂,现已粘接,后配方座。碑文主要记述了前任贝勒绵府之侧室真善皈依三宝后,捐资重新修建大悲坛一事。</p> <p class="ql-block">北塔又称舍利塔、罗汉塔,是一座辽代砖塔,始建于辽天庆年间(1111—1120年)。通高约30米,下部平面呈八角形,基座各面包砌浮雕砖,塔身分为上下两层,每层回檐下都有砖雕仿木结构的斗拱,塔身八面设栱门及直棂假窗,中心有八棱塔柱,柱周围有砖阶可由下层登上上层。塔身以上有一层须弥座,座以上是圆形覆钵,再上为圆锥形九重相轮,最高处是宝珠形塔刹,塔身以上的覆钵、相轮部分,似为元明时期所补砌。</p> <p class="ql-block">北塔四隅各有高3米左右的小石搭一座,平面均为方形,塔身正面有尖拱形塔门,中空,形成一个龛洞,龛内正面浮雕佛像,塔身以上有七级石檐,外壁均有阴刻纪年,分别为唐景云二年(711年)、唐太极元年(712年)、唐开元十年(722年)和唐开元十五年(727年)。</p> <p class="ql-block">北塔两侧矗立着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碑、石塔十余座。</p> <p class="ql-block">孙士林神道碑 ,此碑立于唐光启四年(885),质地为青石,螭首方座,首身一体,通高2.12米、碑首呈半圆形,浮雕蟠龙雕刻尤其精致,两侧龙首下垂,刀法圆熟,线条流畅,形态生动,碑上花纹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允许使用。</p> <p class="ql-block">广公禅师塔 ,此塔立于金泰和二年(1202) 质地为汉白玉石.高约2.64米,八角直棱形憧身,分上下两层,中层浮雕 八尊佛像.八面施刻,正书,额题“广公禅师塔记”六字楷书 额下竖刻“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四行佛偈语”,共计419字广公禅师的弟子惠谈等为先师立塔,记先师生平知遗德 其文行格疏朗,书法俊逸。</p> <p class="ql-block">贤去千伟碑 ,此碑刻于隋朝,质地为青石,通高2.66米,共计340字。阴面刻天书"隋刻千佛之碑",碑身四面满雕小盒,内刻佛像千余尊,结知珠坐式。碑阳中部刻有唐武德四年(621)刊舞的题记,文字已漫浪不清,这种形式的碑刻在全因很少见,此碑于房山区实店古城进址出土,70年代移至此处。</p> <p class="ql-block">三公塔 ,此三塔自北向南,分别是清朝溟波、圆通、了尘三代住持的墓塔,俗称“三公塔”。形制为砖石结构喇嘛式,石雕及砖雕图案非常精美。据记载,三位大师佛法造诣高深,对云居寺清代振兴贡献巨大。</p> <p class="ql-block">南塔,原称释迦佛舍利塔,是一座八角形11层密檐式砖塔,始建于辽天庆七年(1117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辽代沙门绍坦发心修建,举高30m,十三层密檐式,砖瓦结构,与北塔对峙。静琬法师秘藏于雷音洞内的佛舍利曾藏于此塔,故称释迦佛舍利塔。</span>毁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中,<span style="font-size:18px;">仅存八角形塔基和残缺不全的塔下地宫。</span>塔心中脱落《石经寺释迦佛舍利塔记》刻石,上面“此塔前相去一步在地宫有石经碑四千五百条”的记载,成为发现辽金石经的重要线索。</p> <p class="ql-block">开山琬公塔,此塔为石经创刻者静琬大师的墓塔。据《静琬大师塔铭》记载:通理大师于辽代大安九年(1093年)专为供奉琬公灵骨所建。琬公塔通体为石结构,高6m,形制庄严,肃穆。塔身东面正中有"开山琬公之塔"的铭刻。尤以仿木结构的三层角中跷塔檐,以假乱真,独具匠心,是辽代雕刻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琬公塔院记 。此碑立于明万历壬辰(1592)。质地为青石,螭首方座,首身一体,通高4.21米。共计1353字。碑座上二龙戏珠、灵芝、海水江涯等图案雕工细腻。碑文主要记述了达观真可大师被静现刻经精神感动。在慈圣太后的资助下赎回塔院和朝拜雷音洞发现佛舍利的经过。</p> <p class="ql-block">压经塔,此塔建于辽天庆八年(公元1118年),名为《续秘藏石经塔》,俗称压经塔,从下向上精雕双狮、乐入、飞天、仰莲和八棱柱等。塔身上刻有《续秘藏石经塔记》中阐述了静琬刻的目的,记述了辽代诸帝支持刻经的史实,介绍了通理大师将大版改为小版,单面刻改为双面刻,变山洞藏为地穴藏的三项刻经改革措施。</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不仅是一个宗教场所,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它保存了大量的佛教经典,其中石经的刻制始于隋大业年间,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14278块,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之一。</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石经地宫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隋朝大业年间,当时智泉寺僧静琬在房山云居山发现山洞石室,于是开始镌刻石佛经,并将刻有经文的石板放入藏经洞中。随着刻经工程的展开以及朝圣者的增多,静琬感到需要修建寺院,最终利用山洪冲下的木材建造了云居寺。石经山的经石大多采自山下的大石窝镇,然后运到磨碑寺刻字,刻完的经文石碑会运到石经山下暂存。</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石经地宫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隋到明,云居寺持续在石头上刻经,这些珍贵的经文一部分存放在地宫中,其余藏于石经山的洞窟里。石经地宫的经文数量之多、绵延年代之久,堪称世界之最。</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边环境很不错,</span>旁边有石经山,这次没有去。</p> <p class="ql-block">云居寺不仅是佛教经籍的宝库,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值得探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