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与批评——从黄惟群“咬嚼”王安忆《天香》说起

杨安忆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了黄惟群先生三篇评论文章,题目分别是:《天香》带来的悲哀,《天香》算不算小说——再论王安忆,还有,文化资料堆砌不出好小说——再说几句《天香》,如鲠在喉,不吐不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则王安忆是我最为喜爱的作家,二则《天香》也是我非常喜爱的作品,两层“喜欢”堆叠起来,使我在阅读批评文字过程中,有时义愤填膺,有时哑然失笑:我遗憾地觉察到,创作和批评分属两大阵营,界限分明,所谓“夏虫不可语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往深处想去,如果王安忆老师按照黄先生开出的“药方”,谦逊地全盘接受,并一一加以改进,结果如何?——恐怕满足了黄惟群,又会跳出若干“张惟群”,“李惟群”,“王惟群”,“赵惟群”——若此,让我们的王老师如何自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安忆见惯了大江大河,修炼成波澜不惊,以王老师的地位和声望,自然不需要我这无名小卒去振臂一呼,摇旗呐喊。然而,作为追随王老师多年的忠实读者,作为王老师众多拥趸中的一员,我还是有些话想说,这是我的内心需要,与王老师无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养活了批评家,如果没有作家,批评家大概率就要失业了。针对王安忆女士获得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首奖的作品《天香》,黄惟群先生竟一而再,再而三,甚至四次、五次地举起了批判的大旗,令人惊讶,也令人咋舌。</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每个作家都既有优势,又有缺陷,无可厚非,无比正常。批评家总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地苛求:把每个作家的长项单独拎出来,然后让王安忆学习这个,又学习那个——多么的天真,多么的幼稚,学来学去(如果能学习的话),最终也是个“四不像”吧?</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王安忆有一次接受采访时说,“我不会为了读者委屈自己,读者不会影响到我的创作。”说得多好——这不是自负和傲慢,而是一个文人发自内心的清醒和自觉——现在,为迎合市场写作,为讨好读者写作,这样“腰杆不硬”“脊梁弯曲”“媚俗”“跪舔”的作家,实在是太多太多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至于游离于小说故事情节之外的所谓“知识”,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笔墨纸砚,服饰美食——虽被黄先生诟病虽为黄先生不耻,然而在我眼中,却呈现出十足的审美性——每每读之,逡巡往复,品鉴回味,陶醉其中,欲罢不能。王蒙先生曾提出过“作家学者化”的口号,就我目力所及,中国当代文坛,学识和素养能与王安忆女士匹敌的,寥若晨星,凤毛麟角。</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勤奋扎实笔耕不辍的王安忆成名已久,还有那么多忠诚的读者和独具慧眼的批评家在默默守望庇护着她,使她可以一无负担坚定自己的写作理想,使她可以心无旁骛免受周遭评论的裹挟。四十多年的写作历程,王安忆为广大读者留下无数精品,她的人品和文品一样,低调内敛,卓越从容,令人称道,值得信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王安忆不是一般的作家,她同时还是一位优秀的批评家,所以她是“两条腿走路”,“创作”与“批评”,“实践”与“理论”,在她身上得到了有机融合,或者“完美统一”。她曾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的身份开设《创意写作》课程——这不是即兴发挥的“一次”“两次”讲座,而是整整一个学期,自己带着“创意写作”的研究生,这不是“说着玩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此同时,她还写下许多文艺评论,出版多部评论作品。她分析散文,写下《情感的生命》,梳理散文源远流长的悠久传统,“字字珠玑”,是“内行人话”;她分析短篇小说(其实短篇不是王安忆的强项,她的优势在中长篇),写下《说长道短——我看短篇小说》,见解独到,也是“内行人话”;除此之外,她还分析电影,分析戏剧,不管评论什么,她都感性充沛,学养深厚,例证翔实,逻辑缜密,呈现出“大家气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刚刚开始喜欢文学的时候,我是那么迷恋余秋雨,说成崇拜也未尝不可。可是,有一天,我读到了王安忆,伴随着余秋雨文品和人品的双向坍塌,王安忆在我心中的形象日益高大逐渐丰满。事情就是这样,转机也许是在一瞬间发生的,也许不经意间已经酝酿许久,总之,在我身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一个偶像倒下去,另一个偶像矗起来。在有生之年,会不会有一位新的作家来到我生命中,并进而取代王安忆?大概率不会吧,谁知道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