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千年响堂,神山福地。</p><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位于河北邯郸峰峰矿区,是中国六世纪最重要的佛教文化遗迹,始凿于东魏末年,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时期。共分南响堂、北响堂、小响堂(水浴寺石窟)三处,现存洞窟30多座,造像5000余尊。其中北响堂大佛洞(第九窟)是响堂山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雕刻最精美的洞窟。响堂山石窟是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代表了南北朝时期北齐王朝的最高艺术水平,是研究中国古代纹饰、雕刻、绘画、书法、建筑等不可多得的重要宝库,被称作中国北齐时期造像风格的“北齐模式”“响堂模式”。</p><p class="ql-block">响堂山石窟自东魏、北齐开凿以后,隋、唐、宋、明、清及民国时期都有续凿和补修,雕刻工程延续1000多年,形成现在的规模。在中国石窟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书法史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河北省首批九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四星级森林公园,2009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2年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历代以来,窟内佛像、佛头多被盗或被毁,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坏尤为严重。现有佛头均系补修。</p><p class="ql-block">响堂刻经是中国刻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山东四山(葛山、铁山、岗山、尖山)摩崖刻经关系密切,影响推动了北京房山云居寺刻经的发展。其中,由北齐晋昌郡开国公唐邕主持镌刻的《维摩诘经》等四部刻经,以楷书写隶兼有篆意,刀法洗练,意蕴悠远,为北朝书法精品。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一书中列出响堂山《鼓山石经》、《唐邕写经碑》等多处石刻碑品,评价甚高,在我国书法史上有重要价值,被称为“中华第一刻经”。</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0日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