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冬至日(12月21日)早上,应邀赴苏州常熟采购特产爊味,闲不住去沙家浜逛了一圈,初冬的阳澄湖畔是一幅宁静而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span style="font-size:18px;">,景色令人心旷神怡,</span>寒风轻拂过湖面,波光粼粼的河浜偶尔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嬉戏,打破了水面的宁静,宛如一幅流动的油画,芦苇荡在冬阳的照射下,换上了金黄色的外衣,闪烁着金色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沙家浜风景区是一个集红色、民俗、美食、湿地文化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家浜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的人文气息。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古镇和古建筑,如京剧《沙家浜》中的春来茶馆、江南水乡的横泾老街等,见证了沙家浜的历史与文化。漫步古镇,感受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痕迹……</span></p><p class="ql-block"> 沿湖边闲逛随拍美景,精选编辑此美篇存个文档留个念想……</p> <p class="ql-block"><b>红石村 </b><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江南水乡特色 再现抗日战争时期的江南水乡小村风貌。所有建筑以水而建,</span>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的岁月,更是江南水乡文化的生动体现。红石村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抗日战争时期的建筑文昌阁、船拳武馆、 乡婚俗馆……漫步在村中,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水乡文化的熏陶。这里的生活方式、习俗风情都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b>隐湖长廊</b></p> <p class="ql-block"><b>双莲湖韵</b></p> <p class="ql-block">走过这横泾桥就是横泾老街了,<b>横泾老街</b>是沙家浜地区最有特色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街。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有着明清时期的特色,古色古香的建筑保存完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沿着老街漫步,可以看到一排排的青石板路,两旁是砖瓦结构的古建筑,这些建筑都是当地居民的居所或者商铺,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横泾老街还是影视剧的拍摄基地,电视剧《沙家浜》、《金色年华》、《中国酒王》都曾在此取景,让这里充满了电影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翁家糟坊</b>不仅是一个酿酒作坊,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的酿酒工艺,翁家糟坊与春来茶馆齐名。在横泾老街也是百年老店,前店后坊,酒香四溢……</p> <p class="ql-block"><b>刁家大院 </b>横泾老街上规模最大的宅院,前后3进,总面积2000多平米,是电视连续剧《沙家浜》的重要拍摄场景地。大院面街临水而筑,分北宅南园。宅中有院,园中有屋,简巧雅致。大院后面是花园、假山、池塘、厢房等配套建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宅第之一。历史上,刁家大院是本地显贵刁氏世族聚居、三世同堂的家园。</p> <p class="ql-block"><b>春来渡</b></p> <p class="ql-block"><b>春来码头</b></p> <p class="ql-block">春来茶馆是沙家浜众多的茶馆之一。据地方志记载,在明朝时,这里的茶馆就是十分普遍。在抗日战争时期,仅沙家浜镇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34家之多。当年新四军经常利用茶馆作为掩护,联络接头,传递情报,许多茶馆曾经是我们地下党的交通站,“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倚窗落座,边品茗边欣赏戏台上表演的京剧《沙家浜》片段表演,另有一番情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阿庆嫂</b>是沙家浜的传奇人物,春来茶馆则是她在沙家浜开设的重要场所。在茶馆中,阿庆嫂以其聪明才智和机智勇敢,与敌人斗智斗勇,为沙家浜的抗日斗争做出了巨大贡献。春来茶馆因此成为了沙家浜抗日斗争的重要历史见证。通过参观春来茶馆,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沙家浜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和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b>老戏台</b></p> <p class="ql-block">更楼</p> <p class="ql-block">钓渚渡桥</p> <p class="ql-block"><b>鲍家渔村 </b>旧时江南的渔村都是临水而筑的草屋茅舍,方便下湖捕鱼捉蟹,更方便乡亲们与“芦苇深处把身藏”的新四军伤病员联络传话。其中横泾的鲍家渔村河湾偏僻隐蔽,江南印报所、修枪所也驻扎于此。</p> <p class="ql-block"><b>印报所</b> 1939年5月,中共江南特委在无锡梅村创办报刊《江南》半月刊,同年9月,其编印人员随特委机关转移到阳澄湖地区。1940年2月,在常熟徐市创办《大众报》,同年5月为更好地做好抗日救国的宣传工作,《江南》出版小组和《大众报》社合并成立江南社,由其统一编辑出版《江南》和《大众报》。两刊开始均为油印,后因发行量增加改为铅印,两刊发行遍及东路地区。为适应游击环境,防止日伪袭击,铅字和印刷机都安装在木船上,停靠在芦苇荡里的三条木船即早期的水上印报所。其中横泾鲍家坝的河湾偏僻隐蔽,江南水上印报所的船经常驻扎于此。</p> <p class="ql-block"><b>沙家浜国防教育园</b></p> <p class="ql-block"><b>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