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趣事及想到的

潮州陈树彬

<p class="ql-block">下午到枫溪打印资料,忽然想到图书馆不远,想去看看。市图书馆新建好几年了,包括这次才去了两次,前一次也是顺路进去看看一下,非专程。</p><p class="ql-block">下午去的不是时候,想从正门进去,却碰个闭门羹。保安在里面隔着玻璃门指着。我细看,哦,上面贴着“温馨提示”,星期一休馆,我嘟哝一句,心情好好的,想看看书,却休馆。图书馆也要休馆?难得现在有人到图书馆逛逛,看看书的,这么不碰巧,大扫兴头。不过,转念一想,过去在“老馆”——西马路的“谢慧如图书馆”,好像每逢星期一也关了。对不起,是我肤浅了!</p><p class="ql-block">过去,经常大老远跑图书馆,倒是记住了“休馆”时间。而好几年前,新馆落成,离家更近了,而且新馆“高大上”,比“老馆”堂皇气派,却不大想去。市美术馆(文学院)就在旁边,因为去开会什么的,也少不了,却总是与新馆擦肩而过,没多大吸引力。</p><p class="ql-block">这次忽然心血来潮,兴头冲冲专程去,却碰了钉子。本想一走了事,又不大甘心,毕竟耽误了我锻炼的时间呢。而且,我也看到还有不少人从门前阶梯上上下下,分明没完全“闭馆”,随着一个学生模样的上了阶梯,我发现他走进了左侧的一个门。我抬头一看,是“自助图书室”。他们进去了,是拿着借书卡或身份证刷进去的。我没借书卡,也没带身份证,就随着后面跟着进去(大笑)。其实,记者应该采访我。还有这样一个“书痴”(其实,我是好玩)。进去看看,里面有不少期刊,包括文学类 的,还有其他书籍。环境太好了,外面较冷,进去了,感觉非脱外套不可。但,我在里面,也就待半小时吧。算是体验一下吧。再者,我是“混进来”。要是里面的人(大多学生)都“走光”了,我还沉浸在里面,后果真的“无法自拔”了。要是出不来,不定还得“报警”。出来时,我也是跟着出去的学生的。他到门边时,伸手摁了门旁边的“按钮”,门自动开了。我暗暗庆幸。亏得我“活头”。不然,不知此中机关,还真出不来!</p><p class="ql-block">现在,我终于给自己一个不再特别喜欢来新图书馆的答案了。其一,因为太“高大上”,科技发展,给人带来方便,当然,也给读书人带来便利,是真的,明摆着。但,读书人那种氛围却没过去浓厚了。</p><p class="ql-block">大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几年前,二十多年来,经常跑图书馆,尽管远在西马路,但就算骑自行车也不惧风雨,热情不减。几层楼的图书馆,进出自由方便 ,三楼报刊阅览室,经常爆满,有时要找个位子都难,而我经常是站着浏览的。那时,不仅学生,还有好多老人,都经常到三楼报刊阅览室看报阅刊。那些人,因为经常遇见,面孔特别熟悉。而那时候,夏天没有阴凉的空调,冬天没有现在热烘烘的暖气,就头顶几个“吊扇”在悠闲转着。但,就这样简单朴素的环境,却营造着让人感觉古朴而温馨的读书氛围。</p><p class="ql-block">我一直以为,读书人,不要过分依仗或依赖科技来读书写作。科技可以改善某些生活、工作的环境和质量,给我们带来必要的便利,但本质上,科技应“以人为本”,以“人文为本”,而不是形式上搞得“高大上”,弄得堂皇冠冕,以为这就是“文化的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