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期偷闲躲静,有日子未在美篇露面。前日无意打开美篇,见“消息”里有许多未读的红点,深感奇怪。赶紧打开一看,是几个陌生的名字,再细看是蒙名,不由得被他们的评论所吸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看被他们评论的文章是一年半前写的《我们队的达拉嘎》,再看他们的称呼,应该是文章主人翁的儿子、孙子,还有外孙。时隔一年多,文章能再被人阅读好评,我也是很激动,这时我也才纳过闷来,近期应该是东主任逝世一周年祭日,我没有想到我的回忆在他们祖孙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我的文章,让隔辈人了解了他们的祖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中有一段评论文字是用蒙文写的,当年学过的星星点点早就就饭吃了,没办法只好求助于同在一片草原插队也是美友的老金,他又热心的请教呼市的蒙族同学,把东主任女儿的评论用诗歌的语言翻译给我,我在这里获得了知青的纯洁友谊。在评论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东主任的儿孙也向我表达了谢意,</span>优美的语言串起了牧民和知青间的深情厚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年,成千上万的知青响应号召来到草原,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得到了牧民的关怀和爱护,与牧民共同经历了许多风雨和艰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友谊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界限,成为了草原上一段段感人的佳话,随着时间的推移,知青与牧民之间的友情愈发深厚。知青们回到城市后,心中始终铭记着那段与牧民共度的难忘时光,而今我们的回忆和他们产生了共鸣,这种友谊<span style="font-size:18px;">延续到了下一代,他们能够从我们这里了解到长辈的精神,我们也是很感到欣慰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