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故宫20241220)

心纯姿在

<p class="ql-block">故宫文华殿正在展出《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考古学语言环境中,“文明”和“文化”的内涵和边界是有区别的,为什么在一个凌家滩的古玉器展却同时出现这两个词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观看了这个展览。</p> <p class="ql-block"><b>前言</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之一,距今已有5800年至5300年的历史。这颗深藏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的璀璨明珠,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严文明先生认为:“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它以发达的治玉水平、神秘的宗教信仰、开放的交流共生,实证了中华五干多年的文明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全景展示凌家滩文化及其玉器的“精彩剧目”。</p><p class="ql-block">奇特的祭坛、高规格的墓地、神秘的燎祭遗迹、宏大的红烧土建筑以及类别丰富、数量巨大的玉石器,演绎着凌家滩中心聚落热闹非凡的祭祀占卜、琢王制陶的生产生活场景:明晰的社会分工、有效的资源分配、显著的阶层划分以及至高无上的权力集中,昭示着凌家滩聚落已经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p><p class="ql-block">本次展览集合凌家滩遗址精华文物,汇集历年及最新考古成果,向世界展示文明起源中国方案的“凌家滩篇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场溯源文明曙光、重返玉器时代的“珍盛宴”。</p><p class="ql-block">从白山黑水的红山文化到绿野平晴的凌家滩文化,从黄土高原的齐家文化到江南水乡的良渚文化,中华大地之上,四海九州之域,史前各地玉文化共襄盛事,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一体、繁星璀璨的历史文化面貌,也揭示了新石器时代各文化彼此间的交流、交融与接续。</p> <div>中国新石器时代三大玉文化中心考古遗址</div>凌家滩遗址位于长江下游北岸,距今5800年至5300年,持续时间500年;<div>与凌家滩临近的良渚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南部钱塘江流域,距今5300年至4300年,持续时间1000年;</div><div>与凌家滩时代相同的红山遗址群位于内蒙古赤峰,距今约5500年5000年,持续时间500年。</div> <p class="ql-block"><b>第一单元,问天究源</b></p><p class="ql-block">周而复始的四时八节有何规律?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如何预知?草长莺飞的炎炎盛夏何洪水泛滥?平静安宁的万里山河为何瞬间倾覆?谁,主宰着这个世界?谁,又能改变这个世界?凌家滩先民在不断“问天”的意识中生发出探索宇宙、世界、自然万象的“祭祀”“占卜”“观象”种种行为,高擎着文明大旗一路前行。凌家滩遗址发现的大量祭祀、占卜遗存揭示了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也诉说着以祭祀占卜活动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遂古之初,谁传道之?</p><p class="ql-block">上下未形,何由考之?</p><p class="ql-block">幂昭瞢暗,谁能极之?</p><p class="ql-block">冯翼惟象,何以识之?</p><p class="ql-block">明明暗暗,惟时何为?</p><p class="ql-block">阴阳三合,何本何化?</p><p class="ql-block">——屈原《楚辞•天问》节选</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玉使通神</b></p><p class="ql-block">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已能观测天象、量度四季,以授农时。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玉鹰、玉龙,形制纹饰惊奇,设计制作精良,它们作为问天释疑的玉器,既是“巫师”掌中的媒介,亦是聚落庙堂的“圣物”,指引着凌家滩先民揭示寰宇众生的谜题,协助贵族阶层规范社会的秩序,推动文明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最新考古发现的燎祭遗迹中出土的玉石器、陶器,绝大多数烧流、变形、残断,应为祭祀用器。贵族墓地的祭坛与燎祭坑同为凌家滩遗址两处重要的祭祀遗迹,二者的性质和关系进一步证明了凌家滩是一处以“祭祀”为主要功能的中心聚落遗址。</p> 凌家滩遗址共出士6件完整的玉人,3件为立姿,3件为坐姿(此次展览展出4件)。其中,3件立姿玉人均出土于87M1,形制基本相同。3件坐姿玉人皆出士于98M29,形制基本相同。6件玉人方脸,以阴线刻划出“介”字形方格纹冠,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以示穿戴耳饰之用。腰间雕出斜纹带饰。除姿势不同外,6件玉人相异之处在于双臂腕部阴刻的手镯数量不同,分别有5个、6个、7个。它们的背后都有斜向对钻的穿孔,应为穿缀在特定载体上作为祭祀礼器使用的。钻孔孔径仅有1.5毫米左右,表明当时的钻孔技术已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玉人服饰精美,表情庄重,双臂贴胸,十指分开,似为礼神致敬之姿,呈现出静穆、虔诚的精神状态,他们可能是凌家滩高等级贵族中巫师的形象。 <p class="ql-block">坐姿玉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寮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br></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立姿玉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寮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馆蕴藏</p> <p class="ql-block">玉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土于 98M16。玉龙呈首尾相衔的环状,器身扁平,龙首吻部凸出,头顶伸出两角,耳、嘴、鼻、眼以阴线刻出。龙身外缘刻一周17条斜线,象征龙鳞。这件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角有鳞的玉龙。</p><p class="ql-block">龙身近尾部有一钻孔,应是做系挂或连缀使用。</p><p class="ql-block">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性的形象符号,在史前时期多种文化中均有体现,其载体多样,有玉、陶、蚌塑等,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均是多种生命体的艺术加工,且被赋予巨大力量与无限功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龙的信仰反映出其背后深刻的宗教哲学观念、民族心理等。</p> <p class="ql-block">玉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寮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 98M29。玉魔两面的形态、纹样完全相同。两翅的端部各为一猪首形象,以猪为鹰翅,或许是凌家滩先民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鹰腹刻一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也见于凌家滩出土玉版以及新石器时代众多陶器上,其象征意义丰富,学术界也有不同解样。</p><p class="ql-block">这件玉應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所用之物,鹰、猪、八角星纹集于一器,表现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念、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p> <p class="ql-block">神树形玉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 87M4。玉已鸡骨白化。器形呈等腰三角形,扁平片状,底边对钻4个圆孔。两面精磨,正面琢磨树枝纹,反面平整光滑。正面正中有一条竖阴刻线,两侧有18组对称阴刻线斜向分布。此件玉器上的纹饰与安徽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中的“树”以及安徽准北汉画像石中的“神树”图案极其相似。</p> <p class="ql-block">人面纹冠形玉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 87M4。已受沁呈鸡骨白,表面抛光。整体形似一戴羽冠的人的侧面。正、反面均有相同的刻纹。冠硕大,上阴刻羽毛纹,耳部以镂空表现。人眼、鼻、口表现为侧面剪影,较简练。上下两端各有一钻孔,据此推测原来可能穿缀于他物之上,亦可能用作冠饰。也有学者认为这件玉器是横置的梳背,其上琢刻的是一条单首双身的龙纹。</p>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龟卜问天</b></p><p class="ql-block">《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在古时,占卜用龟、占筮用着。占卜,在古人的认知里是与鬼神交流的特殊途径和方式,遇大事必卜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以龟为介质进行占卜吉凶成 贵族婚丧嫁娶、征战农时前的重要仪式。在凌家滩贵族阶层生活中,占卜活动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龟、龟形器和若干件玉签,都出土于重要的贵族墓葬中,应为占卜用具。</p> <p class="ql-block">玉龟及玉签</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 07M23。玉龟出土时位于墓主腰裆部,玉签位于玉龟体内,根据出土位置推测为墓主人生前挂在腰间之物。</p><p class="ql-block">玉龟、玉签成组出现,其性质可能与占卜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b>新石器时代龟灵崇拜</b></p><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龟被视为四大灵兽之一(龙、凤、麟、龟),象征着长寿和吉祥。龟灵崇拜,是新石器时代自然崇拜中一种常见现象。龟因其长寿和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的特殊能力,被古人视为神秘和神圣的生物。在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遗址、红山文化、崧泽文化常发现有真龟甲或玉、陶质龟甲的随葬品,表明龟在当时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宗教和象征意义。</p> <p class="ql-block"><b>第三组 灵玉佩身</b></p><p class="ql-block">装饰用玉是凌家滩玉器最主要的器类。这些玉饰不是用于日常生活,而是贵族们在祭祀、占卜、埋葬等特殊礼仪场合中穿戴的。器物种类包括璜、环镯、玦、壁、管珠、耳珰、冠状饰、坠饰和各种形态的缝缀玉片等,总数达七八百件。不少器物可通过组合、穿系或缝缀等复合方式形成具有特殊仪礼意义的玉器组件。玉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维系权力地位、彰显贵族身份的礼制载体。</p> 装饰品与人体关系示意图 <p class="ql-block">玉冠饰</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87M15。表面琢磨光滑,局部残。可分两部分:上半部呈“介”字形,两侧内卷;下半部呈长方形,上端两侧出角。器型与凌家滩玉人头戴冠帽相似,可能为凌家滩先民所佩冠饰的真实反映。此件玉冠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介字形玉冠饰应有渊源关系,充分证明了三大玉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玉耳珰、玛瑙玦、玉玦</p> <p class="ql-block">折角玉璜、扉牙玉璜、弧条形玛瑙璜、出廓玉璜</p> <p class="ql-block">玉珩</p><p class="ql-block">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镯子、玉髓环</p><p class="ql-block">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br></p> <p class="ql-block">玉璧</p><p class="ql-block">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br></p> <p class="ql-block">瓦楞文玉管、腰形玉管</p> 坠饰<div>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藏<br></div> <p class="ql-block"><b>第二单元,斧钺圣权</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发现的近 2000件玉器和制作精致的石器,绝大多数都出自墓地。玉石制作的斧、钺、锛、凿是凌家滩墓葬中主要随葬品,象征着权力和身份。它们大都制作精细,缺乏使用痕迹,一些工匠墓中还发现了精致的半成品。钺、锛的器物组合和摆放已呈现一定规律。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墓主人均随葬有玉质斧钺,说明兵权象征的作用此时还未完全形成。</p> <p class="ql-block"><b>祭坛</b></p><p class="ql-block">整个祭祀区依托于祭坛而建立,属于“坛祭”类。祭坛位于整个墓地中心最高处,平面呈不规则圆角长方形,自上5下共分三层:第一层 黄土、第二层 碎石、第三层 卵石。</p><p class="ql-block">大型祭坛的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原始宗教从分散、零星的个人行为演化为公众共同的集中行为,并衍生出了一类专门从事此类宗教祭祀活动的特权阶层,这恰恰就是神权得到一定程度集中的表现,为世俗权力的加强奠定了坚实基础,最终演变为具有行政权威的王权。</p> <p class="ql-block">玉钺、玉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p> 玉钺、石鉞<div>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br></div> 石鉞<br>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p class="ql-block">石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石钺<br>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br>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p class="ql-block">斧与区别</p><p class="ql-block">《说文解字》载“戉,大斧也”,说明钺由斧发展而来。凌家滩遗址所出玉斧为长舌形,器体窄厚,剖面呈椭圆形,保留了作为砍伐用具的原始形态。相较而言,凌家滩遗址所出钺,器体扁薄、体型稍宽,大多数为一孔,少数为两孔,且整体近梯形的钺占绝大多数。</p> <p class="ql-block">随葬器物组合展示</p><p class="ql-block">玉石斧、钺、锛、凿是凌家滩墓葬中主要的随葬礼器,不同等级、不同身份墓主人均有随葬。它们的埋葬有一定规律可寻,置于棺内的一般纵向平铺排列,压在墓主身上或垫于两侧,置于棺外的玉石钺一般较小,成组叠压堆放。斧、钺、锛、凿大多缺乏使用痕迹,除部分因用材较差、风化严重外,多数较为精致,还有一定数量制作精致的半成品。在墓葬中随葬成组大型玉石器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发掘品中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代表了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象征了权力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石锛</p> <p class="ql-block">重环玉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表面抛光润亮。玉壁呈双重环形。外环上下左右各有四个小孔,两面钻。内外环之间镂空,使之变为重环。这种重环玉璧在新石器时代玉器文化中十分少见。</p> <p class="ql-block">2022年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之一即来自凌家滩重环玉壁,这一枚枚承载着运动健儿体育精神的闪亮奖牌,犹如文化使者,将凌家滩文化推向了全世界。</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b>第三单元,豫古炊烟</b></p><p class="ql-block">生产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它推动着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分化。它不仅是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多方演进的驱动力。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水运交通便利,凌家滩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灌溉农田、饲养牲畜、烧陶治玉、纺线织布,不仅塑造了社群的物质世界,滋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更成为凌家滩多维发展的重要基石。</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饭稻耕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以食为天”,无论是果腹充饥还是供奉神祖,“食”与“饮”关联的原料物质、制造过程、器用礼仪都成为我们得见凌家滩原始先民生业方式的重要途径。凌家滩先民不仅发展了种植、养殖、打猎、渔猎等多种经济,还制造了供各种饮食用的器具,有炊煮用的陶鼎、盛食用的陶碗、陶豆、陶盘,盛水的陶杯、陶壶,储藏用的陶缸,以及能磨、煮块状食品的刻槽盆等。这些饮食用具及多样食物充分显示了凌家滩先民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先民食谱</p><p class="ql-block">在凌家滩聚落,每个人各司其职,辛勤劳动,不仅可以通过打猎、捕猎得到大自然的馈赠,还能通过耕种、饲养动物吃到大米和猪肉,快来看看他们的食谱吧:鸟骨、兽骨、狗骨、鹿角、猪骨</p> 陶鬶 陶杯、陶罐、陶碗 单耳陶杯 高柄陶杯 陶豆、高足壶 <p class="ql-block">古人的饮食起居</p>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纺线织衣</b></p><p class="ql-block">从凌家滩文化的整体发展程度看,凌家滩人应该已有一定的服饰形制,但是纺织手工业并不发达。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6件玉人均头戴冠,腰间束带,双臂配戴多件玉镯,由此推断上层社会有统一的礼仪着装。凌家滩玉器中的佩饰最为多见,也是礼仪性的装饰。一定数量陶纺轮的出土可以看出凌家滩人纺线主要工具为纺轮,虽未发现桑麻植物标本,但从全国各地同时期遗址发现来看,衣料可能也多来源于麻。</p> 陶纺锤 <p class="ql-block">凌家滩先民的时尚穿搭</p><p class="ql-block">玉人头戴圆冠,冠顶有一道纵梁。双臂弯曲,双手置于胸前,腕臂上各饰五道横线,表示各戴五只玉镯。腰部刻有腰带,带饰五条斜纹。可见凌家滩先民已经穿衣戴帽、佩戴首饰。</p> <p class="ql-block"><b>第三组 木骨泥墙</b></p><p class="ql-block">5000多年前的凌家滩先民已掌握了较为成熟的房屋建造技术。</p><p class="ql-block">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几处红烧士密集区,有的是凌家滩先民日常居住场所,有的则可能是进行集会的大型建筑。房屋多为地面建筑,是以木、竹、芦苇 主要材料的木骨泥墙结构。营建流程为挖槽、填础、立墙、覆顶,以红烧士填入基槽,墙体两侧表面敷上较厚的粘泥,一部分还可能用芦苇杆加固,有的成形后再经烧烤强固</p> 红烧土块<div>红烧土块是泥与稻壳、植物茎秆混合后进行烧制的,其质地坚硬,烧成温度达到800-1000°C。在考古发掘中,红烧土往往与建筑遗址相关,可能是经过人工加工用于构建房屋的基础或者墙体的材料。</div> <p class="ql-block"><b>第四单元,神巫王权</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围绕祭坛而建的70 座墓葬分属于不同阶层,掌握神权的巫师、制作玉器的玉工、身份最低的平民埋葬于同一个墓地,显示阶级分化尚不剧烈,但不同身份的人所处的埋葬区域已有不同,葬制葬仪也有较大差异,随葬品有丰有寡。这种分区埋葬但处于同一墓地的形式,是凌家滩从古国向王国时代过渡的重要表现。在众多墓葬中,87M4与07M23 是最为瞩目的两座。它们先后修建于祭坛南部中心位置,墓葬规模大、随葬品数量多、种类丰富,显示出聚落神权向王权过渡的巫师与王者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巫师之仪</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7M4 是凌家滩非常重要的一座墓葬,它位于墓地南端第一排中部,墓主头朝南。墓口长2.75、宽1.4米。墓坑内发现一段长</p><p class="ql-block">15厘米的人骨,因腐朽无法取出。墓内还发现有朱砂。该墓随葬品共计145件,其中玉器103件(组)、石器30件、陶器 12件。墓葬随葬的玉器为透闪石玉,种类有玉龟、玉版、玉璜、玉管、玉勺、玉钺、玉斧、玉玦等。根据墓葬的位置以及随葬的礼器,说明墓主是位掌握一定神权的巫师,属于最高等级贵族阶层。</p> <p class="ql-block">刻图长方形玉版</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龟、玉版均出士于87M4。玉已受沁为鸡骨白色。整器略呈长方形,正面略弧凸,反面稍内凹,两面均抛光。玉版四周有23个小钻孔,正面刻纹,中心圆内琢刻八角星纹,大小圆之间以直线平分为八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各有一条圭状纹饰,分别指向八方,成放射状。大圆外有四条圭状纹饰指向四角。</p><p class="ql-block">玉版出士在墓葬中部,出士时夹在一副玉质龟的背甲、腹甲之间,位于墓主的腰部,旁边还有一件玉签。三者可能组合使用。</p><p class="ql-block">玉版最神秘之处在于上面刻画的图案,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是太阳,或者是天地之神的象征,或是远古的洛书和原始的八卦,或反映了“八方”和“数理关系”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历法的反映,是史前的日晷图像以及记录超新星爆发的天文现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玉龟</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出士时位于墓葬中部。玉龟已受沁为鸡骨白色,由背甲和腹甲组合而成。</p><p class="ql-block">背甲和腹甲上都有钻孔,上下两半玉甲片的小孔正好相对,可以供绳穿入,组合成一副完整的玉龟甲。</p><p class="ql-block">2007年,在23号墓中,墓主的腹部曾发现3个玉圆筒形器,其中2个为简化的玉龟甲形状,三器中均有玉签,与87M4出士的玉签十分类似,此类玉质龟甲很可能为占卜用器。墓主人应该是具有占卜权力的专职巫师。</p><p class="ql-block">凌家滩文化出现的玉龟、玉签的占卜方式是以后中原流行龟甲占卜的先声,是上古时期宇宙观的重要表现,也是当时社会统治集团的重要礼仪用器。</p><p class="ql-block">玉签</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澈</p> <p class="ql-block">凌家滩玉版八角星纹与大汶口文化陶豆八角星纹对比图</p><p class="ql-block">八角星纹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符号,最早出现在七八千年前,在古代中国、古美索不达米亚古印度、欧洲及其他地区都有广泛分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汶口陶豆上的八角星纹与凌家滩玉版八角星纹轮廓一模一样,只是抹去了中间的连线。关于八角星纹的象征意义有很多说法,有的说是太阳的象征,有的说是古人用于观察太阳时辰标示方位的,还有人认为是原始织机的象征。从古至今,一些几何形纹饰被人们创造出来,并被赋予特别的含义,它们进入到人类的信仰体系中,成为照耀灵魂的明亮标识。</p> 玉勺 玉钺、玉斧 石鉞 石凿 柄形玉饰 巨型石鉞 玉玦 折角玉璜 玉璜 玉璜 玉璧、玉管型饰 扁方形玉饰 纽扣型、圆形玉饰 纽扣型、圆形玉饰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王者之象</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大型墓葬皆分布于祭坛南侧,编号为 07M23 的墓葬位于祭坛南端第二排中部,墓长3.45米、宽2.1米,墓主人头向南。墓中出土遗物极其丰富,共计340余件,其中玉器约210余件、石器近百件、陶器约30件,另有极少碎骨。墓葬底部铺满石锛和凿,墓主面部覆盖1件绿玉钺,腰裆部系挂3组玉龟形器、玉签,重达 88公斤的玉石猪压在墓口之上。该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之多,为凌家滩墓葬之最,堪称“王者之墓”。07M23较完整地体现了凌家滩大墓的葬仪,成为我们了解凌家滩埋葬制度、礼仪文化、社会分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玉猪</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300 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这件玉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时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限作品。经无损检测鉴定,初步判断为闪石族矿物、石类质所物及其他矿物的集合体,猪拱部凸出,其上有两个鼻孔,嘴兩侧刻上弯的嫩牙,应是野猪形态。眼和竖耳用减地法表现,颈部宽而浅,与现代对闪石玉的评判添准有所不色。</p><p class="ql-block">腹部一</p><p class="ql-block">侧琢两条弯曲的线,象征蜷曲的双腿。从颈部到昆部者无任何人为加工痕迹,保留了子料原状。这件大玉猪发现于基口上方而不是基底,可能有某种指示或镇基功能。</p> 07M23葬品示意图(一层)<div>石鉞、玉斧<br></div> 07M23葬品示意图(二层)<div>玉环、玉玦、玉镯</div> 07M23葬品示意图(三层)<div>玉管、玉璜、玉龟形器及玉签</div> <p class="ql-block">玉龟形器及玉签</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玉龟形器及玉签</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07M23 墓主腰裆部共出土三件玉龟形器,一件为具象玉龟,此两件为简化玉龟。三件玉龟形器内均放置玉签。推测为墓主人生前挂在腰间之物。玉龟、玉签组合的出现可能与占卜密切相关。</p> 玉环、玉玦 <p class="ql-block"><b>第五单元,天工巧艺</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玉器之美,在其料、形、纹、工上均有体现。凌家滩先民使用原始工具,运用超凡技艺将玉料琢制成一件件极富创新色彩的成器。这些器物既凝聚着先民们对天地神祖的崇拜,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仪礼权力的认同,更饱含着对美的朴素感知。琳琅满目的凌家滩玉器构建出凌家滩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蕴藏着文明社会的点点星火</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以形达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凌家滩玉器“重形轻纹”,以抽象的立体形态展现对万物的生动摹写和神秘内涵,极富创新意趣。灵动的象生玉器更体现出史前“物精崇拜”的宗教观念。大量以美玉雕琢出的动物(包括人)母题玉器,多以缝缀或串联组合用作神职人员的装饰用品。“动物精灵”结合“美玉精气”帮助巫觋沟通人神,取得神喻与庇佑。稚拙的意象造型与简洁概练的纹饰装点相得益彰,蕴含着至真至纯的艺术之美。</p> 玉虎首璜 兔形玉梳背 双虎首玉璜 龙凤首分体玉璜 <p class="ql-block">减地纹石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各具英华</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玉石器用材多样,虽然不同器类尚无明确规范用何玉料,但已明显出现对闪石玉材的偏好。细腻、温润的质感和浅绿的色泽是凌家滩闪石玉器用料的主流,即使因埋藏环境原因使得出土的玉器大多数呈现出鸡骨白沁色,但玉器的莹润之美依然映射出凌家滩先民的审美追求。莹莹润玉,各具英华,构成了凌家滩闪耀夺目的玉文化。</p> 凌家滩出土礼器材质分类与对应玉器表<div>闪石玉、玛瑙、绿松石</div> 煤精、水晶、玉髓、叶腊石岩 玉料 玛瑙钺 玉髓璜 <p class="ql-block"><b>第三组 良工巧作</b></p><p class="ql-block">凌家滩先民掌握了高超的治玉技艺,石钻、砺石等简单工具运用自如,在切割、钻孔、打磨、抛光、雕刻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技术突破。墓葬随葬的玉质原料、玉芯和边角料说明了玉器应是本地制作。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共进,推动凌家滩登上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玉石器制作的一个高峰,为其后长江中下游玉石器制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玉钺(线切割痕迹)</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石钻</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士于 98M23。石钻由岩屑砂岩制成。柄和钻头为一体,一端钻头略粗,顶端己被磨平;另一端钻头较细,顶端尖细。石钻中段有数道摩擦痕,应是捆绑绳子长时间左有摩擦所致;侧面上的纵向和横向摩擦痕可能是使用时上下或左右摩擦中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系壁(片切割痕迹)</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 <p class="ql-block">喇叭形耳珰(抛光工艺)</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p><p class="ql-block">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土于 98M16。一端为喇叭状大口,另一端为平底,平底中心有一钻孔。该器器形规整,表面莹润光亮、加工极精细,治玉技术令人惊叹。如此小且壁薄的玉器,琢磨加工难度很大,说明当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薄胎碾磨和抛光技木。</p> <p class="ql-block"><b>第六单元,九州共辉</b></p><p class="ql-block">距今五千多年前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重组与聚合。具有创新性、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不断涌现,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争奇斗艳,各美其美,如满天星斗,熠熠闪耀,一时间,九州山辉水润,四方玉华萌发。它们各自蓬勃发展,又彼此交流互鉴。玉,作为高等级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载体、精神世界的象征,见证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既促进了古国的形成与发展,又孕育了王国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b>部分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松(花江)、黑(龙江)地区</b></p><p class="ql-block">小南山文化一期,距今9200-8600 年</p><p class="ql-block">新开流文化,距今8200-5000年</p><p class="ql-block">左家山文化,距今 7500-5000 年</p><p class="ql-block">哈克文化,距今7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辽河及周边地区</b></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距今 8200-74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红山文化晚期,距今 5500- 5000年</font></p><p class="ql-block">小河沿文化,距今 5000-40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黄河上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5800年</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 5800-5300年</font></p><p class="ql-block">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 5300-4700年</p><p class="ql-block">半山、常山下、菜园等文化,距今4700-4300年</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距今4300-35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黄河中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早期,距今7000-5800 年</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距今 5800-5000年</p><p class="ql-block">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4500 年</p><p class="ql-block">庙底沟文化二期,距今 4500-43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陶寺文化,距今约 4300-3900年</font></p><p class="ql-block">石峁文化,距今约 4300-3800年</p><p class="ql-block">王湾三期文化,距今 4100- 3800 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黄河下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北辛文化,距今 7000- 60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大汶口文化,距今6000- 4300年</font></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龙山文化,距今 4300-3800年</fon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江上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宝墩文化,距今约 4500-35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江中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高庙文化,距今 7800-6800 年</p><p class="ql-block">汤家岗文化,距今 6800-6300 年</p><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距今 6300- 5300 年</p><p class="ql-block">油子岭文化,距今约 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屈家岭 -石家河文化,距今5300-4200年</font></p><p class="ql-block">肖家屋脊文化,距今 4200-38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长江下游地区</b></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河姆渡文化,距今 7000- 6000年</font></p><p class="ql-block">北阴阳营文化,距今 6000- 50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凌家滩文化,距今5800-5300年</font></p><p class="ql-block">薛家岗文化,距今5500-4600年</p><p class="ql-block">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5800年</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距今5800-5300年</p><p class="ql-block"><font color="#b06fbb">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font></p> <p class="ql-block"><b>第一组 遥应红山</b></p><p class="ql-block">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500-5000年,这里孕育出了恢弘璨然的红山文化。这一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红山文化晚期的先民同凌家滩先民一样,尊玉崇神,将脱胎于山川的璞玉,以精湛的技艺化作一件件艺术品。厚重沉稳的玉龙、雕琢精致的勾云形玉佩、神秘古奥的玉人,无不传递着他们的虔诚与信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在玉器上的特殊相似性,表明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之间已经存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span></p> 红山文化与凌家滩文化玉器比较 <p class="ql-block">玉玦形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青绿色闪石玉质。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p><p class="ql-block">玦本是一种环而有缺的器物,一般体型较小,常出土于人头骨两侧,多为耳饰,但红山文化玉玦形龙并非全是耳饰,其体型有大有小,超过10公分且较厚重者相对较少。这类玉玦形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发现多件,因有学者认为其首部似猪,又被称为玉猪龙。这种玉龙可能是各种动物的组合,是被神话的动物,亦是神灵崇拜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玉玦形龙</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玉鸮<div>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br></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p class="ql-block">玉祖神像</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青绿色闪石玉质。整器由上人下兽复合而成。神人头带勾云形高冠,身体两侧围绕着云形装饰,身穿服饰,服饰臂膊及后背上饰以网格纹。神人双手合于胸前,手持权杖形物,赤脚踏一弧形角状物上。</p><p class="ql-block">角状物下有一兽,似熊,伏卧。此器背面纹饰与正面纹饰相对,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p><p class="ql-block">这件玉人为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玉人的构图复杂性前所未见,其华丽的服饰及手持权杖的姿态,使人无法将其等同于一般人,它表现的不仅仅是远古的一位大巫,还应是一位具有行政与军事权力的王者。他不仅具有巫师绝地通天的能力,也有实实在在的军政地位,是部族最高领导者,自带巫风王气的力量,不可逾越。这件玉人是目前所见红山玉器中等级最高的神像,是红山玉器研究乃至史前玉器讲究的重要补充,被学者誉为红山玉祖神。</p> <p class="ql-block">玉斜口筒形器</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分别为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红山文化晚期(距今 5500—5000年)、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玉文化发展的高峰阶段。三地玉文化发展时代相近,各文化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大文化不仅玉器形制多有相似,且皆流行趋坛而葬与以玉随葬;红山文化中普遍以石构筑祭坛,凌家滩文化以石块来构筑祭坛,良渚的瑶山和汇观山遗址也是土石结合,其他太湖流域的祭坛遗址则都是士筑,可见三个文化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p> <p class="ql-block">勾云形玉佩</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黄绿色闪石玉质,整器镂雕为两个正逆对应旋转的勾云。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出土时一般位于人骨架的胸部,造型呈多勾形,无兽面眼型和成组牙齿,故与带齿动物面纹饰属不同的玉器类型。对于其造型、功能以及象征意义也有多种解释,如认为表达的是天上的云;或是鸟兽纹;或是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或是可能源于仰韶文化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红山文化玉勾云形佩可能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天的敬畏与膜拜,也是沟通人与天的重要法器。</p> <p class="ql-block">带齿动物面纹玉佩</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p><p class="ql-block">(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黄玉斧</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期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b>第二组 寻迹良渚</b></p><p class="ql-block">距今5300-4300年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出现了最早的“神王之国”——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玉器是最突出的物质成就,成组玉礼器与先民身份、财富、性别严格配伍,其独特的神人兽面纹昭示着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统一与文化认同。<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良渚与凌家滩地缘相邻,玉器相似,年代接续。无论玉器工艺、形制,还是聚落营建、布局都表现出干丝万缕的联系。</span></p> 3、4、5、6节人面纹玉琮式管<div>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div><div>(距今5300-4300年)</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15节、两节人面纹玉琮 玉璧<div>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br>(距今5300-4300年)<br>故宫博物院藏</div> 玉冠饰<div>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br>(距今5300-4300年)<br>故宫博物院藏<br></div> <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与凌家滩玉人</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也是神崇拜最直观的表现。</p><p class="ql-block">神人兽面纹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下部是动物利爪。这种人与兽复合、人在复合中处于显要与主导地位的纹饰,展现了环太湖地区成熟稻作文明阶段的信仰特征。神人兽面纹在良渚古城和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范围内广泛分布,在玉器上位居核心位置,应当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的神祇,标志着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凌家滩玉人与双虎头玉璜通过组合,与神人兽面“神徽”颇有相似之处。</p> <p class="ql-block"><b>第三组 星斗盈天</b></p><p class="ql-block">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在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此后,在中华大地上,许多考古学文化区,均发现了数量不等的玉器,如兴隆洼文化、哈克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之后,距今4000年前后以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为代表的多个用玉中心又相继发展起来,将早期中国的玉文化发展推向一个高峰。由此,<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距今5500年至3800年间,中华文明经历了独具特色的玉器时代。</span>这些玉文化遗址和遗迹的发现,为研究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艺术审美提供了宝贵资料,也揭示了中华文明在起源及形成过程中玉器扮演的重要角色。</p> <p class="ql-block"><b>兴隆洼文化</b></p><p class="ql-block">兴隆洼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东部。兴隆洼文化主要分布在西辽河、大凌河流域,北到吉林省西南边缘,南到燕山南麓。年代距今 8200-7200年。<font color="#ed2308">玉玦</font>是兴隆洼文化中出土数量较多的玉器,形制可分为环状玉玦和柱状玉玦两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左家山文化</b></p><p class="ql-block">左家山文化发现于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其文化层可以分为早晚两个不同类型。出土遗物包括陶器、玉石器、骨器等。</p><p class="ql-block"><br></p><b>哈克文化</b><br><p class="ql-block">哈克文化位于内蒙古及黑龙江东北部,因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海拉尔市哈克乡而得名。哈克文化主要以细石器为代表,距今7000-5000年,目前也发现了为数不多的玉器。玉器种类、材质、工艺、纹饰、沁色与小南山文化玉器非常相似。</p> <p class="ql-block"><b>崧泽文化</b></p><p class="ql-block">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最初因发现于上海青浦区崧泽遗址而得名。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启良渚文化,距今5900-5300年,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凌家滩文化的长条圆角形玉钺、半璧形和分体式玉璜、玉镯等与崧泽文化有一定联系,同时,两个文化均出土龟形器,可能都存在龟灵崇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薛家岗文化</b></p><p class="ql-block">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500-4600年,因发现于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而得名。多孔石刀和陶球是薛家岗文化中的特征器物,多孔石刀基本为奇数孔,陶球多为空心,内有可晃动的陶丸。薛家岗晚期因受到凌家滩文化的影响,玉石器开始发达,其中风字形钺、玉璜、玉环、玉管等与凌家滩玉器相似,同时薛家岗文化的多孔石刀、风字形钺也影响至太湖及其他地区。</p> <p class="ql-block"><b>龙山文化</b></p><p class="ql-block">龙山文化,距今约4300年到3800年,因1931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及苏北地区,承袭同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器型非常丰富,主要有钺、斧、铲、刀、凿、圭、璋、壁、牙璧等。大汶口文化玉器和龙山文化玉器构成了山东海岱系玉器的核心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齐家文化</b></p><p class="ql-block">齐家文化,距今4300-3800年,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因首先发现于甘肃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的玉器中以玉壁、玉琮、玉璜联璧(环)、多孔玉刀等为代表器物。玉器造型简洁,扁薄片状器物居多,多素面。齐家文化玉器在借鉴周边文化玉石器因素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鲜明特色,对夏商时期玉器发展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石峁文化</p><p class="ql-block">石峁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以石峁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300-3800年。石峁文化玉器以玉牙璋、多孔玉刀、玉钺等为特色。多为片状,切割较薄,边棱锋利,表现出先民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近些年,石峁城址的发现引起了全国轰动,它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的城址,由此也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中多元性的再反思,再次吸引了人们对探索早期国家形成的讨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肖家屋脊文化</b></p><p class="ql-block">肖家屋脊文化又称后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时间从距今 4200年到3800年,最晚可以到距今3700年。肖家屋脊也是较早发现玉器且发现较多的一个地方。肖家屋脊文化有四个重要的遗址,即天门石家河遗址、钟祥六合遗址、荆州枣林岗遗址和澧县孙家岗遗址,其中前三个位于湖北江汉平原,孙家岗位于湖南澧阳平原。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以玉神人头像和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特色,主要动物造型除了虎、鹰等凶猛的野兽与禽类外,还有鸟、蝉等飞行的小动物。</p> <p class="ql-block">玉玦</p><p class="ql-block">兴隆洼文化</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玉玦形龙</p><p class="ql-block">左家山文化</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 玉环<div>哈克文化</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玉璜<div>崧泽文化</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玉环、玉饰件、玉琮<div>薛家岗文化</div><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玉牙璧<div>龙山文化</div><div>故宫博物馆藏</div> 玉钺龙山文化<div>故宫博物院藏</div> 联璜玉璧、玉璧、玉琮<div>齐家文化、石峁文化</div><div>故宫博物馆藏</div> 五孔玉刀、玉牙璋<div>新石器时代石峁文化(距今4300-3800年)<br></div><div>故宫博物馆藏</div> 玉笄、玉蝉、玉鹰首<div>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距今4200-3800年)</div><div>故宫博物馆藏<br></div> <p class="ql-block"><b>结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凌家滩,是长江下游璀璨的文明先锋,以其独特的玉文化,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提供了有力证据。</p><p class="ql-block">凌家滩,是以“玉”为载体,构建早期社会复杂结构的典范,反映了早期社会的等级制度与宗教信仰。</p><p class="ql-block">凌家滩,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与西辽河、黄河、长江流域的其他文明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的辉煌。</p><p class="ql-block">凌家滩,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框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