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张wg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同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石窟开凿于北魏460年,历时60年,由北魏高僧昙曜主持,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中国第一座开凿于首都(北魏首都大同)附近的皇家佛教寺院。</p> <p class="ql-block">  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各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8日自驾旅行至此,按照从东到西的参观顺序记述如下:</p> <p class="ql-block">  昙曜广场。广场中间是北魏高僧昙曜塑像。</p> <p class="ql-block">  昙曜是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人,后来移居中山(今河北定县)。</p><p class="ql-block">昙曜自小出家习禅,品格坚贞,志气高远,风度闲雅。他在北魏文成帝拓跋浚时期被礼为帝师,并在沙门统任上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始了云冈石窟伟大工程的兴建工作。昙曜所开创的石窟共有5座,俗称“昙曜五窟”,含有为北魏太祖以下五帝祈福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山堂水殿(灵岩寺)。</p> <p class="ql-block">  由此门进入石窟群。</p> 1—13窟(中期) <p class="ql-block">  (中期:主要以1—13窟为代表)中期多双窟。石窟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大像少,且造型不如过去雄伟,但形象的题材多样化,流行雕出世俗的供养人行列。</p> <p class="ql-block">  第一、第二窟,两窟同期开凿,布局大致相同。为一组塔庙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p> <p class="ql-block">  第一窟内景。</p> <p class="ql-block">  第二窟内景。</p> <p class="ql-block">  第三窟,云冈最大的石窟,分前后两室。可以容纳3000人,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p> <p class="ql-block">  主雕像阿弥陀佛高10米,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p> <p class="ql-block">  第四窟内景。</p> <p class="ql-block">  第五、第六窟为一组双窟。为云冈石窟最精华窟龛。 窟前是五间四层木构楼阁。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建造,因岩结构,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第五窟分前后室,后室中央端座三世佛像一尊,佛高17.14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雕像。这尊佛像,膝上可站立120人,一只脚上站立12人。大佛周围,小佛围绕、互相映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第六窟,中央是连 接窟顶的两层高达15 米的塔柱。每层四面 有雕像,周壁雕有 佛、菩萨、罗汉、飞 天的造像。窟顶有33 天神像和各种骑乘。 壁上;塔柱上面,雕 刻有释迦牟尼佛传教 事。是云冈中具有代 表性洞窟。内部景像金碧辉煌。</p> <p class="ql-block">  第七、八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p> <p class="ql-block">  第七窟内南壁拱门上边长方形帷幕龛内,六位高发髻供养菩萨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是西域造像融入东方元素的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  第八窟前后室间高约5.8米、宽约4米的窟门上层对称雕刻佛教中八部护法神的首位护法神像——即鸠摩罗天与摩醯首罗天。这是云冈中期石窟佛教造像中出现的新形象。两像造型奇特,雕像的立体感及鲜明的浮雕轮廓是古希腊雕刻作品的特点,镌刻粗犷柔润,细腻动人,神韵耐人寻味。在云冈石窟中最具代表性的上乘艺术珍品,也可说是中国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罕见造像。</p> <p class="ql-block">  窟门西侧护法神鸠摩罗天。</p> <p class="ql-block">  窟门东则护法神摩醯首罗天。</p> <p class="ql-block">  唯一的露齿微笑菩萨。</p> <p class="ql-block">  第九、第十窟,是一组前后室结构的双窟。</p> <p class="ql-block">  窟内主像释迦牟尼佛。</p> <p class="ql-block">  第十窟主佛像是弥勒。</p> <p class="ql-block">  内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群雕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一窟。</p> <p class="ql-block">  窟中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壁雕有佛像。窟周壁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p> <p class="ql-block">  东壁上层太和七年造像题铭,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二窟,俗称“音乐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特别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  局部放大图。</p> <p class="ql-block">  第十四窟,历经渗水侵蚀,雕像风化剥蚀严重(见图)。</p> <p class="ql-block">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p> 昙曜五窟(16-20)早期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第16--20窟)位于石窟群西部东端,是云冈石窟开凿 最早的五个洞窟。其规模宏大、造像雄伟、气势磅礴,集世界佛教石窟造像精华、聚东西方石雕艺术典范,成为公元5世纪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佛教石窟造像之一。由于这五个窟是由昙曜倡导开凿,因此得名“昙曜五窟”。纵观五窟,其设计之精、规模之巨、气势之厚、佛像之大,世所罕见,给人以强烈的震憾之感。</p> <p class="ql-block">  昙曜五窟全景图(源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六窟,主像释迦立佛,高13.5米。当日到达云冈石窟时,该洞正在围档修缮,洞内不可进,仅以照片展示游人。</p> <p class="ql-block">  第十七窟,主像是交脚弥勒,高15.6米。</p> <p class="ql-block">  第十八窟,主佛像高15.5米,身披千佛袈裟。</p> <p class="ql-block">  第十九窟,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p> <p class="ql-block">  第二十窟,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崩塌,形成露天造像。大佛挺拔健硕的身躯,气势雄浑的神情,突出表现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也是中国早期佛教雕刻艺术的空前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大佛两侧各一立佛,可惜西侧已毁。</p> 二十以后洞窟(晚期) <p class="ql-block">  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p> <p class="ql-block">  最后的西部小窟已经没啥可看的,风化严重,所以我观赏至此即止。</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优势在于保存时代最为久远,保存完好的佛像数量最多,远超龙门石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