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4年11月27日,我们告别了“记忆之城”知子罗,沿着独龙江前行,去寻找独龙族最后的纹面女。独龙江乡坐落于高黎贡山与担当力卡山之间,独龙江自北向南奔腾而过。这里是独龙族唯一的聚居地,四周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几乎与世隔绝。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这里的人们还过着刀耕火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被外界称为“太古之民”。</p> <p class="ql-block">沿途山路蜿蜒崎岖,但风光无限迷人,雪山巍峨耸立,彩林绚烂夺目,不时吸引着我们停车驻足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眼前便是独龙江公路隧道入口。2014年4月10日,这条隧道的贯通为独龙江地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每年长达半年的风雪封山期得以缓解,给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注入了强大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抵达独龙江乡,乡政府在熊当村为我们找到了两位80多岁的纹面女老人。</p> <p class="ql-block">在前往熊当村的路上,幸运地遇到了一位94岁高龄的纹面女老人。我们当即下车,征得老人同意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迅速地拍下了这组珍贵的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纹面,是独龙族特有的传统习俗,据说是为了保护女性不被外族掳走而发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纹面逐渐成为独龙族女性的象征。独龙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而纹面女则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p> <p class="ql-block">随着2013年最后一位纹面师的离世,如今仅存的几位纹面女成为了独龙族历史文化珍贵的见证。据怒江州相关部门统计,整个怒江地区的独龙族纹面女已寥寥无几,且大多已年逾八旬。</p> <p class="ql-block">面对独龙族老人如此友善的配合,临别之际,大家纷纷往老人兜里塞进了人民币,以表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熊当村了。</p> <p class="ql-block">依山而建的民居错落有致,显得格外整洁有序。</p> <p class="ql-block">两位80多岁的老人早已在小院等候,迎接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青蓝色的蝴蝶图案定格在两位独龙族老人脸上,那一瞬间,心中感慨万千。既为这独特的文化震撼,又为曾经残忍的纹面过程感到心痛。</p> <p class="ql-block">与纹面女老人闲聊时得知,她和族里的女孩一样,在十二三岁时便开始纹面。纹面的过程极其痛苦,先是在女孩脸上描出图案,再刺破脸皮,敷上云南特有的染料,反复揉擦,最终使青蓝色的图案成为永恒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我问老人为何要纹面,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说这是独龙族的规矩,那时的女孩都要纹面。</p> <p class="ql-block">老人还兴致勃勃的为我们展示了织独龙毯的传统技艺。</p> <p class="ql-block">2006年,独龙族纹面文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研究独龙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离开熊当村后,没过多久便来到了普卡旺村。普卡旺是最原始的独龙族部落,普卡旺河清澈的流过村子,沿河而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结构住房整齐有序,</span>村子里只有10多户人家。妇女抱着小孩,儿童在房前嬉耍,几位村民背着一袋袋草果从山上归来。原来11月份正是草果收获的季节。这里盛产草果,也是村民重要的经济收入之一。</p> <p class="ql-block">河边的树林五彩斑斓。</p> <p class="ql-block">普卡旺河水有着翡翠般的质感,碧绿如洗,堪比九寨沟。</p> <p class="ql-block">回到独龙江乡政府客栈时,已是夜幕降临,门口墙上挂着2015年总书记看望怒江州独龙族干部群众的巨幅照片。独龙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中人数较少的民族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一直是云南乃至全国最为贫穷的地区。此行亲眼目睹独龙族人现在的美好生活,看到纹面女老人开心愉快的笑容,内心充满了温馨与愉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