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15年大年初三,我穿着红色外衣出门拜访林诗荣先生,他家客厅里摆放着一盆水仙花,旁边是一个圆形鱼缸。他的家里是这般充满生机又不失简洁的布置。他拿出“千岛银珍”茶叶泡给我喝,还给了我一小袋饼干。这些看似简单的招待,却正是他简朴生活的写照。</p><p class="ql-block"> 他七十岁了,精神矍铄,身体非常健康。我们聊了很多关于养生和文化的话题,他还通过微信转发了一些收藏的信息给我。谈话中,他提到自己喜欢毛泽东和海瑞的毛笔字,觉得他们的字刚劲秀丽;对于诗词创作,他认为不必过于在意词牌格律,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的感受。临走时我对他说:“很荣幸认识你,你是我做人处事的榜样。”下面是我与他交往的一些往事。</p><p class="ql-block"> 2012年6月16日上午,我像往常一样坐上公交车去看望林诗荣先生。他退休后的生活总是围绕着那几家熟悉的茶馆,义龙路的东路基酒店便是其中一处。这次见面,他女儿一家也在。他们正围坐在方桌前吃早餐,看到我来,氛围变得更加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林诗荣告诉我,明天就是父亲节了,女儿提前陪他过节。我也趁机和他说起自己从秀英调回龙华工作的事情。林诗荣感慨道:“学会做人,到哪里都会有好的口碑,有朋友。人品最为重要啊。”这句话让我不禁回忆起我们相识近三十年来的点滴。</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认识林诗荣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他住在新华北路最尾的一间瓦屋里。我去约他喝茶的时候,他正在屋外洗漱。简陋的环境里,却有着令人惊讶的整洁。屋子不大,只有十平方米左右,里面摆放着一张小木床,凳子上整齐地放着一叠报纸,水泥地板上没有一丝垃圾。这是我看过的极简且洁净的屋子之一。从那以后,我们就经常往来,一起在得胜沙路吃晚饭。那时候的得胜沙路是海口市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条饮食街,晚上到处都是大排档。我们俩就坐在小木方桌旁,吃着简单的饭菜,喝着半斤装的广东米酒,聊些家常话题。林诗荣一生追求自由、淡泊和平常的生活,这种态度深深地影响着我。</p><p class="ql-block"> 林诗荣曾经在部队担任参谋,在文革时期处理过一个案子。某塑料厂的一个工人抄大字报时误将领袖名字中的“席”写成了“病”,虽然事后及时烧毁了错误的大字报并重新张贴正确的版本,但还是被人举报。调查人员按照常规程序询问相关人员后,准备以“反革命罪”判处这名工人十五年监禁。然而,林诗荣根据事实情况提出了不同意见:这名工人出身贫苦家庭,没有政治反动基础;岳父去世早,工人并不了解岳父的情况,所以不存在政治意图;而且发现错误后立即改正,没有造成社会影响。最终,林诗荣将此事件定性为“犯了政治错误”。这一结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是非常大胆的,也让他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第二天他就被调离岗位,案件由他人接手。后来这名工人得以平反,林诗荣的做法体现了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不违背良心做事。</p><p class="ql-block"> 林诗荣一直保持着简朴的生活习惯,粗茶淡饭,素食为主,饮酒也是极少量。他对财富有着独特的看法,认为应该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就像比尔·盖茨只留给儿子一千万元,其余财富都捐赠给社会一样。在这个崇拜财富的社会里,林诗荣能坚守朴素生活实属难得。</p><p class="ql-block"> 2013年2月3日早上八点十一分,我打电话给林诗荣,相约去吃早餐。我们在义龙路的东路基聚会,这是我备好礼物拜访他的日子。我还带去了《税韵》杂志创刊号,里面有我的一篇文章《税月往事》。那天,我注意到他穿的是部队时期的海军服装,这件衣服已经陪伴他三十多年了。他写过一本名为《醒悟》的小册子,记录了自己在生活中为人做事的感受。同年5月16日,他又对我说:“富的时候,要常回忆穷的时候是怎么样过的日子。”这段话简单却深刻,提醒人们不要忘本。</p><p class="ql-block"> 林诗荣出生于1944年4月1日,小时候因为家庭贫困差点辍学,幸亏被校长发现他在墙上写出一手好字,才得以继续学习。参军后凭借才华成为文书干事,并在一次全军区文书比赛中脱颖而出,被军区抽调机关工作。后来他参与采访符气合在文昌翁田镇抱虎岭活捉美军飞行员的事迹,展现出非凡的工作能力。他喜欢看《上海的早晨》,这本书承载着他许多回忆。直到现在,我还能感受到他身上那种淡泊名利、安于平凡生活的品质,这也是他教会我的宝贵人生哲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