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

天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雨花路1号,其北临秦淮河,南至雨花台,西临雨花路,东至明代俞通海墓园,总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的前身是东吴赤乌年间(238—250年)建造的建初寺及阿育王塔,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下辖百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而建,明永乐十年(1412年)于建初寺原址重建,历时达19年。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金碧辉煌,昼夜通明。整个寺院规模极其宏大,有殿阁30多座、僧院148间、廊房118间、经房38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寺院,为百寺之首。2008年,从大报恩寺前身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世界唯一一枚“佛顶真骨”“感应舍利”“诸圣舍利”以及“七宝阿育王塔”等一大批世界级文物与圣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1年,大报恩寺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13年5月3日,大报恩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底,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正式开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香水河桥遗址</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北区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为山门,又称金刚殿,尚被大体量现代建筑占压,未能发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香水河桥是一座具有600年历史的石拱桥,位于大报恩寺中轴线上的金刚殿后方,跨越一条清澈的河流‌‌。这座桥是单跨石拱桥,全长12.6米,宽7.15米,残高3.4米,桥栏已不存。内跨径2.9米,拱高1.9米。桥面由厚度为15-20厘米的三合土和25-30厘米的青石板铺设而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span class="ql-cursor"></span>宣德御碑遗址</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1, 100, 250); font-size:20px;">大报恩寺琉璃宝塔</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也称报恩塔,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华门外的雨花路1号,是大报恩寺的核心建筑,自建成至衰毁一直是中国南方最高的建筑,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位列中世纪世界七大奇迹,被当时西方人视为代表中国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按明代官方史料,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正式名字为“第一塔”,建造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明宣德六年(1431年)竣工,高达78.2米,九层八面,周长百米,通体用琉璃烧制,塔内外置长明灯146盏,每盏芯粗1寸左右。这项工程耗时近20年,使用的匠人和军工达10万人,耗资248.5万两银子。明代初年至清代前期,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作为南京最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物,被称为“天下第一塔”,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是明成祖朱棣在“靖难”夺权之后,为了证实其继位合法性而兴建的工程,也是当时中外人士游历金陵的必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6年,大报恩寺琉璃宝塔亡于“天京事变”,2007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大报恩寺项目重建工作,并开始考古发掘。2012年,在大报恩寺琉璃宝塔的原址上建成了一座与原塔形似的“轻质玻璃塔”。2013年5月,包含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基址在内的大报恩寺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江苏省南京市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开园。2017年7月,包含大报恩寺琉璃宝塔在内的大报恩寺遗址公园被列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地宫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从地宫处的台阶上二楼,可乘电梯到八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塔内壁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登上塔顶,俯瞰整个南京城的美景,感受古今交融的浪漫。</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1, 100, 250);">遗址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中华门外,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截至2022年,馆藏文物446件/套,年度观众总数345676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3年4月10日,文博领域首个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正式落地南京大报恩寺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8px;">天王殿遗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王殿基址平面呈“中”字形,现存主要为底部的夯土台基。台基高出地表1.1-1.2米,周边以宽度0.7-1.2米的基槽围绕。台基的主体为长方形,南北长28.2、东西宽1722..6米。前后各有一长方形突出部分。殿前突出部分面宽17.5、进深6米,应为前台阶和月台的基础;殿后突出部分面宽17.5、进深4.6米,应为后台阶的基础;台基上的石柱础虽全部移位,但柱坑反映的柱网结构保存清楚,表明该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通面宽26.6、通进深15.3米。该殿有“减柱”现象,明间两侧各减去一根中柱,以扩大空间安置佛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千年对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虚幻的佛陀头像与千年后玄奘塑像隔空相望,一虚一实,远近中完美呈现了释迦牟尼佛陀和玄奘在千年传承间的殊胜因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玻璃塔拱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是南京大报恩寺的重要建筑构件,大报恩寺是明代皇家寺庙建筑的代表,寺中的琉璃塔,被誉为中世纪七大奇观之一。由这座拱门可以想见当时琉璃塔的金碧辉煌,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石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马蹄形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洗尘净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舍利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汉文大藏经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汉文大藏经博物馆主要展示浩瀚博大的佛教经藏文化,展陈刻藏大业、明代大藏经、佛法东渐及金陵刻经的经版经藏等。馆内四周是经架,三藏经律论,圣典十二部,彰显了南京作为古代全国印经中心的恢弘气度。此外还有古印度场景,多组砂岩浮雕展现集经、取经、传经的历史,还可观看视频影像,直观感受和体验取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永乐大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初名《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拍摄于2024年11月4日,景观介绍选自百度。</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