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食者鄙未远谋 大国难测慎追击——读《左传.曹刿论战》

李树(笔名李千树)

肉食者鄙未远谋 大国难测慎追击——读《左传.曹刿论战》 <p class="ql-block">  肉食者鄙未远谋 大国难测慎追击 </p><p class="ql-block"> ——读《左传.曹刿论战》</p><p class="ql-block"> 李千树</p><p class="ql-block"> 《曹刿论战》乃是围绕一场战事,记述鲁国布衣平民曹刿毛遂自荐、积极介入,以及如何处理战争中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充分揭示了所谓“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和“夫大国,难测也”等战争哲学和规律性认识,从而成为了名垂青史的论战名篇,亦是传颂千古的不朽经典!</p><p class="ql-block"> 这场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是在古齐鲁两国的边境上发生的。史称齐鲁“长勺之战”。也就是发生在我的故乡莱芜,即如今莱芜与博山的交界地带。</p><p class="ql-block"> 莱芜历史悠久。自秦朝就正式设县,至今已经两千多载。但成为州县前的莱芜,也曾经历经多次分封,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诸侯国。如一度曾被称作“牟国”,一度曾被称作“赢国”等。</p><p class="ql-block"> 由于夹在齐鲁两个大国之间,而齐鲁两国又经常交战,争夺地盘。所以,莱芜就基本成为了一个战场。</p><p class="ql-block"> 齐鲁两国虽然都是大国,但毕竟齐国更强大些。其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远远在鲁国之上,自可以轻松碾压鲁国。因此,作为一个小诸侯国的我的老家莱芜,后来也就逐渐被齐国所蚕食和占领。</p><p class="ql-block"> 不过,那时候还不叫“莱芜”,而是“牟”或“赢”。当其还是“牟”的时候,齐国作为战胜国,就曾将牟国的老百姓作为“战利品”,大规模东迁,先后从牟地,迁到今日之潍坊的安丘,再到胶东半岛的牟平。所以,今天烟台市的牟平区,就是那时候的牟国后裔生活过的地方,故称“牟平”。</p><p class="ql-block"> 而与此同时,齐国在往东征服了曾经的莱子国(即今莱州市等)后,就将莱国的老百姓往西迁,迁到今天的莱芜附近。而由于这些自莱地迁来的莱国的老百姓不安于在此居住,经常集体逃离,大片田园遭荒芜,于是,此地便逐渐被人称作“莱芜”。这大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p><p class="ql-block"> 而早在商周时期,莱芜还被称作“赢”的时候。商朝的统治者曾将赢地的人大量西迁,一直将他们迁至今天的甘肃和陕西地界,其目的就是要他们作为屏障,抗击西部经常犯边的戎狄。久而久之,这些赢姓氏族及其后裔,由于能征惯战,竟成为了一支十分强大的势力,后来又因功被周王朝封国。这也就是秦国的逐步兴旺发达和日渐崛起。</p><p class="ql-block"> 齐鲁两国交战,旷日持久,非止一日或几次。最终,连莱芜以南的今新泰市和新汶市(即曾经的杞国,所谓“杞人忧天”的典故就出在这里),也被划入了齐国的版图。这也就是齐鲁两国曾经在今天的莱芜举行所谓“夹谷会盟”(今莱芜牛泉镇境内)的原因。由于孔老夫子在鲁国摄政,主持和协调这次会盟,因而取得重大外交胜利,逼使齐君不得不归还了部分被其占领的汶南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曹刿论战》所记述的这段历史及战事,似乎较之所谓“夹谷之会”要早。因为该战事的发生地,还在莱芜境内,并且是在今莱芜与博山的交界处。所以,那时候,整个莱芜的土地,大部分似乎应该还在鲁国手里,或者还属于牟国或赢国。所以,应该还是一场边境战争。这有今天与之相距不远、仍可一窥真容的齐长城和齐鲁巨关“青石关”和“黄石关”“锦阳关”等可资见证!</p><p class="ql-block"> 具体的说,《曹刿论战》是怎么记述这场战事?曹刿作为鲁国的平民贤者,又是如何论述战争的呢?因为这是一个名篇,又是被选在中学课本里的,大家似乎都已经学过。在此,笔者也就不再过多的浪费时间和笔墨。</p><p class="ql-block"> 我想重点强调和重复的就是:</p><p class="ql-block"> 首先,曹刿作为一介草民,他的家国情怀,他的积极参与意识,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追求,他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自信和担当!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即使是到了今天,也不是每个现代人所皆能拥有的!特别是某些中国公知,更是狗屁倒灶,跪舔霉西方,毫无民族气节可言!对此,对照古人,我们能不应当自惭形秽吗?</p><p class="ql-block"> 其次,曹刿论战,既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也有很强的专业性或技术性。比如他与鲁君有关可战可不战的对话。鲁君先后列出三个可战的条件,但前两个都被曹刿否定了,唯独第三个被其勉强肯定。这反映了曹刿论战,不是盲人瞎马,盲人摸象,不识大体,而是具有很强的政治眼光和大局意识,认识到君主作为一国之君,其德行对于战争的重要性。再比如,他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特别是战后,他在回答鲁君的质询,进行战争的总结性归纳,更充分说明,他的主战和参战,乃至论战,都不是盲目的,无的放矢的,都是有针对性和重证据和先决条件的。因此,可以说,也是符合科学和战争规律的。这正是其之所以取得这场战事胜利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 该文,从行文上,可分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一段,介绍战事将至,曹刿主动请缨,并发表了震聋发聩的议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p><p class="ql-block"> 第二段,记述曹刿与鲁君的一番对话,重点论述的是战争的准备或条件,主要强调的是国君的德行和品质。</p><p class="ql-block"> 第三段,记述战场上齐鲁两国军队的具体攻防情况,曹刿的言行。</p><p class="ql-block"> 第四段,记叙战后曹刿与鲁君之间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和探讨。曹刿大致阐发了两个很重要的观点,即:战争打得就是勇气或士气。但士气或勇气,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会是一直就在的,需要国君或为将者要审时度势,注意时机的把控。这一点很重要。此其一。另一个观点,就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这说明,曹刿不是一个盲目蛮干之人,他对鲁国的实力和处境,还是十分了解的,甚至是了如指掌的。特别是对于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是非常具备敬畏心的,他很清楚齐国作为一个大国,绝对不是可以等闲视之的,也不是吃素的!需要认真而严肃的对待!否则,就会吃大亏,甚至导致战争失败!所以,在与齐国的交手时,他不仅注意把控出击时间,注重掌控士气,更会细细观察分析敌情,乃至是敌军的蛛丝马迹。并且,要采取措施,绝对避免落入大国设置的圈套,诸如陷入埋伏等境地。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宝贵的做法!</p><p class="ql-block"> 正是有鉴于此,曹刿不是一个普通的布衣平民,而是一个贤者。并且还是一个知战者。而这篇文章,也不是一篇可有可无的普通闲文,而是经典名篇。</p><p class="ql-block"> 这就难怪《古文观止》的编者这样来点评是文及其作者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骂尽谋国偾事一流人物。真千古笑柄。未战考君德,方战养士气,既战察敌情,步步精详,着着奇妙,此乃所谓远谋也。左氏推论始末,复备参差错综之观。”此论,亦着实堪称精当到位也。</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23日于济南善居</p> <p class="ql-block">弱肉强食自古有,</p><p class="ql-block">以弱胜强鬼神愁。</p><p class="ql-block">一从曹刿论战后,</p><p class="ql-block">肉食者们毋须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