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汉字是使用人口最多、流传范围最广的一种文字,具有集形象、语音和词意三者于一体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现存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它使汉字具有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汉字有五万六千多个,现代汉语通用字有7000个,常用的汉字有3500个。怎样才能学习到汉字的来源和演变历史呢?怎样才能知道常用汉字的本义呢?有一部书是汉字学的最基本的经典,这部书就是东汉有“字圣”之誉的许慎用毕生精力著成的《说文解字》。</p><p class="ql-block"> 许慎(字叔重)是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时人谓之“五经无双许叔重”。</p> <p class="ql-block">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作于汉和帝永元二年(100年),历时21年,直到安帝建光二年(121年)才告完成。该书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字典,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并且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汉字学最基本的经典,对我们博古通今、学习和研究汉字具有巨大的意义。在书中许慎用“六书”的方法详细讲解了9353个字的来龙去脉。</p> <p class="ql-block"> “六书”是什么呢?六书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和用字的方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象形</span>,就是像实物之形,是把客观事物画下来表示字义的造字方法,但是象形字本质上已经是文字符号了。如“日”、“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指事</span>,就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用指示符号来表示抽象概念的造字方法。“本”、“末”、“上”、“下”等字,就都是指事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会意</span>,就是会合成意,即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组合在一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字义的造字方法。如“休”由一“人”一“木”组成,表示人靠在树上休息;“从”由两个人构成,一个人紧跟在另一人之后,表示跟随之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形声字</span>,由形符(义符)和声符(音符)两部分组成,是一种合体造字法,如““樱”。有些形声字的声符既有表音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如“娶”。</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转注</span>,就是互训,即两个字或两个以上、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分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字,就是转注字。因此,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假借</span>,就是汉字中有些字有音无形,这类字是借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的。如“来”,本是指小麦,后来假借为“来往”的““来”。其实转注和假借都是借他字来当新字用,并非创造了新字,所以严格来说,这二者应该是用字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一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b></p> <p class="ql-block">“一”是指事字。甲骨文、金文、小篆和楷书都写成一横。</p><p class="ql-block">《说文·一部》:“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弌,古文一。”(最初,万物形成之始,道建立了一。后来,才分解为天和地,演化为万事万物。大凡一的部属都从一。弌,古文“一”字。)</p><p class="ql-block">“一”可作最小的整数用。如李白《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引申表示全、满。如“一生”。</p><p class="ql-block">用作序数的第一位。又可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如“笑一笑”、“一学就会”。</p><p class="ql-block">用作副词,意思是一经、一旦。崔颢《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p><p class="ql-block">用作语气助词,无实义。如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五</b></p> <p class="ql-block">“五”是象形字。甲骨文、金文的形体像两物交叉之形。小篆的写法大致相同。隶变后楷书写作“五”。</p><p class="ql-block">《说文·五部》:“五,五行也。从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也。凡五之属皆从五。㐅,古文五省。”(五,表示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二,表示天和地。表示阴、阳二气在天地之间交错。大凡五的部属都从五。㐅,古文“五”字,是五的省略。)</p><p class="ql-block">“五”的本义为交错、交结。后来被假借为数字使用,其“交错”之义就用“午”代替表示了。如沈佺期《和中书侍郎杨再思春夜宿直》:“千庐宵驾合,五夜晓钟稀。”这里的“五夜”是指五更的时候,相当于现代的凌晨三至五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廿</span></p> <p class="ql-block">“廿”是象形字。甲骨文像两个“丨”(带刻度的棍,表示十)连在一起的样子,表示双“十”。金文另加了一横表示刻度。小篆承接金文,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廿”。</p><p class="ql-block">《说文·十部》:“廿,二十并也。古文省。”(廿,两个十字合并而成。是孔壁中的古文的一种省略形式。)</p><p class="ql-block">“廿”的本义是两个“十”相并,即二十。如清代史学家赵翼编撰的《二十二史札记》,又叫《廿二史札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