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央军事政治学校 第四期本期校名从原称陆军军官学校,易名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通称黄埔军校)。</h3></br> <h3>刘景桂 子册 二二 陕西 陕西保安县邮局转</h3></br><h3>(第四期步科一团一营二连二排一班)</h3></br> 刘景桂 黄埔军校毕业照 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展览展示 <h3>刘志丹 群众领袖民族英雄曾在黄埔军校学习......</h3></br><h3>刘志丹,'原名刘景桂 字子丹'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冬到达广州入黄埔军校学习。</h3></br><h3><strong>黄埔军校四期</strong></h3></br><h3>刘志丹在榆林中学读书时,受共产党员魏野畴、李子洲、王懋廷等影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广东处于革命高潮,党组织决定选派时年22岁的刘志丹等去黄埔军校学习。这时,他中学尚未毕业,校方不准退学,家庭也希望他毕业后再去,但刘志丹的心早已奔向当时的革命中心,便说服家庭,冲破了校方的阻拦,渡过了黄河,经山西、河北到达北京。在北京参加了黄埔军校的入学考试,刘志丹和同行的霍世杰、杨国栋都被录取了。他们拿上介绍信到了天津,坐船南下,从水路到广州。经过长途跋涉,刘志丹等三人终于1925年冬抵达广州。</h3></br><h3>1926年初,入伍生教育结束,刘志丹通过升学考试,被编入第四期步兵科学习。步兵科以7/10时间学军事,军事学科有典范令、基本战术、兵器、地形地物等,军事术科有野外演习、射击、马术等;3/10时间学政治,政治课程则教以党的组织及一般政治常识。这样安排的目的,是让学生兼学军事与政治,使步兵科学生懂政治,从而成为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革命军人。在黄埔军校的学习生涯,为刘志丹以后创建西北根据地和西北红军奠定了思想基础。</h3></br><h3>刘志丹入校后,被革命救国的热烈气氛所感染,眼界为之一新,结识了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和政治教官恽代英、王懋廷及留校工作的第一期学员陈赓、唐澍等同志交往甚密。在党组织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关怀下,他热情学习,认真进行军事训练,政治上也很活跃。</h3></br><h3>因为中共中央曾发通告,在军校第四期学生中,伍中豪、林彪、曾中生、袁国平等都是共产党员。刘志丹经常与这些人联系接触,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当时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每周都在农民运动讲习所召开党的小组干部和积极分子会议,由周恩来、陈延年、恽代英讲解形势、任务和党的工作,每次都有黄埔军校几十乃至数百名党员参加。刘志丹常坐电船赴广州市内参加这样的会议。</h3></br><h3><strong>战胜病魔意志强</strong></h3></br><h3>由于过度劳累、水土不服,刘志丹在广州突发高烧、昏迷不醒。同学们赶紧把他送进医院,经医生诊断,他患了急性痢疾,打了几天针,依然不见好转。医生让他休学,但他凭借坚强的革命意志终于战胜病魔并把学习坚持下来,不曾懈怠。他还在病床上给榆林中学的王子宜写信,建议他毕业后回家乡,从教育入手,发展一批有觉悟的青年加入组织,准备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他还根据平时的了解,拟了一个名单寄给王子宜参考。</h3></br><h3>1926年7月,刘志丹带病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的北伐誓师大会,随东路军出发。刘志丹带着两个连队行军作战,沿途还向群众作宣传,日夜操劳不停。他想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消灭军阀,早日统一中国。刘志丹跟着东路军到达江西的吉安,突然接到命令,调他回广州。刘志丹立即赶回广州,原来冯玉祥从苏联回国,成立国民军联军,誓师参加国民革命,要求中共选派干部到其部队工作。调刘志丹回广州,就是派往冯玉祥部队去的。</h3></br><h3><strong>屡败屡战终不悔</strong></h3></br><h3>1926年冬,刘志丹被派往国民军联军第四路军马鸿逵部,任党代表兼政治处长。刘志丹用黄埔军校所学对马鸿逵部进行训导,在营以上设立政治机构,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反对打骂士兵,教育官兵们参加革命的军队,就要有革命的行动。刘志丹的改造工作使马鸿逵部起了明显的变化,战斗力也有所增强,并按时开到西安前线,解了西安之围。西安解围之后,在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之下,国民军联军在西安创办了中山军事学校,被誉为“西北之黄埔”。因为刘志丹是黄埔军校的高才生,他也被聘为军事教官。</h3></br><h3>冯玉祥背叛革命后,刘志丹离开冯玉祥部,于1928年参与领导渭华起义。</h3></br><h3>......</h3></br><h3>文学文摘文章转载自:广东党史</h3></br><h3>编辑注:</h3></br> <h3>魏野畴(1898年—1928年4月10日),陕西兴平人,1917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1923年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在西安先后领导了驱逐军阀吴新田和反对教育界封建顽固势力的群众运动。1927年7月中共陕甘区委改为陕西省委,魏野畴任陕西省军委书记。省委同意魏野畴接受杨虎城的邀请,前往河南展开工作。1928年1月蒋介石派人打入杨虎城部活动,威逼其逮捕魏野畴等共产党员,遭到杨虎城拒绝。2月9日魏野畴连夜召回七十多名中共干部参加会议,会议决定在皖北举行武装起义、建立豫皖平原根据地等决议,决定成立中共皖北临时特委,魏野畴任书记。1928年4月8日阜阳起义因叛徒告密而被迫提前行动,在敌人重兵包围下,魏野畴仅率百余人突出重围,从阜阳转移到老集,但立足未稳又遭包围,最终被捕。1928年4月10日牺牲,年仅30岁。</h3></br> <h3>李子洲(1892年12月23日—1929年6月18日),名登瀛,笔名逸民。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之一。由于家境艰难,十五六岁才开始上学。1917年春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两年后入哲学系。五四运动中,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干事,积极参加火烧赵家楼等正义斗争,不久加入李大钊创建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至1922年,参与进步刊物《秦钟》《共进》半月刊的创办和陕西旅京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创建,是共进社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又是《共进》半月刊的撰稿人和发行人,先后发表了《陕西师范学校应改革的几点》《纪念五一》等十余篇文章,被誉为共进社的“大脑”。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陕西革命的先驱者和陕北共产党的奠基人。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同年6月18日在狱中病逝,时年37岁。</h3></br> <h3>王懋廷 王德三,原名王懋廷,又名王正麟。1898年7月15日,出生于云南省祥云县一个耕读世家。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北京大学读书的兄长王复生给他寄来《新青年》,使他受到极大的启发和鼓舞,积极参加了学生的革命行动,并立志报考北京大学。1920年初考入北京大学预科,3月参加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并与兄长王复生一起担任法文组的翻译,翻译注释马列著作。1922年王懋廷经邓中夏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br></br></h3></br><h3>1923年秋,王懋廷来到华县咸林中学任教,积极宣传马列主义。还把同寝室一位教师逐步吸引到马列主义方面来,使他成为陕西渭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1924年秋,应李子洲之邀,王懋廷赴陕西绥德第四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月,根据团中央批示,王懋廷在陕西绥德第四师范学校正式成立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陕北特别支部。随后,他亲赴榆林建团,成立榆林中学团支部,介绍刘志丹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夏,王懋廷回到北京,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组织进步团体云南革新社,团结教育云南知识青年。</h3></br><h3>1926年夏,王懋廷前往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和政治教官。其间,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在第三军军官校址举办云南政治训练班,并担任班主任,讲授政治课,并发展党员28人,这些党员在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h3></br><h3>1927年12月,王懋廷担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书记。1928年2月, 王懋廷亲赴上海向党中央汇报工作,随后中央指定他去莫斯科参加党的“六大”。他是142名代表中有选举权的84名代表之一。1930年1月,经党中央批准,云南临时省委正式选举产生中共云南省委,王懋廷当选为省委书记。</h3></br><h3>1930年11月19日,因叛徒出卖,王懋廷在去上海途中被捕,受尽酷刑、坚贞不屈,同年12月31日在昆明就义。</h3></br> <h3>霍世杰(1902—1934)字俊卿,化名霍世奎、马志超,男,汉族。陕西省绥德县义合乡楼沟村人。1921年考入榆林中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同年秋,受中共组织派遣,赴广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四期步科一团学习,国民党清党后转入广州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br></br></h3></br><h3>1926年秋毕业回陕后,在华县等地从事农运工作,任华县农民协会候补执行委员。大革命失败后,在华县、三原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h3></br><h3>1927年春,高塘区和华县农民协会成立,霍分别当选为高塘区农协指导员和华县农协执行委员。5月,贪官叶振本到华县任县长。霍与县农协、国民党县党部负责人召开驱叶大会,后又率领民众示威游行,终将叶赶出华县。6月,霍作为华县代表,到西安出席陕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任大会主席团成员兼起草审查委员会委员。会上,当选为省农民协会候补执行委员。</h3></br><h3>同年7月,冯玉祥部在陕西“清党”反共。霍化名马志超,以小学教员身份作掩护,秘密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中共华县县委成立时,任县委委员,负责农运。后为躲避新军阀迫害,到三原工作。同年秋回到高塘,倡导成立高塘初小教师联合会,积极培养和发展党团员,秘密恢复农协组织。他在高塘镇主持召开大会,提出“恢复农协”、“武装农民”等口号,率领群众游行示威,张贴标语,散发传单。县长段紫光派密探追捕,中共陕西省委派他到豫陕交界的栾庄进行革命活动,以躲避敌人。</h3></br><h3>1928年5月参加渭华起义,负责工农革命军的军需工作。渭华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陕北,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后因身份暴露,被派往上海,任中共中央交通,往返于上海和北平之间。</h3></br><h3>1933年参加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任十八师少将军需长。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回到北平,继续从事地下工作。</h3></br><h3>1933年冬调任中共绥西工委书记,领导五原、临河、安化、固阳等县的中共党组织。1934年秋在临河病逝。</h3></br> <h3>杨国栋出生于1901年,安定玉家湾镇人(安定后来改名子长县(市)),杨国栋黄埔四期政治科二大队学习更名为杨国埔,字公埔。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担任连长。1927年后回到老家,在当地从事兵运工作,并担任了陕北特委代书记,但是由于杨国栋在工作期间的生活问题被撤销了该职务,随后杨国栋在甘肃一带从事兵运工作,任陕西警备司令部骑兵旅参谋主任。</h3></br><h3>1933年,杨国栋在给陕北游击队运输枪支时被捕,1936年情况缓和后被释放,释放后任鄜县(也就是富县,延安南边的一个县城)保安大队长、师参谋等职,期间杨国栋给边区运输了不少物资,抗日战争爆发后,曾任陕西省保安第二旅参谋长,陕西省军管区司令部征编处处长,西安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陕西第六行政区保安副司令。1946年退役。1948年当选第一届“国民大会”陕西省代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杨国栋任乾县县长,第二年,杨国栋又动员乾县各级人员起义,1950年9月病逝。</h3></br><h3>编辑注文摘:百度百科等媒体</h3></br><h3><a data-linktype="2" href="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zMTk0Njk5OA==&mid=2247494418&idx=1&sn=603f9f8884e86441aec1ef9bfad38b2e&scene=21#wechat_redirect" localeditorid="e3mljtzcw6rd6h2o74" target="_blank" textvalue="纪念·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纪念·黄埔军校成立100周年</a><br></br></h3></br> 可供公开查询的“黄埔同学录查询室”数据库。由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与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联合筹办,是目前国内可公开查询的规模最大、收录最全的黄埔军校名录数据库。该数据库现已收录包括黄埔军校校本部、各分校、附设各训练班、各兵科学校在内的黄埔军校学员资料超过17万人,支持以姓名、籍贯等各种方式模糊查询。同学名录查询室设在黄埔军校旧址内。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9ANDDyj0wKmuQbve-q-B_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