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昆峰牡丹影像艺术展赏析</p><p class="ql-block">共《花语》《花容》《花姿》《花魂》《花梦》《花咏》6个系列</p> <p class="ql-block">一、花语</p> <p class="ql-block">《花语》点评:</p><p class="ql-block">《国色·花语》系列"在细节中得见上帝",实现了最大程度的"陌生化"与"梦幻化"的转化,强而有力地构建起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距离与"获意行为"的"内在逻辑秩序",终于初步完成了将观看者眼里心中的牡丹之韵、牡丹之性、牡丹之灵和牡丹之神,推向至审美预期之外的种种设想,达到了"妙不可言"与"言说不尽"的艺术表达创新的目的。</p><p class="ql-block">——唐东平(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昆峰在采用微距抽象方式拍摄牡丹的实验中,自觉摆脱已成惯性的具象显现和识别功能的束缚,让观察、感觉、思想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在超视觉的微观世界里,去探索那些最基本的视觉元素的构成可能性,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建立微妙的平衡,在镜头的景深与虚实,线条的疏密与简繁,色彩的冷暖与浓淡中表达对抽象的结构性和表现性的感悟,从而呈现出一个被具体物象所遮蔽的纯粹世界,其间的挣脱与释放、遮蔽与发现、偶然与控制都化为影像内在的张力。</p><p class="ql-block">——陈晓琦(摄影理论家,策展人)</p> <p class="ql-block">二、花容</p> <p class="ql-block">《花容》点评:</p><p class="ql-block">《花容》引入扩展景深的焦点堆栈技术,选择牡丹盛开时的靓丽姿容,渲染牡丹国色天香的雍容华贵、千娇百媚,表现牡丹粲然怒放中那种充盈饱满的生命力的喷发,营造一个早已深入内心的牡丹想象,谱写一曲激情澎湃的牡丹之歌。</p><p class="ql-block">——陈晓琦(摄影理论家,策展人)</p> <p class="ql-block">三、花姿</p> <p class="ql-block">《花姿》点评:</p><p class="ql-block">在王昆峰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了他对牡丹的重新诠释,让我们感受到牡丹摄影之潜在的无穷可能。《国色·花姿》系列,他给我们带来了逐渐凋零的牡丹,或者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开放成不一样姿态的牡丹。结实的、饱满的牡丹意象,渐渐地在凋零的过程中反而变得姿态鲜活起来,如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舞动出无比曼妙的视觉惊艳。影像的描述隐晦而又真实,朦胧中又有节律整伤与错综之美。或者说,在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折中,让人对牡丹的意念又多了一种想象的空间。王昆峰的牡丹系列,正是一种在寻找世间万物的秩序中,借助具有灵性的牡丹,向人们敞开了艺术创造的可能。</p><p class="ql-block">——林路(上海师范大学摄影专业教授)</p> <p class="ql-block">四、花魂</p> <p class="ql-block">《花魂》点评:</p><p class="ql-block">摄影是一种以影像手段打开物性、"大写"事物,从而让我们更真切感受事物、认知事物的方式。王昆峰先生以1亿和1.5亿像素相机超精细的质感,打开牡丹花儿的物性,重新诠释这种花儿的国色天香。这组"花魂"系列作品,以超写实方式创作的牡丹花,采用焦点堆栈方式构成的影像作品,把牡丹的肌理、精髓刻画得难以言传,其细腻的程度,令人惊艳。如果把这组作品的拍摄方法概括为类型化呈现或抽取"原型",可能太表面化,它们实际上是对物性的打开,拟人化地重新诠释着"牡丹"的内涵,让人体悟花心的震颤和外观的静穆,思考存在的历程和生命的意义。我想,这种打开了的、绽放着的物性,能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对花儿全新的感受和认知。</p><p class="ql-block">王昆峰先生这一个完整系统的追踪拍摄行动,具有代表性,是人对花儿的礼赞。</p><p class="ql-block">——李树峰(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p> <p class="ql-block">五、花梦</p> <p class="ql-block">《花梦》点评:</p><p class="ql-block">《国色·花梦》系列,开启了一场全新的视觉之旅。凋零的花朵,如同经历了一场涅槃,枯萎、褶皱、凋落,然后,它们获得了新生。王昆峰惊喜地在新的生命时间坐标中欣赏牡丹,见证它们层层散落,片片残破,瓣瓣支离破碎的重生之旅,打开花之生命的抽象新世界。这场向生而死的旅程以另外一种微观的形式重新开启了宏伟的生命之路,王昆峰的摄影艺术世界也伴随着牡丹花涅槃重生的奇迹打开了全新的领域。当摄影之眼能够在牡丹的每一种生命状态中创造性地认知美,他的影像创作就在时间的维度上打破了束缚,获得了解放,更让审美的精神探索获得了自由。</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拍摄同一个主题——牡丹,王昆峰的摄影一直在路上。他有不断打破局限的执着之气。他的摄影风格和镜头中的牡丹一样,突破生命时间的局限,找到美的新坐标,揭示微观世界中的隐秘,繁盛,于无声处展开波澜壮阔的生命舞蹈。</p><p class="ql-block">——朱炯(策展人)</p> <p class="ql-block">六、花咏</p> <p class="ql-block"><i>宝丽来原作</i></p> <p class="ql-block"><i>宝丽来原作</i></p> <p class="ql-block">《花咏》点评:</p><p class="ql-block">盛开的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但是王昆峰却是把牡丹凋谢飘零的一段交付给了宝丽来,这显然来自一个关于生命的主题设置。这样一个特别时刻,这样一种生命场景,被他演绎得如泣如诉,扣人心弦。他以超微距的技法把宝丽来8x10英寸画幅的色彩、影调、质感、形态的表现力充分地发掘出来赋予复杂的情感体验,哀婉与优雅,高贵与从容,含蓄与矜持,从姿态、残片的渲染到花瓣微粒繁星般撒落星空。片片落红化为诗意的浅吟低唱,洗尽繁华走向凄美的生命告别。我们从来没有这样的关于牡丹和花卉观看,《国色·花咏》超出了我们的经验,也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我们已经被影像从日常的语境中带离,进入到了作者重构的空间,从而获得一种新的意义和表达。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关于媒介的寻找和呈现,作者发掘使用宝丽来这一独特工艺,使之转化成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经验。</p><p class="ql-block">——陈晓琦(摄影理论家,策展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