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人到中年万事休,可是今年80岁,已耄耋之年张德昌老先生却醉心研学绘画艺术,新近又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了20万字的艺术评论集《画缘清歌》。当我翻阅这部选画精美、内涵丰富:评论精辟、赏析透彻的艺术评论集,钦佩之情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张德昌,笔名梦茵,1944年出生于山东荣成。他与绘画艺术结下的不解之缘,开端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他就读于沈阳鲁迅美术学院附中。那时的他可谓风华正茂,才华初露,高二时便有诗作在《沈阳晚报》发表。正当他信心满满,决心在诗画同源的领域扬帆起航,干就一番事业时,不想随之而来的六十年代的极左思潮给他带来了厄运。因所谓的“家庭出身有问题”和“在这一问题上欺骗组织“的两项罪名,一下子就把这位有文学和艺术天赋的年轻人打入了冷宫。好在他身处逆境没有气馁,1962年从鲁迅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利用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悄悄地苦学和专研绘画艺术理论。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步入了日朗风清的春天,1978年入党,1981年调入丹东市委机关,曾担任处长、主任,社科联副主席、《美术鉴赏报》、《鸭绿江美术报》主编。特别是他退休后,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了绘画艺术的研究和美术创作基地的打造之中,为此,他忙得不亦乐乎,不知老之将至。</p> <p class="ql-block"> 这次他在艺术评论集《画缘清歌》中撰写的19位著名绘画艺术家作品评论,其中17位是他在鲁迅美术学院就读时的同学,年龄都在八十上下,能将这些省内“元老级“艺术家的绘画作品及其评论文章集纳出版,其创意,其气势,使我联想到该书中当代著名军旅画家刘俊元的国画《抢滩》,其实在艺术的领域里何尝不需要这种抢滩的气势,抢攻的壮举呢!</p> <p class="ql-block"> 这本集子的作品,主要囊括了解放战争、建国初期、抗美援朝、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及现代化建设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绘画代表作。如张洪赞的油画《攻克锦州》、《创业年代》、吴云华的油画《抗美援朝跨过鸭绿江》、《虎口多煤》等。</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称道的是,张德昌的独具慧眼,他将更多的关注,更多的笔墨用在了评论以吴云华为领衔的刻画历史转型时期的东北现象的下岗工人的油画《多雪的冬天》。该作品叙述的是东北几百万国企下岗工人,为中国改革开放轻装前进所做出的伟大牺牲和“共和国长子“所具有的高尚情怀。作品中描绘了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置身劳务市场中等待招聘的,身怀技艺的工人、愿做家务的女工、辅导学生的家教、摆摊卖货的大妈。值得一提的是那被雪花掩盖了的,挂在胸前或自行车上的写有”砸墙、装修、电工、瓦工“的告示牌,在多雪的冬天里变得模糊起来,而画面上那些下岗工人的神态却依稀可见,或迷茫、或坚毅、或豁达,或笑对!因为这幅作品的寓意深刻,情景动人,给人以鼓励和希望,因此获得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的银奖。</p> <p class="ql-block"> 同样是反映改革开放人们富起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的张洪赞创作的油画《芳草青青》、郭常信创作的油画《咱村“富二代“》,也是张德昌笔下以浓墨重彩所赞赏的刻画社会转型时期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张德昌在创作艺术评论作品时,很容易在赏析艺术家的德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找到关键点和结合点。在评论著名油画家陈福华创作的油画作品《消融》时,联想到这位在鲁迅美术学院学习时的同班同学,1963年被迫离开鲁迅美术学院,在工厂劳作了二十多年,但是陈福华没有埋怨,也没有沉沦,更没有等待,像冰雪覆盖、顽石压抑的小草,顽强地萌发向上的力量。这使他对其命题《消融》作品的寓意和意境,剖析的更加透彻。</p> <p class="ql-block"> 《画缘清歌》这本书里的19篇艺术评论文章,有一半是他近两三年写的。不难想象,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起早贪黑,伏案苦读,奋笔疾书,倾心绘画艺术的情形。说到这里笔者建议,擅长笔墨丹青的应该给张德昌也画一幅辛勤笔耕的素描或者是油画吧!</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3日于沈阳</p><p class="ql-block">(作者为辽宁省老年书画研究会 顾问、 辽宁老年报社原总编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