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年展”展啥?

秋树

<p class="ql-block">12月15日,济南国际艺术双年展举办了开幕式。这已是举办第三届啦,但不少人并不知这是个啥展览?有朋友问双年展是展啥的?也有朋友问是逢偶数年开展、奇数年不展吗?等等。</p><p class="ql-block">昨天上午与几位同事好友相约去了山东省美术馆,走马观花地看了一部分展品。显然与我们惯常对艺术作品的认知有所不同,或者说有点另类,但也没感到多么不可接受,倒是觉得开拓了想象、意念和意象的思维空间。</p><p class="ql-block">本来嘛,艺术就是一种抽象的东西、一种观念意识思想的表达,是人类中一部分人发见发明的观察和表现事物的形式,而生活中大部分人是习惯用具象的目光、思维看待和理喻事物,自然会有一种“隔膜”或者陌生感。所以艺术常给人以小众的印象。</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看展快到中午走出展馆时,大门外广场上已排起了长长的蛇形队伍,我注意到多半大人是带着小孩子来观展的。我意识到,其实现在人们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已经大为改观,是很渴望美的事物的,也渴望接近艺术,让艺术进入生活。只是我们的生活中、从小的教育里缺乏美育,当下即便有一点,也是为了考试分数而设而教而奋斗的,与人的日常生活和人生毫无关系。反观自己的半生经历,也是这样,无论在学校、单位和社会中,从未遇见、得到有关美的教化,没有那样的氛围,只是自己有所憬悟,并乐意追寻着那个奇妙迷人的“女神”的身影。我觉得美商情商要比智商的作用意义大若干倍,对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心灵的濡养乃至生活品质的提升,都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又是不是我们在教学育人领域最大的缺憾呢?</p> <p class="ql-block">所谓“双年展”,就是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艺术活动,是个纯粹的舶来词或概念,也是许多国家采用的一种制度化的美术展览形式,绝大多数活动是跨国界的国际性艺术展事,旨在反映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与面貌,如今已成为全球文化互鉴融合的一大艺术盛会。</p><p class="ql-block">国际艺术双年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欧洲,最初是为了展示和推广新兴艺术形式而设立的展览。1895年,德国“莱比锡工业博览会”上首次出现双年展的形式,1903年意大利威尼斯举办了第一届双年展,由此,现代双年展制度正式确立‌。</p><p class="ql-block">百年来,国际艺术双年展在全球范围得到广泛发展,各举办城市通过双年展展示当地的文化艺术成果,探索新的策展理念和运营模式,不断推动艺术与技术的创新发展‌。</p> <p class="ql-block">今年济南双年展主题为“人智时代”,意在探讨新技术对当下艺术实践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展览内容涵盖了绘画艺术、雕塑艺术、装置艺术、数字影像艺术、大地艺术、表演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形式,展出了21个国家和地区215位艺术家的291件(套)作品,新作品首发率超过50%。展期自今年12月开始,到2025年4月。</p><p class="ql-block">这样的艺术展览形式,使文化理念产生有益的碰撞与互鉴,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们通过展览实现了对话‌。</p><p class="ql-block">借用总策展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画家冯远的话说:“本届双年展以现代生活作为主体,借助智能时代的高科技,在前两届的基础上拓展合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展览集群。”</p><p class="ql-block">在观展过程中的确也有这样的感受:展览密切围绕观照人与世界的关系,聚焦时代中最被关注的公共议题。</p> <p class="ql-block">进入展厅首先就看到了不少水墨丹青,这是我们传统的艺术,放在这样的展览最前列是罕见的。</p><p class="ql-block">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王春辰教授说:“过去,大家都认为水墨是传统艺术,与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创作关系不大,因此绝大多数双年展不会把水墨作为其中的重要板块。但我们这次重新选择角度,以《作为方法的水墨》为题,放在了展览的第一板块。大家进入展厅后就会看到,这批艺术家对于推进水墨变革的崭新诠释。”</p><p class="ql-block">中国水墨艺术曾登峰造极,但应当如何转型至当代艺术语境?是一个新课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张望通过纸本水墨作品《生成》提供了思路。作品通过传统水墨语言与当代科技意象结合,探讨人类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互动与融合,表达了艺术家对科技时代人类意识变迁的深刻关注与思索。</p><p class="ql-block">水墨艺术如何体现在智能化时代下的新潜能,成为众多艺术家的创作方向。盾乙的作品《2023,山水1号》将传统视觉图像和AI绘画直接植入水墨中,将化石、骨骼、树木等物象置于一画,并糅合了带有抽象意味的水拓和传统手绘方式,以别具特色的形式语言表现出广阔视野下的虚拟景观,营造出亦真亦幻之感。</p><p class="ql-block">“我热爱编程,害怕写作,我要让所有的机器帮我写作,到头来我还是比机器更快地学会了写作……”这是青年艺术家周蓬岸给自己的参展作品所写的推荐词,表达了一位艺术家通过人机互动将孩提时的想法变为现实的经历。从有着“大块头”显示器的复古台式计算机,到便捷轻巧的液晶显示屏,13种共14台计算机和游戏机依次排列,使这件作品充满了“科技范儿”。周蓬岸曾是软件工程师,他为这些机器编写了生成式写作软件,既有原始的模板拼贴算法,也有时髦的大语言模型,凑近看发现,每台机器都在自动生成特定写作风格的作品,成为“人智时代”的真实写照,紧扣了这个双年展的主题。</p> <p class="ql-block">许多装置艺术令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蓝色景观》以断臂的维纳斯为主体形象,通过裸眼3D技术,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体验。作品以宝蓝色为主色调,维纳斯的头部在转动的过程中不断变幻面具的样式,与中国川剧变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二楼B3展厅拐角处,一件高9.6米、重2吨的大型装置熠熠生辉。其主体为一只巨大的、向观众招手的猫,它身旁环绕着电视机、木偶手掌、灯笼等各类装置。体现了艺术、科技、生活融合一体的创作思路。创作者马良、孙昊、郭鸿洋团队为创作这件作品,专程到山东美术馆考察展览空间环境,进行针对性创作,将多种视觉符号与济南城市元素进行组合,从而契合“人智时代”这个展览主题。</p> <p class="ql-block">本届双年展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一些在国际艺术界崭露头角的青年艺术家的涌现,如数字艺术家胡帅,斩获上海国际光影艺术大赛金奖的艺数中华团队,苏永健、甘浩宇、刘符洁、杨怡茗等一批青年艺术家都被推到展览最前沿。他们用最新的艺术观念与方式,对人类与科技、人类与社会、自然与生命等热点话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阐释,展现出青年艺术家敏锐的感知力和蓬勃的创造力。</p><p class="ql-block">在展厅中,一件名为“别掉队”的装置作品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五只机械装置羊沿着设定好的路线转圈,一旁播放的视频中,小羊羔被放进装置中,令人惊奇的是,它逐渐适应了这一“群体”,成为其中一员。作者是中央美院研究生孙朗迪,他阐释说:“在我看来,本届展览的主题更加强调人的智慧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现状,并进行深入的思考。我的作品《别掉队》便是展示了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更应该对这一话题进行深入探讨。”</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之一、山东美术馆馆长、画家杨晓刚说:“这次展览中,还有很多作品是我们前期与艺术家们进行深度沟通,围绕展览主题进行的全新创作。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他们有这份激情和热情,通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呈现方式,让更多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p><p class="ql-block">双年展这种艺术展览形式,既反映了当代世界艺术的前沿探索和面貌,又打造了一个全球文化交流的平台。第三届济南国际双年展以“人智时代”(The Age of Human Wisdom)为主题,探讨新技术对当下艺术实践以及对社会、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将艺术家创造性实践、人的智性与技术性算力结合,把既有人文关怀又富有科技感的艺术作品呈现给观众的同时,也引导观众对未来、对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角色与责任进行思考,是很接地气的;使艺术展更加关注社会人生,聚焦时代变化,展开多维度探索,关注人与社会协和发展的状态,这是双年展最有意义的成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