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旧事之·俵茶

歐土·蓮🌸

“俵茶”,就是上门上户,给每一户“俵”一份“茶”。<br><br> 在乡间俗语里,“茶”,不是“茶叶”之茶,一是指按处方配齐的中药,到药房买了一包中药,就叫“捡了一粒茶”,煎成的药汁也叫“茶”,吃中药不叫吃药,叫“吃茶”。估计是为了避晦,认真想想,还真有几分雅。再就是这“俵茶”之“茶”——就是各种零吃,或是饼干,或是糖果,或是乡村油煎火炒的薯片、米果等。重要的是,这些零吃只有在一定的形式下,才能被友好、或珍贵地叫做“茶”。<br><br> 最重要的形式是贯穿在结婚过程中的一个要式程序。<br><br> 首先是成婚大喜日子前一两天,专人专程上门请来的贵客,俗称“等客”,去迎请的过程也叫“等客”,有资格做“等客”的,一般是舅舅、舅母,姨母、姨夫、姑姑父,再有就是大姐大姐夫。迎请之前,要上门发帖,帖是专门帖,叫“等帖”,其上要讲清何日登门迎请,迎请的是全家。那“等来做客”的女眷就要“备茶”——事先要问清“讨亲”人家的“场面”,即村子里同族的有多少人家?不同宗的还有几户(指会来送礼贺喜吃酒的),再预备每一户俵的分量,加上一定的盈余,以确定“备多少茶”。“等客”到了,婚庆主家根据客人的吩咐,派出专人,一人挑担、一人俵,挨家挨户俵得去,一边还要说清是某某舅母、某某姨母、某某姑母的“茶”。遇上孩子多的,或特别相熟的,随手还会加一点。这也就是要备有余地的原因。所以要说清是某某的“茶”,是完婚后“送客”时要“打发”的。上门“俵了茶”,家家户户在主事家“送客”前,包“纸包哩”(里面也是些杂七杂八的零吃)送到主事家,送给“俵了茶”的贵客,曰“打发”。再加上新娘的“打发”,由新婚夫妇郑重地送贵客回家去。这样,整个完婚程序才告结束。那边,做客的还有一程,还要“俵茶”——“打发”回来里面有一部分是专用来“俵茶”的,同样挨家挨户给本“屋壤里”的人家“俵茶”,一边要说清到哪里做了客,我的谁谁谁家“讨新媳妇了”,是那个叫谁谁谁的孩子,讨了那个那个地方谁谁谁的妹哩,叫谁谁谁的姑娘。时光,就在这“俵茶”的一问一答说说笑笑中快乐起来。<br><br><br> 乡间“俵茶”,其实就是一种快乐的信息发布,也是一种分享快乐的过程。<br><br> 除了结婚赋予了“俵茶”的重要形式或机会,还有生了孩子做“三朝酒”,孩子满周岁做“周岁(音yi)酒”,老人做寿时,贵客都有可能“俵茶”;“衣锦还乡”的贵人,也会“俵茶”;另外,收养了儿子也可“俵茶”;有大师傅收下了徒弟,也可“俵茶”。<br><br> 总之,“俵茶”是件喜事,是件值得乡邻乡亲知会的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