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沟巷:恩施老城街巷介绍

夷水古风(贺孝贵)

今日螃蟹沟巷西出口(贺孝贵 摄于2024年12月18日)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螃蟹沟巷,起于恩施老城鼓楼街(今公园街)东头南正街(解放路)过街,至张王庙左侧下而北延,再转而向东到柿子坝。因处于山槽之中,红沙石山体有清水渗出,聚集成流,冲击成沟,与清江相通。沟中生长螃蟹,故名螃蟹沟。后因沿沟建房形成巷子,因有张王庙,也有人称张王庙巷。现在它的名字一分为三,上段张王庙至解放路称为六角巷,中段张王庙至井湾巷东出口称井湾巷,下段至杮子坝称杮子坝巷。</p> 民国时期的张王庙(周学聪 供图) <div> 旧时的螃蟹沟,虽在城区内,却有着半城半乡的风景,沟沿上慈竹茂密,竹林边是一片片农田。沟边房屋不多,最大的民居是一栋四合天井屋,屋后有一口水井,井水清澈,水草丛生,鱼游虾戏,长年不干。没有自来水的时代,居住在六角亭与柿子坝的人,多在这口井里挑水吃。<br>  </div> 今日螃蟹沟巷石梯步(贺孝贵 摄于2024年12月18日) 张王庙位于巷南头,山门坐南朝北,依次为门楼、戏台、院坝。因地势原因,大殿建于院坝西侧,坐西朝东。张王庙建于清代,由奉张飞为祖师爷的屠宰业与奉蒙恬为祖师爷的制笔业、杜康为祖师爷的是酿酒业行会共同捐资构建,大殿内除供主神张飞外,还供副神蒙恬、杜康。因戏台不对大殿,后又在大殿对面坐东朝西新修一戏台面对大殿,不久失火烧毁,所以仍保持戏台不对大殿的格局,成为恩施城众多庙宇格局中的一怪,故产生“张王庙的戏台——不对”的歇后语。<br><br> 今日张王庙大殿(贺孝贵 摄于2024年12月18日) <div>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武汉失守,1938年10月,湖北省政府迁驻鄂西恩施,日军地面部队进军鄂西受阻,动用飞机对恩施城多次投弹轰炸。为避敌机轰炸,恩施城内遍挖防空洞,在张王庙山门下杨清云家屋后也挖了两个防空洞,称张王庙防空洞。1941年4月29日,日军飞机两颗炸弹丢在螃蟹沟南头,将张王庙两个防空洞洞口炸塌,死伤20多人。<br><br></div> 张王庙防空洞改建的公厕(贺孝贵 摄于2024年12月18日) <div> 节孝祠位于螃蟹沟东头北边,供奉尊崇封建伦理纲常的孝妇节女牌位,建于清末。解放后祠貌仍存,不大,前厅后殿,中有庭院,两侧马头墙高耸,与祠左侧鳌脊山上的文昌祠上下呼应,古风卓然。<br><br></div> 节孝祠遗址(贺孝贵 摄于2024年12月18日) <p class="ql-block">  如今,螃蟹沟两边全部建成房屋,更有甚者,沟南头一座房屋跨沟而建,行走的人要从屋下孔道通过。张王庙戏楼改建为民房,大殿因失修垮毁。张王庙防空洞改建为公共厕所。节孝祠曾做市二中印刷厂,后来改建成教师宿舍楼,没有了过去的痕迹。最能代表螃蟹沟民居特色的那栋四合天井屋,也改建成现代楼房。原来美丽自然的螃蟹沟,成了不足1米宽的污水沟,再也见不到螃蟹的踪影。这一切,让见过螃蟹沟原貌的老恩施人多少有些遗憾。(原载贺孝贵著2014年西安出版社《历史恩施》,此次发表有部分改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