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贤祠话吕留良 作者:吕鸿达

平凡之路

<p class="ql-block">  风景优美的杭州西子湖三潭印月景区中,有一彭公祠,原是清军水师提督彭玉麟的私宅,最早称为“彭公祠”。辛亥革命后,改为先贤祠,奉祀浙江省明末清初四大学者:吕留良、黄宗羲、齐周华和杭世骏。</p><p class="ql-block"> 有关吕留良的事迹与故事很多,如雍正皇帝兴文字狱,吕留良首当其冲,卒后挖棺碎骸枭首,后代深受牵连,更诛连九族。吕四娘为祖父(另有说是父亲)报仇雪恨,杀了雍正皇帝。故事拍成电视剧或电影,这都是民间传说。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也有从史实中再加工的,兼有神话或传说渲染,使故事情节动人心弦。神话与传说,在定义上有所不同。吕四娘为吕留良雪恨的故事,纯属传说。</p><p class="ql-block"> 吕留良,原名光轮,又名光纶,字庄生,号晚村,暮年剃度遁入空门,僧名耐可,字不昧,明末清初学者、思想家、文学家、诗文家,浙江崇德县(现桐乡市崇福镇)人。</p> <p class="ql-block">  吕留良出生是仕宦家庭,祖上在明朝一直为官,父亲吕元学因病从繁昌县知县退归故里,因乐善好施,赢得桑梓父老乡亲赞誉。他是一位遗腹子,在娘胎里六个月时便失怙,父亲因病而辞世。他小时候命运多舛,出生后不久,因母亲杨氏体弱多病,便由三哥三嫂带去抚养。吕留良三岁时,三嫂病故,他过继给堂伯父鸿胪寺丞吕元启为儿子。他自幼“颖悟绝人,读书三遍辄不忘。”</p><p class="ql-block"> 明末,江南文人结社设坛成风,江南名士孙子度崇德成立征书社,经常四方文人往来聚会,征选诗文,评议朝政,吕留良深受影响。十三岁时,他以诗文入社,深得孙子度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吕留良博才多艺,有二十四绝技“凡天文、谶纬、乐津、兵法、星卜、算术、灵兰、青乌、丹经、梵志之书晓,无不洞晓。工书法……技艺之事皆精绝。然别有神会,人卒不见其功苦习学也。”</p><p class="ql-block"> 前面有几个词,得先弄清:谶纬,指的是秦汉时期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凶吉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乐津,简而言之,就是音乐。灵兰,古代传说中黄帝藏书室的名字。藏有无数珍贵典籍。古代文现中,灵兰还被用来比喻朴实无华,真实不虚的真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44年),三兄吕愿良随史可法镇守扬州。第二年,吕留良与侄子吕宣忠等族人商量后,变卖家产,在家乡募集义勇,高举反清复明旗帜,与兵临浙江的清朝军队抗衡战斗。在友人董时雨的操持之下,他们苦心扩大义勇队伍,监国鲁公朱以海加封吕宣忠为扶义将军,授欶印,下令将这支义勇开赴太湖,与清军展开一扬惨烈的大战。由于寡不敌众,面对众多的,气势汹汹的清军,这支队伍终于在太湖下游的澜溪战败,兵败后,吕宣忠遣散剩余队伍,自己进入深山,剃度为僧。后来,因其父吕愿良患病,吕宣忠秘密回家探望,走漏风声被清军所捕,后被杀害。就义之日,吕留良为侄子送行。国仇家恨,令吕留良痛心疾首。吕留良在抗击清军的战场上,不幸左股中箭,留下终身创伤。清代浙江著名诗人、学者,杭州人厉鹗先生在他的《厉耦耕诗》里有:“箭瘢入骨阴辄痛,舌血溅衣洗更新”的句子在记述吕留良的箭伤。</p><p class="ql-block"> 转眼间,顺治十六年,吕留良结识宁波隐士高斗魁和余姚著名学者黄宗羲黄宗炎,几位名士交往甚笃。到了康熙二年(1663年),吕留良与黄宗羲黄宗炎兄弟、吴之振、吴自牧、高旦中等名士相聚在崇德县西门自家祖居的梅花阁,在水生草堂诗文唱和。又与吴之振、吴自牧合作编写《宋诗钞》九十四卷。吕留良为所选八十余位宋代诗人撰写小传。</p> <p class="ql-block">  作为明朝遗民,吕留良的骨子里头有了反清复明的基因。康熙五年(1665年),浙江省学使到嘉兴考核生员时,他拒不应试而被革除生员身份。这件事在当地引起社会的震惊,可吕留良满不在乎,面对生员身份的丢失,不仅不懊悔,而是心境怡然自得,干脆归隐桐乡崇德城郊南阳村,继续选刻时文出售,以维生计。这个时候,原先的诗朋文友基本上都散去了,他与张履祥、何商隐、张佩葱等一起,潜心钻研程朱理学。他创立南阳讲学堂,开馆授徒。在这期间,虽然,他隐身于山野之间,但是名气一直外溢于社会。到康熙八年,吕留良迎来了理学大儒张履祥参与到南阳讲学堂授徒。与此同时,他继续从事时文评送工作,他开“天盖楼”刻局,自选自刻自销售,一时间“天盖楼”刻刊印本畅销全国各地。在评论八股文时,吕留良宣传他的严“夷夏之防”和“井田、“封建”的政治主张。</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七年(1678年)清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其目的想拉拢社会上的名士,收买汉族人民心。当地官员举荐吕留良,吕留良婉言拒绝。又过两年,清廷进一步加强力度,大面积地征聘天下山林隐逸,以官职诱惑之。当嘉兴郡守再三再四要求吕留良应聘,吕留良还是不从。为避免节外生枝,吕留良果断削发剃度为僧,取法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在吴兴的妙山修筑一座风雨庵,隐居讲学,门人弟子也渐渐多了起来,从此借以青灯黄卷诵佛号为名,盘算通过讲学,宣扬复明去清的思想,从而抗衡清廷。</p><p class="ql-block"> 作为明朝遗民,吕留良对外族统治汉族有着很大的抵触情绪。在他的文章里,经常流露出不满的言辞,而且还道出誓不在清朝为官。到了一六八二年(康熙二十一年),这时清朝的江山已成稳固,复明的希望非常渺茫,愈加他的愤世嫉俗之感。</p><p class="ql-block"> 吕留良身体较弱,有早衰外貌,四十多岁时,须发已白,牙齿脱落近半。遇到不顺心或是郁闷之事,时有咯血病情。一六八三年(康熙二十二年)八月,便与世长辞,终年五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湖南省永兴县有个叫曾静的人参加应试,见到清初思想家吕留良所著评述时事的文章中“有论夷夏之防及井田封建等语”,觉得很是在情在理,于是,他派徒弟张熙到吕家,要求这些书籍。此时离吕留良去世已四十六年了,他的儿子吕毅中将其父生前所著述的书籍,交由张熙转赠曾静。曾静阅读后,更加倾信吕留良的观点学说,一种反满排清的计划在曾静心中酝酿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曾静修书遣张熙劝说川陕总督岳钟琪反清,书信中罗列雍正谋父逼母,杀兄屠弟,诛忠用奸等九大罪状。据说岳钟琪是岳飞后代,岳氏与金有杀祖之仇恨,估计容易劝服,可同谋举事。谁知岳钟琪是一位对雍正忠心不二的大臣。岳钟琪暗中扣下张熙,急邀巡抚西琳设密室严刑张熙,逼他说出主谋。张熙不招。后岳钟琪等人用计诱之,张熙不知是计,供出了曾静。岳钟琪将这案情成状,急送朝廷。</p><p class="ql-block"> 雍正得息后大吃一惊,急令刑部侍郎杭奕禄、副都统觉罗海兰赶到湖南拘提曾静审讯。曾静受不了刑,供认不讳。官府遂将他和张熙提押京城。另一方面,雍正急令浙江总督李卫搜查吕留良及严鸿逵、沈在宽家中所有书籍,并将曾静案所涉人员全部押到京城。经查,吕留良所书中有“上诬皇考之盛德”,下惑百姓之视听等等大逆不道之罪行。雍正诏令九卿会审,诸大臣议奏,将曾静、张熙依照“大逆不道律”正法。雍正认为:曾静等人是山野村夫,只是受吕留良煽惑,有情可原,其罪在吕留良,便下谕将曾静张熙免罪释放,以体现他的英明仁政。</p> <p class="ql-block">  但是,“曾静案件”所涉及的吕留良、严鸿逵等人已去世,雍正可不放过他们,他们被掘墓翻骸,戮尸枭示。吕留良的儿子吕毅中,还有沈在宽被斩首,其族人被诛杀,孙辈们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当奴隶(披甲人通常指满清八旗子弟兵当中骁骑营士兵,守卫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临市古城村,战时上阵作战,闲时务农的人群)这就是当时震惊朝野的,雍正年间的文字狱。</p><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后,吕留良案得以昭雪,浙江省军政府都督汤寿潜将杭州西湖彭公祠崇祀为先贤,列吕留良为先贤之一。知县与地方绅士为他重建新墓,筑纪念亭并立碑,蔡元培为纪念亭书匾额及对联,对联曰:</p><p class="ql-block"> “为民族争存,碎尸无憾;</p><p class="ql-block"> 以文章报国,没世勿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