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亨与无线电

曹正刚

<p class="ql-block">作者 曹正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职业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有这样一位教师,大家称他元亨老师。他不仅是职业技术学校中的一名电子高级技师,更是学生们心中那位尊敬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经严格考核与权威评定,以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卓越的教学能力,在无线电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岗位上默默耕耘,将智慧的种子播撒给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的名字或许并不为众人所知,但他所做出的成绩,更是学生们的榜样。这位教师,在电子电工类专业教材的编著领域,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已出版了多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中,《电工技能实习》一书,以其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实用的操作技巧,成为了众多电工学习者手中的宝典。而《PLC、变频器、触摸屏编程技术》则更是紧跟时代步伐,为自动化领域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他还专门针对川渝地区的煤矿电工高级技师,编写了《培训教材与考试大纲》,为这一特殊行业的技能提升和人才选拔做出了重要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这位教师的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他的故事,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时,他还是一个年轻的电子爱好者,对无线电技术充满了无限的好奇与向往。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亲手自制了一台九寸电子管晶体管混合黑白电视机,以及一台大功率落地式收音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在当时看来近乎奇迹般的成果,不仅在他的矿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更激发了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无限热爱与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流转至八十年代初,他再次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矿区调度室首创开通了供电试调度总机及部分家用供电试电话。这些创新之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矿区的通讯条件,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他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紧跟时代步伐,继续探索无线电电子技术的奥秘。他自制了苏联卫星直播接收器,成功组装了电脑等电子设备,这些成就无不彰显着他在这一领域的深厚造诣和执着追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他深知,要想在无线电电子技术领域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如中国古语所言:“种豆得豆,种瓜得瓜。”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这一道理,用辛勤的耕耘和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果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其实,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热爱与追求,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初期。那时,他还只是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对无线电技术一无所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正是几个同学对矿石收音机的浓厚兴趣,如同一粒种子,悄然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开始对无线电技术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这份热爱与追求,一直伴随着他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雨历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人来说,矿石收音机这个名字或许已经变得陌生而遥远。但在那个时代,它却是无数电子爱好者心中的圣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所谓矿石收音机,是指一种利用天线、地线和一些电子元器件组成基本调谐回路,以矿石作为检波器,无需放大电路的收音机。它不使用电源,电路里唯一的半导体元件便是那神奇的矿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种最为简单原始的无线电接收装置,虽然收音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却能够让人们收听到本省及周边省份,乃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节目。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它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他的青少年时代,那台自制的矿石收音机一直陪伴着他,成为了他不可或缺的忠实伙伴。他通过这台收音机,收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感受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与广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甚至在他下乡成为知青的日子里,这台矿石收音机依然如影随形,为他带来了外界的讯息与慰藉。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都会戴上耳机,静静地聆听那来自远方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他的耳边轻轻诉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让我们一同将时光回溯至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初期,探寻矿石收音机的神秘面纱。那时,在他的家乡,交电商店里就有一种名叫“矿石收音机”的商品出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它配有一副808或青年牌耳机,这个小木盒子比香烟盒大不了多少的新奇玩意儿,无疑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与不解。它上面接了两根线,分别接在两个接线柱上,还有一个旋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戴上耳机时,人们惊奇地发现,它竟然能够用来收听广播。尽管它的售价只有几块钱,但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也并非人人都能轻易拥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来自一个贫寒的家庭,对于这样的奢侈品自然是望而却步。但幸运的是,他身边有几个家庭条件稍好的同学,他们虽然也只能买得起耳机,但其他零件都自己动手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中有的人会在中学读书的哥哥或找老师请教,以便更好地完成制作。为了装一台矿石收音机,他也想尽了各种办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去割草卖钱,但每次割草也只能卖得几分钱,而一副青年牌耳机就要2块多钱,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着实现梦想的途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天,他去他外婆家玩时,意外地发现了一根被捆绑在一棵核桃树上的竹竿。这根竹竿似曾相识,他突然想起来,那不是他舅舅在读书时用过的矿石收音机的天线杆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连忙问外婆舅舅是否还在玩耳机,外婆告诉他,他舅舅工作后就不玩了,那些零件都放在楼上柜子里。听到这个消息,他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跑上楼,打开了柜子,果然找到了耳机和铜线等零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时,他舅舅也回来了,知道他想装矿石收音机后,慷慨地把这些零件送给了他。这份来自亲人的支持与鼓励,让他更加坚定了制作矿石收音机的决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回到家后,在同学们的指点下,他也开始了制造矿石收音机的“伟大工程”。他深知,制作矿石收音机并非易事,需要耐心、细心和恒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没有矿石检波器,他就四处搜集矿渣又叫流铁矿石(他们地方称铜包),将铜包敲烂弄碎选里面的晶体颗粒,仔细地挑选、试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过程如同寻宝一般,既艰辛又充满乐趣。最终,他选出了一颗最为灵敏的矿石,作为矿石收音机的检波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外,收音机里还有一个重要的部件叫“线圈”。为了制作这个线圈,他费尽了心思。他去机修厂电工房外的垃圾桶里找废旧的漆包线来绕线圈。他用小竹筒做线圈骨架,在上面顺序排列地缠上了几十圈漆包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后,他又用三合板钉了一个比肥皂盒大小相仿的盒子,将这些零件全部都装了进去。在盒子的外面,他精心安装上了两个接线柱和一个旋钮。就这样,一台合格的“矿石收音机”在他的手下诞生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矿石收音机”有了,但没有天地线也是无法收到无线电电波。天线与地线的架设,是连接他与广播世界的桥梁。若这两者质量不佳,即便是最精致的收音机,也无法捕捉到那些飘散在空中的声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寻找最佳的架设位置,他四处奔走,心力交瘁。最终,他的目光定格在家门口那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棵相距约30米的大树上。那是一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决定,他决定将天线架设在这两棵树的顶端,用铜丝和竹竿编织出一个梦想的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毫不犹豫地爬上树,将竹竿牢牢地绑在树枝上,将引线小心翼翼地引入房间。与此同时,他又在门外的水沟里打入一根接地铁棍,将地线也引入了房间。这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让天地线成功架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几位同学的帮助下,他的矿石收音机迎来了最后的调试时刻。当耳机接上,探针轻轻拨动接触矿石晶体时,耳机里传来了微弱的电流声。那一刻,他的心跳仿佛与这电流共鸣,充满了期待与紧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耐心地调整着每一个细节,尝试着每一种可能。终于,那清晰的广播和音乐声穿透了耳机,传入了他的耳中。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所有的艰辛与努力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回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份成功的喜悦与成就感,如同烈火般点燃了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热爱与追求。这次成功的经历不仅让他更加痴迷于无线电电子技术,更培养了他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做任何事情,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这份信念与力量,成为了他人生路上最坚实的后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光荏苒,当再次回想起那段制作矿石收音机的时光时,他的心中依然充满了感动与感慨。那段经历不仅让他收获了知识与技能,更让他收获了成长与自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些日夜奋战的日子,那些无数次失败与尝试的瞬间,都成为了他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学习与创作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他深刻领悟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九七一年十月,当他作为知青返回城市后,他的人生轨迹再次发生了转变。他在煤矿的宣传科担任起了广播修理的职务,从此与广播设备结下了不解之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段日子,他埋头于各类广播扩音设备、录音机、电唱机的修理与安装之中,不断磨砺着自己的技艺与耐心。而到了一九七七年后,他的工作领域再次拓展,涉及到了电视及电视差转设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是一个电视刚刚兴起的年代,人们对于这个新奇的玩意儿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也不例外,他渴望能够亲手制作出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自制九英寸电子管与晶体管黑白电视的那段时期,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显像管、部分电子管、电容器、电解电容器这些还能在交电公司买到,但低频变压器、电感、一般电阻等元件却需要自己动手制作。连机箱机座也不例外,都得手工打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但他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更为棘手的是,当年很多高频率特性高反压中功率的晶体管市面根本买不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让他陷入了困境,但幸运的是,他在西安交大无线电系半导体专业的一位朋友帮了他大忙。这位朋友正在工厂实习,负责设计晶体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当他得知自己的需求后,便毫不犹豫地答应帮忙制作一些管子。这无疑是雪中送炭之举,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数月的精心筹备与努力,那台电视终于在他的手中组装完成。然而,这只是开始,接下来的挑战是架设一副庞大的八木天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个年代,铜管和铝管都是稀缺资源,无奈之下,他只能采用小竹棍作为骨架,其外精心缠绕着一层从废旧电解电容器中拆下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锡箔纸。这不仅是废物利用的智慧体现,更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哲学。当这副自制天线傲然立于他家屋顶之上时,它仿佛成了整个矿区的焦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个电视尚属奢侈品的年代,人们纷纷猜测是哪家如此阔绰,竟能拥有这样一台“天价”的电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要知道,那时市面上连电视都难得一见,更何况是这样一台自己亲手制作的电视呢?天线架设完毕后的任务便是调试那台倾注了他无数心血的电视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上午,他开始了细致入微的调试工作。他逐一检查电视机的各个电路部分,确保它们都能正常通电运行。然后再进行整机试车,当显像管的灯丝电源和高压部分接通时,荧光屏瞬间亮起了一版黑白杂波点。那一刻,他的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喜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当把天线接上电视机时,却并未如期迎来清晰的画面。这让他有些失望,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又一次爬上屋顶,不断调整天线的角度。他反复上下奔波,终于捕捉到了那微弱的电视信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随着伴音的响起,他知道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在没有任何专业仪器辅助调试的情况下,他整整花了一天时间才终于在屏幕上看到了那略显模糊的画面。虽然图像场和行同步还有些许不稳,但他已经非常满意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翻阅了大量无线电杂志上的相关文章,逐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一是天线方向不够精准导致接收信号较弱;二是中频中周调整不当造成中放增益降低;三是中放管的频率特性不佳杂散参数过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经过两天的精心调整,电视图像和伴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特别是在晚上信号较强时伴音几乎无杂音画面也勉强可看,只是偶尔还能见到一些杂波颗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是,他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追求更高的画质。次日,他再次对电视机进行了调试。但这次,他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根据杂志上的建议,他试图通过提高工作电压来解决中放增益低的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他打开了电源部分的稳压器,用万用表测量电压,发现只有11伏(正常应为12伏)。于是,他贸然用小改锥调整了稳压器的可调电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当电压升至12伏时,意外发生了——可调电阻的滑动触片突然脱落,导致电压输出骤升至整流电压18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一刻,伴音猛然增大,显像管的光栅却黯淡无光。他愣住了,心中充满了懊悔与无奈。他知道,自己这次犯了一个不可挽回的错误。他细心检查,发现显像管的灯丝已断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此间,他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击中,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挫败与伤痛。懊悔如潮水般涌来,他自责为何当初没有先拆下显像管座,再小心翼翼地调整电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惨痛的教训,让他深刻体会到了谨慎与细致的重要性,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从这次失败中汲取了教训,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热爱与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于是,他决心对稳压电源进行彻底的改造,精心设计了一套过压保护电路,并将过压阈值精准地设定在12.5伏。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与验证,保护电路总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守护着他的心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天后,他鼓起勇气,向同事借来了30元钱——那几乎是他一个月的全部工资。他怀揣着这笔钱,踏上了前往北碚交电公司的路途,只为再购买一只全新的显像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回家后他将显像管重新装配电视机上,然后再次检查了一下管坐的灯丝电压无误后才安装在管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上,最后开机。开机后图像和伴音都正常,就这样他装的这台黑白电视机再次获得了新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间来到80年代初,他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又打造出了一台频率为714兆赫的卫星直播接收器。这台接收器专门用于接收苏联向全球发射的电视信号,其制作要求之高、技术难度之大,远超普通电视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精心研读无线电杂志上的资料,一步步摸索前行。尤其是高频头的制作,更是精益求精,不容丝毫差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寻觅符合要求的高频晶体管,他费尽周折,最终通过邮购的方式,从西安的一家国防电子元件厂购得了四只珍贵的微波段晶体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些晶体管娇贵异常,稍有不慎便会损坏。在测试过程中,他不慎损坏了一只,心痛之余,更加珍惜剩下的三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接收器组装完毕后,调试之路亦是充满坎坷。但他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功接收到了苏联的电视节目。尽管俄语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但这份成就足以证明他的付出与坚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次经历,不仅加深了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热爱,更坚定了他在这条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决心。如今,这位教师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暮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但他依然保持着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热爱与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勇往直前、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而他那台自制的矿石收音机,和九寸黑白电视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和见证,永远镌刻在了历史的记忆之中。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那个充满探索与创造的年代,他的故事如同一部精彩的纪录片,记录着他对无线电电子技术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 重庆南岸区作协会员 曹正刚</span></p> <p class="ql-block">编辑 元 亨</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网络</p><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