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1、寻古臆思(文)

天水之间

<p class="ql-block">  已不记得第一次游赏名胜古迹是什么时候了,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崇慕起一些古老的东西,热爱游览名胜,追寻古迹。仔细想想也并没学到什么,倒是变得有点浅薄起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早些时候,到了某个地方,看见某些古迹,就认认真真的把那些简介,楹联用笔记下来,回来再进一步查询。后来用相机拍摄下来,回到家边整理边写一些自己的感想,尔后感慨一番。后来,再看见这些就不记了,拍摄下来闲暇时看看。突然有一次又去了一个类似的地方,却都不想记了,轻轻松松浏览了一遍,脑子里大体记住点什么,朦朦胧胧的,却感到很轻松又快意。</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再后来……直到有一天,又去某古城镇。这里主要是一些古代私家园林或豪商巨贾官员等的府邸宅第,突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家训”“祖训”陈列于明室正堂,以彰其家世显赫及治家严谨。</p><p class="ql-block"> 站在那些黑漆漆的门楼屋宇之前或其中,不禁感觉很迷茫起来,心想,这是瞻仰吗?缅怀吗?当然都不是。那这些东西又能说明什么呢?是让后人学习吗?学习什么呢?什么“家训祖训”,这训那训什么什么的? </p><p class="ql-block"> 认真想想,这些听起来那么高深那么庄重的言辞,怎么只有在这些地方有而别处没有,随便的什么地方也没有呢?随之明白,因为随便的普通的大多数的地方的人们也随便也普通,他们没有家训祖训这训那训。由此可知,那些张王李赵等等的在那些黑漆漆雕花刻字大门里走进走出的“大人”们,当初的当初也没有什么“训”的,只是在他们功成名就之后,在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建起一座座这样的宅第府邸之后,才有了那些文化层面的东西。为了让自己打拼来的一切不至于流落于旁姓他人,让自己的经验教训能给子孙以帮助教诲,便有了那些。之前不能,也没有资格。就如我们这些熙来攘往的游人过客,起码当下没有也不能。</p><p class="ql-block"> 于是臆想那些什么“仁义廉耻”,“忠孝节义”等等等等的“精言良语”。试想,如果是百姓,根本就没有这些个“训”,没有这些宅第来展示。既然没有建起这样的宅第府邸,又有什么资格讲这些空洞的道理呢!比如说“忠孝节义”中的一个“忠”字吧,你去忠谁,谁又需要你来忠,正如一棵小草,它能说无论长在什么地方,却都是在忠于高山之颠的松柏吗?它只能说本能的绿了脚下的一小片土地,然后任风吹雨打,经春夏秋冬而已。其次还有我们最爱说的“孝”字,教孩子应该如何如何知孝,如何去孝。首先说你自己孝了吗?怎么去孝的?所以对于普通人而言,让父母吃点喝点,尽量多陪伴他们玩玩,能忠于自己的良心就行了。你让他们因为你而自豪了吗?你让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被别人尊敬被别人仰慕了吗?你让他们放心的变老最后风光的老去了吗?可是那些黑咕隆咚的大宅子的主人可能都做到了,甚至超乎我们想象。再别说“廉耻”,廉者清也,你没有在金钱利禄势力场中待过混过,连一日三餐都不能做到完全无忧无虑,又何谈懂得此字的含义呢!至于“耻”字,对于穷人来说,穷本身就是不光彩的,就是各种无能无为的结果,还用得着再复加上其他的内容吗?</p><p class="ql-block"> 更有什么“察今可以知古,非淡泊无以明志”“察己则可以知人,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也是说给那些黑漆漆大门里面的人的,你有这个必要吗?还是等你自己建造起了那样的府邸宅第,拥有了应有的一切,然后从里面走出来,你也就可以编撰什么“家训”了,并且那家训会随着年数的增加子孙的繁衍而变成祖训,乃至成为古训……</p><p class="ql-block"> 来来往往的游人过客,指指点点,寻寻觅觅,看似想要了解点什么,其实走过也就忘了,有几个去记去想过呢?细细想来,不免觉得好笑,当然包括自己。</p><p class="ql-block"> 山水本无性却隐情,如果我们有闲情逸致,还是游山玩水的好。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山水水之中我们不一定都能见仁见智,长点知识见识也是好的。自然万物,无论是一只无名小虫,还是庞然大物,还是曾如在黑漆漆雕花门楼走出来的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中一个个不同形态而已。宇宙给这个星球赋予了世界及其使命,这个世界又给了我们无限美好的颜色,千姿百态的物种,每个有形之物都有他注定的栖息之地。何必去追寻什么古迹呢?还是珍惜并过好身边的每一个当下吧,反正走时带不走这个世界一粒尘埃,也留不下一丝痕迹。突然想起曹雪芹老先生说的:“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黑漆漆雕梁画栋,不禁感慨万千,人无论怎么未雨绸缪,也逃不过历史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附:古镇寻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去过一些古镇,觉得大同小异,这次去浙江湖州,听说南浔古镇很著名,女儿说去。我想已经去过一些古镇,不过大同小异,但最后还是去了。南浔古镇还真的与其他一些古镇有诸多的不同。首先说那里的古建筑群落基本都是真正的原始修建,古文化气息浓厚,再就是江南水乡的味道浓郁。先说古建筑群落,这里是当地著名的徽商建筑聚集之地,素有“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之称。在此只简单记述一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四象八牛七十二金狗”是指 中国近代最大的丝商群体 ——湖州南浔的富商们。这一称呼通过比喻他们的财富和地位,形象地描绘了这些富商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具体来说:四象 :指的是刘镛、张颂贤、庞云鏳、顾福昌这四名富豪,他们的财富在千万两以上,被称为“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八牛 :指的是邢庚星、周昌大、邱仙槎、陈煦元、金桐、张佩绅、梅鸿吉、邵易森这八名富豪,他们的财富在五百万到一千万两之间,被称为“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七十二金狗 :指的是邱茂泰、邱盖茂、邱义昌、邱德升等七十二名富豪,他们的财富在一百万到五百万两之间,被称为“金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所谓“象”、“牛”、“狗”,是南浔人以动物身躯的大小来形象比喻当地富户财产的多少。“象”要求家产在500万两白银以上,“牛”需100万两,“狗”也要30万两,这大约是中国最早的“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了。南浔“四象八牛七十二金黄狗”资产总额约为7000万两白银,与19世纪末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致相当,是名副其实的首富之区。 吴兴南浔一带,在当时已形成国内丝绸中心而闻名遐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南浔古镇西距湖州市区三十多公里,占地面积34.27平方公里,是湖州市的一个区,属于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江南著名的“六大古镇”之一。这里风景优美,古风浓郁。有着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文化传承。进入古镇景区,绿树掩映,街巷清幽,水道纵横交错,小船悠悠。这里是运河流域,气候湿润宜人,两岸垂柳依依,虽然初冬,依然不失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风韵。加之民风淳朴,使人流连忘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注@江南六大古镇:江苏的西塘,周庄,同里。素有梦里西塘,碧玉周庄,富土同里之称;浙江的甪直,乌镇,南浔,素有风情甪直,水阁乌镇,富甲南浔之称。</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