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胡里山下来本是去厦门大学(以下简称厦大)的,但预约时间是下午,只有路过厦大门口先去与之相邻的南普陀寺转一圈。南普陀寺北靠五老峰南向鹭江,从山门外思明南路边远看五老峰下一片宏大的宫殿式建筑——南普陀寺掩映在绿树丛中。近前是长约百米近似矩形的荷塘(贺巍拍摄),荷塘前为30m见方的放生池。塘与池间为一排佛塔。这些都是山门外的建筑。图上离荷塘最近的殿宇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庙宇前的一排佛塔建于1993~1994年,中间7座5m高的汉白玉塔为如来佛塔,东西两边高耸入云的两塔是万寿塔,高18m有11层,造型与泰国缅甸等南传佛教佛塔相似(下图),这在汉传佛教地区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进东侧山门,回首看天王殿(贺巍摄影)。今天不知道寺内有什么活动,天王殿前门没开,后门有围栏。院中正在摆放矮凳。</p> <p class="ql-block">下图前方楼阁是天王殿后西侧的伽蓝殿和鼓楼。伽蓝殿对面即我背后为地藏殿和钟楼。这楼又与回廊连为一体,与天王殿(图左边沿),寺庙主殿大雄宝殿(图右侧边沿)组成巨大的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也没开放,前廊中间一副楹联倒看得清楚:“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它点明了南普陀的渊源和地理形胜。寺庙始建于唐末,和泉州开元寺一样古老,当时叫泗洲院。以后每遇改朝换代都遭兵燹,又都重建扩大并更名,这样宋代称无尽岩,明朝成普照寺,清康熙22年(1682)再次重建扩大成现在格局,称南普陀寺。寺庙面对漳州和金门的南、北太武山,好象太武山也在遥拜南普陀寺,从而给佛庇护的厦门增添了光彩。</p> <p class="ql-block">游客进山门只能从回廊上拾级升高,经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山墙下继续上台阶到第三重殿宇大悲殿。</p> <p class="ql-block">幸好大悲殿开放,都去朝拜观音(贺巍摄影)。大悲殿是康熙22年(1684)靖海侯施琅收复台湾后驻镇厦门时捐建的,专供观音的木结构八角阁,叫大悲阁。这样昔日的普照寺成了观音道场,与北边浙江普陀山就可一比了,于是更名南普陀寺。请慧日和尚当主持,慧日就成了南普陀寺的开山祖师。1928年大悲阁失火焚毁,1930年重建改称大悲殿,成为寺庙的另一主殿。</p> <p class="ql-block">由于全木结构白蚁侵蚀严重,1962将主体改为钢筋水泥并升高1m,比过去更显巍峨。外观八角三层木构斗拱飞檐,殿内穹形木质藻井斗拱都保持原样,成为全国同类建筑的精华(贺巍摄影)。大悲殿后还有藏经楼,我们没有再爬石梯上去看,右转走出回廊到寺后山看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寺后,遍地花岗岩经球状风化成大大小小的石蛋,为写家和骚人提供了挥毫的广阔天地。当下也是游人流连忘返的地方。南普陀寺摩岩石刻从明代至今共470多处,以清代和民国时期为主。从内容看主要为宣扬佛法,其次为明志、赞美山川、记事或记游等,从字体看由篆到行草一应俱全。</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佛字是厦门最大一幅摩崖石刻,字幅高4.2m,宽4m,由振慧书,刻于光绪31年(1905)。</p> <p class="ql-block">《憨山大师警世诗歌》作者俗姓蔡安徽人,法名德清,号憨山(1546~1623)为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一生著作丰富。这警世歌为其晚年作品,其中不乏自已出家60年的经验教训,因而写得生动通俗、浅显易懂。圆寂后肉身今存广东南华寺中。这石刻刻于清光绪丙午年(1906)。</p> <p class="ql-block">这块大石蛋上刻了好几幅字,其中两幅值得说说,其一为图右下被两女士挡了一半截的《浪淘沙》:“云气欲成龙,霞吐长虹。夕阳红下最高峰。我自摩崖书奇句,不要纱笼。高唱大江东,海阔天空,古今凭吊几英雄。明日扁舟春水涨,万里长风。”另一是顶上横排两字“复疆”。都是明志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浪淘沙》后记说,1912年5月时任民国临时政府财政总长沈缦云受孙中山命到厦门找庄希泉(1888~1988)协助去南洋为政府筹款。离厦门前庄带沈到南普陀游了一趟。沈的随员王蕴章即兴吟书《浪淘沙》,表达此行的豪情壮志。庄希泉厦门人,早年在海外参加同盟会,曾三下南洋为初建的民国筹款,(带沈去是他第二次筹款)后在新加坡经营实业,兴办教育。1925年加入国民党,由于爱国反帝反蒋先后被新加坡英帝、厦门日寇和民国政府拘捕入狱。日寇侵占香港时,变卖香港所有家产交给中共作抗日经费。1947年加入民盟,1949年受中共委托赴新加坡邀陈嘉庚回国参加人民政协。陈嘉庚逝世后任全国侨联代主席、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1982年加入共产党。他的一生是爱国爱党,九死一生,矢志不渝的一生。《浪淘沙》也反映了民国初建时的一件史实。</p> <p class="ql-block">《复疆》作者是台湾著名抗日将领李友邦(1906~1952),题写时间正是日寇投降的1945年9月。他祖籍集美,生于台北。1918年考入台北师范,期间积极参加反日活动,因日寇通缉,于1924年逃回大陆,考进黄埔军校,1937年提出“保卫祖国,收复台湾”口号。1939年在浙江组建台湾义勇队及台湾少年团,政府委任他为台湾义勇队长授陆军少将衔。1943年升中将任台湾义勇总队长。1945年抗战胜利后与台湾义勇队成员一起返台。1947年因“2.28事件”影响被捕,释放后1952年又以莫须有的“通匪谍罪”被杀。在其夫人不懈申诉下,2005年台当局终于为其平反,追认为抗日爱国将领和抗日民族英雄。他留下的“复疆”墨宝表达了台湾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p> <p class="ql-block">“大好河山”的题刻是蔡廷锴将军的手书,是南普陀后山赞美祖国山川壮丽的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记述清末中美海军和平交往的事。先是光绪34年(1908)美国大白舰队14艘军舰环球航行到中国,清政府在厦门盛情接待舰队全体5000官兵,6天时间。美国为答谢,在清宣统二年(1910)又派一小舰队带着一个银杯来送给清政府。在上次刻石记事基础上,再次刻石记录。</p><p class="ql-block">记游刻石有“万历辛丑四月朔,三山陈第、宛陵沈有容同登兹山。骋望极天,徘徊竟日”。明万历29年(1601),抗倭名将陈第、沈有容登五老峰,留下28字的游记。第二年他们挥师台湾消灭倭寇,此后十余年闽台再无倭患。</p> <p class="ql-block">南普陀天王殿外西山门内有个乾隆的御碑廊,里面有乾隆撰写碑文的四通石碑,它们是:“御制剿灭台湾逆贼生擒林爽文记事语”,“御制平定台湾告成热河文庙碑文”,“御制平定台湾二十功臣像赞序”,“御制福康安奏报生擒庄大田纪事语”。四块碑是从不同角度说的一回事,乾隆51~52年(1786~1787)台湾爆发林爽文、庄大田以天地会发动民变立国,自号“顺天”,前后一年多被乾隆派兵平定。</p> <p class="ql-block">乾隆为“斯事体大,讫不可以不纪”,于是写成四篇文章要求刻成大碑(高3m宽1.28m厚12cm)各制两块分立于厦门和台南。乾隆自己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以壮观瞻,而垂久远”,让“岩疆海徼,咸喻朕勤政爱民,明慎用兵之意”。闽台两地的这几通相同御碑,表明统一是大道,分裂是死路。</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在寺内外晃悠了半圈,也没登五老峰。南普陀寺东山门上的对联说得好“喜瞻佛刹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是该到五老峰下与南普陀相连的厦大去听天风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