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风的高墩村以及古厝“七份内”

山人

<p class="ql-block">高墩村,地广二平方公里,常住居民二千余。东靠蒲山官定河,西面是凤岭山与畴溪相依,南面有怀溪潺潺流淌,北面则是铁店溪环绕。千百年来,怀溪、畴溪与铁店溪的流水奔腾不息,冲积而形成了一片形似船的沙丘地(船穴),因其地势高出周边之地,遂名高墩。今之高墩,古韵与新风焕烁,传统与文明共馨。</p><p class="ql-block">高墩村,肇启于明末,即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是地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凝宇宙之灵瑞,育天地之芳馨。这片土地孕育了丰富的产业文化,近代的高墩曾一度兴盛过“靛青、蚕丝、糖蔗、茶叶”四大产业,成为当地繁荣昌盛的重要支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靛青,在那个时代是极为重要的染料。高墩村得天独厚,盛产靛青。彼时,高墩店旁曾摆放着几十个靛青缸,那场面颇为壮观。尽管岁月流转,如今在“高墩新楼”通往高墩老路的交叉路口,仍有幸遗存两个靛青缸,它们静静地伫立在那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昔日靛青产业的辉煌。当时,制成品或半成品的靛青染料,依靠着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汗水,靠人力一步步挑运到福建省福鼎县,开启它们新的旅程,为远方的人们带去色彩与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蚕丝业也曾在高墩大地上熠熠生辉。从前,这里的大地上到处都是桑树,桑树干粗壮而坚实,树冠如巨大的华盖,叶子宽大厚嫩,饱含着丰富的汁水,据说大桑树单产可达两三百斤叶,因此,桑树被当地百姓亲切地称为高墩的摇钱树。家家户户皆投身于养蚕事业,养蚕收益颇为丰厚,一年可养两季蚕。据记载,最多的一户单季竟产蚕丝五十六斤多,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在高墩,养蚕抽丝、织布、染色,几乎人人皆通,蚕丝业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高墩人家的主要经济来源,也编织出了高墩人民富足而美好的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蔗糖产业同样在高墩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高墩地处四面环溪之地,却独有一片沙泥地带,这里地下水分充足,地上阳光普照,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甘蔗生长打造的天然乐园。当时,高墩的榨蔗糖厂(称糖埠)就有四五个之多,蔗糖生产一片繁荣景象。生产出的蔗糖基本上通过水头水运,远销至温州、福建等地,那一艘艘满载蔗糖的船只,沿着溪流缓缓前行,不仅带去了甜蜜的味道,更带去了高墩人民的勤劳与智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而茶叶,也曾是高墩的骄傲。那时,高墩的溪滩边、墙边、桑树下,到处都长满了茶树。每至清明节前后,整个村庄便沉浸在一片繁忙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之中,家家户户纷纷出动采茶、制茶。村里有三个规模较大的制茶厂(作坊),茶产业蓬勃发展,成为当时高墩的支柱产业之一,那一片片嫩绿的茶叶,经过人们的双手,变成了香茗,也成为了当时村民们经济收入的可靠来源,更让高墩的茶香飘满四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回溯明末万历年间,曾氏始迁祖孟谦公从福建漳州迁徙至浙江平阳四十九都董家潭。家族繁衍发展至第五代赴龙公时于1720年左右又搬到高墩,孟谦公的第五代孙赴龙公的七位儿子犹如一颗耀眼的星辰在家族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登场,他们建造了“高墩七份内”,开启了一段辉煌的家族篇章。他们自幼个个聪慧过人,心中怀揣着不甘雌伏、敢为人先的宏伟抱负与非凡胆识。他独具慧眼,敏锐地捕捉到蚕丝业、糖业的巨大潜力,毅然决然地投身其中,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毅力,将蚕丝业不断发扬光大,逐步打造出一条涵盖养蚕、抽丝、织布、印染和外销的完整产业链。其产品不仅畅销温州、宁波、福建等地,更是远渡重洋,远销南洋,为家族挣得了丰厚的财富,也赢得了极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 居住于七份内的赴龙公后裔们,不仅在家族内部睦族敦亲,在社会上更是生财有道、乐善好施。他们心怀大爱,为当时的社会做了诸多好事善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尊重。七位兄弟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茁壮成长,个个成材,品德高尚、才能出众,艰苦创业、一生向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们建造的七份内的宏伟古屋,宛如一座古老的城堡,巍然屹立于这片土地之上。古屋规模宏大,占地广袤,整体建筑气势磅礴,庄严肃穆。那高耸的屋脊犹如巨龙的脊背,在阳光下闪耀着威严的光芒,飞檐斗拱的设计更是巧夺天工,灵动的曲线似展翅欲飞的祥鸟,为古屋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飘逸。每一处木雕装饰都精致入微,人物故事的雕刻更是惟妙惟肖,眉眼间的神情、肢体的动态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份内"的总体位于四面环山的山门小盆地的中部,后有高大的蒲尖山,前有高墩溪流过。因始祖曾孟谦第五世赴龙公与他的七个儿子在这里造房安居,故称为"七份内"。</span>古屋呈四合院,庭院深深。厝坐北向南,平面呈长方形,古厝结构对称,纵横有序。其主体建筑为一座大四合院、东西各两列护厝。有正房九间,中间是中堂,东西两侧厢房各三间,前房九间中间是前厅。东西外围建"护厝",东"护厝"八间,西"护厝"十二间。拥有三个天井,大宅院前是宽阔的院子,东"护厝"外还有一排房子。</p><p class="ql-block"> "七份内"是一块风水宝地,有自身的排水系统,无论有多大的雨水从不涨水,由于地势隐蔽,无论有多大的风力,也只听风声而不见瓦片被掀。走进屋内,巨大的木柱林立,犹如忠诚的卫士撑起了整个古屋的脊梁,木柱上的纹理犹如岁月的年轮,记录着时光的流转与变迁。横梁粗壮而坚实,横跨于空间之上,展现出一种雄浑的力量之美。屋内的空间布局错落有致,一间间厅堂与居室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连通,形成了一个功能完备且富有层次感的居住空间,无论是家族聚会、婚丧嫁娶,还是日常起居,都能在这里完美地进行,它见证了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了无尽的家族情感与记忆。</p><p class="ql-block"> 七份内古厝的别具魅力,它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透着历史的厚重与深沉。古厝厚重的门板上镶嵌着古铜质的门环,岁月的摩挲使其泛出古朴的光泽,轻轻叩击,那清脆的声响仿佛能穿越时空,唤醒沉睡的历史。屋檐低垂,瓦片层层叠叠,犹如鱼鳞般整齐排列,在雨水的冲刷下更显润泽。走进古厝,回廊曲折,仿佛迷宫一般,每一处转角都似乎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古厝内的房间大小不一,有的宽敞明亮,可供家族长辈居住,享受尊贵与威严;有的小巧精致,作为子女晚辈的居室,温馨而舒适。各个房间的门窗皆有精美的雕花,或为梅兰竹菊,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在阳光的映照下,这些雕花的光影投射在地面上,形成一幅幅美妙的图案,如梦如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 1938 年 1 月,那是一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特殊时期。闽浙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进驻平阳山门,犹如一阵春风,迅速掀起了抗日救亡活动的高潮。平阳积极响应,组织起山门抗日自卫队,由县委委员、武运部长林瑞清肩负起分片训练的重任。山门自卫队骨干队员多达 600 余人,他们分布在水门头宫、坑东宫广场和“高墩七份内”等各个训练点进行集训。集训期间,浙南拳师林声勇亲自传授武术,尤其是大刀与棍棒的使用方法,队员们个个精神抖擞,刻苦训练。“高墩七份内”大院作为训练点之一,人数众多,场面宏大,队员们热情高涨。老海(郑海啸)同志更是经常亲临指导,他的到来为队员们带来了更专业的军事知识与坚定的抗日信念。在这片充满热血与激情的训练场上,许多受训队员在这里磨砺了意志,提升了技能,后来他们纷纷成为红军挺进师新兵,于 1938 年 3 月 18 日,怀着满腔热血与报国之志,随英雄部队出征抗日前线,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高墩隶属平阳县山门区东屿公社(乡)。“高墩七份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处高一村、高二村、丁埠头村、大楼村四村中心,被县公社(乡)政府选定作为党的路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站。公社(乡)历届党政主要负责人如朱治满、胡亦海等,皆不辞辛劳地来到这里蹲点宣讲党的政策和工作要求。当时的宣讲形式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常常是在前厅放置一张饭桌,公社(乡)书记站在桌前,面对站满大院的群众,声情并茂地讲解政策和工作要点。为了使宣讲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还经常邀请唱彭鼓词先生曾余恩唱词,布袋戏先生郑志进做戏,小老王做百戏等。先以精彩的唱词、戏曲表演吸引群众的目光,激发群众的兴趣,而后公社(乡)领导再进行政策和工作的讲解。这种独特的工作模式深受群众喜爱,每次宣讲活动都会吸引好几百人前来参加,大家齐聚一堂,认真聆听,积极互动,宣讲效果十分可观。长期以来,“高墩七份内”不仅成为了东屿公社(乡)南片村民活动中心,更是县公社(乡)党的政策教育工作站,在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党和人民群众的坚实桥梁,见证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步入新世纪,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与社会的持续变迁,可惜高墩七份内,由于子孙们缺乏保护意识,七份内古厝已消失于高墩这片土地上,高墩七份内周边早已高楼林立,现代化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但它却因其独特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尽管高墩七份内古厝已消失在岁月长河,但高墩村并未停止发展的脚步。近年来,高墩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在传承与创新中谋求新的突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村里加大了对剩余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力度,对古井、靛青缸等珍贵遗存进行妥善维护,并在古井边打造展牌,通过图文等形式重现昔日的辉煌盛景,高墩村借助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优势,开发了沿溪徒步游线路,游客们沿着溪流旁步道,既能欣赏到怀溪、畴溪的潺潺流水,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又能在途中参观古朴的枫杨树,体验传统乡村绿色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高墩村实现了质的飞跃。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贯穿全村,投资五佰多万元新建的村民文化中心大楼即将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高墩溪旁边建成游步道和景观灯,夜晚在景观灯照耀下溪边的景色更加璀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墩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大步前行,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让古韵与新风在这片土地上更加绚烂地交织绽放,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墩村将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颗耀眼的明珠,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与向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