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寄住庵僧🏠🏠🏠诗词里的典故(813)

娃哈哈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冬日寄住庵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宋·释子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落叶积莓苔,柴扉半不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幽林云密覆,花鸟恨空来。‍</b></p> <p class="ql-block">零落一场繁华,酿得十分素简。</p><p class="ql-block">冬天的美,就是如此特别。</p><p class="ql-block">有多少人喜欢冬天,是源于它的简单与安静;而世界如此,人心亦如此。</p> <p class="ql-block">抛开俗事,让茶水在一炉小火的光阴里慢慢沸腾,让心境在一首好诗的冬意中慢慢舒展。</p><p class="ql-block">今天分享的是宋朝诗人释子淳的一首诗。</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少见却又美到极致,作者用20个字临摹出了一个让人沉醉的冬日图画,堪称与众不同的佳构。</p> <p class="ql-block">释子淳,俗姓贾,我国宋朝时期的僧人、诗人。</p><p class="ql-block">这首诗是作者为同为僧人的一位友人所写。</p> <p class="ql-block">首句以景语开篇:落叶积莓苔;厚厚的莓苔上堆满了落叶。</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冬季,所以我们看不到“禅房花木深”的多彩景象。但又因为与“僧人”有关,所以首句便在第一时间将一种朴素宁静的意味体现出来。</p> <p class="ql-block">在首句的画面中,没有人物的添入,不过读者却能隐约看到人物的影子,感受到人物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想必那完好的莓苔与落叶,应该是得到了主人特别的关爱吧,就如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所写的“应怜屐齿印苍苔。”一样。</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们不得不说,首句虽然素简,但它依然不失美妙,因为那味难得的安静与幽致,因为那味珍贵的淡雅与守真。</p> <p class="ql-block">到了承句处,作者便借典型的物象描写,将人物以间接的方式拉入了诗中:柴扉半不开;寂静的柴门半掩半开。</p><p class="ql-block">当这一句出现的时候,首句的画面与所包含的蕴意也得以更加清晰的呈现。</p> <p class="ql-block">“柴扉”一词说明主人的生活清贫而又简单,可谓完美地呼应了题目中的一个“僧”字。</p><p class="ql-block">“半不开”说明主人喜欢安静,同时也说明这里很少有人来拜访。</p> <p class="ql-block">极简极静的环境与生活,往往代表着一种丰富而又充实的精神境界。</p><p class="ql-block">故而从表面看,作者在此是在描写友人的居所概况,实则他是在含蓄地描写友人的不俗形象与淡泊性情。</p> <p class="ql-block">“幽林云密覆,花鸟恨空来。”;幽静的树林被烟云覆盖着,那些前来探访的花鸟似乎也因为环境的寂静与神秘而觉得空来了一趟。</p> <p class="ql-block">这首诗写得真叫个“若即若离”,作者在承句中才借物象“柴扉”引出人物,但又在后两句处转到其他物象上去做临摹。</p><p class="ql-block">而不得不说的诗,纵然作者的笔触未落在“僧人”本身上,但他笔下的内容又无不与“僧人”有关,无不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僧人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和前两句相比,后两句的空间明显被放大开来,这也使得整首诗的内容与画面得以丰富与立体化。</p><p class="ql-block">前两句借小空间突出环境之静谧还不够,作者又在后两句中借大空间再次突出了环境的静谧。</p> <p class="ql-block">“幽林云密覆”,已经足够幽静的树林被密密的烟云所覆盖,这真所谓是“静上加静”,让诗中的静谧之感达到了极致的程度。</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这句“幽林云密覆”的视觉呈现也是极为美妙的。素雅的树林与洁白的烟云相互联系却又相互分明,静止的树林将飘逸的烟云烘托得更加灵动,飘逸的烟云则将静止的树林映衬得更加神秘。</p> <p class="ql-block">这等景象,用妙不可言一词来形容,怕是再恰当不过了。</p><p class="ql-block">因为“幽林云密覆”,才有了最后一句“花鸟恨空来”。在这里,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花鸟的心理活动与形象逼真地临摹与读者。</p><p class="ql-block">句中的“恨”字乍一看仿佛有一种负面情绪,而当我们去细品的时候就会发现,它不但无任何负面情绪的表达,反而非常有力地体现出了此处环境的幽静、神秘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就这里的世界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一样,它与世隔绝,不受外面的人与物的干扰。</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这层密密的烟云,它看似隔开的是偶然飞来的喧闹的花鸟,其实上它隔开的是外界的尘埃与喧嚣。</p><p class="ql-block">“花鸟”只是一个物象,但通过作者的情感附加,就变得与众不同起来。</p><p class="ql-block">“花鸟”的出现,在为画面增添意趣的同时,也将诗中更深层次的意蕴表达出来。</p> <p class="ql-block">这首小诗从头到尾都在写景,而作者对友人安贫守静、一心修行、不闻熙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却都无不承载于诗的字里行间。</p><p class="ql-block">禅房但被云深覆,花鸟任他来又回;读完一首,味留唇齿。</p><p class="ql-block">(资料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