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建立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孙宗溶 张伟烈 杨 明</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包括沿江13个县境的广大地区,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控制着日军的水陆交通要道,直接威胁、袭扰和打击驻南京、芜湖、安庆等日军,而且还牵制着驻苏、浙、赣地区的敌人大量兵力,有力地配合了皖中、苏南根据地和正面战场的对敌斗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b>作者孙宗溶</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天,新四军军部及所属1、2、3支队先后进驻皖南歙县岩寺一带。6月,1、2支队在陈毅、张鼎丞同志率领下先后东进苏南敌后,3支队由谭震林同志率领,进驻宣(城)南(陵)一线。8月初,新四军军部进驻泾县云岭一带。12月,3支队移驻铜(陵)繁(昌)前线。这样,泾县、南陵、铜陵、繁昌等地便成了新四军3支队的活动区域。新四军在皖南的3年间,于敌前、敌后英勇顽强地抗击侵略者,取得了许多战斗的胜利。如夜袭芜湖市近郊官陡门、数次繁昌保卫战、南陵县马园大捷、叶挺军长亲自指挥的泾县汀潭战斗等,都曾给敌人以重创。新四军在皖南期间,还配合中共中央东南局和中共皖南特委,积极宣传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时,在敌后和接近前线的广大地区,建立党的各级基层组织,发展抗日武装,成立各种抗敌协会(如农抗、工抗、青抗、妇抗等),广泛地发动了群众,扩大了共产党和新四军在人民中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b>作者张伟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我新四军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但是,经受了严竣锻炼和考验的皖南党的组织还存在,受过长期革命教育和影响的人民群众还存在,革命之火是扑不灭的。</p> <p class="ql-block"><b>作者杨明</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皖南事变后,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941年至1942年为第1阶段,1943年至1944年为第2阶段,1945年初至9月北撤为第3阶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到1942年是初创阶段,也是日、伪、顽最为猖獗、斗争最为艰苦的阶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皖南事变前后,日军的攻击目标已有了明显的改变:由重点对付国民党改变为重点对付共产党。侵华日军将其70%的兵力以及伪军的全部兵力,对付我八路军、新四军。他们连续发动大规模的“清剿”和“扫荡”,企图摧毁我抗日武装和根据地。当时在皖南沿江一线的侵华日军,有第15师团、17师团的一部和116师团共约3万余人。国民党3战区7个师8万余人,继血腥制造皖南事变之后,在茂林地区又封山搜山达半年之久;接着,他们便走马灯式地调动顽52师、144师、145师、108师、新7师、140师和郎(溪)广(德)一带的40师、62师、13旅等部队,轮番向我皖南地区进行疯狂的“围剿”和搜查,破坏我革命组织,捕杀进步人士,强迫群众自首,鼓动地主恶霸向农民反攻倒算。这一时期,日、伪、顽加紧勾结联合反共,真是“黑云压城城欲摧”,整个皖南,特别是沿江地区,一片白色恐怖。我地下党在皖南的斗争,进入了极端困难和最为艰险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上级派彭嘉珠、杨采衡、袁大鹏、刘全、何志远、梁金华率部队分批来皖南,同皖南游击队共同打击日伪军,扩大了新四军的影响,鼓舞了群众抗日反顽斗志。1942年年底,随着铜、繁等地各级政权机构的纷纷建立,一个东起芜湖,西至大通,北靠长江,南抵南陵、青阳一线的以铜繁为中心的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初具规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至1944年为第2阶段。这阶段形势逐渐好转,星火开始燎原,是整个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发展的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一)皖南敌后中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地区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精兵简政”和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的指示,中共皖中区委改为中共皖江区委,区党委书记曾希圣(当时化名曾勉)兼7师政委,区党委下辖沿江、皖南、含和3个地委。皖南地委机关仍在江北无为白茆洲。地委书记开始为黄火星,副书记黄耀南。6月,黄火星奉命调师部,由黄耀南接任皖南地委书记,孙宗溶任组织部长,张伟烈任宣传部长,梁金华任军事部长,谭伟任秘书长。当时,皖南地委领导下的中部地区(除无东、无南外)的党组织,已有党员近5000人,其中铜陵为1400余人,繁昌为1100余人,南芜宣为8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陵地区的地方武装,经过曲折和反复,在艰苦的斗争中得到了发展和壮大。他们在配合主力部队开展对敌、反顽斗争的同时,以武装保卫党的组织、保卫政权、保护群众,并不断向正规军输送兵力,成了巩固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一支十分重要的骨干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陵地方武装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1943年夏,皖江参议员崔光汉公开叛变投敌,他在出卖了临江办事处副主任陈益卿同志之后,又加紧与国民党特务童兆鹏、汉奸陈孝顺、王成斋等勾结,捕杀我党员干部,袭击我游击队伍,一时使铜陵的形势逆转。铜陵大队在范家湾战斗中严重失利,大队长巫希权、副大队长叶为祜、铜繁行政办事处副主任陈已新、区委书记罗建新、税务局长陈孝楷等28位同志在突围过河时不幸牺牲。但1年多后,铜陵大队又在极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顽强地发展到七八百人。到了1944年,铜陵地区的武装斗争非常活跃,并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如这年夏天,我临江团、铜陵大队等部,在九郎乡民兵(100多人,多系土枪、木炮、手榴弹等自制武器)的密切配合下,在六里丁前哨阵地牛山消灭了伪军1个排,占领了六里丁据点。其余敌人溃退到何家湾,我军乘胜追击,在其还未喘过气来的时候,又歼伪军1个整连,打死敌人50多名,俘敌10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百余支,子弹几千发。9月间,铜陵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张世杰任县长。这是皖南中部地区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4年11月间,铜陵大队吸收了青阳、南陵的部分地方武装,扩编为铜青南总队。总队部驻雷家湖。总队长由张世杰兼任,政委由杨明兼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繁昌地区的地方武装,也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1943年3月,为适应斗争的需要,撤销繁昌敌后县委和繁昌敌前工委,建立了繁昌县委,陈云飞、张世杰先后担任书记,王敬之、肖陈人先后担任副书记,不久即组建了繁昌大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年夏天,繁昌大队得悉有一股“反共自卫团”要路过矶头山,便立即派40名精干武装在矶头山周围设伏。当伪军进入包围圈后,我军一声令下,顿时枪炮四起,打得伪军晕头转向,半个小时的工夫,胜利结束战斗,活捉伪团长钱才仪,缴获长短枪20余支,除个别逃跑外,该团全部被歼,而我无一伤亡。1944年3月,繁昌大队组织了一支60多人的精干武装,由大队长陈木寿和指导员董南才等带领,在南繁芜地区进行了一次长距离的反顽奔袭战。他们从湖阳冲出发,首先打掉桂镇乡公所,全歼该乡土顽武装,次日打进平沟铺,俘10余人,缴枪20余支,该地土顽也均被我全歼。接着,他们在马仁渡打跑了正在抓壮丁的顽军,释放了200多名壮丁。第5天到麻浦圩,又消灭了国民党特务武装10余人,缴获长短枪10余支,最后过漳河回到了保大圩。他们5天行程350余里,跨越5个县境,打了7次仗,缴获长短枪60余支,自己却无一伤亡。1944年9月,以繁昌大队和警卫大队为基础,扩建了南繁芜游击总队,赖正刚任总队长,陈云飞任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陵)芜(湖)地区在皖南事变前后,成立了南芜宣中心县委。1942年冬,皖南特委将繁昌保大圩划出与南芜宣地区合并,成立了繁芜工委,金厚初任工委书记。这期间因金厚初被捕,繁芜工委一度撤销。不久金厚初被释放,皖南特委便将繁芜工委改为南芜宣县委,金厚初为县委书记。后来南芜宣县委改为南芜工委(书记王文石,副书记金厚初)。南芜地区的武装斗争开展较晚,而且发展曲折。1943年在繁昌大队作跳跃式活动的时候,南芜地区曾有过一些小的武装活动。但由于当时没有武器,游击队建不起来。1944年年初,皖南地委为了实现繁昌、南芜地区的连片,遂派王文石、金厚初分别率领武装小分队东进南芜地区的林都圩、棣南圩、十边圩一带进行活动。在皖南支队的帮助和支持下,依靠原有的工作基础,建立了南芜游击队。太丰圩战斗的胜利,使南芜游击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俞家埠、新屋基战斗大捷,南芜游击队一下发展到近200人。同年6月,皖南支队把南芜游击队编为繁昌大队第4连,给南芜地区仅留下了两支长枪。后来,南芜工委又凭两支长枪重建了南芜游击队。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地坚持着斗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宣城地区还只有一支10余人枪的小武装。这年年底,随着队伍的壮大成立了宣城游击大队,段广高、向阳任正、副大队长,宣城县委书记陈洪、副书记彭海涛兼正、副政委。下设3个区队。到1944年年底,宣城地方武装已发展到近400人,拥有300多支长短枪。这支地方武装,多次与皖南支队配合作战,为建立和发展宣城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二)皖南敌后西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地区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上半年,沿江地委(原在江北的桐城、庐江、潜山等地活动)副书记黄先率一部分部队和干部渡江南下,开辟皖南的西部地区。他们先抵贵东,逐步向贵西、东流、至德地区发展,并建立了沿江中心县委,由黄先兼任书记。在沿江中心县委的领导下,先后建立了贵东工委(不久改称贵东县委,后又更名为桐贵县委,由吴文瑞担任书记)、东(流)彭(泽)工委(后改名彭东至工委,孙纪正担任书记,齐平任副书记)、贵西临时工委(不久即改贵西工委,后又改为贵桐县委,马守一任书记,陈定一任副书记)。皖南西部地区虽然开辟较晚,但党的建设工作发展比较迅速,至1944年年底,贵东、贵西县、区委均已比较健全,多数乡建立了支部,党的组织遍及各个地区和各个领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时,活动于贵池、东至一带的武装力量,有7师沿江支队的沿江团。团长由副支队长傅绍甫兼任,政委由支队副政委黄先兼任。沿江团下辖3个营和1个手枪连,共约千余人。他们在贵池、东至地区的两年多时间里,为开辟皖南西部敌后根据地,帮助地方党委搞好党、政、军建设,打通7师和5师的联系等,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这期间,他们打了不少胜仗,其中一次较有影响的战斗是高髻岭遭遇战。1944年夏末,我沿江团3营8连约两个排的兵力,在高髻岭与日军1个小分队遭遇。我军立即组织战斗,当场击毙该队队长和10多名日军,余者鼠窜溃逃,我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6支,手枪1支,望远镜1架。战斗打得干净利落,我无一伤亡,受到7师首长的传令嘉奖。</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外,西部地区的抗日武装还有桐贵青游击大队(大队长张开如,政委由吴文瑞兼任),贵桐游击大队(大队长黄绍成,政委马守一兼),在东至地区还有3支游击队。这几支地方武装,虽然人数不算太多,但却精干善战。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在建立江西彭泽至安徽东至、贵池的沿江走廊上,在开辟东流、至德敌后根据地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三)皖南敌后东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地区的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地区包括郎溪、广德和宣(城)当(涂)高(淳)地区。这一地区,日军占领较早。我军在皖南事变前就已有游击队在这一带开展了武装斗争。随着武装斗争的开展,党的各级领导机构也陆续建立起来。1943年1月,中共京(南京)芜(湖)中心县委成立(同年9月改为路西特委又称溧高地委),书记丁麟章、副书记李广,领导当涂、横山、溧水、溧阳、高淳5个县的工作。郎广地区除原有的郎广中心县委外,1944年1月,郎溪、广德两县又同时成立县委,周嘉琳(后张思齐)任郎溪县委书记,石坚(后李坚真)任广德县委书记。这个阶段政权建设也相应发展,成立了宣当行政办事处,横山、郎溪、广德等几个县的抗日民主政府也先后成立,区、乡政权机构遍及全县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全面发展时期,我们着重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党的建设方面,继续积极发展党的基层组织,扩大党员队伍,使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同时,对党员加强教育,通过各种会议、办训练班和“小整风”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二是军事建设方面,在加强正规部队建设的同时,普遍建立县、区、乡游击武装,并努力扩大各地的民兵队伍,形成三结合的武装体制,更灵活、更有力地开展游击战争。三是政权建设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县、区、乡各级政权机构,并注意发挥其政权机构的职能,在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爱国统一战线工作的同时,使其真正成为一个能联合民众、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的专政工具。四是群众工作方面,继续建立和发展各种抗敌组织,并抓住减租减息这一中心环节,领导农民进行斗争,在斗争中进一步密切我党我军和群众的关系,提高群众的觉悟,更广泛、更深入地发动群众。到1944年底,整个皖南敌后连成一片,绵亘数百里的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已经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1月至9月北撤,是皖南敌后根据地发展的第3阶段,这阶段国内外形势大好,根据地的各项工作进入了蓬勃向上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4年12月间,皖南地委机关由无为白茆洲渡江南迁至铜陵的钟鸣乡泉水坑一带,直接领导皖南地区的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2月,驻皖南的日、伪、顽军,互相勾结,密谋策划,调遣了万余兵力,向我皖南敌后根据地之中心——铜繁地区,发动了一场号称“八十里”的大“清剿”,妄图一口吞掉皖南支队和地方武装。日军由铜陵方向出动,伪张昌德部自南陵倾巢而出,顽“挺1”、“挺2”、129师、52师和地方上的“国民兵团”等共计1万余人,向我皖南敌后根据地之中心地带,发起了猖狂的进攻。在南面,国民党129师等4个团,勾结铜陵地区的日伪军,向我皖南支队、临江团的驻地泉水坑、舒家店、水龙山一带进攻。我临江团在水龙山一线与敌激战3昼夜,直至肉搏拼杀。顽军不支,惶惶溃退。我即反击,一直打到丫山何家湾、六里汀一带,歼顽1个连。在东面,伪独立方面军两个团的兵力,向我孙村、赤滩、黄浒一带进攻。我警卫大队在赤滩、高桥一线迎敌,毙伤敌4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10余支。我繁昌大队先是配合临江团反击,后又转移到孙村一带,拦击伪独立方面军溃退之敌,缴获机枪1挺、步枪数十支。与此同时,我武装小分队和民兵,在板山岭、东岛李、平沟铺等敌之后方,攻击敌之据点,扰乱敌之“清剿”,使其首尾不得相顾。这次日、伪、顽精心策划的大“清剿”,经过1个多星期的较量,终以我之胜利和敌之失败而告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个阶段皖南敌后各区县进一步健全了党的组织,迅速壮大了党员队伍。整个皖南沿江地区(不包括江北)党的组织已建有10个县委、4个工委、50多个区委,计有党员75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撤之前,我皖南沿江地区的武装力量继续壮大,武装斗争也由开始的防御转为积极反攻。皖南支队不断扩编,原临江团改为皖南支队第1团,团的领导不变;繁昌大队、铜青南大队合编为皖南支队第2团,团长赖正刚,政委敖德胜。至此,皖南支队已发展到7000余人。活跃于皖南敌后西部地区的沿江支队沿江团,1945年6月已发展到2500余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此同时,皖南沿江地区的地方武装得到了迅速壮大,区、乡民兵队伍发展更快。先就皖南敌后的中部地区来说,铜青南、南繁芜两个游击总队,在源源不断地向正规军输送兵力的同时,也从区、乡民兵中吸收力量,扩充兵源,不断壮大自己的队伍。南芜地区的武装斗争虽然开展较晚,但发展较快,1945年春只有20多人,到是年7月,南芜游击总队(谭伟任总队长,孙宗溶兼政委)宣告成立时,已拥有500余人枪。宣城游击队,到日本投降前,已发展到500多人,拥有长短枪400多支,机枪4挺,掷弹筒数具。该队从创建到北撤,先后进行了大小战斗80多次,消灭敌军数百人。随着武装斗争的发展,武装斗争地区扩大到芜湖全境、南陵东部、宣城等地,与苏南连成了一片。8月间,南芜总队和苏浙军区9支队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皖南敌后西部地区,1945年上半年,地处贵东的铜青贵游击大队,已发展到500余人,400多条枪,还拥有1门小钢炮和3挺轻机枪,弹药配备也比较充足。与此同时,地处贵西的贵桐游击大队,也已组建了3个中队,21个班,将近300人,200多支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皖南敌后东部地区,3次反顽战役的重大胜利,有力地促进了郎广地区地方武装的发展。1945年8月,广德县成立了独立团,团长王彪,政委由赵荫华兼任,全团设有10个连,近千名战士。此时,郎溪县自卫独立团也宣告成立,团长由王治平兼任,政委由张思奇兼任;全团设有8个连,有战士800余人。在当涂方面,北撤前横山县中队扩编为警卫团,团长李钊,政委吕振球,全团已有1800多名战士,拥有1000多支枪。大官圩地区的宣当自卫总队,这时也扩编为警卫团,团长朱昌鲁。此时,当南、当北已连成一片,他们互相配合,协同作战,控制了铁路沿线,包围了当涂、马鞍山的几个较大的敌人据点。九十月间,这两个团均随大军北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至此,我皖南沿江地区的地方武装已发展到8000余人,区、乡武装和民兵队伍已发展到近10万人。北撤时,地方武装基本上都被编入正规部队,继而随军北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由于各地武装力量的迅速发展,仗愈打愈大,兵愈练愈精。武装斗争的形势已由开始的防御为主、内线反攻,逐渐转变为主动出击、外线反攻。其间,较有影响的战斗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打高岗埠。高岗埠位于繁、芜交界地带,是伪军保安大队5中队的据点。1944年间,我繁昌大队曾两次组织攻打,均因其工事坚固,武器精良,加之我组织不够严密,未能拿下据点。1945年年初,我“繁大”3连再次向高岗埠发起进攻,战斗进行得痛快淋漓,半小时就拔除了这个据点,消灭伪军60余人,缴获机枪1挺、步枪40余支。该据点拔除后,打通了南繁芜3县的交通,为开展麻浦圩地区的工作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袭馒头山。馒头山位于贵东清溪地区,山间有个小煤窑,日军在那里设了据点,筑了碉堡,有30余名日军把守。1945年4月,沿江团1营1连奉命去拔掉这个据点。一天晚上,我军夜间行军,后半夜3点多包围了日军据点。先是剪断了铁丝网,摸掉了哨兵,接着是四面打枪,齐攻碉堡,不到半个小时,便已拿下据点。那个带着小老婆的日军小队长以及据点内的30多日军,睡梦未醒,就已全部当了我军俘虏。我军缴获长枪30多支,解放了煤窑劳工,扫除了贵东敌后根据地的一大障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围战中分村。为了进一步发展我皖南抗日斗争的胜利形势,1945年7月,7师派主力55团(对外称“巢大”)来江南配合皖南支队,攻打几个重要据点,收复一些失地。7月28日,首战繁昌中分村。中分村是伪军张昌德部的一个重要据点,内有1个团的兵力驻守,山头周围筑有18座碉堡,据点工事相当坚固。战斗在凌晨3时打响,55团1营主攻,2营助攻;皖南支队2团1营(即“繁大”)负责警戒并准备阻击北面由繁昌城方向增援之敌,1团2营负责警戒并准备拦截西南面由赤沙滩方向来援之敌。伪军固守顽抗,战斗十分激烈。我军指战员凭借着仅有的两门小钢炮和一些简陋的武器顽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终于摧毁了全部工事,歼灭伪军300余人,俘敌50余人,缴获机枪3挺,步枪300余支。拔除这个重要据点之后,使我繁昌孙村区和工山区完全连片,以赤沙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胜利来之不易。如果我们把皖南敌后根据地,形象地比喻为一朵艳丽的花,那么这朵花,是无数先驱者以其一腔之热血所浇灌出来的。如果我们把皖南敌后根据地创建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一条艰难的路,那么这条路,便是我们抗日将士踏着皖南事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的血走出来的。对先烈们的崇高品质和英雄形象,我们永记不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87年4月定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