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好榜样

谢晓京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共产党人的好榜样</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张爱萍 张 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彭雪枫同志是我党一位德才兼备、智勇双全的优秀军事家和政治家,也是我们战争年代休戚与共的老战友。他自从1925年献身革命,二十载如一日,“对党忠贞,为民赴汤”,“功垂祖国,泽被长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他被毛主席、朱总司令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b>作者张爱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07年,彭雪枫同志出生在河南省镇平县七里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大革命时期,他在党的教育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投身五卅运动,参加北京南苑暴动,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9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峥嵘岁月。</p> <p class="ql-block"><b>作者张震</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蒋介石反革命大屠杀的白色恐怖下,雪枫同志抱定“革命是顾千家万家,不能只顾一家”的坚强信念,积极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0年5月,雪枫同志被调到中国工农红军工作。此后,历任红军大队政委、支队长、师政委、江西军区政委、中央军委第一局局长、师长、纵队司令员等职。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披坚执锐,首登长沙城,喋血八角亭,歼敌娄山关,直下遵义城①,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通过大草原。雪枫同志所指挥的部队屡为前锋,战绩卓著,他是我军著名的青年将领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6年,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山西,然后回师陕北。阎锡山因遭我严重打击,在我“停战议和,一致抗日”号召下,派人到陕北,要求我党派代表到太原与其联系。于是雪枫同志奉党中央、毛主席之命,于当年10月秘密前往太原,以我党中央代表身份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争取阎锡山与红军联合抗日。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雪枫同志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兼驻晋办事处处长。他在周恩来副主席与北方局直接领导下,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抗日爱国力量,对推动华北特别是山西和鲁西北的抗战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8年春,雪枫同志由山西临汾来到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兼任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他积极扩大武装,组织抗日力量。同年9月29日,雪枫同志受命担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率领指战员300余人,高举抗日大旗,向豫东抗日前线挺进。行至西华地区,与吴芝圃同志领导的豫东农民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合编,迅即东渡黄河。接着在窦楼伏击日军骑兵,初战获胜,点燃了豫东的抗日烽火。后又挥戈向东,转战豫、皖苏3省边界,从浍河、涡河直到淮河之滨,纵横驰骋,积极打击日伪军。在两年多时间里,雪枫同志贯彻执行了党中央关于积极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方针,在日、伪、匪犬牙交错的夹击中,以卓越的革命才能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广泛发动群众,机动灵活袭击敌人,粉碎日军一次又一次“扫荡”,打退日伪匪的进攻,伸张了抗日正气,扩大了人民武装,开创了豫皖苏边区抗日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1年1月,蒋介石发动了罪恶的皖南事变,同时密令汤恩伯等9个师的兵力,向我豫皖苏边大举进攻。2月18日,雪枫同志就任新四军第4师师长兼政委。他面对这股反共逆流,满腔义愤,为打败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率领4师健儿进行了长达3个月之久的艰苦斗争。后为顾全抗日大局,忍痛将主力撤出津浦路西,转移到津浦路东,与在此地区活动的部队会合。雪枫同志兼任淮北军区司令员、淮北区党委委员等职,和邓子恢、吴芝圃等同志一起,继续坚持淮北地区敌后抗日斗争。他指挥军民反“扫荡”、反“蚕食”,阻止顽军东进,先后取得了33天反“扫荡”等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使整个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不断巩固发展,4师部队很快成长为华中新四军的劲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4年4月,日本侵略者为了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河南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国民党40万大军节节败退,日失一城,使中原人民沦于日军铁蹄之下。为早日解民于倒悬,雪枫同志执行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关于向河南敌后发展的战略任务,于8月间率4师一部冒暑西征,同敌、伪、顽、匪搏斗于萧(县)、宿(县)、永(城)、夏(邑)之间,使豫皖苏边区重见光明。在我军胜利西进的途中,1944年9月11日,雪枫同志指挥了收复河南夏邑八里庄的战斗。他亲临前线,正当战斗胜利结束之时,不幸为流弹所中,英勇殉国,时年仅37岁。雪枫同志为重建豫皖苏边区根据地,解救豫皖苏边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献出了他的生命和鲜血,豫皖苏人民对他无限怀念和崇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原丧栋梁。”雪枫同志的牺牲,是我党我军的一个巨大损失。他为祖国、为人民、为共产主义事业战斗一生,他的革命实践使他成为真正的人民英雄、民族英雄!在炽热的革命熔炉里也锻炼出雪枫同志的高尚品质与不朽精神,在他的言行中间凝聚着我们党的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他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一,雪枫同志具有无限忠于党、忠于人民,毕生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的高贵品质。他表现了高度自觉的党性,“对敌人像猛虎,对人民像绵羊”。在他的心目中,从来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顾个人的安危、荣辱和私利。“一切都是党的,人民的,连自己的生命也是属于人民的。”这就是雪枫同志一生身体力行的准则。在非原则的问题上,雪枫同志常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维护革命团结,宽以待人,绝不苛求于人。在有关党的原则问题上,他总是那么严肃认真,不调和,不妥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旗帜鲜明,为维护党的利益而斗争。早在1930年,雪枫同志在红3军团8军工作时,他就曾自觉地同红5军中的宗派主义倾向作过不调和的斗争,从而维护了红3军团内部的革命团结,保障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尤其是1932年雪枫同志任红3军团2师政委时,在粉碎叛徒郭炳生(师长)叛变的乐安事变中,他立场坚定,机智果断,揭露了叛徒,挽救了部队。他的这种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品德,昭昭如日月,坚贞感人心,因此荣获了中共中央军委颁发的红星奖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雪枫同志为革命需要而孜孜不倦,刻苦好学,他是我们党的一位著名的军政双全、文武兼备的“俊才”。从少年时期起,他就对黑暗的旧社会怀有强烈的不满,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社会,“苦心练武,骑马耍枪”。他参加革命以后,刻苦钻研马列主义和毛主席的军事著作,并到战争的实践中去反复琢磨。古今中外的兵书,搜寻所至,莫不攻读。这样就使他成长为我们党的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员。然而,雪枫同志并不是一个军事万能论者,相反地,他反对单纯军事观点,他认为要夺取革命的胜利,光靠打仗是不行的,还必须有经济工作、政治工作、文化思想工作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因此,他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实际上,他也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的能手。拿宣传、文化工作来说,他常亲自作报告、写文章,很受群众欢迎;他亲手创办和领导的《拂晓报》,曾被毛主席评为“办的好”的地区报纸之一。他还把拂晓剧团看作有力的宣传群众的工具,时常给予关心指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雪枫同志所以能够肩负起党所赋予他的种种重托,是和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分不开的。雪枫同志十分强调掌握知识的重要性。他常说:“要工作必须学习,学习也是为了工作。”“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他把学习与革命需要联系起来,所以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常说:“知识之在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读书成为他每日生活之必需,认为“此中大有乐趣”,养成了学而不厌、持之以恒的习惯。他对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特别认真精读,作眉批,写笔记,记心得,力求弄懂弄通。他还广读博览,即使在戎马倥偬之中,也常常手不释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三,雪枫同志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着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作风。他是一个富于阶级感情、酷爱人民群众的人,一贯视百姓如父母,爱人民同手足。因此,他善于倾听群众的意见,体念人民的疾苦。当年开挖新兴集的“新新沟”,修建大柳巷的淮河堤防,为民防灾除害,雪枫同志都是“前引前导”,“耐苦耐劳”,用模范的带头行动实现他“坚定地依靠人民,为人民谋幸福”的誓言。雪枫同志极其重视军民关系、军政关系,他经常教育部队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坚决当好“政府的卫队,人民的护兵”。他常以鱼和水比喻军民关系。他曾说过:“革命队伍如果不爱护老百姓,不知人民疾苦,我们将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离开老百姓的军队,就像鱼儿离了水一样,非涸死不行。”由于雪枫同志的言传身教,4师曾被豫皖苏边区群众称赞为“天下文明第一军”。淮北人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副春联:“过境我军情不厌,到家同志话偏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雪枫同志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还突出地表现在他以身作则,以艰苦朴素为荣,贪图享受为耻,这是他高贵的美德之一。他在驻晋办事处工作时,虽然手过千金,却一尘不染,结账时款款分明,清清白白,受到党中央的表扬。特别在开创豫皖苏边区时,战争环境艰苦,人民生活穷困,尽管那时他因衣食失调,患着胃病,但却在生活上从不特殊,依然吃大锅饭,穿战士衣,过着与干部战士同甘苦、共患难的生活。雪枫同志鄙视搞特权,反对搞特殊化。机关同志为了照顾他的工作和身体,有几次给他送去蚊帐、棉大衣等物,他都一一退回。他这种廉洁奉公的精神,有力地感动和教育了广大干部战士。雪枫同志是一个革命的乐观主义者,他常把每天吃的高粱、红薯比作“猪干”和“香肠”,鼓舞着干部战士的革命意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四,雪枫同志对人对事一贯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坚特一切从实际出发。他在工作中大刀阔斧、雷厉风行,又周密细致、谨慎求实。雪枫同志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很重视研究理论,但他总是紧紧地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他注意向客观实际作调查,并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并不为虚伪假象所迷惑。因此,他对待各种问题,便具有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独到的见地,对人对事的处理也就比较符合实际。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求实精神,在他亲自纠正“淮北中学第2次反特案件”假案的过程中,体现得最突出、最明显。1943年——1944年间淮北地区发生的所谓“淮中案件”,纯粹是由于主观主义和严重的“逼、供、信”造成的,但一时却迷惑了许多人。由于案情的复杂和严重,淮北区党委分工由雪枫同志主持清理此案。他立即以高度的革命责任心,从调查研究着手,彻底审查案情。他亲自调阅了大批有关材料,找有关干部分别汇报情况,听取各种不同的看法和意见,然后用了4天时间对主要“人犯”一一进行审问,终于揭露了案情中的主要矛盾,发现了严重的逼供、指供、串供现象,大胆地而又确有根据地提出了对于该案真实性的怀疑。由于他打开了假案的缺口,最后使全案真相大白。他以彻底的辩证唯物论精神,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纠正冤、假、错案的典范。雪枫同志这种实事求是的好作风,还体现在各个方面。例如他要求《拂晓报》在表扬成绩,批评缺点时,“必须绝对慎重而勿陷于夸大”,要求拂晓剧团的演出和宣传,必须“入情入理”。特别是对于4师的整风运动,他一再叮嘱,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因而有力地保证了运动的健康发展。经过整风,既弄清了问题,又团结了同志,大家心情舒畅,朝气蓬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五,雪枫同志具有高尚的革命情操,襟怀坦白,大公无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他和其他同志一样,并不是没有缺点和错误的。但他的一生最可贵的便是追求真理,唯真理是从。他既敢于正视真理,告人以真理,以真理服人,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服从真理,始终不渝地为真理而斗争。所以早在红军时代,“讲道理的”雪枫同志便闻名全军。1942年以后全党进行整风期间,他常以中外历史经验和自己走过的道路为镜子,开动机器,深刻反省,针对自己的缺点错误,不邀功诿过不遮遮掩掩,痛加针砭,毫不留情。同时,他也常向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邓子恢等同志虚心就教,向军内外群众学习,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批评。雪枫同志常对同志们说:“我绝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正因为这样,他真正做到了心中“没有个人,而又能明白地认识个人”由于雪枫同志虚怀若谷,从善如流,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善于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因此在革命的征途上,便能够很快地进步成长。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注释:</i></b></p><p class="ql-block"> ① 首登长沙城——1930年7月,红军第一次进攻长沙时,首先攻进域内者,即为彭雪枫所事的红8军第5纵队第3大队。喋血八角亭——1933年彭雪枫任红3军团4师政委,在江西抚州八角亭战斗中,仅率1个通信排,以反冲锋打退了敌人第4师的进攻,从而挽回了全战场的危局。是役,彭雪枫光荣负伤。歼敌娄山关,直下遵义城——1935年春,红3军团在攻取要塞娄山关与第二次占领遵义的战斗中。彭雪枫所率红13团均担任主攻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1987年4月定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