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tn6rg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674131" target="_blank">中国通史“合订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书圣”王羲之</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之,父名王旷,东晋大臣王导的侄子。因曾为右军将军,故后世又称“王右军”。其子王献之亦是一代大书法家,在我国书法史上父子二人并称“二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西晋惠帝太安二年七月十一日(公元303年9月3日)出生在琅玡国(秦朝置琅玡郡,东汉称琅玡国,西晋、隋朝时均保留,唐代时废除,郡地改称沂州,琅玡之名继而消失)临沂县南仁里(今山东临沂市城北白纱埠镇孝友村)。晋穆帝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卒于古剡县金庭故居(今浙江省绍兴市嵊县东三十五公里处的金庭观)。王羲之山东故居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20号的临沂公园内,为古典园林式建筑。</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就问他:“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地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羲之写的字后,对担任太常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且流着泪说:“这孩子的名声一定会超过我。”</p><p class="ql-block">王氏家族可以说是书画世家,有良好的书画传统。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善于书法,叔父王廙、王彬都是有名的书画家;特别是王廙的书画,“长于章草和飞白,善画人物、鸟兽、鱼龙”,人称“晋室第一”。根据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可以想见,王羲之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p><p class="ql-block">另外,王羲之很小的时候,就得到了伯父王导所赠送的钟繇《宣示帖》楷书真迹,6岁时,正式开始随他的叔父王廙学习书法,并得到了师承张芝的索靖所书《七月二十六日帖》草书妙品,使他在学书之初师承高明,为日后的艺术成就打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晋·怀帝永嘉六年(公元312年)王廙、王彬被东晋王朝的开国皇帝司马睿重用,王廙送十岁的王羲之拜卫夫人为师学习书法,卫夫人将钟繇的书法及家传习书要领传授给了王羲之,令他得到了很好的艺术指导。</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楷书师法钟繇,草书学习张芝、蔡邕等,博采众家之长。他的书法圆转凝重,用笔老练,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创立了妍美流畅的今体书风,字势清媚飘逸、变化无穷,似有神助,“融会古今之笔法,开创一代之新风”,被誉为“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后代尊称他为“书圣”。</p><p class="ql-block">相传,王羲之幼年刻苦练字后,经常到池中洗刷砚台,长时间后以至于池水呈墨色,于是人们取名为“洗砚池”,又称“墨池”。据《晋书·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耿直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是“古今以来的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书法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对自己的书法也很自信,常说:“我的书法和钟瑶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也差不多像大雁一样并排飞行。”高超的书法成就来自他刻苦研究与练习,他曾经写信给人说:“东汉张芝临池学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生性爱鹅,当时,山阴(今绍兴)有位道士养了一群鹅,王羲之去观看后非常高兴,便恳求道士把鹅卖给他。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动笔,将《道德经》写好后把鹅带回去了,一路上高兴得不得了。</p><p class="ql-block">据称,王羲之在鹅身上悟出了许多道理。白鹅昂首翘尾,神态俊朗,非常像隶书中的“之”字,稳实厚重而又不失灵巧飞动。白鹅静时,玉颈丹顶,白毛浮绿,举止端详文雅,平和中不失机警,存君子之风;一旦暴怒则仰天长鸣,犹如狮吼,颈硬直视,如箭在弦,有大丈夫气概——这正像王羲之的性格,静则文雅,动则雄武,优雅落于举止之,刚烈藏于铭心之内。有人分析说,王羲之的执笔方法是食指高钩,正如鹅头一样高昂微曲;拇指置于食指、中指之间,无名指内钩,抵住笔管下端,小指紧贴无名指,外实内虚。运笔时如白鹅浮水一般舒展自如,行笔时全身的气力贯注于笔尖,而又动静结合、收放自如。</p><p class="ql-block">他善增损古法,变汉、魏朴质之书风,而创妍美流畅之新体。后世评其草书“浓纤折衷”,楷书“势巧而形密”,行书则“遒美劲健,富于变化,又不失天然真趣”,故其书为历代学书者之所宗,对后世影响极大,故有“书圣”之誉。</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是一位历史上公认的“书圣”,曾历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等——尤以《兰亭集序》而获“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为后代书法家和喜爱书法的人们所景仰。此帖书法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妍美秀隽,笔意广采众长,融诸体精精粹于一炉,自成一家风范,影响深远,后人赞为“贵越群品,古今莫二”。</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尤其对王羲之的墨迹醉心不已。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太宗下诏,命宰相房玄龄等主持编修《晋书》。历时三年,《晋书》修成。唐太宗亲自审定《晋书·王羲之传》。读罢,犹感言未尽意,他提笔在传记后添写了一段传论:“赞曰:……伯英临池之妙,无复馀踪;师宜悬帐之奇,罕有遗迹。逮于钟、王以降,略可言焉。……所以察详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馀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可见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至极,且珍爱得很!传说唐太宗对《兰亭序》十分珍爱,死时将其殉葬昭陵,留下来的只是别人的摹本。</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很多,楷书代表作有《乐毅论》、《黄庭经》(一称《换鹅帖》)等;草书的代表作有《十七帖》、《桓公帖》、《朝廷帖》、《宰相帖》、《司徒帖》、《中书帖》、《侍中帖》、《尚书帖》、《司马帖》、《太常司州帖》、《护军帖》、《十一月帖》等。《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书法字帖共计159帖,多为行草夹杂。</p><p class="ql-block">行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等,后世刻石者和临摹者很多;宋时刻石多达数百种,较著名的帖子如《奉橘帖》、《诸弟帖》、《快雪时晴帖》、《从弟帖》、《丧乱帖》、《曹妹帖》、《二谢帖》、《诸贤子帖》、《频有哀祸帖》、《贤女帖》、《伯熊帖》、《此月帖》、《阮公帖》、《六月帖》、《蔡家帖》、《九月帖》、《家中帖》、《十月帖》、《夫人帖》、《三月帖》、《贤弟帖》、《快雨帖》、《夏日帖》、《平安帖》、《极寒帖》、《奉告帖》、《州民帖》、《小佳帖》、《旧京帖》、《悉佳帖》、《安西帖》、伯慰帖》、《山阴帖》、《叙慰帖》、《水兴帖》、《廓然帖》、《建安帖》、《遣书帖》、《瞰豆帖》、《省书帖》、《慈颜帖》、《宿昔帖》、《青李来禽帖》、《书魏钟繇千字文》。</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有关“书论”的著作也不少,传世的有《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这些“书论”散见于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韦续的《墨薮》,宋·朱长文《墨池编》、陈思《书苑菁华》,明·汪挺《书法粹言》,清·冯武《书法正传》等,对后世影响较大。</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楷、行、草、飞白诸体皆能,他所书的行楷《兰亭序》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三日,王羲之同谢安、孙绰等41人在绍兴兰亭修契(一种祓除疾病、祈福的活动)时,众人饮酒赋诗,汇诗成集,羲之即兴挥毫作序,这便是有名的“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此帖为草稿,28行,324字,记述了当时文人雅集的情景。因当时雅兴所致、即兴而为,写得十分流畅,据说后来再写就写不出那个韵味了;其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每个“之”字写法各不相同,为历代书家所赞叹,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称之为“天下行书第一”。</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局部(唐 冯承素摹本)</p><p class="ql-block">《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为行书法帖。《兰亭序》共28行,324字,因诗兴大发、心境颇佳时所作,故章法、结构、笔法都很美,是王羲之33岁时的得意之作。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写道:“右军《兰亭叙》,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小或大,随手所如,皆入法则,所以为神品也。”</p><p class="ql-block">《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同时,将作者之气度、胸襟、情愫、感怀皆表现于字里行间,是难得之佳作,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之喻。</p><p class="ql-block">《兰亭序》的真迹早已不存,如今被珍藏在北京、台北等博物馆的墨迹本中,以唐人的摹本最为珍贵。存世本中,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即唐·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破锋、断笔、结字、行墨、意境、布局、形体、气韵,均精微入神,将王羲之的笔韵与风格体现得淋漓尽致,为公认的最好摹本;石刻本则首推“定武本”。唐·褚遂良的《兰亭序》摹本,现收藏在我国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也是王羲之行书代表作之一,以帖纸本墨迹。纵23厘米,横14.8厘米,4行,28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朋的问候,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磔皆不露锋芒,转折处多用圆笔;书法势巧形密,意疏字缓,用墨清雅爽朗、浓淡适宜;用笔圆润劲健、顿挫有序;结体方正平稳、时敛时放,能含能拓,寓刚健于妍丽之中,寄情思于笔端,布局显得气定神闲、从容洒脱,体现出了晋人从容中道、以韵制胜的书风。</p><p class="ql-block">《快雪时晴帖》虽短短二十余字,却显其和谐中妙合造化的意境,于行书中带有楷书笔意,前后两次“顿首”作连笔草书,第二行“果为”也作连笔。此书以圆笔藏锋为主,起笔收笔,从容不迫,神态自如;转换提按,锋芒内摄,骨力中藏,似山蕴玉,故后人有“圆劲古雅,意致优闲逸裕,味之深不可测”(明·詹景凤之语)之评。故明·李日华在《六研斋二笔》中云:“晋尚清言,虽片言只字亦清,快雪帖首尾廿十四字中,字字非后人所能道,右军之高风雅致,岂专于书邪?”(《佩文斋书画谱》卷七十九)此帖也是难得的书法精品,现藏我国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另,《乐毅论》为王羲之的小揩作品,笔势流丽,神采透出,肥瘦相间,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十七帖》则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前人评此帖时说“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是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代表作,也很受后人称赞。</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写后,由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称《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或《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p><p class="ql-block">“模仿羲之书,必自怀仁始”,由于怀仁对于书学的深厚造诣和严谨态度,致使此碑点画气势、起落转侧,纤毫相像,充分地体现了王书的特点与韵味,达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简静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因此碑首刻七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唐·咸亨三年(672)建于京城长安弘福寺,由太子李治(高宗)并为附记,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碑石高9.4尺,宽4.2尺。共30行,行80余字不等,此碑现藏于西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清人蒋衡在《拙存堂题跋》中说:“沙门怀仁乃右军裔孙,得其家法,故《集字圣教序》一气挥洒,神采奕奕,与《兰亭序》并驱,为千古字学之祖。”《圣教序》问世后,宋、明以来的历代书家对这一作品评价甚高,称之为“百代模楷”。</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书圣”王羲之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361年),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今属浙江),有“书圣”之称。</p><p class="ql-block">王羲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父王旷,历官淮南丹阳太守、会稽内史;伯父王导,历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出将入相,官至太傅,南渡后朝政之稳定,皆赖其力。当时有民谚:“王与马,共天下”,史书上亦曾记载东晋建立之初王导与皇帝共同接受大臣朝贺。可以想见其家族之煊赫。太尉郗鉴的女婿。</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祠于墓前。</p><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p><p class="ql-block">善书法,兼擅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p><p class="ql-block">生平</p><p class="ql-block">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 年) 王羲之一岁,</p><p class="ql-block">此年仍处于八王之乱中河间王乂、成都王颖举兵讨太尉、长沙王义。惠帝逃出洛阳。陆机、陆云为成都工颖所杀,陆机有《平复帖》传世。王羲之生于此年,有陶弘景《真诰·注》、尚杲《瀑布山展墓记》、张怀瓘《书断》为证。</p><p class="ql-block">惠帝永安元年(304 年) 王羲之二岁</p><p class="ql-block"> 匈奴人刘渊称大单于, 建汉国,称汉王。李雄称成都王。</p><p class="ql-block">惠帝永兴二年(305 年) 王羲之三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父旷,原为丹阳太守(治所在南京),在此年十二月 右将军陈敏反晋攻秣陵时,弃官而逃。</p><p class="ql-block">永兴三年(306 年) 王羲之四岁</p><p class="ql-block"> 东海王越入洛阳先后杀七王,历时十六年的"八王之乱"结束。</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惠帝被毒杀,司马炽即位,为怀帝。王雄称帝,国号大成。</p><p class="ql-block">怀帝永嘉元年(307 年) 王羲之五岁</p><p class="ql-block"> 王旷首建过江之策。王导携钟繇《尚书宣示表》过江,后传羲之。</p><p class="ql-block">尚书宣示表</p><p class="ql-block">永嘉二年(308 年) 王羲之六岁</p><p class="ql-block"> 刘渊称汉帝,以蒲于(今山西隰县)为都。</p><p class="ql-block">永嘉三年(309 年) 王羲之七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父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与刘聪交战,超、融阵亡,而告失败。从此上旷行踪、史无记载,后人有多种猜测。</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此年开始学习书法,卫铄为启蒙老师。后世对卫夫人的字有很高的评价:</p><p class="ql-block">“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宛然芳树,穆如清风”。</p><p class="ql-block">卫铄</p><p class="ql-block">永嘉四年(310 年) 王羲之八岁</p><p class="ql-block"> 王敦奔建邺琅邪王睿处。睿任其为安东军谘祭酒。</p><p class="ql-block"> 汉刘渊卒,刘和继位,刘聪杀刘和,自立为帝。</p><p class="ql-block">永嘉五年(311 年) 王羲之九岁</p><p class="ql-block"> 六月汉刘曜等陷洛阳,俘怀帝并将其押迁平阳,杀晋官,掘诸陵。</p><p class="ql-block"> 中原十族南迁,十二月镇军长史周顗投奔琅邪王睿,并见王导。</p><p class="ql-block">永嘉六年(312 年) 王羲之十岁</p><p class="ql-block"> 过江士族名流王导、周顗等于新亭饮宴。王羲之伯父王庾为鄱阳内史。</p><p class="ql-block">永嘉七年(313 年) 王羲之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晋怀帝被刘聪杀害。太子司马邺在长安继位,为愍帝。任琅邪王睿为左丞相。为避司马邺之讳,八月改建邺为建康。</p><p class="ql-block">愍帝建兴二年(314 年) 王羲之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传王羲之发现父亲枕中《笔论》,书大进。卫夫人说:"此儿必见用笔决也,妾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p><p class="ql-block">建兴三年(315 年) 王羲之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 时重牛心炙,坐客未啖,顗先割啖羲之,于是始知名。由是始知名。"(《晋书·王羲之传》)</p><p class="ql-block">建兴四年(316 年) 王羲之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刘曜进兵关中,陷长安,愍帝降,被解押至平阳,西晋灭亡。</p><p class="ql-block">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 年) 王羲之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三月司马睿在建康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史称东晋。十二月愍帝被刘聪所杀。</p><p class="ql-block">建武二年(318 年) 王羲之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三月晋王睿称帝,为元帝,改元大兴。王羲之以伯父王廖为师学习书画。</p><p class="ql-block">大兴二年(319 年) 王羲之十七岁</p><p class="ql-block"> 六月,汉上刘曜迁都长安,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p><p class="ql-block"> 冬,石勒称大将军。赵王(史称后赵)。</p><p class="ql-block">大兴三年(320 年) 王羲之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祖逖胜后赵兵,收复雍丘(今河北杞县),黄河以南归晋。</p><p class="ql-block"> 谢安、孙绰,郗昙、司马里生于此年。</p><p class="ql-block">大兴四年(321 年) 王羲之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祖逖因北伐无望,忧郁病发,卒于雍州。</p><p class="ql-block">永昌元年(322 年) 王羲之二十岁</p><p class="ql-block"> 正月王敦举兵于南昌,东进建康,王导率宗族二十余人,每旦诣台待罪。</p><p class="ql-block"> 王敦攻入石头城杀周顗、戴渊、刁协,刘隗投奔后赵。</p><p class="ql-block"> 元帝卒,太于绍继位,为明帝。王导辅政。</p><p class="ql-block">明帝太宁元年(323 年) 王羲之二十一岁王导为司徒,郗鉴为尚书令。</p><p class="ql-block"> 郗鉴向王导求婿,王导令前来的门生任选,当时正坦腹东厢的王羲之被选中。即“东床快婿”的典故由来。</p><p class="ql-block">东床快婿</p><p class="ql-block">太宁二年(324 年) 王羲之二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六月工敦再次反晋,王导、郗鉴等讨敦。七月王敦病逝。其官兵溃散。</p><p class="ql-block">太宁三年(325 年) 王羲之二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明帝卒,五岁太子衍继位,为成帝。庾氏太后(庾亮妹)临朝。</p><p class="ql-block"> 王导、庾亮辅政。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在此年前后。</p><p class="ql-block">成帝咸和元年(326 年) 王羲之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晋书》本传云:"在郡两年而苏峻作逆。"苏峻作逆在咸和二年十一月,七推该是此年。</p><p class="ql-block">咸和二年(327 年) 王羲之二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苏峻、祖约以讨庾亮为名反晋。十二月徙封琅邪王昱为会稽王。</p><p class="ql-block">咸和三年(328 年) 王羲之二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为会稽王(昱)友。</p><p class="ql-block"> 二月苏峻陷建康。五月苏峻迁帝于石头城。陶侃、温峤、庾亮等讨伐苏峻。九月苏峻战死。</p><p class="ql-block">咸和四年(329 年) 王羲之二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诸军破石头城,杀苏峻弟苏逸。祖约奔石勒。 石勒取长安,前赵灭亡。</p><p class="ql-block">咸和五年(330 年) 王羲之二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石勒称皇帝,以祖约不忠于晋为名,杀祖约。王坦之生。</p><p class="ql-block">咸和六年(331 年) 王羲之二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后赵兵侵犯武进、安县(今江苏太仓),被郗鉴击退。咸和七年(332年) 王羲之三十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由会稽王友,改授临川太守。</p><p class="ql-block"> 晋襄阳再次为后赵兵陷。</p><p class="ql-block">咸和八年(333 年) 王羲之三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七月,石勒死,子弘立,石虎自为丞相。</p><p class="ql-block">咸和九年(334 年) 王羲之三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应征西将军庾亮召请,赴武昌,任参军,累迁长史。</p><p class="ql-block"> 石虎自立为天王。</p><p class="ql-block">咸帝咸康元年(335 年) 王羲之三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晋大旱,会稽出现人食入现象。</p><p class="ql-block">咸康二年(336 年) 王羲之三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叔父、尚朽仆射王彬卒。</p><p class="ql-block">咸康三年(337 年) 王羲之三十五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于吴兴为官在此年前后,慕容皝称燕王,史称前燕。</p><p class="ql-block">咸康四年(338 年) 王羲之三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王导为太傅,后为丞相,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p><p class="ql-block"> 庾亮与郗鉴笺,起兵废王导,郗鉴反对,事未成。</p><p class="ql-block">咸康五年(339 年) 王羲之三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七月王导卒。八月郗鉴卒。</p><p class="ql-block">咸康六年(340 年) 王羲之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正月,庾亮卒。庾亮临终前"上疏称羲之清贵有鉴裁。迁宁远将军、江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咸康七年(341 年) 王羲之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卸任江州刺史,由王允之接任。王羲之《敬伦帖》书于此年。</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从兄三彬之子王兴之《王兴之墓忐》书于此年,此墓志1965 年1 月于南京出土,井引发了关于《兰亭序》真伪的笔战。</p><p class="ql-block">咸康八年(342 年)王羲之四十岁</p><p class="ql-block"> 成帝卒,康帝继位。瘐冰、司马昱辅政。王羲之少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王允之卒。</p><p class="ql-block">康帝建元元年(343 年) 王羲之四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七月庾翼(稚恭)准备北伐。</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有《稚恭进镇帖》,赞赏庾翼北伐主张。帖称:"伏想朝廷清和,稚恭遂进镇,东西齐举,想克定有期。"</p><p class="ql-block">建元二年(344 年) 王羲之四十二岁王献之一岁</p><p class="ql-block"> 康帝卒,子聃继位,是为穆帝,年仅两岁,褚太后临朝称制。庾冰卒。王献之生。</p><p class="ql-block">穆帝永和元年(345 年〕 王羲之四十三岁王献之二岁</p><p class="ql-block"> 庾翼卒。《颜谦妇刘氏墓志》刻于此年。</p><p class="ql-block">永和二年(346 年)王羲之四十四岁王献之三岁</p><p class="ql-block"> 会稽王昱辅政,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桓温出兵攻蜀。</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与谢安(有人认为是谢尚)并登冶城,有一段著名的对话。</p><p class="ql-block">永和三年(347 年)王羲之四十五岁王献之四岁</p><p class="ql-block"> 桓温攻克成都,李势降,成汉亡。周抚留为益州刺史。</p><p class="ql-block"> 会稽王昱为抗衡桓温引殷浩参朝政。</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为护军将军。《答殷浩书》、《严君平帖》。《谯周有孙帖》书于此年。</p><p class="ql-block"> 永和四年(348 年)王羲之四十六岁王献之五岁</p><p class="ql-block"> 桓温加征西大将军。</p><p class="ql-block"> 《王兴之妇墓志》即《王兴之墓志》的另一面刻于此年。</p><p class="ql-block">永和五年(349年) 王羲之四十七岁王献之六岁</p><p class="ql-block"> 有人认为王羲之与谢安共登冶城在此年。</p><p class="ql-block"> 后赵石虎称帝。 卫夫人卒,享年七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司州供给帖》、《司州疾笃帖》、《太常司州帖》书于此年。</p><p class="ql-block">太常司州贴</p><p class="ql-block">永和六年(350 年)王羲之四十八岁王献之七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苦求于出守宣城郡,未获朝廷准许。</p><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 年) 王羲之四干九岁王献之八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p><p class="ql-block"> 下献之从父学习书怯,王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p><p class="ql-block"> 儿后当复有大名"。</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辞郡帖》、《恭命帖》、《此郡帖》等书于此年前后。</p><p class="ql-block">辞郡贴</p><p class="ql-block">永和八年(352 年) 王羲之五十岁王献之九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劝阻殷浩北伐,未能奏效。有《与会稽王笺》、《遗殷浩书》。</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引孙绰为右军长史。</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认为自己在书法上"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p><p class="ql-block"> 王献之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353 年)王羲之五十一岁王献之十岁</p><p class="ql-block"> 殷浩不听王羲之劝告再次北伐,结果大败。</p><p class="ql-block"> 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郗昙、王献之等四十一人,于山阴之兰亭修祓禊,大家饮酒赋诗。王羲之为诗集作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序》(亦称《临河序》)。</p><p class="ql-block">永和十年(354 年)王羲之五十二岁王献之十一岁</p><p class="ql-block"> 东土饥荒,王羲之开仓赈贷并致书谢尚。</p><p class="ql-block"> 王述力扬州刺史。王羲之轻视王述,耻为其下,"遣使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行人失辞,人为时贤所笑。"</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书《运民帖》。</p><p class="ql-block"> 桓温以殷浩失败为由,上疏废浩为庶人。恒温独揽大权。</p><p class="ql-block">永和十一年(355 年) 王羲之五十三岁王献之十二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称病去郡,三月告誓于父母墓前。从此归隐,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p><p class="ql-block"> 与周抚《今在田里帖》、《来禽帖》、《吾前东帖》等,书于此年前后。</p><p class="ql-block">永和十二年(356 年) 王羲之五十四岁王献之十三岁</p><p class="ql-block"> 七月桓温自江陵北伐,八月收复洛阳,修复诸陵。</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书有《旧京帖》、《丧乱帖》、《破羌帖》等。</p><p class="ql-block">升平元年(357 年) 王羲之五十五岁王献之十四岁</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辞官后,与道士许迈交往甚密,共修服食,采药不远千里,游名山,泛沧海。</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书《旦夕帖》在此年。</p><p class="ql-block"> 谢尚卒。王修卒。钟繇《宣示表》随葬。</p><p class="ql-block">升平二年(358 年) 王羲之五十六岁王献之十五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献之劝其父王羲之改体。</p><p class="ql-block"> 晋会稽王昱任谢万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并四州诸军事,王羲之书《与桓温笺》,《昨得熙书帖》、《贤室委顿帖》、《群从凋落将尽帖》等。</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与桓温笺》指出谢万无军事才能,不堪重用。后又致书谢万,劝其与士卒同甘共苦,谢万未纳。</p><p class="ql-block">升平三年(359 年) 王羲之五十七岁王献之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谢万、郗昙攻燕,大败,谢万致书王羲之云:"惭负宿愿"。王羲之答书:"此禹汤之诫"。</p><p class="ql-block">升平四年(360 年) 王羲之五十八岁王献之十七岁</p><p class="ql-block"> 谢安从兄谢尚逝世,弟谢万破废。谢安为谢氏家族始出仕,官为桓温征西司马 。</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谢司马帖》书于此年。</p><p class="ql-block">升平五年(361 年) 王羲之五十九岁王献之十八岁</p><p class="ql-block"> 穆帝卒,成帝长子丕继位,为哀帝。</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致周抚《登汶岭帖》、《年垂百顺帖》书于此年。</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卒。朝廷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嘱不受。</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作品列表</p><p class="ql-block">草书</p><p class="ql-block">《十七贴》,《初月贴》,《行穰贴》《龙保贴》,《上虞贴》,《长风贴》,</p><p class="ql-block">《贤士贴》,《飞白贴》。</p><p class="ql-block">行书</p><p class="ql-block">《姨母贴》,《快雪时晴贴》,《丧乱贴》《兰亭集序》,《奉橘贴》《孔侍中贴》</p><p class="ql-block">《寒切贴》,《都下贴》</p><p class="ql-block">楷书</p><p class="ql-block">《黄庭经》,《乐毅论》,《曹娥碑》,《佛遗教经》</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个性率真、自我,拥有着独立人格与自由人格,更重要的是,他怀有“仁者”的情怀,爱国爱民,在黑暗的官场中他为政勤勉,事必躬亲;他也有着超脱的心境,但却对百姓始终关怀。</p><p class="ql-block">“书能寄情,亦可通情。”正因仁者的情怀,王羲之的书法成为了中和之美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王羲之的风骨和真性情在当时是一股清流,也正是因为其俊逸的人格和高度的仁者情怀,才造就了王羲之飘逸洒脱而又温厚和善的书风。</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书圣——王羲之》</b></p><p class="ql-block"> 在“王与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中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也出了一位有名的书法家,那就是王羲之。</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因为他曾做过右军将军,所以也被称为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书法,他七岁那年,拜女书法家卫铄为师学习书法。王羲之临摹卫书,虽已不错,但自己总是觉得不满意。</p><p class="ql-block">为了练好书法,他每到一个地方,总是跋山涉水,四处拓历代碑刻,积累了大量的书法资料。他在书房内、院子里、大门边,甚至在厕所的外面,都摆了凳子,安放好笔、墨、纸、砚,每想到一个结构好的字,就马上写到纸上。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画着练字。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水平达到了很高的境界。</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于士族,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会稽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他就和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们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修裨。王羲之当场挥笔,为众人的诗集作序,这就是有名的《兰亭序》。由他亲笔书写的《兰亭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真迹已经失传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一个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这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于是他叫门生拿笔墨来。那个门生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被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了。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里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是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很同情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p><p class="ql-block">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王羲之这样热心,就把竹扇交给他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竹扇的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他安慰老婆婆说:“别急,你只要告诉买竹扇的人,说上面的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行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竹扇上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不一会儿,一篮子竹扇就卖完了。</p><p class="ql-block">许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王羲之的癖好很特别: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买回来玩赏。</p><p class="ql-block">山阴有一个道士,想要王羲之给他抄写一卷《黄庭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群品种好的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到那道士的屋旁时,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着。鹅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惹人喜爱。他在河边看着,舍不得离开,就要求那道士把这群鹅卖给他。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用不着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给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抄写一卷经书。”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书,那群鹅就被他带回去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精心钻研书法的体式,对古代书法进行革新与改造,博采众家之长而熔于一炉,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妍媚流丽的独特书体。他在我国书法史上有“书圣”的美称。</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书圣王羲之</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琊,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他曾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来又做过会稽内史,领右将军,所以人称“王右军”“王会稽”。他创立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书风,被后世尊为"书圣”。王羲之博采众长,精通楷、行、草、飞白等各种书体,行楷《兰亭集序》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练字成痴</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自小就喜爱书法,七八岁时,字写得就很好了。俗话说,拳不离口、曲不离手,练习书法也是一样。王羲之经常在池边练字,练完后就在池中洗毛笔,洗砚台。时间一长,他把一整个池子的水都洗黑了。王羲之不仅在池边练字,而且不管是骑着马还是走着路,他都经常用手指在衣服上一笔一笔地反复写字,思索字的间架结构和运笔方法。日子久了,身上衣服的衣襟都被他划烂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练字不仅十分勤奋,而且非常专注。有一次吃饭的时候,书童给王羲之送来了蒸馍和蒜泥。可是不管书童怎么叫,王羲之都好像没听见似的。书童没办法,只得叫王羲之的母亲来催。不一会儿,王羲之的母亲来到书房,一看之下,不禁大吃一惊。只见王羲之一只手持笔,双眼注视着纸上的字,嘴里嚼着一块蒸馍,满嘴都是墨汁。原来,他误把墨汁当成了蒜泥蘸蒸馍吃,自己却一直没有发现。母亲看到这情景,忍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听到母亲的笑声时还说:“今天的蒜泥有墨香啊!”</p><p class="ql-block">为了锻炼写字的笔力,王羲之还经常跑去观察白鹅划水的动作。不管谁家养了鹅,他都会想办法过去,一人坐在池边,一边观察鹅掌划水的动作,一边用手模仿鹅掌划水。</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就这样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扎实的书法功夫。</p><p class="ql-block">古代的皇帝进行祭祀大典的时候,事先都会有人专门写好一些祝福的文字。东晋的时候,这些文字都是写在木板上的,叫作“祝版”。王羲之作为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常会被叫去写“祝版”。有一次,王羲之写完后请工人拿去雕刻。结果,工人一刀刻下去,顿时惊奇万分,他发现:王羲之的字迹竟然已经渗入木板三分厚了,墨迹依然依稀可辨。由此可见,王羲之笔力强健,落笔有劲,腕力功夫可谓深不可测。</p><p class="ql-block">博采众长</p><p class="ql-block">中国历代书法家那么多,为什么独独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呢?这是因为他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篆书和隶书的各种不同笔法,而且将每一种笔法的妙用都融汇到自己擅长的行书和草书中去,创造了他那个时代最佳的书法体势,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这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家族,王羲之从小就受到了家族深厚的书学熏陶。后来,他拜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卫夫人做老师。卫夫人师承东晋的另一位大书法家钟繇,她在给王羲之讲解钟繇楷书的同时,也将自己多年修习书法所酝酿出来的书风和法门如数教给了他。</p><p class="ql-block">出师后,王羲之更是博涉群家,除了楷书之外,还广泛临习各种草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慢慢地,王羲之越来越不满意于当时书法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在中晚年的时候,他开始尝试变革书风。他首先从变革楷书入手,在楷书的结字、点画、书态等各方面加以变革,使楷书的结体趋向匀称俊俏,点画细微之处蕴蓄变化,挺拔多姿。在草书的改革方面,他删除了章草中带有隶书笔意的波磔,加强了用笔的使转,使得转折处笔势连绵,流畅而富有韵致。笔法的流畅化又使得他的行书俊逸、妍美而又雄健,较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从此确立了行书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在兰亭和自己的亲朋好友几十人一起,举行了一次流传千古的饮酒赋诗活动——曲水流觞。</p><p class="ql-block">当时,他们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酒杯)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根据历史记载,在这次的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教子习书</p><p class="ql-block">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和隶书。他七八岁开始学习书法,师承父亲,因进步很快,不由沾沾自喜。</p><p class="ql-block">王献之问母亲:“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可以成为跟父亲一样的大书法家了吧?”母亲摇了摇头。“五年总行了吧?”王献之不情不愿地退了一步。可是,母亲还是摇摇头。献之急了,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十八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母亲指着院子的方向,慢慢地说。王献之一回头,看到父亲也站在了他的背后。他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五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脸上才显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了儿子。</p><p class="ql-block">王献之拿到字稿后,突然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自己全部的习字都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五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 母亲拿过字稿,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唯有一点似羲之。”</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这样下去,啥时候才是个头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p><p class="ql-block">王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在他习字的道路上,父亲王羲之的勤奋与钻研、继承与革新一直都是最好的导向。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刻苦练习,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受到了世人的赞誉。他和父亲王羲之一起,被人们并称为“二王”。</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为什么王羲之被称为书圣?</b></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但凡能够称为什么圣的,寥寥无几,一定是某个领域的集大成者。比如,李白被称为诗圣,张仲景被称为医圣,王羲之被称为书圣。千百年来,中国历代书法家灿若星河,为什么王羲之有资格被称为书圣?</p><p class="ql-block">最近,在看方建勋老师的《中国书法通识》,其中,就提到了这个问题,很有见地。现将方建勋老师的观点概括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唐太宗的推崇。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曾亲自给《晋书.王羲之传》撰写赞辞。在这篇赞辞中,唐太宗认为王羲之的书法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至于其他人,不过是“区区之类”,即便是王献之,也相差甚远。</p><p class="ql-block">二、开创一代妍美书风。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正是书法从质朴之风转向妍美之风的重要时期。王羲之起到了引领作用。他摆脱了古风样式,开创了一代妍美书风,奠定了东晋以来一千多年的书法审美根基。</p><p class="ql-block">三、中和之至。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不仅体现在妍美,还体现在“中和之至”。在传统书法审美观念中,习惯用阴阳的观点来分析,比如大小、提按、缓急、虚实、浓淡、正奇等。王羲之的书法,能够在这些阴阳的不同层面游刃有余,同时又能够保持平衡,将中和之美发挥到极致。</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书法的中和不仅体现在技法层面,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王羲之身处魏晋乱世,生于名门望族,年轻时有平天下的志向。他目睹王家在政治上的盛衰荣辱,居庙堂之上,他能够履职尽责,处江湖之远,他心向山林,他在出世和入世之间同样找到平衡。</p><p class="ql-block">四、无限开脱。正因为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中和之美”,它带给后世书法学习者的开拓性启发是历代书家里最大的。</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内涵丰富,书法爱好者总能根据自己的个性,从王羲之的书法找到契合自己内心的内容。比如,欧阳询的书法拓展了王羲之险劲的一面,米芾的书法夸张了王羲之八面出锋,赵孟頫的书法强化了王羲之俊秀平和的一面,八大山人的书法突出了拙朴的一面。</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书法融合了传统儒释道的精神,把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以书法的艺术形式体现得尽善尽美。正因为如此,王羲之的“书圣”称号,当之无愧。</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王羲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东晋时期书法家</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琅邪(今山东临沂)人,后移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东晋书法家。后代尊为“书圣”。</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字</p><p class="ql-block">逸少</p><p class="ql-block">民族</p><p class="ql-block">汉族</p><p class="ql-block">国籍</p><p class="ql-block">东晋(西晋)</p><p class="ql-block">出生日期</p><p class="ql-block">303年</p><p class="ql-block">出生地</p><p class="ql-block">山东临沂</p><p class="ql-block">去世地</p><p class="ql-block">浙江</p><p class="ql-block">主要官职</p><p class="ql-block">秘书郎、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临河序》</p><p class="ql-block">家庭情况</p><p class="ql-block">配偶</p><p class="ql-block">郗璿</p><p class="ql-block">父母</p><p class="ql-block">王旷(父亲)</p><p class="ql-block">子女</p><p class="ql-block">王玄之(儿子)、王凝之(儿子)、王涣之等</p><p class="ql-block">兄弟姐妹</p><p class="ql-block">王悦、王协</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收藏</p><p class="ql-block">反馈</p><p class="ql-block">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书法成就</p><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人物影响</p><p class="ql-block">人物争议</p><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出身魏晋名门琅琊[yá]王氏,祖父、叔父及父亲都身居朝中要职。王羲之自幼擅习书法,跟随卫夫人学书。太宁三年(325年)左右,迎娶太尉郗鉴之女为妻,后经举荐成为秘书郎,得以浏览历代书法真品。咸和四年(329年)前后,王羲之担任临川太守,他着力清理积弊,享誉一方。咸和九年(334年),担任武昌(今鄂州)参军、长史。之后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潜心研究书法,逐渐知名。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间,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qiān]加宁远将军武职。永和七年(351年),原会稽内史王述离职守孝,王羲之以右军将军之职接替其出任会稽内史。因不喜王述,没有前往吊唁其母,就任后也未拜访,与其渐生嫌隙。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等41人于会稽山阴兰亭宴饮,写下《兰亭集序》。王述守孝期满后成为王羲之顶头上司,多次且加倍征收会稽赋税,并放出谣言为难王羲之。永和十一年(355年),王羲之因厌恶官场争斗,选择辞官,发誓永不入仕,之后遍巡自家庄园和四处周游山水。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于金庭观,时年五十九岁,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一生以书法闻名,兼善隶、草、楷、行各体,备精诸体,自成一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成为后世学书者的崇尚。他的书法平和自然、矫健妍丽,作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及国内外书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等最有名,行书以《快雪时晴帖》《丧乱帖》最出色,草书则以《十七帖》最传神,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p><p class="ql-block">人物关系</p><p class="ql-block">全部</p><p class="ql-block">郗璿</p><p class="ql-block">妻子</p><p class="ql-block">王旷</p><p class="ql-block">父亲</p><p class="ql-block">王献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凝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涣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徽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玄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操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肃之</p><p class="ql-block">儿子</p><p class="ql-block">王孟姜</p><p class="ql-block">女儿</p><p class="ql-block">王悦</p><p class="ql-block">兄弟</p><p class="ql-block">王荟</p><p class="ql-block">兄弟</p><p class="ql-block">王劭</p><p class="ql-block">兄弟</p><p class="ql-block">王正</p><p class="ql-block">爷爷</p><p class="ql-block">王桢之</p><p class="ql-block">孙子</p><p class="ql-block">王神爱</p><p class="ql-block">孙女</p><p class="ql-block">刘瑾</p><p class="ql-block">外孙</p><p class="ql-block">郗鉴</p><p class="ql-block">岳父</p><p class="ql-block">刘畅</p><p class="ql-block">女婿</p><p class="ql-block">谢道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早年经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字逸少。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生于西晋惠帝太安二年(303年)。出身望族,祖父王正官至尚书郎,父亲王旷任职淮南太守。王羲之的叔父王导曾扶持晋元帝司马睿称帝,官至司徒。</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幼时不善言辞,不引人瞩目。但他受父亲王旷、叔父王廙启蒙,自幼擅习书法,还跟随书法家钟繇的传人卫夫人卫烁学习书法,深受卫氏家族的习书法门。王羲之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十三岁拜见晋朝大臣周顗时,被他认为奇特。周顗还在宴会中,将一道珍贵的烤牛心割下一块,率先给王羲之食用,王羲之由此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长大后的王羲之能言善辩,以耿直刚正著称。尤其擅长隶书,被认为是古今第一,伯父王敦、王导都十分器重他。当时太尉郗鉴派侍从去王导家挑选女婿,侍从前往王家遍观王家子弟后表示,王家众子弟都很好,但听说这个消息都表现得非常拘谨,只有一人袒胸露腹坐在东边的床上,旁若无人地吃着东西。郗鉴听闻后表示这正是佳婿。此人便是王羲之,遂迎娶郗鉴之女郗璇为妻。</p><p class="ql-block">初入仕途</p><p class="ql-block">太宁三年(325年)左右,经叔父王彬、岳父郗鉴荐举,王羲之任职秘书郎,负责整理和校阅宫中文库中的图书,这份工作让王羲之得以浏览历代书法真品,更好地学习书法艺术和储备相关知识。咸和四年(329年)王羲之因郗鉴、王彬之故,由秘书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王友,负责在王府里陪着游宴和会见宾客,比较清闲。之后担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太守,临川地僻民稀,远离频有战乱的长江两岸,生活相对比较平静。他着力清理积弊,为民请命,享誉一方。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王羲之应西征将军庾亮召请,前往武昌(今鄂州)担任参军、长史。</p><p class="ql-block">咸康二年(336年)二月,叔父王彬在建康逝世,王羲之请假料理丧葬事务。其间率妻子赴广陵看望郗鉴,郗鉴与其谈及庾亮与王导不和一事,从稳定大局出发,希望王羲之设法从中加以疏导,减少二人的敌意。临回武昌前王导劝王羲之回建康仼[wáng]职,拟上表荐他为侍中,王羲之再次谢绝,只身返回武昌幕府。庾亮逝世后离开武昌,担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仅一年便卸任,因母丁忧在江州守孝七年。这期间,他继续潜心研究书法艺术,逐渐名声大振。咸康八年(342年)五、六月间,王羲之接任江州刺史,扦加宁远将军武职。当时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打算让他担任侍中或吏部尚书的职务,但王羲之都推辞不就,直到永和四年(348年),殷浩委任王羲之为护军将军,因与殷浩的情谊,才答应出任。护军将军是中央禁军的主力,王羲之为了远离都城政治漩涡,于永和六年(350年)要求担任宣城郡太守,未获朝廷允准。</p><p class="ql-block">心系民生</p><p class="ql-block">永和七年(351年),会稽内史王述因母丧离职守孝,朝廷任命王羲之以右军将军的身份,接替王述会稽内史之职。王述少负盛名,与王羲之同为东晋望族,但王羲之瞧不起王述,多次公开侮辱他。任职会稽内史后,王羲之多次表示要前往吊唁王述的母亲,但都没有前往,唯一的一次还没上灵堂便离开,王述为此怀恨在心。按照常理,王羲之接任会稽内史后,应拜访王述,王述多次洒扫以待,王羲之始终不入,二人嫌隙愈深。</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到达会稽(今浙江绍兴)任上时,治所正因饥荒,灾情严重,他多次开仓赈济灾民,并向朝廷建议“断酒以救民命”,省下的粮米可以供以食用。王羲之还了解到在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一带的赋税徭役繁重,多次上书朝廷请求减免赋役,多被朝廷接受。他还写信给尚书仆射谢安表达关于政事民生的意见,批评政府的官僚机构臃肿庞杂,行政效率低,只会给人民增加负担。王羲之所做皆是关系民生的实事。</p><p class="ql-block">永和八年(352年),当时殷浩与桓温是东晋的两大势力,两方争相抢夺北伐领导权。而王羲之认为国家的安定在于内外团结和睦,他多次写信劝告殷浩,表示希望他考虑怎样光大未来,宏扬朝廷中兴大业,使天下百姓有所依归。朝政应以宽和为本,力争武功,绝非妥当。发挥长处,使国家巩固安定,才是目前治国的根本大计。但殷浩都没听从,之后殷浩北伐果然遭败。</p><p class="ql-block">辞官归隐</p><p class="ql-block">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了关系密切的朋友、子侄们,会集当时的名流谢安、孙绰、许询、支遁等四十二人,在会稽山阴(今绍兴县)的兰亭进行修禊[xì]活动。与会者们宴饮赋诗,留下大批诗作。王羲之为宴集挥毫作序,是为《兰亭集序》,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时人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比于潘岳的《金谷诗序》,将王羲之比作金谷园会的主办人石崇,王羲之对此十分高兴,他认为这说明当时士人公认他为领袖。</p><p class="ql-block">王述守孝期满后受命担任扬州刺史,成为王羲之的顶头上司,王述每次巡查会稽事务,必然提出许多无理要求,且税收较其他地区多出几倍。还放出谣言称王羲之出守会稽是为了在此养老,不用心治郡,只以工书成名,引起许多人耻笑。王羲之不愿通过为难百姓来上缴拖欠的赋税,也不愿经历官场的明争暗斗,毅然决定辞职,绝禄隐退。</p><p class="ql-block">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九日,王羲之在父母墓前举行告誓先灵的仪式,表达了入仕后的坎坷不平,反省了自己的性格于官场的不合,从而发出告誓称永不再出仕,以保证永不反悔。随后王羲之称病弃官,辞去职务。之后,王羲之与吴越之地的名人贤士一起尽情游玩于山水之间,以钓鱼射猎为乐。又和道士许迈一同服食丹药,修炼身心,为采选药石,不辞千里路遥,遍游东南各郡县,访尽名山,泛舟沧海。王羲之晚年隐居于浙江剡县(今浙江嵊[shèng]县)的金庭观中。终日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游历山水,陶醉其间。</p><p class="ql-block">逝世</p><p class="ql-block">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卒于金庭观中,时年五十九岁,朝廷赠封金紫光禄大夫。他的儿子们遵照王羲之意愿,坚决不接受封号。</p><p class="ql-block">书法成就</p><p class="ql-block">主要作品</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古今莫二”的“书圣”,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冠绝古今”“登峰造极”的水平,同时还是一位多产的书法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书法作品,且大多精品,但多因战乱和朝代更替而散佚。现今所流传的王羲之所作书法,基本为历朝历代的临摹、刻拓作品,约三百余件。王羲之的书法博涉多优,精于各种书体,下表为他各书体类型中的代表作品。</p><p class="ql-block">书体类型</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p><p class="ql-block">代表作</p><p class="ql-block">楷书</p><p class="ql-block">《黄庭经》《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孝女曹娥碑》</p><p class="ql-block">《乐毅论》</p><p class="ql-block">草书</p><p class="ql-block">《游目帖》《长风帖》《上虞帖》《远宦帖》《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王略帖》(又称《破羌帖》)、《裹鲊帖》等</p><p class="ql-block">《游目帖》</p><p class="ql-block">行书</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得示帖》《姨母帖》《孔侍中帖》《平安帖》、 《二谢帖》《何如帖》《频有哀祸帖》《奉橘帖》《旦极寒帖》《快雪时晴帖》</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行草书</p><p class="ql-block">《行穰帖》《丧乱帖》《孔侍中帖》等。王羲之的行书多为与士族交流往来的信札,以行书为主导,偶有草书、楷书夹杂其中</p><p class="ql-block">《行穰帖》</p><p class="ql-block">收起</p><p class="ql-block">作品临摹本</p><p class="ql-block">书体类型</p><p class="ql-block">名称</p><p class="ql-block">作品信息</p><p class="ql-block">作品样貌</p><p class="ql-block">馆藏信息</p><p class="ql-block">行书</p><p class="ql-block">《冯摹兰亭序》</p><p class="ql-block">唐,冯承素摹,纸本,纵24.5厘米,横69.9厘米</p><p class="ql-block">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p><p class="ql-block">藏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草书</p><p class="ql-block">《临十七帖》</p><p class="ql-block">纸本,两开,册页,纵28.5厘米,横42.6厘米、48.8厘米</p><p class="ql-block">康里巎巎草书临十七帖页</p><p class="ql-block">藏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行草</p><p class="ql-block">《雨后帖》</p><p class="ql-block">传晋王羲之书,纸本,行草,纵25.7厘米,横14.9厘米</p><p class="ql-block">宋摹本,王羲之行草书雨后帖页</p><p class="ql-block">藏于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创作特点</p><p class="ql-block">字形结构</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体,他的行书骨骼清奇,点画道美,布白巧妙,疏密相间,无论点、画、撇、捺、折、钩,都曲尽用笔之妙。如《兰亭集序》中的每个字都姿态各异,圆转自如,他完美的以中锋为主,间用侧锋的用笔方式,笔画之间轻盈纤细,或笔断而意连,或提笔顿挫一任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既有道家的飘逸,又有儒家的含蓄,质朴与妍美相结合。从他圆转流便的行书字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他行书中透着楷书的骨力,风格多变。王羲之书法还体现着点画的多变,结体的纵横,留白的艺术。《奉橘帖》中寥寥十二个字,个个不同,有的方折,有的圆转,圭角不露,中锋、侧锋并用,笔画无处不曲折,却宛若天成。</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草书在结构上达到了极致,他的章草具有较强的个体意识,发扬了单字的结构美,摒弃了章草的较多波挑,也不像“一笔书”那样难认难学。他的今草比较狂放,采用连续贯通的办法,一笔连贯多字,但具有流畅纵逸的优点。他还将其与章草的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具有极高艺术性又易于普及的新体今草书体。王羲之的今草书,无论在用笔和结构上既合乎法度又富有变化。</p><p class="ql-block">笔势流动</p><p class="ql-block">东汉时期隶书盛行,楷书只在民间流行,到了西晋,经过士大夫的加工和提炼,形成了不同于隶书的体势,才成为一种趋时的书体。王羲之的楷书来源于书法家钟繇,钟繇的楷书保留了较多的隶书用意,是由隶入楷的典范。而王羲之则变“古质”为“新妍”,在钟繇基础上融汇各家之长并加以创新,由横势居优变为纵势引下,代之以回锋收笔、规整匀称的楷势。王羲之的用笔一改钟书的隶笔起止,在起笔处有挫衄[nǜ]的按笔动作,多以方笔入纸;而收笔处不着意折笔重按,而是轻提回带;在运笔速度上是缓前急后:在笔画形态上求其匀整遒紧,势如列阵。经过这样的改造,楷书字体在王羲之手里,笔画之间的配置关系基本确立,结体变横张为纵展,规整劲健,雍容尔雅,仪态人方。如《乐毅论帖》《黄庭经帖》《孝女曹娥碑》等,都庄重典雅,韵味十足,王羲之将楷书的笔法、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用笔细腻</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笔很讲究,十分细腻。王羲之的字骨力强健,线条有力且富于弹性,并通过笔势的变化和笔锋的运转,产生丰富的变化。王书虽不是走墨连绵,但通过字形的歆[xīn]侧俯伸,章法的跌宕布置,从而使整幅作品充满着起伏与动荡。既跳宕、纵逸、洒脱,又沉稳、庄重、雄强,笔力遒劲,力透纸背。王书中形态的妍美与点画的力度恰好形成一种“中和美”。王羲之的草书在用笔上也达到了极致,他的用笔以方折为主,干净利落且简洁。点画的形与势有偃有仰,有正有斜,或长或短、或方或圆,近乎绝技,自然天成。此外,王书还蕴含了钟繇、张芝的精髓。用笔灵活,笔法丰富,外柔内刚,章法严谨,下笔干净利落。代表作有《十七贴》《初月贴》《长风贴》等。</p><p class="ql-block">整体风格</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具有从容衍裕、气象超然、不为法拘的美,他用毛笔诠释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自我的超越,从而形成了自身的书法艺术特色。因其深受东晋玄学清谈思想的影响,反映到书法中就呈现出艺术上的行云流水、一派天然的风格。王羲之的行草都具有一种风韵潇洒、平和简淡之美。如《平安帖》的字里行间中能感到静谧、和谐、清逸之气,他的用笔爽利,沉着潇洒,峻宕清健,除行书字势特色之外,每行中字群的经营,字形的大小,起伏波变的章法更像是在尽情挥洒的舞者。而他的楷、行、草均点画凝练,清爽有力。墨色单纯滋润平和简淡。体现出一种中和美与自然美,给欣赏者以雅洁空灵之感。除书法技艺超绝外,其书法作品还蕴含着王羲之静思玄贤、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和虚静无为的审美意识,在他的笔下,形式美和内在美达到完美结合,由此形成汉字“形尚存,意未尽,心向往,神已驰”的美感特征。</p><p class="ql-block">书法思想</p><p class="ql-block">“象”与“意”</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认为书法须“点画之间皆有意”,只有意才构成书法艺术表现的内在原则。作为王羲之论书中心的“意”,在汉、魏、西晋以来的书法理论发展中,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王羲之以前的书论,“意”这一词只偶尔出现,且不具备王羲之的“意”的美学涵义。王羲之所说的“意”,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明确的表现特征:一是技巧形式。这种技巧别有意味。具体表现在笔和墨的使用上面。二是自然之道以及社会之理。所谓“书之气,比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三是书法的情感意趣。它蕴含在技巧里面,有超脱与技巧之外。如“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在王羲之的阐发之下,这种“意”艺术表现的重要内容,是一个自身具有深刻内涵的美学范畴。</p><p class="ql-block">“形”与“势”</p><p class="ql-block">“形”与“势”二者互为依托,虽为不同的范畴,各有所指,然紧密相连。古代强调“形”的和谐之美,即字势、行势及整体章法的布局之美。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说“穷研篆箍[gū],功省而易成,纂[zuǎn]集精专,形彰而势显”,“势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这和其后梁武帝萧衍“逸少至学钟书,势巧形密,及其独运,意疏字缓”都体现出“形”与“势”的辩证关系:“形”蕴含“势”,“势”由“形”来体现,“形”含有“势”的运动趋势。这种“势”,不仅仅是物于运动取向感的表现。</p><p class="ql-block">崇尚“中和”</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儒道哲学都认为万物有生有灭,而本质“气”则产生万物,它是永恒存在的,而气又存在于阴气和阳气两个对立又统一的因素之中。而王羲之讲到“气”便是这万物的统一性。王羲之追求并遵循阴阳对立又统一的这一哲学原理,并运用于书法之中。阳气刚而阴气柔,阳刚与阴柔对于宇宙万物对于书法艺术是必要的不可缺一的。“阳气明而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阳刚就像那山峰巍峨壮丽,阴柔就像人们内在的精神风貌。“书之气”则是阴阳对立和谐统一的,“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则惟逸,发之惟静”,讲求书法笔画中有力的圆笔才能滋润,在急速的笔势下又有缓慢前进,内部丰满的同时外部就要虚逸些,起笔需要提按含蓄,收笔也要注意回锋。在笔画结构中,回仰的地方不要太接近,而相背处又不能太远,在这些对立因素中,相互照应联系并统一着。</p><p class="ql-block">书法贡献</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隶、草、行、楷各体均已大备,比较而言,行、楷因是后出尚未成熟。王羲之把它们向前推进变化,在书法史上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王羲之既掌握了多种书体,又改革了传统性的程式笔法,使其丰富多彩。在实践中注重变换书态和表现不同手法,避免千篇一律。王羲之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开辟了草楷相结合的书法发展道路,他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选择了推陈出新,发展草楷结合的行书。它符合书法发展规律,便捷易识,在继承前人书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变化,将书法的实用性和艺术的完美性相结合,并成为隋唐以来书法发展的主流。第二是创造了富有表现力的书写方法,王羲之备精诸体,娴熟各家笔法,在此基础上大胆地对传统性的程式笔法进行改革,使其绚丽异常、丰富多采。他将毛笔的“尖、圆、齐、健”四大性能全部发挥了出来,还健全了书法中的黑白元素,激活了书法的发展,从而为后世的书法发展奠定了基础。最大的贡献是他将道家的思想智慧不断地融入到书写过程,书法不仅是将字写好,还成为了一种载道的艺术,拥有了更大和更深远的魅力,让后人不断的追求,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完成了顶层设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杂贴文</p><p class="ql-block">创作内容</p><p class="ql-block">据《隋书·经籍志》记载,王羲之有文集十卷,录一卷,今皆不存,如今仅能从其“杂帖”作品窥其文学领域之成果。杂帖也是其展现书法,以供后世学习的载体。其杂帖传世作品共计六百四十余篇,从内容来看,可分为四个主题:一类关乎政治军事,较其他类都较长,有些表现出政论的特点。一类关乎亲情友情,此部分内容主要是王羲之与亲友间的问安帖、平常的书信往来帖、互赠礼物之帖、对亲友去世的哀悼帖等等。一类关乎闲情逸趣,设计山水田园之乐,以及动植物和对美食的热爱。一类关乎奉道养生,有与佛道人之间的书信,还有包括服食药石之帖、探讨病情之帖、用药石治病之帖。这些“杂帖”全面展现了他的政治立场、处世态度和情感世界,从而折射出他在东晋名士中的典型性。</p><p class="ql-block">书贴类型</p><p class="ql-block">作品名称</p><p class="ql-block">政治军事</p><p class="ql-block">《大道帖》《临护军教》《与会稽王笺》《与桓温笺》《又遗殷浩书》《虞安吉帖》《误坠地帖》</p><p class="ql-block">亲情友情</p><p class="ql-block">《与谢安书》《致郗公书帖》《又遗谢万书》《郗司马帖》《积雪凝寒帖》《姨母帖》《奉橘帖》</p><p class="ql-block">闲情逸趣</p><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与谢万书》《游四郡记》《清晏帖》《得书帖》</p><p class="ql-block">奉道养生</p><p class="ql-block">与佛道人间的书信《与谢万书》《逸民帖》等;药石治病《服食帖》《天鼠膏帖》《药草帖》《毒愁帖》《卒喜帖》</p><p class="ql-block">收起</p><p class="ql-block">创作特点</p><p class="ql-block">真情流露</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杂贴文有一大艺术特色便是随性而书、真情流露。如《又遗殷浩书》中由于急于劝诫殷浩停止北伐,而直言北伐必败的结果,其书慷慨激昂,分析有理有据。殷浩不听其劝告便转而向会稽王陈述此时不宜北伐的原因,从东晋现今因之前的战乱所处的状况到如今应该执行的政策,通过文字将其拳拳爱国之情、悠悠报国之心传达出来。在父母墓前表达自己辞官归隐决心的《自誓文》,他首先检讨了害怕自己的言行辱没了祖先的声名,接着设席发誓,向父母汇报自己最真实的现状与想法,表明自己坚定、不容更改的决心。在《虞义兴帖》《适万石帖》《稚恭进镇帖》《送袍帖》等帖中,表达了对朝廷屡获战绩的喜悦之情;在《前使还帖》《延期官奴帖》《周嫂弃背帖》等帖中,真实地抒发了其对亲人友人不幸离世的悲痛欲绝之情;在《追寻伤悼帖》《初月二日帖》《月终帖》等帖中,所表现的对时光飞逝、健康不再的无奈与感伤之情。</p><p class="ql-block">骈散结合</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杂贴文还具有骈散结合、自然流畅的特点,如《与谢万书》中开篇便骈散结合,交代古代辞世者的生存状态,接着便描写自己悠闲的生活,行文长短句交错、骈偶相间,自然流畅,表达了他悠闲自在、愿永居于此的心态。《秋节垂至帖》中虽以散句为主,但读来韵律协和。不仅为内容感人,节奏把控也恰到好处。其以书信为主体的杂帖文则多为口语或散体,其中的内容却是骈俪、情意俱佳,如《复蒙殊遇帖》《周公东征帖》等,皆展现出了深厚的诗学底蕴。这些文章既有骈俪的典雅,又有形散神不散的清新简洁,形成了骈散结合、化骈为散、雅俗相映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妙用修辞</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还擅长在其文章中采用比喻、对偶、排比、用典、反复、反问等修辞手法。如在《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中,将下笔写字、墨水、水砚、笔画结构等写作过程中各个工具、环节,比喻成军事作战中的鍪[móu]甲、城池、将军、号令,不仅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其重要性,还把书法写作那种运全身气力于笔端,而又拿捏有度的写作状态表现得恰如其分。在《自誓文》中,王羲之巧借《论语·季氏》中孔子教导其子学习诗礼的典故,表达自己没能在父亲教导下成长,与原文含义稍有不同,是王羲之借用典故的再创作。而在《在我帖》中,王羲之运用“不有君子,何能国乎?”的反问,使得语气更为肯定、强烈,答案也呼之欲出,即有君子才能使国家昌盛。《增运白米帖》中“要为居时任,岂可坐视危难?”,他表示,即便人微言轻,作为国家臣子,也要居其位谋其职,不能坐视危难。《清晏帖》中“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不游目?”王羲之的反问使我们对大自然的美景心生向往,身处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之处,怎么可以不尽情游山玩水呢?王羲之的每一次反问都让人清楚明白地知道其所要表达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真挚。</p><p class="ql-block">兰亭诗</p><p class="ql-block">创作内容</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在永和九年(公元 353 年)发起的兰亭集会中不仅写下《兰亭集序》,还写下两首《兰亭诗》。王羲之先作一首四言诗,诗写在此暮春柔风下,可与孔子相提且志趣相同的一类人物在此聚会,此诗作为东道主的率先赋诗,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在情绪上较为高昂。第二首五言诗较长,可分为五章。诗的第一、二章仍是借景抒情,第三章歌咏与会者具有相同的志趣,认为应该摆脱世俗观念。第四章写同道聚会心境安宁之乐,第五章呼应首章,再次感慨新故变迁,用道家思想解释生和死不过是人间的两种形态变化。诗中他谈到自己对生命大道的思索,旨在通过玄理排遣对生命流逝的愁绪情怀。</p><p class="ql-block">创作特点</p><p class="ql-block">兰亭诗或由眼前风景体认玄理,或直写玄思,表现的都是物我齐一、泯于自然的生命境界。它的特点在于情、景、理在诗中的相融相洽,以理为主,但走出了理的遮蔽,通过抒写性情和刻画山水来更好地阐发玄理。它不追求用词华美、整体意境,更多在于阐述老庄的玄学哲理,也被后人称之为玄言诗。诗人借玄理排遣思想上的苦闷,在诗中感叹生命短促,并由此散发思考,在玄理中寻求精神寄托。兰亭诗是山水诗的雏形,说明当时的山水审美意识已经有了发展,为之后的山水诗、山水画构架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物影响</p><p class="ql-block">后世</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广泛吸收前辈书家的优点和长处,改变了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呈现出妍美、气韵的风格,很好的体现出了魏晋潇洒、逸雅的气质。他的书法作为魏晋风度的审美典范,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后世各种风格倾向的书法家,如古典的、浪漫的、雄强的、秀美的、唯美的、实用的,似乎都可以在王书风格中找到源头。</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第一次学王羲之高潮在南朝梁,梁武帝萧衍出于政治考量,大力倡导儒学,他认为接受儒家思想学习的钟繇,其书法有古质之美,梁武帝希望借书风影响世风。他提出“今不如古”的书学观念并将钟繇的地位推至极致。但由于钟繇传世书迹稀少,没有足够的范本可供推行,师从钟繇、且拥有大量传世作品的王羲之书法,便成为了梁武帝借来宣传钟繇的目标。他命人以王羲之字为本,集《千字文》,并将书迹赐予皇室,使得宗室子弟竞相学习。王羲之书法由此得到普及,并在客观上推动了其流行。隋朝释智永也是传承王羲之书风的重要人物,他身为王羲之七世孙,继承了蔡、崔、钟、王的书风,写就八百本《真草千字文》传世,进一步推动了王羲之书法的传播。他还将正宗的二王书法传给虞世南,启发了唐书法家的第一代人物。</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是由于唐太宗的直接推动,他极度推尊王羲之,称其“尽善尽美”“千古一人”。还广为收罗王书,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王羲之书法由此成为了书法正宗,形成了普天下“尊王”的风气。王书直接影响了有唐一代,唐代李嗣真在《后书品》中称其“可谓书之圣也”,书圣之名由此远播四方。后世历代书法家,都学其书法,并对其有所继承和发展。唐孙过庭将王书奉为书道经典,他的《远宦贴》转折锋棱,劲拔遒美,充分体现了王羲之的草书特点。唐颜真卿的行草书用笔与王羲之的篆隶遗韵笔法比较接近,他在《寄侄文稿》中大量使用具有篆隶遗韵的绞转笔法。但在点画之间的连带和起笔的地方,显得不如王羲之肯定和从容。</p><p class="ql-block">宋代有成就的书法家继承了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精神,并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蔡襄从字形上学习王羲之,并化为己用。其《自书诗稿》卷首便有意模仿《兰亭序》,篇中“虽、殊、亭”等字与《兰亭序》中字如出一辙,浑然天成,毫无滞涩。米芾学习王羲之的笔法,极其势而用,其临摹王羲之《中秋帖》,几乎可以乱真。元至清的书法笼罩在复古主义的思潮下,他们以晋人和王羲之风韵为最高宗旨。元赵孟頫的小楷继承王书遗韵,线条清劲圆畅。行草以晋人为风范,但技法精熟,别有风韵。明文征明小楷学自王羲之的精工细作,不足处在于稍显尖细。其所写《兰亭序》,虽有部分字形不完全相同,但其结字的感觉和神态都与王羲之十分相近。元明两代的书法家从形式上是王羲之书风的代表,然而在艺术精神上背离了张扬个性、表现性灵的王书内涵。清代碑学兴起,王羲之的行书成为了一些碑派书家的形式载体,邓石如、包世臣等用写碑的笔法来书写王字,书法重新回到了借助线条与结体来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魏晋风度和王羲之书风的精神。到了近现代,王羲之依然为书坛所崇敬,学习书法者皆以他的作品当作临摹范本。书坛还出现了“二王”书派,带头人沈尹默积极呼吁和倡导复古二王书风,致力于研究其笔法,但在具体实践上有所偏差。高二适则向王羲之的笔法靠近很多,他的字线条松弛,具有含蓄美,但相比王羲之,章法和气韵都不够内敛和静气。许多人认为白蕉得到了二王的风骨和神髓,他的字轻松自然,沉静飘逸,有王书神韵。</p><p class="ql-block">国际</p><p class="ql-block">日本</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对日本、朝鲜的影响也很深远,随着中西文化交流,也逐渐为西人所知。盛唐时期,唐太宗喜好王羲之书法,也影响了当时频繁来中国学习的日本,王书开始传到日本并逐渐受到喜爱。平安时代,空海和尚将王羲之和颜真卿的书法风格、精神巧妙地融为一体,既有圆劲典雅的韵味,又有飘逸流动的风采。被称为“日本的王羲之”。嵘峨天皇跟随空海学习书法,受其影响,其书风瘦劲、峻峭、潇洒流畅,可窥王书余韵。十世纪初,日本小野道风把格调清高的王书融入日本特色的抒情趣味,其书体特点表现为端庄温雅,用笔流畅凝重,他还首创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日本体,被人们评为“羲之再世”。江户后期,贯名菘[sōng]翁拜览空海真迹,潜心研究晋唐名家,其临摹作品《圣教序》《十七贴》,几可乱真。日本还借用王羲之一派的草书,再进行变化创制而成“假名”,投入使用,成为日本的文字。虽然到了近代,日本受西方思想影响,出现了少字数派、前卫派等现代书法,但古典传统派书法仍占据主导地位,王羲之书风仍被认定为书法正脉。</p><p class="ql-block">朝鲜</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的书法还深刻影响了朝鲜书法,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王羲之的行草书广受临摹。朝鲜书法家金生自幼学习王羲之书法,深得其精髓,被称“与右军无异”,有龙跳、虎卧之势。在1350年左右,赵孟頫的字体成为盛行的书法体,而赵孟頫直接向二王学习,由此王羲之的书法在朝鲜也备受仰慕。书法家韩石峰是朝鲜中期书法第一人,他学习王书成就卓著,其行草超逸绝尘,如龙蛇飞舞。他常以写字官身份出使明朝,得到众多明朝名士的高度评价。朝鲜王室李瑢书法学习王羲之,且领悟了其书法精髓,练就了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的风格。此外,还有李时发、宋淳之、徐持卿都被朝鲜人称为有王书的龙跳虎跃之势。朝鲜书家和文人还总结了学习王书的方法和经验,认为要正确把握“势”的作用,不仅在字形上追求相似,还要用心揣摩、领悟其中的 “神”与“意”。朝鲜书家、文人还想方设法收集了王书许多书帖和拓本,并以此为荣。他们仰慕、赞叹王羲之的书道和人品,学习、模拟,乃至珍藏王书,并对其艺术性表示了肯定和接受。这既是中朝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也是王羲之国际地位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人物争议</p><p class="ql-block">出生年月</p><p class="ql-block">关于王羲之的生卒时间问题,众说纷纭。 其中,南朝梁陶弘景在《真诰》中提出的王羲之 303–361 年说最具权威性 。除此,清鲁一同《王右军年谱》中提出的王羲之 307–365 年说也有较大影响。《世说新语》中指出,王羲之出生时间不早于或就在 313 年。</p><p class="ql-block">订婚时间</p><p class="ql-block">有《世说新语》保留了王羲之订婚时间。不过,《世说新语》没有直接表明王羲之订婚时间,而是通过“郗太傅在京口”这个关键信息间接提示的。史书记载:郗鉴镇守京口是在苏峻之乱中,开始于 328 年。据此可知,王羲之订婚时间不会早于或就在 328 年。对王羲之订婚时间,学术界有如下看法: 一是鲁一同《王右军年谱》中说:王羲之订婚在 322 年,时年 16 岁。二是麦华三《王羲之年谱》中说:王羲之订婚在 323 年,时年 21岁。三是程炎震《世说新语》校注中说:王羲之订婚在 329 年,时年 27 岁。不过,从程氏口吻语气,显然对此说存有疑虑。四是徐斌《王羲之传》中说:王羲之订婚在 326 年,时年 24 岁。其中,王羲之订婚 323 年说影响最大。但是,《世说新语》通过“郗太傅在京口” 提示了王羲之订婚的真实时间:即不早于或就在328 年。</p><p class="ql-block">兰亭序真伪</p><p class="ql-block">《兰亭序》真伪问题由来已久,清末文人李文田曾发出怀疑,认为此贴的文章和字都是后人伪托,并不是王羲之写就。近代学者郭沫若再次提出质疑,许多人就此发表文章,学界对此争论不休。有人赞同郭沫若,也有章士钊、高二适、商承祚等知名人士反对他的看法。</p><p class="ql-block">郭沫若的说法是根据1965年新疆出土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以及在南京出土的王谢等墓志为依据,他认为《兰亭序》的笔法和唐代的楷法一致,而王谢等墓志基本还是隶书的体段,和北朝碑刻一致。就此判定《兰亭序》不仅字为伪造,序文内容亦为假作。但学者范正红表示,王羲之一类书法确实极少隶意,而更接近唐人,实因唐人书法是为继承王羲之所作。而学者刘涛发文,以东晋《李柏文书》与《兰亭序》作比较,举出不少字与王羲之行书有暗合之处,而此书也极少隶书笔意。学者郭廉夫认为,由此可见在同一时期的文字体段,存在相差甚远的可能。</p><p class="ql-block">而在一些古代重要文献中,曾多次提到《兰亭序》存在。唐何延之撰《兰亭始末记》中,详细记载了《兰亭序》真迹如何流传到唐太宗手中。同时代的《隋唐嘉话》、近代书画鉴赏家徐邦达《古书画伪讹考辨》亦曾提及此事。而最早提到《兰亭序》的《世说新语》作者生年与王羲之卒年仅相差42年,作者拥有丰富的写作资料,却将一篇文字到书法都是伪造的《兰亭序》收录其中,很难令人信服。还有人认为王羲之性格开朗豁达,《兰亭序》的文章基调却悲观低沉,有人对此表示人的感情是随着事情而变化的。至于《兰亭序》的真伪,学术界至今无法统一意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物评价</p><p class="ql-block">晋代书法家庾翼给王羲之的信件中曾说:我过去有草圣大家张芝的十张章草帖,南渡时丢失了,以为从此再也见不到这样的好字了。看到你的章草,写得如此神采动人,使我感觉旧帖又回到了我的面前。南朝梁武帝萧衍认为:王羲之的书法字势雄逸,就像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是历代的珍宝,要永远以之为训。</p><p class="ql-block">唐代书法家孙过庭表示:钟繇专工于隶书,张芝精于草体,这两种字体的精美,王羲之兼有。唐代书法家张怀瓘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尤善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行,深得各家书法之精妙,结合为一家,拥有千变万化的特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唐太宗李世民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纵观古今,修习书法者,达到尽善尽美的只有王羲之。其点曳之功、裁成之妙,犹如烟霏露水,形状似断却有连接。气势如凤翥[zhù]龙盘,笔势似斜却反直,玩之不觉厌倦,览之莫识其端。心中仰慕,笔中追求其书法精妙,其他人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p><p class="ql-block">宋代文学家苏轼评价:钟繇、王羲之书法萧散简远,妙处在于笔画之外。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评价:王羲之的笔法如同孟子宣扬人性本善,庄周谈论自然天性,纵说横说,无不如意,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宋代书法家米芾评价王羲之行书帖: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p><p class="ql-block">元初书法家赵孟頫认为:王羲之人品甚高,所以书法犹如神品。他的书法总结百家之功,集合了众体之妙,传给其子王献之。所以历代自称擅长书法的人,都以王氏父子为首。元朝文学家郝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登峰造极,人品正直有识鉴,风度高远。不攀附桓温,自放山水间,与物无竞,江左的高人胜士,几乎没人能与之相比。所以他的书法韵胜遒婉,出奇入神,不失其正,高风绝迹,邈不可及,为古今第一。</p><p class="ql-block">明代书法家董其昌评价:王羲之的笔法如龙。他的字势,转左侧右,迹似奇而反正者 。明代文学家解缙赞誉王羲之的书法:字不仅尽美,还尤其擅长布置,增一分太长,少一分太短,可谓出神入化。</p><p class="ql-block">清代文学家包世臣评价:王羲之作草书如同真书,作真书如同草书,为后世学习书法者树立了最高准则。现代书法家王进玉表示:王羲之的书法是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家族成员</p><p class="ql-block">关系</p><p class="ql-block">人物</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祖父</p><p class="ql-block">王正</p><p class="ql-block">字士则,尚书郎</p><p class="ql-block">父亲</p><p class="ql-block">王旷</p><p class="ql-block">字世弘,丹杨尹、淮南太守</p><p class="ql-block">妻子</p><p class="ql-block">郗璿</p><p class="ql-block">字子房,郗鉴之女</p><p class="ql-block">长子</p><p class="ql-block">王玄之</p><p class="ql-block">字伯远,早逝</p><p class="ql-block">次子</p><p class="ql-block">王凝之</p><p class="ql-block">字叔平,东晋官员、书法家</p><p class="ql-block">三子</p><p class="ql-block">王涣之</p><p class="ql-block">参与兰亭集会</p><p class="ql-block">四子</p><p class="ql-block">王肃之</p><p class="ql-block">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将军咨议</p><p class="ql-block">五子</p><p class="ql-block">王徽之</p><p class="ql-block">字子猷[yóu],官至黄门侍郎</p><p class="ql-block">六子</p><p class="ql-block">王操之</p><p class="ql-block">字子重,官至豫章太守</p><p class="ql-block">七子</p><p class="ql-block">王献之</p><p class="ql-block">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书法家、诗人、画家。与王羲之合称二王</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入木三分</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自小就很有书法天赋,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写得一手好字。十二岁那年,王羲之偶然在父亲的书房里发现了一本讲解书法的好书,就偷偷地拿出来阅读。从此他手不释卷地日夜攻读,一丝不苟地按书中讲的方法运笔练字,书法水平不断提高。晋成帝即位后,就命祝版工人更换祝版上的题词。谁知工人们在那块木板上削了好半天,也没能把王羲之原来的字迹刮掉。工人们拿起祝版仔细一看,都大吃一惊,连声赞叹。</p><p class="ql-block">竹扇题字</p><p class="ql-block">有一次,王羲之在山阴城(今绍兴)的一座桥边看到一个老妇在卖六角扇,由于当地百姓十分贫穷,即使便宜也无人问津。王羲之见老妇人忧心忡忡的模样,便拿来笔墨在老妇人的所有的六角扇上写上五个字,还向她解释道:“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老夫人半信半疑地照办,结果人们争相购买,马上销售一空。</p><p class="ql-block">写书换鹅</p><p class="ql-block">相传王羲之天性爱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据说山阴有一位道士养了许多白鹅,王羲之见了十分喜爱。道士表示,只要王右军能为他抄写一部《道德经》(黄庭经),便将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应允,工整地抄完了经文,得鹅而归。</p><p class="ql-block">兰亭真迹入昭陵</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十分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听说《兰亭序》流传到一位叫辩才和尚的手中,便三次召请他入宫,询问《兰亭序》的下落,想要得到它。但辩才无论怎样都不肯承认,宰相房玄龄便出了一个主意。他让梁元帝后代萧翼假扮书生,前去与辩才品茶论道,在交谈中故意表示辩才手中的《兰亭序》不是真迹,只是复制品,二人因此争论不休。但辩才也不再将《兰亭序》奉若珍宝,而是随意丢在案头。萧翼后来趁其不在,从案头直接取走了《兰亭序》,再奉给唐太宗。唐太宗得到后,命人描摹数本,分赐给皇室诸人。临死前,命人将真迹放入其下葬的昭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影视形象</p><p class="ql-block">出品时间</p><p class="ql-block">影视名</p><p class="ql-block">饰演者</p><p class="ql-block">1982年</p><p class="ql-block">《笔中情》</p><p class="ql-block">王伯昭</p><p class="ql-block">2005年</p><p class="ql-block">《侠影仙踪》</p><p class="ql-block">狄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2016年</p><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p><p class="ql-block">邬立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墓</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墓地</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墓,位于嵊县县城东20多公里的金庭观后的瀑布山,瀑布山脚有个小村叫后厂,村旁是一座古朴的石坊,横额上镌“王右军墓道”六字。现为嵊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位于临沂市洗砚池街20号,为古典园林式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东省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王羲之纪念馆-金庭观</p><p class="ql-block">金庭观全景</p><p class="ql-block">永和十一年(355年),书圣王羲之辞官,隐居于剡县金庭(今浙江省嵊州市金庭镇)。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羲之谢世,后葬于故居不远处瀑布山南麓,子孙筑室为庐守墓。后来王氏子孙舍宅为观,也就有了今天的金庭观,现建有“书圣殿”“晋王右军墓”“书画长廊”“雪溪书院”等建筑。</p><p class="ql-block">绍兴兰亭景区</p><p class="ql-block">兰亭鹅池</p><p class="ql-block">绍兴兰亭位于今浙江绍兴西南,13.5千米的兰渚山下。几经兴废,于清嘉庆年间重新修建兰亭、曲水流觞处、右军祠堂等。进门经过一片竹树林,即可到达“鹅池”,池旁三角厅内碑上书“鹅池”二字。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王献之所书,被人称为“父子碑”。继续深入,即可到达“兰亭”碑亭,往右即可到达曲水流觞亭,作四面厅式。北部一座八角攒尖亭,亭内还有清康熙帝手书《兰亭集序》。</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收起</p><p class="ql-block">书法家钟繇的传人卫夫人卫烁</p><p class="ql-block">晋代官职,三公之一</p><p class="ql-block">修禊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临水而祭,据说可以消除不祥。</p><p class="ql-block">章草始于秦汉年间,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的标准草书。</p><p class="ql-block">今草始于汉末,是对章草的革新。</p><p class="ql-block">作为书信的一种应用文,是尺犊与书法相结合而形成的别具一格的书信形式。又被称为 “法帖”、“法书”</p><p class="ql-block">第一首四言诗,第二首五言诗较长,有人将其分为五首,称王羲之作有六首兰亭诗</p><p class="ql-block">代谢鳞次,忽焉以周。欣此暮春,和气载柔。咏彼舞雩,异世同流。迤携齐契,散怀一丘。</p><p class="ql-block">蔡邕、崔瑗、钟繇、王羲之</p><p class="ql-block">即《谢鲲墓志》《王兴之墓志》《颜刘氏墓志》《兴之妇墓志》《刘尅墓志》,这些人墓志写成时间与兰亭集会时间相近。</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收起</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中国大百科全书. [2024-01-09]. </p><p class="ql-block">(唐). 房玄龄. 晋书: 列传第五十·王羲之传. </p><p class="ql-block">何炳武.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王羲之评传[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8年: 64-75. </p><p class="ql-block">郭廉夫. 王羲之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9-58. </p><p class="ql-block">何炳武总主编.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王羲之评传[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8年: 25-49. </p><p class="ql-block">罗锋. 王羲之书法美学思想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13年.</p><p class="ql-block">姬力昭. 王羲之书法艺术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 新西部, 2020年, (14). </p><p class="ql-block">白寿彝主编. 中国通史 第5卷 下 中古时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年: 472-480. </p><p class="ql-block">左东岭.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 学苑出版社, 2005年: 227-240. </p><p class="ql-block">郭廉夫著;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编. 王羲之评传 附王献之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25. </p><p class="ql-block">【冯承素行书摹兰亭序卷】.故宫博物院. [2023-07-11]. </p><p class="ql-block">【康里巎巎草书临十七帖页】.故宫博物院. [2023-07-11]. </p><p class="ql-block">【王羲之行草书雨后帖页(宋摹本)】.故宫博物院. [2023-07-11]. </p><p class="ql-block">潘运告. 中国历代书论选[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 51. </p><p class="ql-block">蔡邕. 《笔论》. 东汉: “默坐静思,随意所适”. </p><p class="ql-block">《草书势》. 唐代: “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 </p><p class="ql-block">笔势论十二章[M].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79年: 29. </p><p class="ql-block">书为心画[M].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年: 35. </p><p class="ql-block">何炳武总主编.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王羲之评传[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8年: 49-64. </p><p class="ql-block">(清). 全晋文: 卷二十六. </p><p class="ql-block">周娟. 王羲之书法美学思想探析[J]. 决策探索, 2020-06-23, (12): 86. </p><p class="ql-block">《记白云先生书诀》. 东晋: “书之气,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奇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 </p><p class="ql-block">滕守尧. 审美心理描述[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8 年: 63. </p><p class="ql-block">王潇潇. 浅析王羲之书法对后世的影响[J]. 艺术文化交流, 2014年.</p><p class="ql-block">肖大平 . 王羲之生平、思想及其尺牍文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1年.</p><p class="ql-block">樊露露. 王羲之《杂帖》论略[J].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 31(05): 37-41. </p><p class="ql-block">方皖皖 . 王羲之文学研究[D]. 安徽师范大学, 2017年.</p><p class="ql-block">何炳武.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 王羲之评传[M]. 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 2018年: 87-90. </p><p class="ql-block">郭飞. 走近王羲之[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年: 225-227. </p><p class="ql-block">雒晓春. 突破生命的局促——《兰亭集序》与《兰亭诗》解读[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 (7). </p><p class="ql-block">周国林,刘韶军. 历史文献学论集[M]. 武汉:崇文书局, 2003年: 553. </p><p class="ql-block">陈文婷 . 梁武帝对书风的倡导以及王羲之书法的盛行[J]. 北极光, 2019年: 95-96. </p><p class="ql-block">熊秉明.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年: 218-220. </p><p class="ql-block">刘标玖,刘锦东著. 书圣王羲之[M]. 2020年: 211-216. </p><p class="ql-block">赵博然 . 唐宋王羲之接受史研究[D]. 沈阳师范大学, 2018年.</p><p class="ql-block">洪文庆主编 张国宏著. 书艺珍品赏析 第二辑 书法名家·唐代 孙过庭[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7年: 6. </p><p class="ql-block">张俊东 . 王羲之笔法及其流变研究[D]. 北京大学, 2007年.</p><p class="ql-block">戴志. 魏晋风度与王羲之《兰亭序》——兼论王羲之对后世书风的影响[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 2002年.</p><p class="ql-block">吴隽怿 . 王羲之行书结字法的传承[D]. 西南大学, 2014年.</p><p class="ql-block">刘宗华,李珂主编. 中国历史人物丛书 第7卷[M].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2年: 42-51. </p><p class="ql-block">戴逸. 清代人物研究[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3年: 281-298. </p><p class="ql-block">刘标玖,刘锦东. 书圣王羲之[M]]. 2020年: 217-220. </p><p class="ql-block"> 许吉. 朝鲜-韩国政治文化[M].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 2006年: 130. </p><p class="ql-block">师存勋 . 从诗文看朝鲜古代书家、文人对王羲之书法的接受[J]. 华中学术, 2018年.</p><p class="ql-block">赵益. 《真诰》. 中华书局, 2011: 285. </p><p class="ql-block">鲁一同. 《王右军年谱·颜鲁公年谱》.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7: .. </p><p class="ql-block">《世说新语》.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 </p><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第四册. 中华书局, 1956: 29. </p><p class="ql-block">麦华三. 《王羲之年谱》. 1950: .. </p><p class="ql-block">张笑荣. 收藏《郗璇墓志》. 档案与建设, 2012.</p><p class="ql-block">徐斌. 《旷古书圣——王羲之传》.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381. </p><p class="ql-block">郭廉夫. 王羲之评传[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年: 192-197. </p><p class="ql-block">萧衍. 《古今书人优劣评》. 南朝: “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p><p class="ql-block">黄进. 书者散也 中国历代书法家评传[M]. 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2年: 43-44. </p><p class="ql-block">李春青,窦可阳,徐宝锋. 中国文论史[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9年: 290. </p><p class="ql-block">乔志强.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 经典版[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6年: 215-. </p><p class="ql-block">邵永儒. 行书研习与欣赏[M]. 北京:京华出版社, 2010年: 126. </p><p class="ql-block">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编. 赵孟俯国际书学研讨会论文集[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4年: 68. </p><p class="ql-block">王世征,郑晓华,甘中流,云志功. 中国书法文化与素质教育丛书 中国书法理论纲要[M]. 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8年: 174. </p><p class="ql-block">(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 论用笔. </p><p class="ql-block">缪德良. 中国传统文化要略[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157-158. </p><p class="ql-block">艺术家应该人艺合一.美术报. [2023-10-09]. </p><p class="ql-block">张怀瓘. 《书断》. 唐代: 王羲之. </p><p class="ql-block">张东华著. 兰亭序与圣教序[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20年: 124-126. </p><p class="ql-block">笔中情 (1982).豆瓣电影. [2023-05-19]. </p><p class="ql-block">侠影仙踪.豆瓣电影. [2023-05-19]. </p><p class="ql-block">书圣王羲之.豆瓣电影. [2023-06-08]. </p><p class="ql-block">朱元桂主编. 绍兴百景图赞[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5年: 170. </p><p class="ql-block">半岛网. 沂蒙风光 | 王羲之故居.今日头条. 2019-10-17[2023-05-20]. </p><p class="ql-block">王羲之故居.王羲之故居. [2023-05-20]. </p><p class="ql-block">金庭洞天山水秀 羲之故里翰墨香.新华网. [2023-05-20]. </p><p class="ql-block">陈教斌主编. 中外园林史[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18年: 267. </p><p class="ql-block">谢利根,赵敏编. 文化浙江大讲堂 第2辑[M]. 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21年: 36.</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书圣王羲之</b></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原籍琅邪郡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后官拜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其书法师承卫夫人、锺繇。</p><p class="ql-block">王羲之在书法艺术史上取得的成就影响巨大,被后人誉为古今之冠,尽善尽美。但其真迹皆已失传,著名的《兰亭集序》等帖,皆为后人临摹。</p><p class="ql-block">王羲之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1、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主要作品《黄庭经》《乐毅论》《十七帖》《兰亭集序》《初月帖》。</p><p class="ql-block">2、凭借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江州刺史、会稽太守,累迁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年),组织兰亭雅集。撰写的《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永和十一年(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金庭。升平五年(361年)去世,安葬于瀑布山。</p><p class="ql-block">3、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至最后一个“皇帝”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p><p class="ql-block"> 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是金末的一个从即位至被杀,不到半天!</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简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p><p class="ql-block">汉武大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彻,西汉第六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在位时间(1908-1911),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顺序列表</p><p class="ql-block">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统一后始)――207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p><p class="ql-block">1、始皇帝政 前221—前209 12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2、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 3年 为赵高逼自刎,终年24岁。</p><p class="ql-block">3、子婴 前207—前206 1年 为项羽所杀,终年未知。</p><p class="ql-block">楚汉之战(前207~前202)</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以刘邦称帝为始)――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先称帝洛阳)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邦 前206年―前195年 8年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盈 前194年—前188年 7年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少帝恭、弘(吕后专政) 前188年—前180年 8年 恭先为吕后所废,后被其处死,在位4年,终年7岁(又说8岁)。弘为吕后所立,吕后死后被周勃陈平等罢黜并处死,在位4年,终年未知。4、文帝桓 前180年—前157年 23年 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5、景帝启 前157年—前141年 16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6、武帝彻 前141年―公元前87年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 征和、后元) 54年 病逝,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7、昭帝弗陵 前87年―前74年 13年 (始元、元凤、元平)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8、宣帝询 前74年—前49年 25年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病逝,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9、元帝奭[shì] 前49年—前33年 16年 (初元、永光、建昭、竟宁)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10、成帝骜 前33年—前7年 26年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暴毙,终年45 岁。</p><p class="ql-block">11、哀帝欣 前7年―前1年 6年 (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 纵欲过度而死,终年25岁。</p><p class="ql-block">12、平帝衎(kàn)公元前1年―公元6年 5年 (元始) 病逝,终年14岁。</p><p class="ql-block">13、孺子婴 6年-8年 3年 (居摄) 死因不详,且只为西汉太子,被王莽挟持,未登帝位。</p><p class="ql-block">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5年,建都:长安,历一帝:王莽,始建国,15年。 后为更始军所杀,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玄汉:公元23年――25年共3年,建都:长安,历一帝:刘玄 23年―25年 3年 (更始)为叛军赤眉所戮。</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光武帝秀 公元25年―公元57年 33年 (建武、建武中元)病逝,终年62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庄 57年—75年 19年 (永平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章帝炟 75年-88年 13年 (建初、元和、章和)病逝,终年31岁。</p><p class="ql-block">4、和帝肇 88年—105年 17年 (永元、元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殇帝隆 105年—106年 1年 (延平) 夭折,终年1岁半。</p><p class="ql-block">6、安帝祜 106年—125年 19年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病逝,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7、顺帝保 125年—145年 20年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 病逝,终年30岁。</p><p class="ql-block">8、冲帝炳 144年八月—145年正月 不逾年 (永嘉)病逝,终年3岁。</p><p class="ql-block">9、质帝缵 145年—146年六月 1年 (本初)为大司马梁翼毒死,终年9岁。</p><p class="ql-block">10、桓帝志 146年—167年 21年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11、灵帝宏 168年—189年 22年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 病逝,终年34岁。</p><p class="ql-block">12、少帝辨 189年5月—189年9月 不逾年 (光熹、昭宁 ) 被董卓逼迫自尽,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13、献帝协 189年-220年 32年 234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p> <p class="ql-block">三国</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鼎立时期,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亦有265年晋代魏为止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p><p class="ql-block"> 三国各国皇帝列表</p><p class="ql-block">魏:</p><p class="ql-block">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p><p class="ql-block">1、文帝丕 220年-226年 7年 (黄初)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叡 226年-239年 13年 (太和、青龙、景初 )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3、齐王芳 239年―254年 14年 (正始、嘉平 ) 254年被司马师废为齐王(邵陵县公),274年病 逝,终年43岁。</p><p class="ql-block">4、高贵乡公髦 254年-260年 7年 (正元、甘露 )诛司马昭失败被昭武士成济所杀,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5、元帝 奂 260年―265年 6年 (景元、咸熙 )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 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p><p class="ql-block">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p><p class="ql-block">蜀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21—263年,共42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汉昭烈帝备 221年—223年 2年 (章武)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孝怀帝(后主) 禅 223年—263年 41年 (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 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271年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吴:</p><p class="ql-block">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另说为229年,孙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大帝 权 229年—252年 24年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年号2:赤乌、太元、神 凤 )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会稽王亮 252年―258年 6年 (建兴、五凤、太平 )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 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时年仅16岁。</p><p class="ql-block">3、景帝 休 258年—264年 6年 (永安) 病逝,年终30岁。</p><p class="ql-block">4、乌程候皓 264年—280年16年 (年号1: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年号2:凤皇、天册、天 玺、天纪)</p><p class="ql-block">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晋</p><p class="ql-block">西晋:265――316 共51年(另一说为从灭东吴为始则仅立朝37年),历四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帝司马炎 265年―290年 26年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病逝,年终55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司马衷 290年—306年 17年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 兴、光熙) 307年去世,时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p><p class="ql-block">3、怀帝司马炽 307年—311年 6年 (永嘉 )怀帝在位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 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 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月,匈奴 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 岁。</p><p class="ql-block">4、愍帝司马邺 313年―316年 4年 (建兴 )316年12月11日投降汉赵被封为怀平侯,318年被刘聪 杀害,时年18岁。</p><p class="ql-block">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称帝建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并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东晋:</p><p class="ql-block">公元317年――420年,共103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又称建康、建邺,即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元帝司马睿 318年—323年 6年 (建武、大兴、永昌)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司马绍 323年-325年 3年 (太宁)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成帝司马衍 325年—342年 16年 (咸和、咸康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康帝司马岳 342年―344年 2年 (建元 )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5、穆帝司马聃 344年―361年 17年 (永和、升平 ) 病逝,终年19岁。</p><p class="ql-block">6、哀帝司马丕 361年—365年 4年 (隆和、兴宁)瞎吃长生药中毒身亡,终年25岁(吃货的悲 哀)。</p><p class="ql-block">7、废帝司马奕 365年—371年 6年 (太和)365年为桓温所废,降为东海王又海西公,386年病 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8、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1月—9月 1年 (咸安)愤疾而终,时年53岁。</p><p class="ql-block">9、孝武帝司马曜 372年―396年 24年 (宁康 )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 要废弃她,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时年36岁(作死好榜样)。</p><p class="ql-block">10、安帝司马德宗 397年―419年1月 22年 (隆安、元兴、大亨、义熙 ) 病逝,年终37岁。</p><p class="ql-block">11、恭帝司马德文 419年―420年 2年 (元熙)</p><p class="ql-block">419年刘裕杀害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便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为什么要用棉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p><p class="ql-block">公元304年――439年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p><p class="ql-block">蜀(成汉):</p><p class="ql-block">304年――347年(自李雄称成都王起) 共五个皇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武帝李 雄 304年―334年 30年 (建兴、晏平、玉衡 )头顶生疮而死,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哀帝李 班 334年―334年 1年 (延用玉衡)被李雄子李越杀害,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3、幽公李 期 334年―338年 3年 (玉恒)被堂叔李寿废,自缢,时年25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李 寿 338年―343年 5年 (汉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5、李 势 343年―347年 5年 (太和、嘉宁)</p><p class="ql-block">公元347年,封为新兴郡侯。淝水之战后,前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讨伐李势,李势兵败投降,成汉灭亡。桓温将李势及其亲族十多人迁往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封李势为归义侯。公元361年,李势去世。</p><p class="ql-block">李雄称帝后,追谥父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p><p class="ql-block">前赵(大赵):</p><p class="ql-block">304年――329年 匈奴族(冒顿单于之后)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光文帝刘 渊 304年—310年 6年 (元熙、永凤、河瑞 ) 病逝,终年59岁。</p><p class="ql-block">2、刘 和 310年—310年 1年 被弟刘聪暗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刘 聪 310年—318年 8年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病逝,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4、隐帝刘 粲 318年 1年 (汉昌) 被靳准所杀,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5、昭文帝刘 曜 318年---329年 13年 (光初、太和)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杀。</p><p class="ql-block">后赵:</p><p class="ql-block">319年――352年 历六帝(石世为石遵所杀,在位34天,故不统计),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p><p class="ql-block">1、明帝石 勒 319年—333年 15年 (太和、建平 ) 病逝,时年60岁。</p><p class="ql-block">2、石 弘 333年—334年 1年 (延熙)被石虎杀害,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石 虎 334年—349年 15年 (建武、太宁、永熙、延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4、成帝石 遵 349年 183天 (太宁) 为石鉴所杀。</p><p class="ql-block">5、仁武帝石 鉴 349年十一月―350年闰二月 103天 (太宁、青龙) 后为冉闵废杀。</p><p class="ql-block">6、新兴王石 祇 350年―351年 1年 (永宁)部下刘显暗投冉闵,并刺杀石祇,后赵灭亡。</p><p class="ql-block">——、平帝冉 闵 350年―352年 3年 (永兴 ) (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p><p class="ql-block">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p><p class="ql-block">前燕:</p><p class="ql-block">337年――370年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p><p class="ql-block">1、文明帝慕容皝 337年―348年 15年 (燕元)病逝,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2、景昭帝慕容儁 349年―360年 11年 (元玺、光寿 ) 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幽帝慕容暐 360年―370年 11年 (建熙)</p><p class="ql-block">慕容暐在国亡后成为前秦臣子,秦对境内各族的控制力减弱。383年,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与弟弟慕容泓先后举兵建立政权,慕容暐计划杀死前秦皇帝苻坚呼应二人,但因事泄被杀。慕容暐叔父慕容德建立南燕时,追谥他为幽皇帝。</p><p class="ql-block">前秦:</p><p class="ql-block">351年――394年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景明帝符 健 351年―355年 4年 (皇始 )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2、厉王符 生 355年―357年 3年 (寿光)为苻坚所囚并杀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宣昭帝符 坚 357年—385年 27年 (永兴、甘露、建元 ) 淝水战败长安被围,坚逃出长安至五 将山为姚苌所擒并被绞死,时年48岁。苌为掩饰他杀死苻坚的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天王。而 苻坚去世同年,苻丕得知其死讯,便即位为帝,谥苻坚为宣昭皇帝,上庙号世祖。征西域后回 到凉州的吕光得知苻坚去世,亦谥其为文昭皇帝。</p><p class="ql-block">4、哀平帝符 丕 385年―386年 2年 (太安)因担心会被苻纂所杀,遂率千骑兵奔走东垣,被东晋 将领冯该击败并斩杀,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高帝苻 登 386年―394年 9年 (太初) 山南战败被姚兴斩杀,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6、东平王符 荣 394年 不逾年 (延初)</p><p class="ql-block">394年六月,苻登被杀,苻崇逃奔湟中即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遭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驱逐, 而投奔陇西王杨定,并与杨定联合对抗后秦。不久遭后秦军击败,与杨定一同遇害,前秦政权灭亡。</p><p class="ql-block">前凉:</p><p class="ql-block">317年—376年 汉族,历七帝(哀公张耀灵未满在位未满一月,故不计),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昭王张 寔 317年―320年 3年 (建兴)被部将刺杀,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成王张 茂 320年―325年 5年 (建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文王张 骏 324年—346年 22年 (建兴,又作太元)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桓王张重华 346年―353年 9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威王张 祚 353年―355年 3年 (和平) 被同族所杀。</p><p class="ql-block">6、冲王张玄靓 355年―363年 9年 (建兴、升平)被叔叔张天锡杀害,时年14岁。</p><p class="ql-block">7、悼王张天锡 363年―376年 12年 (升平)376年前凉为苻坚所灭,后苻坚战败,张天锡归顺东 晋,于398年去世,终年62岁。</p> <p class="ql-block">后秦:</p><p class="ql-block">384年――417年 羌族,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昭帝姚 苌 384年—394年 8年 (白雀、建初)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文桓帝姚 兴 394年—416年 22年 (皇初、弘始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3、姚 泓 416年―417年 1年 (永和)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姚 泓投降,后秦灭亡。后被刘裕斩首于 健康。</p><p class="ql-block">后燕:</p><p class="ql-block">384年――407年 鲜卑族,历五帝,建都:中山。</p><p class="ql-block">1、武成帝慕容垂 384年―396年 13年 (燕元、建兴 )病逝于征途,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惠愍帝 慕容宝 396年―397年 2年 (永康)被族人兰汗谋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 慕容盛 398年―401年 3年 (建平、长乐 )被叛将刺杀,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慕容熙 401年―407年 7年 (光始、建始)被族人所杀,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5、惠懿帝慕容云 407年―409年 3年 (正始)(又说为北燕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后燕建初元年(407年),冯跋反叛,杀害皇帝慕容熙,在冯跋支持之下,慕容云(慕容宝养子,原名高云)即天王位,改元正始,国号大燕,恢复原本的高姓。正始三年(409年),被禁卫离班、桃仁所杀,高云死后被谥为惠懿皇帝(慕容超追尊庙号为景宗)。</p><p class="ql-block">南燕:</p><p class="ql-block">398年――410年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开国皇帝慕容德是前燕文明帝慕容 皝幼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p><p class="ql-block">1、献武帝慕容德 398年―405年 7年 (燕平、建平 )病逝,终年70岁。</p><p class="ql-block">2、慕容超 405年―410年 6年 因掠夺东晋边民,引得东晋来攻,角逐失利后据城固守,誓死不降, 于城破后被俘,与亲族数千人同被斩首,时年二十七岁(作死小能手)。</p><p class="ql-block">北燕:</p><p class="ql-block">409年――436年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p><p class="ql-block">1、文成帝冯 跋 409年―430年 22年 (太平)病逝。</p><p class="ql-block">2、昭成帝冯 弘 430年―436年 6年 (太兴)冯跋死后,冯弘逼令冯跋子冯翼自杀,自立为君,年 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6年,北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 丽王所杀北燕灭亡。</p><p class="ql-block">后凉:</p><p class="ql-block">386年――403年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懿武帝吕 光 386年-399年 13年 (太安、麟嘉、龙飞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隐王吕 绍 399年―399年 不逾年 为吕篡所杀</p><p class="ql-block">3、灵帝吕 纂 399年12月―401年2月 1年 (咸宁) 为堂兄吕隆所杀。</p><p class="ql-block">4、吕 隆 401年―403年 2年 (神鼎)公元403年,在南凉和北凉夹攻之下,吕隆被迫投降后秦,后 凉灭亡。后秦皇帝姚兴任命吕隆为散骑常侍,公爵照旧。公元416年,吕隆因与其子吕弼谋反而 被诛杀。</p><p class="ql-block">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14年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p><p class="ql-block">1、武王秃发乌孤 397年―399年 3年 (太初)病逝。</p><p class="ql-block">2、康王秃发利鹿孤 399年―402年 3年 (建和)病逝。</p><p class="ql-block">3、景王秃发傉檀 402年―414年 13年 (弘昌、嘉平 )414年,秃发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南凉 灭亡。次年被乞伏炽磐毒死,谥号景王。</p><p class="ql-block">西凉:</p><p class="ql-block">400年――421年 汉族,历三帝,建都:酒泉(敦煌)。</p><p class="ql-block">1、兴圣帝李 暠 400年-417年 17年 (庚子、建初 )病逝,终年67岁。</p><p class="ql-block">2、李 歆 417年―420年 4年 (嘉兴)公元420年(嘉兴四年),李歆被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所杀。</p><p class="ql-block">3、李 恂 420年―421年 1年 (永建) 永初二年(421年),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 部下投降,而此时北凉军发动进攻,攻克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灭亡。</p><p class="ql-block">西秦:</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400年,409年—431年(400年为为后秦所灭,409年复国)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p><p class="ql-block">1、宣烈王乞伏国仁 385年―388年 3年 (建义) 病逝。</p><p class="ql-block">2、武元王乞伏乾归 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24年 (太初、更始)被其兄子乞伏公府所杀。</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乞伏炽磐 412年―428年 16年 (永康、建弘 )病逝。</p><p class="ql-block">4、厉武王乞伏暮末 428年―431年 4年 (永弘)431年,大夏攻西秦都城南安,乞伏暮末出降,西 秦灭亡。同年六月,乞伏暮末为大夏皇帝赫连定所杀。</p><p class="ql-block">夏(胡夏):</p><p class="ql-block">407――431匈奴,历三帝,建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 )</p><p class="ql-block">1、武烈帝赫连勃勃 407年―425年 19年 (龙升、凤翔、昌武、真兴)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2、赫连 昌 425年―428年 4年 (承光)423年被北魏生擒,后被斩杀。</p><p class="ql-block">3、平原公赫连 定 428年—431年 4年 (胜光)431年,赫连定在攻打北凉途中,被吐谷浑所俘,次 年,赫连定被解送北魏,处死。</p><p class="ql-block">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39年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p><p class="ql-block">1、凉王段 业 397年―401年 4年 (神玺、天玺)被沮渠蒙逊杀害。</p><p class="ql-block">2、武宣王沮渠蒙逊 401年—433年 33年 (永安、玄始、真兴、承玄、义和、承阳)病逝,终年66 岁。</p><p class="ql-block">3、哀王沮渠牧犍 433年―439年 7年 (承和、太缘、建平)439年),北魏攻姑臧,沮渠牧犍出 降,北凉灭亡。447年,有人密告牧犍谋反,遂被太武帝赐死。</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及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包荫户)及奴婢,对外交流贸易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p><p class="ql-block">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北方游牧民族融于汉族的汉化进程。</p><p class="ql-block">南朝</p><p class="ql-block">南朝起讫:公元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p><p class="ql-block">宋 :</p><p class="ql-block">420年――479年。共60年,历八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刘 裕 420年—422年 3年 (永初) 病逝,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少帝刘义符 423年―424年 2年 (景平)被俆羡之等臣所废杀,时年19岁。</p><p class="ql-block">3、文帝刘义隆 424年—453年 30年 (元嘉)被刘劭与东宫将领萧斌起兵叛变杀害,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4、孝武帝刘骏 453年―464年 11年 (孝建、大明)病逝,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5、废帝刘子业 464年―465年 1年 (永光、景和)生性淫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 七岁。</p><p class="ql-block">6、明帝刘 彧 465年—472年 8年 (泰始、泰豫) 病逝,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7、后废帝刘昱 473年—477年 5年 (元徽)生性凶狠残暴,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时年十五岁,死后 被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苍梧王。</p><p class="ql-block">8、顺帝刘 凖 477年—479年 3年 (升明) 479年,萧道成要求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 进宫。刘淮说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话说出了身为末代皇帝的悲哀。同年四 月十六日,刘准禅位与萧道成,刘宋政权到此灭亡。五月六日,刘準被萧道成杀害,时年13 岁,刘宋的宗亲都被幽禁而死。</p><p class="ql-block">齐:</p><p class="ql-block">479年――501年,共23年,历七帝</p><p class="ql-block">1、高帝萧道成 479年—482年 4年 (建元)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武帝萧 赜 482年―493年 11年 (永明)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废帝萧昭业 493年—494年 1年 (隆昌)被宗亲萧鸾杀死,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萧昭文 494年七月—494年十月 不逾年 (延兴)亦被萧鸾所杀,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5、明帝萧 鸾 494年—498年 5年 (建武、永泰)病逝,终年46岁。</p><p class="ql-block">6、东昏侯宝卷 498年—501年 13年 (永远) 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p><p class="ql-block">7、和帝萧宝融 501年—502年 1年 (中兴)502年5月萧宝融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 不久,萧衍派人杀害萧宝融,时年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梁:</p><p class="ql-block">502年――557年,共56年,历六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萧 衍 502年—549年 48年 (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p><p class="ql-block">在位晚期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终年八十六岁。</p><p class="ql-block">2、简文帝萧纲 549年―551年 2年 (大宝)亦为侯景所害,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豫章王萧栋 551年 不逾年 (天正) 为侯景所立亦为侯景所废并被囚禁于,梁元帝收复建业后 将其杀害。</p><p class="ql-block">4、孝元帝萧 绎 552年―554年 4年 (承圣、天正)554年11月西魏攻陷江陵,萧绎被俘遇害,年终 47岁。</p><p class="ql-block">5、闵帝萧渊明 555年 不逾年 病逝。</p><p class="ql-block">6、敬帝萧方智 555年―557年 3年 (绍泰、太平) 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梁灭亡。 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时年十六岁。</p><p class="ql-block">(另:思帝萧庄 557年—560年 3年 557年二月,萧庄在郢州被王琳拥立为南朝梁皇帝,年号天启。560年,当王琳与南朝陈将领侯瑱在芜湖交战时,北周便发兵攻打郢州,结果王琳兵败,与萧庄逃亡北齐。570年,北齐皇帝高纬授任萧庄为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梁王,并允诺帮他复兴南朝梁。577年,北周灭亡北齐,萧庄在邺城怨愤而终。)</p><p class="ql-block">陈:</p><p class="ql-block">557年――589年,共33年,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陈霸先 557年—559年 3年 (永定)病逝,年终56岁。</p><p class="ql-block">2、文帝陈 蒨 559年—566年 7年 (天嘉、天康)</p><p class="ql-block">3、废帝陈伯宗 566年―568年 2年 (光大) 568年被叔父陈顼废为临海郡王。569年莫名去世,年 十九岁。</p><p class="ql-block">4、孝宣帝陈 顼 569年—582年 14年 (太建)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陈叔宝 583年—589年 7年 (至德、祯明)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其 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谥号炀。</p> <p class="ql-block">北朝</p><p class="ql-block">北朝起讫:公元386年—581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p><p class="ql-block">北魏:</p><p class="ql-block">386年――534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148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代王。并在次年即公元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p><p class="ql-block">1、道武帝 珪 398年—409年 24年 (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公元409,宫廷政变中遇刺身 亡,终年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2、明元帝 嗣 409年―423年 15年 (永兴、神瑞、泰常) 病逝,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3、太武帝 寿 423年―451年 28年 (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太平)452年,被中常 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4、隐王 余 452年二月―452年十月 不逾年 (承平) 为宗爱所拥立,同年又被其与贾周所杀。</p><p class="ql-block">5、文成帝 濬 452年―465年 14年 (兴安、兴光、太安、和平)病逝,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献文帝 弘 465年—571年 6年 (天安、皇兴)471年传位于太子,476年被毒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7、孝文帝 宏 471年—499年 29年 (延兴,承明,太和) 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8、宣武帝 恪 499年—515年 16年 (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9、孝明帝 诩 515年―528年 12年 (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被其母胡氏毒杀,时年19 岁。</p><p class="ql-block">10、孝庄帝子攸 528年—530年 3年 (建义、永安) 530年十二月被俘,531年被尔朱兆所杀,时 年24岁。</p><p class="ql-block">11、东海王元晔 530年10月—531年2月 115天(建明)531年被逼禅位于广陵王元恭并被废为东海王,次年12月被孝武帝赐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12、节闵帝 恭 531年―532年 1年 (普泰)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13、孝武帝 修 532年—534年 3年 (太昌、永兴、永熙)</p><p class="ql-block">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闰十二月,被 宇文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从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东西 魏。</p><p class="ql-block">(注:在530—532年间,北魏尔朱氏与高氏相争,各自争相立帝,这两年间除了元恭、元晔,还有一个皇帝元朗。)</p><p class="ql-block">东魏:</p><p class="ql-block">534年――550年,共17年,只一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p><p class="ql-block">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经高欢和百僚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善见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北齐天保元年(549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禅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p><p class="ql-block">西魏:</p><p class="ql-block">535年――557年,共22年,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文帝元宝炬 535年―551年 17年 (大统、乾明) 病逝,时年45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元 钦 551年―554年 3年 被宇文泰废黜毒死,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元 廓 554年―556年 2年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 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550――577,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国号齐,共28年,六个皇帝(文宣帝去世后高殷继位,后被高演攥位,于561年被高演杀害,在位不满一年)。高姓,汉族,建都:邺。</p><p class="ql-block">1、文宣帝洋 550年―559年 10年 (天宝) 暴毙,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2、闵悼帝殷 559年―560年 8个月 (乾明)560年8月被常山王高演篡位,561年被杀,时年17岁。</p><p class="ql-block">3、孝昭帝演 560年—561年 1年 (皇建)病逝,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4、武成帝湛 561年―565年 4年 (太宁、和清)酒色过度而死,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纬 565年―577年11年 (天统、武平、隆化)557年正月禅位于8岁皇子高恒,同时都城邺 被北周攻陷,在逃亡青州时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与子高恒等被北周武王杀害,时年 21岁。</p><p class="ql-block">6、幼主 恒 577年 不逾年 (承光) 577年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被杀,北齐灭亡。</p><p class="ql-block">(另有一帝高延宗,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承光元年(577年)与 高纬一起被赐杀。)</p><p class="ql-block">北周:</p><p class="ql-block">557年――581年,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孝闵帝觉 557年 不逾年 被大冢宰宇文护逼迫退位,后被杀害,时年15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 毓 557年―560年 4年 (武成、武定)560年宇文毓被宇文护派人毒死,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 邕 560年—578年 18年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病逝,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4、宣帝 赟 578年―579年 1年 (大成) 病逝,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5、静帝 阐 579年―581年 2年 (大象、大定) 581年,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被杨坚 降封为介国公。同年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时年九岁。</p><p class="ql-block">隋朝</p><p class="ql-block">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历三帝,共37年(619年隋哀帝被王世充废,固不算在内)。</p><p class="ql-block">1、文帝杨坚 581年—604年 23年(开皇、仁寿)病逝(又说被害),时年64岁。</p><p class="ql-block">2、炀帝杨广 605年—617年 12年 (大业) 被叛军缢杀,时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杨侑 617年12月―618年6月 1年 (义宁) 617年底李渊攻陷长安,拥立杨侑为帝,618年 将其废黜,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p> <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907年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其所立的隋恭帝自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一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李姓 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 渊 618年—626年 9年 (武德)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禅位儿子李世民,635年病逝,终年69 岁。</p><p class="ql-block">2、太宗世民 627年—649年 23年 (贞观) 病逝,终年52岁。</p><p class="ql-block">3、高宗 治 649年—683年 34年 (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4、中宗 哲(显) 中宗李哲分别于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在位,共计5年半。(嗣圣,神 龙,景龙) 中宗第一次在位期间因“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一 言触怒武则天,遂被废病贬出长安,于705年复辟,710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5、武则天 690年―705年 16年 (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万岁、神功、圣历、久视、大 足、长安、神龙)武则天于690年受睿宗李旦禅位,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 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终年82岁),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 氏退位,迎还中宗李哲,史称神龙革命。</p><p class="ql-block">6、中宗 神龙 (见第4条,复辟)</p><p class="ql-block">7、睿宗 旦 睿宗李旦分别于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在位,共计8年。(684年—690年:文 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710年—712年:景云、太极、延和)睿宗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 下,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被尊 为太上皇,716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8、玄宗隆基 712年—756年 43年 (先天、开元、天宝) 756年让位于太子李亨,762年病逝,终 年78岁。</p><p class="ql-block">9、肃宗 亨 756年—762年 7年 (至德,乾元,上元) 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10、代宗 豫公元 762年—779年 17年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病逝,53岁。</p><p class="ql-block">11、德宗 适 779年―805年 26年 (建中、兴元、贞元)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12、顺宗 诵 805年 不逾年 (永贞) 顺宗即位仅八个月,便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 纯,自称太上皇。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病逝,死时仅46岁,一说为宪宗及宦官所害。</p><p class="ql-block">13、宪宗 纯 805年―820年 15年 (元和) 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14、穆宗 恒 820年―824年 5年 (长庆)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中毒身亡,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15、敬宗 湛 824年―826年 2年 (宝历) 被宦官谋杀,终年18岁。</p><p class="ql-block">16、文宗 昂 826年―840年 14年 (大和、开成) 文宗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 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32岁。</p><p class="ql-block">17、武宗 炎 840年—846年 6年 (会昌)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病发身亡,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18、宣宗 忱 846年—859年 13年 (大中)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19、懿宗 漼 859年—873年 14年 (大中、咸通)病逝,终年41岁。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 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p><p class="ql-block">20、僖宗 儇 873年—888年15年 (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21、昭宗 晔 888年—904年 16年 (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904年为朱温不 将所杀,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22、哀帝 柷 904年-907年 3年 (天祐)904年,朱温部将蒋玄晖杀害唐昭宗后,假传遗诏拥立李 柷即位。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年仅17岁。</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后梁:</p><p class="ql-block">907年――923年,共17年。 后梁的建立结束了大唐290年的统治,翻开五代十国乱世。朱姓 建都:汴梁(开封)、洛阳</p><p class="ql-block">1、太祖全忠(温) 907年-912年 6年 (开平 乾化 )为子朱友珪所害,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友珪 912年―913年 未满年 (凤厉)朱温子朱友贞密谋政变,珪逃走未遂,自杀(命部将 将自己杀死),终年29岁。</p><p class="ql-block">3、末帝友贞 913年—923年 11年 (乾化 贞明 龙德)923年,朱友贞为后唐所迫自杀,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后唐:</p><p class="ql-block">923年――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庄宗存勗 923年—926年 4年 (同光)926年死于兴教门之变,终年41岁。</p><p class="ql-block">2、明宗嗣源 926年—933年 8年 (天成、长兴) 病逝,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3、愍帝从厚 933年—934年 1年 (应顺) 934年,潞王李从珂篡位登基,李从厚被废为鄂王,不久遇害,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从珂 934年—936年 2年 (清泰)936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大辽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晋:</p><p class="ql-block">936年――946年 共11年 石姓 建都:洛阳、汴梁 (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敬塘 936年—942年 7年 (天福 ) 病逝,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2、出帝重贵 942年—946年 4年 (天福、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947年1月占开封,后晋灭亡。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964年病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汉 :</p><p class="ql-block">947年――951年,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知远 947年―948年 1年 (天福)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隐帝承佑 948年―950年 3年 (乾祐)950年,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后周:</p><p class="ql-block">951年――960年 共10年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太祖 郭威 951年—954年 3年 (广顺、显德)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世宗 柴荣 954年—959年 6年 (显德)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1年 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973年病逝,终年20岁。</p> <p class="ql-block">十国:</p><p class="ql-block">前蜀:</p><p class="ql-block">907――925 共计18年,历二帝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惠帝 王 建 907年—918年 11年 (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病逝、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2、王 衍 918年―925年 7年 (乾德、咸康)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在押赴洛阳途中被李存勖命人杀害。</p><p class="ql-block">吴(又称“杨吴”,亦称“南吴”):</p><p class="ql-block">902年―—937 年 立国30年(南吴立国从907年唐亡为始,902年为杨行密进中书令、封吴王),历四帝 建都:杨卅。</p><p class="ql-block">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南吴政权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其中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名分。</p><p class="ql-block">藩镇体制:从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虽已割据自立,但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朔,为唐朝藩镇,仍使用唐朝年号;</p><p class="ql-block">王国体制:从吴武义元年(919年)到武义二年(921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为国王;</p><p class="ql-block">帝国体制:从吴顺义元年(921年)到天祚三年(937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为帝国,统治者为皇帝。</p><p class="ql-block">1、孝武王 杨行密 902年-905年 3年 (天复、天祐)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景帝 杨 渥 905年―908年 3年 。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908年5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p><p class="ql-block">3、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0年 12年 (武义) 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4、睿帝 杨 溥 920年―937年 17年 (顺义、乾贞、大和、天祚)937年(天祚三年),杨溥被迫禅位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次年十二月,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时年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楚(南楚、马楚):</p><p class="ql-block">楚自896年马殷被任命节度使开始割据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5年。</p><p class="ql-block">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p><p class="ql-block">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p><p class="ql-block">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割据31年,立国24年 建都:长沙</p><p class="ql-block">1、武穆王马 殷 896年—930年 34年 病逝,终年79岁。</p><p class="ql-block">2、衡阳王马希声 930年―932年 2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马希范 932年—947年 15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4、马希广 947年—950年 3年 949年,其兄马希萼叛变,950年萼攻入长沙,马希广被赐死。</p><p class="ql-block">5、马希萼 950年——951年 1年 953年去世于南唐都城,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6、马希崇 951年 不逾年</p><p class="ql-block">951年,徐威等将领兵变,马希崇被推为武安留后,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马氏一族被迁至南唐首都,后南唐为北宋所灭,继而被迁至北宋,后叙不详。</p><p class="ql-block">闽(大闽):</p><p class="ql-block">909年—945年 共计37年(以公元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为始) 历六主 王姓 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p><p class="ql-block">1、忠懿王 审知 909年―925年 16年 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闽嗣主 延翰 926年—927年 1年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p><p class="ql-block">3、惠帝 延均 927年—935年 8年 (天成、长兴、龙启、永和)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p><p class="ql-block">4、大宏帝 继鹏 935年—939年 4年 被拱宸、朱文进等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所杀。</p><p class="ql-block">5、大孝帝 延曦 939年―944年 4年 被禁军将领朱文进、连重遇杀害。</p><p class="ql-block">6、福王 延政 944年―945年 3年 继王延曦被连朱二人杀害后,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945年南唐攻闽,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p><p class="ql-block">注:944年2月,连、朱杀害王延曦之后,朱文进曾自称闽王有1月余。</p><p class="ql-block">南唐:</p><p class="ql-block">937年――975年 共计39年,历三主 李氏 建都:金陵</p><p class="ql-block">1、孝高帝 昪 937年—943年 6年 (升元)因丹药中毒而死,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文宣帝 璟 943年―961年 18年 (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 病逝,46岁。</p><p class="ql-block">3、后主 煜 961年—975年 15年 (建隆、乾德、开宝) 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南唐灭亡。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p><p class="ql-block">荆南(南平、北楚):</p><p class="ql-block">924年――963年(以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为始) 历五主,历时57年 高氏 建都:江陵</p><p class="ql-block">1、楚王 季兴 924年—929年 5年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文献王从诲 929年―948年 19年 病逝,终年58岁。</p><p class="ql-block">3、贞懿王保融 948年―960年 12年 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保勖 960年―962年 2年 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5、继冲 962年―963年 1年 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973年,高继冲去世。</p><p class="ql-block">南汉:</p><p class="ql-block">917年――971年(以刘龑917年在番禺称帝为始)历四主,立国54年, 建都:广州</p><p class="ql-block">1、高祖 刘䶮 917年—942年 25年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殇帝 刘玢 942年―943年 1年 (光天) 被其弟刘晟所杀害,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4、孝帝 刘晟 942年―958年 16年 (应乾、乾和)纵酒过度而死,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刘鋹 958年―971年 13年 (大宝)公元971年,南汉为北宋所灭,刘鋹投降,980年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吴越:</p><p class="ql-block">907年――978年 (以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为始)立国72年 建都:钱塘</p><p class="ql-block">1、武肃王 钱 鏐 907年—932年 25年 病逝,终年80岁。</p><p class="ql-block">2、文穆王 钱元瓘 932年―941年 10年 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3、忠献王 钱 佐 941年―947年 6年 病逝,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4、忠逊王 钱 倧 947年三月―947年十二月 不逾年 为统军使胡进思使诈所废,975年病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5、忠懿王 钱 俶 948年-978年 30年</p><p class="ql-block">宋太祖平定江南,钱俶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公元978 年,被迫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988年,钱俶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一说被毒害)。</p><p class="ql-block">后蜀:</p><p class="ql-block">933年――966年(以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被朝廷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蜀王为始)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孝帝 孟知祥 933年—934年 1年 (明德)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后主 孟 昶 934年―964年 30年 965年正月孟昶降宋,后蜀灭亡。孟昶亦在同年去世,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北汉:</p><p class="ql-block">951年――979年 立国28年,历四帝 建都:太原</p><p class="ql-block">1、神武帝 刘 崇 951年-954年 4年 (乾祐) 忧愤成疾而死,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孝和帝 刘 钧 954年—968年 14年 (天会)忧郁而死,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刘继恩 968年 不逾年 (天会) 刘继恩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掌握政权。同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p><p class="ql-block">4、英武帝 刘继元 968年—979年 11年 (广运) 979年5月,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99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注:北汉为十国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p><p class="ql-block">宋朝(分北宋与南宋)</p><p class="ql-block">北宋 :</p><p class="ql-block">960――1127,共1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p><p class="ql-block">1、太祖匡胤 建隆 16年</p><p class="ql-block">2、太宗光义 太平兴国 22年</p><p class="ql-block">3、真宗 桓 咸平 25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祯 天圣 41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曙 治平 4年</p><p class="ql-block">6、神宗 顼 熙宁 18年</p><p class="ql-block">7、哲宗 煦 元佑 15年</p><p class="ql-block">8、徵宗 佶 建中靖国 25年</p><p class="ql-block">9、钦宗 桓 靖康 2年</p><p class="ql-block">南宋:</p><p class="ql-block">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p><p class="ql-block">1、高宗 构 建炎 36年</p><p class="ql-block">2、孝宗 昚 隆兴 27年</p><p class="ql-block">3、光宗 敦 绍熙 5年</p><p class="ql-block">4、宁宗 扩 庆元 30年</p><p class="ql-block">5、理宗 盷 宝庆 40年</p><p class="ql-block">6、度宗 禥 咸淳 10年</p><p class="ql-block">7、恭帝 显 德佑 2年</p><p class="ql-block">8、瑞宗 昰 景炎 3年</p><p class="ql-block">9、 帝 昺 祥兴 3年</p><p class="ql-block">元朝:</p><p class="ql-block">1279――1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 忽必烈 至元 15年</p><p class="ql-block">2、成宗 铁木耳 元贞 13年</p><p class="ql-block">3、武宗 海山 至大 4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爱育万拔力八达 皇庆 9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硕德八刺 至治 3年</p><p class="ql-block">6、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 泰定 5年</p><p class="ql-block">7、大顺帝 阿速吉八 大顺 1年</p><p class="ql-block">8、明宗 和世瑓 天历 2年</p><p class="ql-block">9、文宗 图铁木耳 至顺 5年</p><p class="ql-block">10、宁宗 懿璘质班 至顺 1年</p><p class="ql-block">11、顺帝托权铁木耳 元统 36年</p><p class="ql-block">元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p><p class="ql-block">明朝 :</p><p class="ql-block">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p><p class="ql-block">1、太祖 元璋 洪武 31年</p><p class="ql-block">2、惠帝 允炆 建文 4年</p><p class="ql-block">3、成祖 棣 永乐 22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高炽 洪熙 1年</p><p class="ql-block">5、宣宗 瞻基 宣德 10年</p><p class="ql-block">6、英宗 祁镇 正统 14年</p><p class="ql-block">7、景帝 祁钰 景泰 7年</p><p class="ql-block">英宗 祁镇 天顺 8年(复辟)</p><p class="ql-block">8、宪宗 见深 成化 23年</p><p class="ql-block">9、孝宗 佑樘 弘治 18年</p><p class="ql-block">10、武宗厚照 正德 16年</p><p class="ql-block">11、世宗厚熜 嘉清 16年</p><p class="ql-block">12、穆宗载垕 隆庆 6年</p><p class="ql-block">13、神宗翊钧 万历 47年</p><p class="ql-block">14、光宗常洛 泰昌 1年</p><p class="ql-block">15、熹宗由校 天启 7年</p><p class="ql-block">16、思宗由检 崇祯 17年</p><p class="ql-block">南明</p><p class="ql-block">福王 朱由崧 年号弘光</p><p class="ql-block">唐王 朱聿键 年号隆武</p><p class="ql-block">桂王 朱由榔 年号永历</p><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1644――1911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福临 顺治 18年</p><p class="ql-block">2、圣祖玄烨 康熙 61年</p><p class="ql-block">3、世宗胤禛 雍正 13年</p><p class="ql-block">4、高宗弘历 乾隆 60年</p><p class="ql-block">5、仁宗颙琰 嘉庆 25年</p><p class="ql-block">6、宣宗旻宁 道光 30年</p><p class="ql-block">7、文宗奕詝 咸丰 11年</p><p class="ql-block">8、穆宗载淳 同治 13年</p><p class="ql-block">9、德宗载湉 光绪 34年</p><p class="ql-block">10、逊宗 溥仪 宣统 3年</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