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庐与少年

子稣

<p class="ql-block"><b>  杜甫的茅庐为秋风所破,催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绝世感叹。诸葛孔明身处茅庐而知天下事,并成就了刘备三顾茅庐、礼贤下士的美誉。而我的茅庐,虽然微不足道,但却长在我的心底,伴我一生,无可替代。</b></p> <p class="ql-block"><b>  我的茅庐位于关中平原石川河左岸一个叫兴王的村子,原来是生产队养牛养马的饲养室,后来改成能容纳四个年级的教学点。教学点只有两个教室,一个四分之一足球场大小的操场,大门内两侧是两位老师的宿舍兼办公室,大门外上书四个大字——兴王小学,大门前是村道,学校四周被民房围合,绿树掩咉,鸡犬之声相闻。教室土木结构,土墙木梁草顶,窗户上没有玻璃,最早糊着一层纸,后来换成塑料薄膜,用来采光和遮风挡雨。兴王小学距离我们居住的家属院有一里多路。</b></p> <p class="ql-block"><b>  1973年正月十五刚过,妈妈给了我两块五毛钱,让我去兴王小学报名上学。我和院子里的同龄伙伴林平、清清一起跑到学校,郭老师让我们在一个本子上写下自己的名字,再从1数到10,然后说:“你们被录取了,明天早上来上学。”</b></p><p class="ql-block"><b> 第二天早上,我们就搬着自家的凳子去学校。在开学典礼上,校长郭老师宣布:王书信留级一年级。从此,王书信就成了我们的娃娃头。我被选为班长,帮老师叫队、收发作业、安排打扫卫生值班,或做一些班级里的杂务。</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的课桌最早是用胡基垒起来的土台子,趴在上面上课、做作业,浑身都是土。后来桌面换成了青石板的,夏天趴在上面很凉爽,冬天则冰得要命。到了四年级,课桌换成了木头做的,我们也该从这里毕业了。</b></p> <p class="ql-block"><b>  兴王小学只有两位老师,郭老师带一、三年级坐一个教室,皮老师带二、四年级坐另一个教室。两位老师都是全科老师,语文、算术、音乐、体育、画画、劳动,样样精通。我们班十四个学生,男生女生各一半,排成两排,坐在教室一边,三年级也有十几个学生,排成两排,坐在教室另一边。上课的时候,郭老师给三年级布置好预习的内容,然后给一年级上课,上到一半,给一年级布置好作业,再给三年级上课。除了语文、算术外,其它课程则一起上。</b></p><p class="ql-block"><b> 下午上完课,郭老师给我们每个人在操场上划一块地,让每个学生用粉笔或从一号电池挖出来的碳棒写汉字或拼音,谁先写完,谁先放学回家。</b></p> <p class="ql-block"><b>  有一次,郭老师让我和王书信去镇上为同学们买拼音本,走在路上,我突然发现干涸的渠道里有一个叠得整整齐齐的塑料包,书信下到渠里捡上来,打开一看,是一叠钱。书信说,别告诉老师,咱俩把钱分了吧。书信给我分了两块四,我把钱揣在里层衣服的口袋里,惶惶不可终日,每天偷偷拿出来看几次,没处花,也不敢花。有一次放学,我把钱掏出来给四哥看,四哥惊讶地问:你哪儿来的这么多钱?我就如实交代了。四哥回家告诉了妈妈,妈妈到学校找到了郭老师,郭老师找到了失主。</b></p><p class="ql-block"><b> 原来,邻村铜王村的一个饲养员,拉着牛去镇上给牛看病,在渠边休息,掏烟荷包的时候把钱掏丢了,总共十八块八。这个王书信真不地道!后来,铜王村给学校送来了表扬信,贴在学校门口的墙上,夸我俩拾金不昧。</b></p> <p class="ql-block"><b>  学校里还有一块试验田,在村子和兴王抽水站之间,东边则是东方红灌区的西干渠。老师带着我们在试验田里种棉花,从育苗、栽种到田间管理、摘棉花,我们都一一经历。我们种的蓖麻,长得比我们还高很多,摘蓖麻的时候要上到蓖麻杆上面摘。有时候,老师还带着我们去生产队里的大田里搞“小夏收”、“小秋收”,把拾的麦子、玉米、棉花交给生产队。</b></p> <p class="ql-block"><b>  你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茅草小学,老师教的好,学生基本功很扎实,从这儿走出的学生,后来有不少考上了中专、大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在我的美篇《春天,有个记忆叫兴王》,我曾写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吹麦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阡陌通学堂</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带露毛眼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依旧吐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简香饭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热了复又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娘亲唤儿放学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声在耳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邻桌伙伴</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如今可无恙</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清欢好时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残忆珍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昔日恩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驾鹤已西翔</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茅庐歌声读书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成了绝唱</b></p><p class="ql-block"><b> 这里面句句声声,都包含了我无尽的怀念和思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兴王村的干部有远见,克服一切困难办起来这样一个小学校,让村里的孩子全部都有学上。我们这些吃“商品粮”的孩子借读于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以此为起点,走上了更大的社会舞台,真是一辈子感恩不尽!</b></p> <p class="ql-block"><b>图片:摘自网络,谢谢网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