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历 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本人的工作岗位较独立,其工作内容决定靠自主安排。保管室编制3人,一名助理员(干部)一名老兵再带一名新兵。冰垯坂施工,特别是隧道工程,所需施工器材种类、型号和数量都较修路基时增多,日常耗材量也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乌苏县高潮公社生产点开始耕种时,大约是4月中下旬,老兵丁继亭就被安排去了生产点(物资助理员负责生产点生产就没上山),营首长就把这项比较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我这个新兵,领、管、收、发、报全干。</p><p class="ql-block"> 做营部物资保障工作,关键是要领得回。当时物资十分紧缺,计划领10件,可能只给6件或7件。那时的后勤干部工作很认真,对事不对人,一切为了保障一线施工。当相关部门了解到真实情况后,对4区队所领物资器材基本都能满足。</p><p class="ql-block"> 领取物资分山上和山下。日常耗材就及时去山上大坪台团指挥部(78年改去南洞口)临时仓库领取。几乎每隔一天要去一次,有时突发情况要得急,一天要步行两趟。当时物资不丰富,每次领用都是“卡”着来的。刚开始,领个灯泡都得用旧灯头换,后因隧道施工塌方多,灯泡、电线都无法收旧,才按领物清单开票。每次领取的耗材轻则几公斤,重则10多公斤,都得扛回营部。而所有主要物资器材都要到山下团部后勤相关部门领取。因此,在施工紧张期间,几乎每周一次或两次,只要需要,就得下山。那两年,我的主要精力和时间就是领取物资。</p><p class="ql-block"> 下山领物资,路途远、时间长。4营驻地到巴音沟八、九十公里(含便道几十公里),正常情况下,上山走完全程大约4、5小时,下山也得3、4个小时,如遇特殊情况,如放炮、泥石流、洪水、塌方、车抛锚等等就没个点。那时拉运物资的汽车都是老解放,由于运输量大,车况普遍较差,加之高寒和路况等因素,中途车抛锚是常有的事。</p><p class="ql-block"> 途中未知的危险多。就绕开“飞线”那段便道来说,即在河谷的另一侧开辟出来的路段,道路在山谷间蜿蜒曲折,凸凹不平,地基软硬不一;时而山腰,时而谷底;坐在车上就仿佛坐在摇篮里一样,一会向左晃,一会向右晃,一会上,一会下,一会慢,一会快,当你昏昏欲睡之时,突然一个急刹车,把你从梦境中拉回到眼前,定睛一看,吓个半死。半个车轮悬在空中,奎屯河水在你眼前示威式的咆哮。那时在驾驶员中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手握方向盘,脚踏鬼门关,指的就是通过类似路段时驾驶员的心境写照。随着气温回升季节的到来,沿途常发生泥石流,尤以三叉河路段为甚。还有不可知的地质灾害,如绝壁上的石崩、破碎坡积物坍塌等等。每次到“飞线”和“老虎口”地段,站在高箱车上,眼睛盯着山上的危岩,心里就想,石头万一掉下来,是跳车还是移动身体。其实都没用,但当时总要这么想着来安慰自己。</p><p class="ql-block"> 吃饭没个准。刚开始几趟到了饭点就去附近连队伙房,给两角钱,我曾去112团修“飞线”的2个连队吃过饭。有时候太晚,炊事班炉灶压火了,重新做又太麻烦,那就饿着。后来,无论上下山,都提前告诉炊事班,多蒸点馒头,装上一挎包,饿了,摸出来就啃,方便;有时能坐上驾驶室,饿了就让司机停下,把馒头放在排气管上,烤黄了分享着吃。</p><p class="ql-block"> 装车,是领取物资的又一个难题。一般情况下,那个股室开的票,就由那个部门安排车辆,仓库配备有一定的装车人员,忙不过来就排公差给修理连,由后勤处协调。而修理连自身任务也比较重,派公差装车,落实起来又有个过程,而上山赶路,又是当务之急。往往在这个时候,如果是一、二车物资,主要靠自己。用木箱装的朝鲜炸药,4吨一车,我一人二十几分钟就能装好出发。</p><p class="ql-block"> 在各级首长的关怀下,通过新老战友的大力支持与帮助,4营部的物资器材保障工作,做到了计划周全、领得及时、保管妥当、发放到位、报得准确。1977年底,荣立三等功,参加了当年团里的英模会,还作为代表,参加了支队在乌苏举办的英模代表大会。1978年7月,由王斌助理员和宋述收书记介绍,匡忠敏教导员代表党委谈话,经营党委审批,被正式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p> <p class="ql-block"> 这是著名的"飞线"塌方处。由此想起两件往事:1978年夏,哈希勒根隧道被复处于最紧张的施工阶段,突然有一天营首长安排:"飞线"塌方道路中断,加修连的模板运不上来,你今天下山去,在山下等着,什么时候抢通就什么时候把模板拉上来。当即派拉水车送我至此处(有二分之一路基尚存),接下来步行到下午太阳快落山时,到了毛溜沟留守处,倒床便睡,到第二天早上9点多,同乡战友王高游(留守)敲门才醒,早饭后又步行到巴音沟。</p><p class="ql-block"> 1979年夏,又是此处塌方,承建防雪走廊档土墙的9连面临断炊。时任工程股代理化验员,配属9连施工,工程股通知下山。遂与9连给养员蒋明云战友一道,午饭后从隧道南口步行到三叉河,借宿11连。第二天,部队早操时从炊事班拿了些馒头,边走边吃就上了路。由于没带水,出汗以后口渴难忍。快到将军庙地段,下了阵雨有一处边沟积了点水,解了一下渴,又继续赶路。因山下气温较高,穿的较厚,出汗难免,快到毛溜沟口地段,实在难受,正商量准备下到奎屯河去喝水时,突然来了一辆解放翻斗车,才结束了这次我俩都终身难忘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