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副本)

李全举

<h1>1985年,人生之路在黄河源头时……</h1>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上海,我的第一张人生照片</p> <h1>  1954年4月14日,我来到这个奇妙的世界。我的出生地是上海,那一天是刮风,还是下雨已经无从考证。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也没有问过。对上海花花世界又没有任何印象。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许许多多已经过去的事情都没有答案,现在回想起来,真是懊悔万分。</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我随父母来到北京,记得当时住在阜成门附近的一个地方。在北京生活的两三年时间里,虽然当时我已经四、五岁了,对北京也没有留下什么大的影响,只记得有一次我在胡同里玩耍,被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从背后碰撞了一下,到现在我的背上还留着一块青紫斑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我随父母一家来到青海。小学一年级是在青海冷湖镇的一所小学上学。1963年回到西宁,在青海商业斤子弟小学上学。两年后参加了中国少年先锋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4年4月14日,我降生于这个奇妙的世界。我的出生地是上海,那一天的具体天气状况我已无法确切回忆。父母在世时,我也未曾询问过此事。对于上海的繁华景象,我没有任何记忆。每当回想起那些早已消逝的时光,我总会感到一丝懊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56年,我随父母移居北京,当时我们住在阜成门附近的一个地方。在北京度过的那两年多时间里,尽管那时我已经四五岁了,但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却并不深刻。</span>在我年幼的记忆中,有一次在胡同里玩耍时,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从我身后撞来,导致我背上留下了那块明显的青紫色疤痕。</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我随父母移居青海,并在那里开始了我的小学一年级生活,就读于冷湖镇的一所小学。1963年,我们全家回到了西宁,我在青海商业斤子弟小学继续我的学业。两年后,我正式加入了中国少年先锋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67年我小学毕业后生到了初中在青海大学师范中学上学简称青大附中。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校实行半军事化制度,我们学校的班级称为排,我被分配到一排七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7年我小学毕业后生到了初中在青海大学师范中学上学简称青大附中。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学校实行半军事化制度,我们学校的班级称为排,我被分配到一排七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李思久出生在山东省莱芜市矿山公社小山村,由于当时的家庭比较贫困,所以只能在当地的一所小学读到六年级就回家务农。1945年在付家村任农会主任。在解放战争期间,组织村民搞生产,支援前线的解放军做战。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很多工作。1948年随解放军南下进入了上海参加工作。1955年调入北京中央化工总公司工作。1958年响应党的号召支援边疆毅然来到了青海,1960年在青海省石化处冷湖转运站任主任,1963年回到西宁,在石油煤建公司任经理,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打成走资派。1967年得到解放回复经理职务。1978年调任青海省农副产品公司任党委书记兼经理。1983年离休,享受副厅级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父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在莱芜小山庄,区区一村也是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随大军下淞沪,北回新政进城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壮士立志在四方,青藏高原为国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任劳任怨六十载, 尽忠尽孝志不忘。</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6月18日于北京</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李思久先生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矿山公社的小山村。由于家庭条件较为贫困,他仅在当地的小学完成了六年级学业后就回家务农。1945年,他在付家村担任农会主任一职。解放战争期间,他组织村民开展生产活动,积极支援前线作战的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他做出了许多贡献。1948年,他随解放军南下进入上海参与工作。1955年,他调入北京中央化工总公司继续工作。1958年,他响应党的号召,毅然前往青海支援边疆建设。1960年,担任青海省石化处冷湖转运站主任一职。1963年,返回西宁,在石油煤建公司担任经理职务。然而,在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被错误地贴上“走资派”的标签。幸运的是,1967年得以平反并恢复经理职务。1978年,被调任至青海省农副产品公司,同时担任党委书记和经理。1983年,正式退休,享受副厅级待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于莱芜小山村,一隅之地亦有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下淞沪随大军,北上新政入皇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壮士立志四方行,青藏高原为国家忙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十载任劳任怨,尽忠尽孝之心永存。</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nbsp; &nbsp; ,爷爷李学田和奶奶刘氏,大伯李升久生产队队长。</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54年和母亲贺玉兰。</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贺玉兰从小就失去了父母,跟着大舅长大成人,据说当时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家庭成分还被定成了中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书,大字不识几个,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参加过一些临时工作,最后还是成了照顾五个孩子成长的家属。母亲是那种典型的山东农村妇女,一辈子都操着山东人的口音。她有着山东人那种憨厚、淳朴、善良当然还有倔强的性格。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一辈子忠厚、勤俭、好学,针线活做得很好。1992年我从日本留学回来带来一台在日本最流行的先锋音响。1993年的春节,那我们全家欢聚在一起唱卡拉OK 。母亲第一次放开她那清脆甜润的歌喉唱出了"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等老歌曲,在座的家人都惊叹不已。</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贺玉兰女士自幼便失去了双亲,由大舅抚养长大。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她家境贫寒,却令人惊讶地被划分为中农家庭。尽管她未曾接受过正规教育,识字不多,但她年轻时曾参与过一些临时工作。然而,最终她选择了承担起照顾五个孩子的重任。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山东农村妇女,一生都保持着浓厚的山东口音。她身上体现了山东人的特质:朴实无华、善良真诚,同时也有着坚韧不拔的性格。尽管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她一生都保持着勤勉、节俭和对知识的渴望。她的针线活技艺精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92年我从日本回国时带回了一台在日本广受欢迎的先锋音响。1993年春节期间,我们全家欢聚一堂,共同享受卡拉OK的乐趣。母亲首次释放她那清脆而甜美的嗓音,唱出了老歌《手拉着哥哥的手》等曲目,令在场的家人都感到惊喜不已。</span></p> <h1><h1><br></h1></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舅贺嘉贤,一辈子都在当地生活,解放初期当地进行土地改革时,家庭成分定为下中农。1968年元宵节节前后来到西宁。在我们家里住了一段时间。大舅是一个典型的庄稼汉,老实,憨厚脸总是带着那种慈祥的笑容。元宵节之夜,家里买了元宵,父母问我们说每个人都吃几个时,我脱口而出说,大舅一个人就能吃十几个。逗得大家哈哈大笑,那可是十几个就有一斤重的大元宵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8年㡳,父母回山东老家探亲,因为在山间小路骑自行车,不幸摔断了腿住进了山东莱芜市的一家医院。1989年春节前我去山老家接父母回西宁,这才第二次见到了大舅并且第一次见到了大舅妈和其他家人。舅妈给我的印象是精明能干,平时收拾的干净,利索,家里的事情都由她操持。有一天下午,家里只有舅妈和我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舅舅贺嘉贤一生都在本地生活。在土地改革初期,他的家庭被划分为下中农。1968年元宵节前夕,他来到了西宁并在我们家小住了一段时间。舅舅是个典型的农民,朴实无华,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元宵节那天晚上,我们家买了元宵。当父母询问我们每个人要吃多少时,我不假思索地说舅舅一个人就能吃掉十几个。这番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毕竟那些元宵每个都有一斤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1988年,我的父母回到山东老家探亲。由于在山间小路上骑自行车不慎摔倒,他们不幸受伤。舅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聪明能干,平时总是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干净利索。家里的大小事务都由她一手操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一个宁静的下午,家中只有我和舅妈两人。她从床底下拿出一个铜制的香炉交给我,并告诉我这件东西在家中存放已久。香炉底座上刻有“大明吴帮佐制”的字样。那时我对文物知识了解不多,但意识到这是一件明朝的古董,应该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舅妈将这件珍贵的物品交给我,显然她对我充满了信任和期望。在她心中,我在这个小家庭中或许已经小有成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大舅贺嘉贤一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青海大学附属中学上学时,几位同学在操场上的合影,这是我保存的唯一张多个同学合影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学三年级的时候由班长马林和朱小扣介绍加入了共青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0年7月,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潮,所以我也想去工厂做工,后来被分配到了青海省机械安装队当了一名钳工。从这时候开始了五年学徒生涯。</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0年参加工作。和青海省机械安装队的几位工友在大通老爷山旅游。</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2年,在青海省自己安装公司当学徒时和几个工友在大通元朔山旅游时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在青海共和县8782机场铺设管线时陈代辉、陈子超师傅及王教之、贾仰珠、尹玉强、李平华和我与当地的几位部队战士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几年的学徒中我在工作和学习上一直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做好一个工人的本职工作,这一年我和师傅当选了青海省建委系统劳动模范,出席了省建委的表彰大会。也就是这一年我当选了安装公司第一安装队的团支部副书记。1974年出成立了青年突击队任命我为队长从此我开始独立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北京大学到安装公司招生我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3年,在青海共和县的8782机场进行管线铺设工作时,陈代辉师傅、陈子超师傅以及王教之、贾仰珠、尹玉强、李平华和我一同与当地部队战士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多年的学徒生涯中,我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履行着一个工人的职责。那一年,我和师傅们荣获青海省建委系统的劳动模范称号,并参加了省建委的表彰大会。同时,我也被选为安装公司第一安装队的团支部副书记。1974年,青年突击队成立,我被任命为队长。</span></p> <h1>1975年入学前在西宁火车站留念,工友</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5年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拍的第一张照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7年9月初,北大哲学系有关部门的领导通知我去留学生办公室报到,任务是陪同外国留学生读书,简称陪读。几天之后,我到留学生办公室报到,搬进了留学生宿舍楼。当时的留学生宿舍楼在北京大学南大门的右侧,是两栋三层筒子式的小楼,靠近大门的小楼是女生宿舍楼。每位来学习的留学生都有一名中国学生陪同,两人住一间房。对当时我们中国学生来说,这里的条件是相当不错了。楼内设有门卫、洗浴间、食堂等公共设施。食堂是专门为外国留学生开的,费用很高,我们吃饭还要去学生灶打饭。在印象中,国家还为来中国的留学生每月补助120元人民币,这个数字在当年已经超出普通中国人几倍的生活水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食堂专为外国留学生设立,费用较高。我们通常需要前往学生灶就餐。据我所知,国家还为来华留学生每月提供120元人民币的生活补贴,这一数额在当时已经远超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标准。</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北京大学大兴分校,我们哲学系二班六组的全体男生在大兴分校的稻田里查看水稻的生长情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游览在十三陵水库的部分中外留学生合影留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我和德国留学生库尔特在未名湖。</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8年元旦前夕,我们年级的学生会组织了迎新联欢会。陪同外国留学生的我和燕国俊,刘胜康同学与外国留学生一起上台表演了小合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79年在青海省西宁是商业厅家属院石油煤建公司的家里练习书法。</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79年我和张海平在西宁公园。</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张海平全家在西宁西山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2年港澳师生旅游团来青海旅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3年在江西参加全国旅游摄影座谈会时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外事办的几个同事在北山寺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4年5月1日,青藏铁路哈格段(哈尔盖一一格尔木)通车大会在格尔木火车站举行。青海省人民政府省长黄静波,青海省政协主席沈岑,国家计委、铁道部等有关部门的代表,数百名铁路工程建设者及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了通车大会典礼。</span></p><h1>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参加青藏铁路哈格段在格尔木建成通车典礼。</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参加中国黄河电视片的拍摄工作,和中日联合摄制组在黄河源头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5年夏季,我从西宁乐家湾机场起飞奔向黄河源头。沿途日月山、青海湖,昆仑山、阿尼玛卿山、鄂陵湖、扎陵湖、巴颜喀拉山、河源三曲等无数美景扑面而来。第一次航拍,脚踩云端,鸟瞰大地,奇特的视角,全新的感受让人终生难忘,从此,开始了我空中摄影的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30多年来,我在青藏高原开展的各类大型活动时乘坐飞机,动力三角翼,热气球,动力牵引伞等航空器拍摄了许多名山大川的空拍片。同时,我在乘坐民航飞机时也拍摄了许多空中景物和地貌的照片。近年来随着无人机的兴起,我也加入了使用无人机空拍的行列,在拍照片的同时还拍了许多视频影像,经过不断的学习,期望拍出更多更好展示大好河山的壮丽画卷。</span></p> <h3>1986年陪同德国电视一台记者在青海茶卡盐湖采访。</h3>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和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阿尔高夫妇夫妇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5年和美国著名摄影家汤姆內比亚在塔尔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父母亲和女儿在塔尔寺合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陪同日本著名旅行家兼高在日月山拍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陪同香港电影导演张铮在察尔汗盐湖拍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九八六十月,联邦德国电视一台在青海茶卡盐湖、格尔木市,西藏拉萨市拍电视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6年在上海和库尔特欢聚。</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父母亲去山东老家探亲,在山东莱芜矿山公社小山村老家旧址前和大妈表弟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为《青海省情》拍摄产品照片和宋亦增去青海海北路上合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和赵嵩山老师在兰州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7年和几位同事在昆仑山下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88年,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在西宁成立本人当选主席。</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于1988年6月10日在西宁成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廖霭庭、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部长傅青元、共青团青海省委书记宋秀岩、青海省青联主席文登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成立大会。大会通过了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筹备组组长李全举《关于成立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筹备工作的报告》,宣读了《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章程》,青年摄影家协会理事、常务理事、主席、副主席、秘书长组成人员名单等有关文件。筹备组副组长强海平宣读了四川省青年摄影家协会及国内十几个省市的青年摄影家协会发来的贺信贺电。会议选举李全举为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主席,强海平为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当日,青海省首届青年摄影作品展在青海美术馆开展,共展出了近80名青年作者的一百多幅摄影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应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邀请,深圳摄影回顾展于1989年10月27号在西宁青海美术馆开幕,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景生明和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为开幕式剪彩并参观了摄影展。参加开幕式的还有青海省委宣传部、青海省文联的领导和青海省摄影界的同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西宁期间,青海省青年摄影家协会举办了深圳摄影座谈会,协会主席李全举、副主席强海平、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青海省新闻摄影学会会长王启发、青海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邱明远、西宁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及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会。此外,何煌友会长一行还到互助和青海湖进行了摄影创作活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深圳摄影回顾展介绍了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和现实,受到了青海各民族群众的热烈欢迎。同时,深圳摄影学会在艺术创作,后期制作,对外展出等方面的经验也将促进青海省摄影艺术事业的发展。1988年接待深圳摄影协会何友一行在青海美术馆前合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9年在格尔木和市长刘晓锋在蒙古族家庭访问。</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0年4月我去日本金泽大学留学,在上海港口鉴真轮前和妻子女儿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0年,在金泽大学留学生座谈会上演唱歌曲。</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0年在金泽参加日本活动和东京商业学院的曹素明留学生合影留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2年在日本金泽和松本家做客。</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1年在日本金泽和宫下及日本同学在惊蛰的。日本的意大利餐厅就餐。</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2年在金泽光画社当摄影师。</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2年在日本金泽留学时,当地摄影组织举办了一次摄影比赛中,入选病展出了我的摄影作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大批农村女性青年走出依依不舍的乡村,来到深圳的工厂,成为了那个年代的打工妹。他们吃住都在工厂,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学习,努力的改变着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在这里,她们 ”见证了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大都市,从荒凉的工地变成了喧嚣的高楼大厦,见证了企业的兴衰和变迁,见证了姐妹的深情厚谊,体会到了离家在外的心酸与眼泪。”</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1993年9月23日,为了中日文化艺术交流,应青海师范大学邀请,我的导师日本金泽大学知名教授宫下孝晴先生夫妇到师大进行讲学,宫下先生的夫人在现场为大学生们展示了日本书法艺术。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张广智校、艺术系主任宁东来等欢迎宫下孝晴先生并参加了座谈会。宫下孝晴先生早年在意大利留学长达13年,在意大利期间,他专门研究了十五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并取得多方面的成果。宫下孝晴先生回国后受聘于金泽大学任教并开展学术研究,宫下先生在日本NHK广播电台举办了佛罗伦萨美之谜空间,弗莱斯科壁画美术馆等专题讲座。出版了《意大利美术鉴赏纪行》,《佛罗伦萨的美术》等专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中国期间,宫下孝晴先生先后到青海塔尔寺、柴达木盆地、甘肃敦煌莫高窟、北京天安门,长城,十三陵等地参观游览。1993年宫下孝晴导师在青海大学讲学。</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在天安门前和宫下导师合影。</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在青海外办举办的圣诞节联欢会上扮演圣诞老人。</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在乌鲁木齐和同学赵光明在一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春节全家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3年在和山东老家来的二姐夫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88年在唐山地震纪念碑前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4年,大年三十之夜在商业厅父母家门口点燃花炮,迎接新年的到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97年中国旅游报、旅游天地杂志、深圳日报、深星时报记者在新疆葡萄沟采访。</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0年参加北京中华世纪钟的建造活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千年沧桑 百年荣辱 钟以载道 字字皆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0年,千禧世纪之交,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新纪元。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展示民族精神风貌,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丁石孙、程思远,中国首任驻美大使柴泽民,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等知名人士共同发起铸造"中华世纪钟",举办"世纪之交"文化活动,以历史最重要的呜钟象征中华民族悠久伟业和锦绣前程,纪念百年之庆,千载之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世纪钟"重量50吨,钟高6.8米,下口直径3.38米,超过现存北京大钟寺的世界钟王――永乐大钟。这是600年来全世界范围内铸造的超大型钟。"中华世纪钟"钟体铭文为《二十世纪中国重大历史纪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世纪钟"悬挂在中华世纪坛东侧,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永久性纪念建筑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当新年来临之际,都将撞响"中华世纪钟",以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中华世纪钟"由南京金陵古艺术青铜研究所、南钢集团江苏冶金机械厂和首钢通用机械厂联合在北京铸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中华世纪坛的浮雕壁画自1999年1月1日开始构思、创作和制作,历经两年,于2001年1月1日与观众见面,共同迎接21世纪的到来。 走进中华世纪坛主体建筑的世纪大厅,人们可以看到一幅巨型壁画,这幅壁画高5米、周长117米,总面积达585余平方米。在中国已有的壁画历史中,至今还没有像这样一幅巨型壁画,用现代绘画的美学语言,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与新的艺术审美精神融合起来的壁画艺术图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壁画位于主体建筑的世纪大厅,大厅直径为39米,面积为1171平方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壁画采用编年时序展开,提炼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精神,展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沿革和脉络,表现中华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逻辑轨迹和灿烂多姿的文化场景。壁画的选材主要从文化、科技、艺术三个层面展开,依据国际惯例,从中华文明史中提取在人类历史上公认的、优秀的部分,凸现中华民族最高成就。2001年和著名画家袁运甫先生在中华世纪坛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1年在青海久治年保湖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2002年在银川和同学赵光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简称环湖赛)由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甘肃省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特邀主办,中国自行车运动协会、中央电视台体育中心、青海省体育局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绿化基金会协办。赛事以:绿色、人文、和谐,青海湖为主题,依托三省区丰富而独特的自然、人文、体育和旅游资源,创造出青海高原体育竞赛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届环湖赛于2002年7月27日至8月5日在青海举行,历时10天,比赛等级注册为2.5级,吸引了国内外17支代表队近百名选手参加角逐。第二届、第三届环湖赛,分别于2003年和2004年夏季举行,比赛等级由2.5级上升为2.3级。2005年7月16日举办的第四届环湖赛为亚洲最高级别的公路自行车赛。第五届、第六届环湖赛,于2006年7月,2007年7月相继在青海省举行。2008年7月11日举办的第七届环湖赛成为亚洲顶级赛事UCI.2.HC。2011年7月1日举办的第十届环湖赛从高原青海延伸到陇原甘肃,首次实现跨省骑行。2013年7月7日举办的第十二届环湖赛进入塞上江南宁夏。从2002年7月至2014年7月,环湖赛已经走过了十三年历程,成长为亚洲顶级、世界第四大自行车赛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环湖赛总行程距离3591公里,途径最高海拔4120米,最低海拔1104,平均海拔2496米,比赛共分13个赛段,历时15天。环湖赛以高海拔、高落差、高级别成为世界高原自行车运动第一品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环湖赛沿途奇特的自然景色、淳朴的民风、悠久的历史文化,向世人展示,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世界自行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8年4月12日,联合国第72届联合国大会在一个主题为:“体育促进发展与和平:通过体育和奥林匹克理想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的全体会议上通过一致决议,将6月3日设定为世界自行车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4年在环湖赛开幕式上和央视主持人大山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4年,青海西宁。在我的工作室拍摄静物照片。</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6年在首届三江源国际摄影节银奖照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7年在长江源头格拉丹东雪峰上空拍片。</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2008年8月8日,随着百年奥运史上规模最大的盛会——北京奥运会的隆重举行,为期130天的"和谐之旅"——第29届奥运之火传递落下了帷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8北京奥运火炬于6月21日由西藏拉萨飞抵青海格尔木。从6月22日至24日,青海624名火炬手高举北京奥运火炬先后在"中国盐湖城"格尔木市、"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的青海湖畔、"中国夏都"西宁市三地传递。为纪念这一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由青海省体育局监制的《2008北京奥运会青海火炬传递》珍藏纪念邮册发行,它成为北京2008奥运会的重要历史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北京2008奥运会青海火炬传递》珍藏纪念邮册,以圣火传递时序为主线,以圣火传递城市、地区为独立篇章,记录了圣火交接、圣火传递的整个过程。彰显了青海624名火炬手传递圣火时的最佳瞬间和动人的风采,集新闻性、纪念性和珍藏性为一体。邮册装有2008北京奥运火炬传递纪念邮票、纪念封、纪念邮章共计10套(枚)并附带奥运火炬手个性化邮票和火炬手号码牌插页。邮册绝版印刷1000册。</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8年在四川成都中国西部杂志社记者首次交流会。</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08年福建泉州惠安县洛阳镇和老摄影家吕厚民先生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1年甘肃黄河第一湾参加玛曲第五届格萨尔赛马大会。</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4年我的书房龙字刻在泉州松阳山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香港自行车队总教练沈金康在环湖赛上</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和未来的研究生途微在北京大学校门口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在环湖赛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6年我的书法作品刻在青海西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参加欧洲四国旅游和老同学库尔特在德国相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第二代第三代人在西宁的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青海西宁和原西宁市晚报总编辑骆树基在新广场。</span></p> <h3> 2017年北大哲学系75级老六组的同学在义乌参观旅游。</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7年圣诞节期间到南岳拍照。</span></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2017年圣诞节期间到南岳拍照。</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和我的老同学原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解永泉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期间,当年在校陪同留学生的同学们在留学生楼前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的朱宪民先生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和全国劳动模范李素丽参加北京奥运天津火炬手论坛。</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奥运火炬手,协会成立10周年,在奥林匹克体育馆留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8年北京公谊摄影学会在循化进行光影助学活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在向天津萨马兰奇展览馆展览馆捐赠《2008北京奥运会青海火炬手邮册》。</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参加北京第二届好人春晚活动。</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的和龙绪明、李丹在成都C P L摄影联盟联盟总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在火炬手传递10周年之际在天安门广场留念。</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2019年我门和同学王洐毅夫妇在威海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於莵节”是青海黄南州年都乎村土族群众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信仰藏传佛教的村民都要进行这种祈福怯病,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活动。“於菟节”时,在法师的带领下,七个装扮成於菟的人边歌边舞。赤裸的上身画满白虎的花纹,涂满油彩的脖子上缠绕着羊肠,在二郎神庙前跳起“虎舞”,以示神虎之威,然后在锣鼓声中冲下山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於菟”进入村里,就翻墙进入村民家,肆无忌惮地搜寻食物,并将这些食物衔于嘴中,摇头摆尾,做老虎吞食状。如果家中有生病的人,“於菟”就从病人身上跳过去,以示把病魔驱走。这时,每家每户都会给“於菟”馍馍和羊肉吃。於菟们从人家翻越出来后,汇聚在村里的巷道口,村民们将准备好的中间有孔的馍馍穿在於菟们手持的棍子上。吃饱喝足后,於菟们聚齐在一起,在法师的带领下沿着村庄边舞边跳。 这时候人们鸣枪,巫师再次颂经,驱赶於菟。於菟们在逃窜到河边以后,砸开河面上的冰,用水洗去身上的虎豹花纹。在回来的路上,人们燃起一堆火,让他们从火上跨过去,表示这时候妖魔邪恶已经除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内地首站传递纪念日。去年的今天,我再走2008北京奥运之火传递路,自驾汽车走过了20多座城市,行程近两万多公里,后来因为疫情原因中断。但是,奥林匹克的精神激励着火炬手们不忘初心,传递梦想!"真正的青春属于那些乘风破浪永远力争上游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李全举 李老师好,最近您发的青海纪实照片都很珍贵,尤其是对每一副图片的内容简介和点评都是画龙点睛。八十年代初,摄影才漫漫兴起,纪实摄影也处于萌芽状态,除了记者等,都没有概念主动去拍一些"浪费胶圈"的片子,大部分也是拍拍景色和家人,现在想来,景色永远没变,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变了的却是社会和人间。之前知道您的风光、航拍和体育片子都是我省的领跑者,但您最近发的这些片子正好纪录了被大多数人忽视了的纪实镜头,尤为难能可贵,谢谢分享。[合十][强][强][咖啡][咖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十年前的这个晚上,在为外国专家举办庆祝圣诞节的外事活动中,我扮演了为外国朋友们赠送礼物的圣诞老人。圣诞老人大家一定都见过,可是你们见过戴眼镜的圣诞老人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圣诞老人是西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传说每年的12月24日晚上,有个神秘人会乘驾由9只驯鹿拉的雪橇在天上飞翔,挨家挨户地从烟囱进入屋里,然后偷偷把礼物放在孩子床头的袜子里,或者堆在壁炉旁的圣诞树下。他在一年中的其他时间里,都是忙于制作礼物和监督孩子们的行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虽然没有人真的见过神秘人的样子,但是人们会装扮成他的样子来给孩子送上礼物。他通常被描述为一位老人,头戴红色帽子,大大的白色胡子,一身红色棉衣,脚穿黑色靴子的样子,拿着装有礼物的大袋子,因为总在圣诞节前夜出现派发礼物,所以习惯地称他为“圣诞老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八月十一日,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在内蒙呼市伊利现代智慧健康谷组织徒步10公里“红气球挑战赛”。行者基金火炬手队10名队员高举双奥火炬,发扬奥运精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圆满完成心肺复苏+AED操作等5项应急救护任务并且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终点。</span></p>